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喀什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春季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题号相对应的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纤(qiān)细蕈(xùn)菌疏疏落落(lào)踱步(dù)B.脉脉(mài)溘(hè)死相形见绌(chù)譬如(bì)C.主簿(bó)煤屑(xuè)酾(shī)酒临江折去(zhé)D.熨(yù)帖愀(qiǎo)然冯(pínɡ)虚御风孱(càn)头【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溘然饴误歆享娓娓动听 B.诡秘莅临愤懑放诞无礼C.樊笼漂泊缭草短小精悍 D.羁绊造诣斑驳无动于忠【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宫今年六百岁了。这座庄严巍峨的宫殿见证了24位帝王建功立业,见证了朝代变迁、,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化名片。走在故宫的红墙碧瓦下,好像真的穿越到了过去,历史与现实交织在这座古老的宫殿里。但帝王将相的风云霸业,都终成过客,在这座宫殿里,只有其承载的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现在,北京故宫的藏品大约有180万件,。故宫藏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明显的“一元化”特征——它基本上只收藏中国的文物。而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四大博物馆”,其收藏都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各种类型的文物,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点。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时,民国政府发表了一段声明:“故宫文物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倘若国家灭亡,仍有希望再次复兴,但是文化灭亡,将无再度恢复的可能。”故宫的意义被阐明了——它们建构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正是故宫收藏的底层逻辑。从古代宫殿到现在的藏宝馆,故宫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史,在古今的滋养中,已经成为中华史上最重要的藏宝馆。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斗转星移万象更新博古通今涵盖B.流星赶月万象更新博古通今蕴含C.流星赶月生生不息亘古亘今蕴含D.斗转星移生生不息亘古亘今涵盖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里构成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它们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B.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它们构成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C.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它们建构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D.它们建构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答案】3.D4.B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圣人无常师常:一般的②予出官二年出:京官外调B.①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②山不厌高厌:满足C.①惟觉时之枕席觉:睡觉②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D.①顺流而东也东:向东②七月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答案】B6.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B.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劝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答案】A二、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材料一: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已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以务农为生的农民基本黏着在土地之上,往往以血缘或地缘关系而聚居,不同地域之间彼此隔离,人口流动性很小。家庭和土地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依附对象,因此家庭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当中才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格局,费孝通先生称其为“差序格局”。他说“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从一个人一个人逐渐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样的社会结构形态,决定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在社会当中起着一种信用担保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基于感情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暗含着回报的义务,不履行义务会受到别人的谴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纠纷的解决并不特别需要外力的介入,依靠宗长的权威足以。差序格局之下的中国传统“熟人社会”,是不需要现代意义的法律的。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依靠“礼”来维持秩序。依靠“礼”来维持秩序的社会,可以称作“礼治社会”。“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产生于等差有序的以家族成员的关系为基准的社会结构之上,必然也将服务于这一社会制度。礼治,就是要“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故之级者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每个人都要以礼为行为的规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尊卑有序,恪守五伦。立足于血缘关系之上,以家庭或家族为基本依靠单位,进而逐步扩张,将所有的社会关系囊括其中,形成有序的社会发展格局。在“礼治社会”社会中,人们通过习礼而自治、自省,教化是最好的维持秩序的手段,诉讼并非人们所需,它只是“坏了规矩”的无奈之举。出现了纠纷,主要依靠有威望的家长出面进行“教育”,在不伤及当事人情分的前提下化解纠纷,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选自焦焜《礼治与法制的较量》)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治靠乡土社会的人们依照对“礼”自觉遵守来维持,不完全依靠法律约束。B.人治是统治阶层凭借手中的权力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它必然导致社会混乱。C.乡土社会中,纠纷的解决只需要有威望的家长出面教育,并不需要外力介入。D.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可做信用担保。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人们通过学习传统规范自己行为,从而满足人们自己的各种生活需要。B.只要乡土社会的人们按照传统去做,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可能受挫。C.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影响社会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D.比较而言,礼治比法治更适合乡土社会,这是由乡上社会的格局及传统决定的。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的内容的一项是()A.刻苦攻读,学优而仕 B.孝顺父母,尊敬兄长C.恪守贞节,从一而终 D.诚实守信,心怀感恩【答案】7.D8.B9.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殇陈永林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女人说:“钱呢?”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纸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六根骂:“别丢人现眼。”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有删改)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B.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财迷心窍、见利忘义。D.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11.小说中的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D11.①敬业清廉。六根是一个长期工作在最基层的村长,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有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②清醒自尊。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③简单粗暴。对妻子女儿动辄就骂,显得有点粗暴简单。12.①“殇”本意是指人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②本文指六根面对门前挂灯笼这件事的变化,内心产生的剧烈伤痛。③也指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转型时期,作者对人心趋向于金钱的追求、真善美被抛弃的感伤。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入南安学为诸生。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凡中,近远皆属目。顺治二年,师下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与芝龙同县,通书问,叙乡里,芝龙挟二心。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十年,封芝龙同安侯,而使赍敕封成功海澄公、鸿逵奉化伯,授芝豹左都督。芝龙虑成功不受命,别为书使鸿逵谕意。使至,成功不受命,为书报芝龙。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十五年,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与颜思齐为盗时,尝屯于此。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康熙元年,成功卒,年三十九。(选自《清史稿·郑成功传)),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B.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C.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D.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表示排行最后,也指一个朝代的末期,“明季”即明朝末年。B.封,授予官职,与第1段中的“擢”、第3段中的“授”一样,都表示官职的升迁。C.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习称秀才。D.康熙,清圣祖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蕴含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祈福颂德等特殊意义。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成功文武双全。他年少时即文韬武略,在其同辈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远近四方的人都很关注他。B.郑成功英勇善战。从南澳募兵到兵败江南,十数年间,郑成功身经百战,拒降抗清,虽兵败而返,但勇气可嘉。C.郑成功忠孝两全。他一生坚持抗清,拒绝接受清廷的招降,暗中与父亲通信,可谓对大明尽忠,对父亲尽孝。D.郑成功抵御外侮。从江南败还后,他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我国固有的领土台湾,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2)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答案】13.D14.B15.C16.(1)博洛的军队驻扎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部队投降了,郑成功规劝他,他也不听。(2)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回来,知道进攻内地不容易,加上接应的声援也断绝了,形势一天天紧迫,于是筹划夺取台湾。参考译文:郑成功最初叫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亲郑芝龙,明代末年跑到海上,跟随颜思齐做强盗;颜思齐死后,郑芝龙代替他统领他的部众。崇祯初年,通过巡抚熊文灿向朝廷请求归降,授官游击将军;因捕获海盗、攻打荷兰人有功,经多次提升而做到总兵。郑芝龙曾经娶过一个日本妇人,她生了郑森,郑森进入南安县学,成为生员。郑成功年轻时,有文韬武略,在他的同辈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远近四方的人都关注他。顺治二年,清军下江南。清朝的招抚大学士洪承畴和郑芝龙是同县人,他与郑芝龙通信,叙谈乡里之情,但郑芝龙怀有二心。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走仙霞关的守军,不作防备。博洛的军队驻扎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部队投降了,郑成功规劝他,他也不听。郑成功图谋举兵抗清,兵士少,就去南澳招募兵丁,招到几千人。顺治五年,郑成功攻克同安,进攻泉州,清总督陈锦的军队赶到,收复了同安,郑成功领兵撤退。顺治七年,郑成功攻打潮州,清朝总兵王邦俊防御作战,郑成功败退。顺治十年,朝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并派遣使臣带着皇帝的敕书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授予郑芝豹左都督的官职。郑芝龙担心郑成功不接受任命,另外写信给郑鸿逵转达自己的意见。使臣到后,郑成功果然不接受诏命,写信回复郑芝龙。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诛杀郑芝龙,具有治国才能的人也揭发了郑芝龙给郑成功的私信,于是郑芝龙被剥夺爵位,并被关进监狱。皇上又命令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郑成功,说再不投降就要夷灭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顺治十五年,郑成功谋划大举深入内地,和他的部将甘辉、余新等率领水师,号称十万之众,攻陷乐清,接着又攻破温州。即将进入长江,驻扎在羊山,遇上飓风,船只毁坏,于是退兵停泊在舟山。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回来,知道进攻内地不容易,加上接应的声援也断绝了,形势一天天紧迫,于是筹划夺取台湾。台湾,是福建省的海中岛屿,荷兰人占据在那儿。郑芝龙和颜思齐做海盗的时候,曾经驻扎在那里。荷兰人在那里修筑了两座城,一叫赤嵌,一叫王城;它的海岛口岸叫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的水浅,船只不能靠岸,未加防备。郑成功的军队到达时,海水一下子涨高一丈多,大大小小的船只首尾相接,直接驶进,荷兰人放弃了赤嵌城,退守王城。郑成功派人对荷兰人说:“这片土地原来就是我们的,理当归还给我们;珍宝听任你们装回去。”围城历时七个多月,荷兰人仅剩下一百多人。王城被攻下后,郑成功把他们都遣返回国。郑成功于是称台湾为东都,表示将迎接桂王到此巡视。他用陈永华为主要谋士,制定法律,确定职官,兴办学校。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终年三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怀渑池寄子瞻兄①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②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渑池。苏辙送别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写了这首诗。②苏辙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B.兄弟二人曾留宿渑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C.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D.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18.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7.C18.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骑马回头看自己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是实写,诗人发挥想象想着远行家兄此时却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是虚写,表现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对兄长此行的担忧与无奈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19.填写下列诗文。(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人生之短暂与个体之渺小的感伤。(2)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改变人的本性。(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流与合作》课件
- 《家庭教育艺术》课件
- 2025会计顶岗实习报告(9篇)
- 2025年度个人总结教师(4篇)
- 深基坑土方开挖安全课件
- 学生安全教育讲话稿(17篇)
- 小区花园施工合同(4篇)
- 《课程实践项目》课件
- 小学体育人教版三至四年级第三节 投掷教学设计
-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10篇)
- 2025陕西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央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交通性脑积水的健康宣教
- 餐饮行业企业战略管理论文4000字范文
-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
- 第37届(202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及参考解答
- 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课件
- DG-TG08-12-2024 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
- 2025年第六届美丽中国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