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仅作格式参考,内容无意义仅作格式参考,内容无意义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患有老年慢性病的老年人人口数量更是不在少数,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老年人口医疗护理加养老服务的双重需求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创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将给我国老龄化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1.1中国的“医养结合”研究背景若某地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占该地区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7%,则此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20年前就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得出,中国有2.49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7%,而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67亿,约占总人口的12.03%。从图1、图2中可看出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老年人口数量变化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将高达28.5%,超过3.4亿人,而到2050年,将达35.1%,超过4.4亿[1]。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快速增长的数据,必将带来在养老方面急速增长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目前仍偏向传统养老的养老模式是无法有效地解决中国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解决中国目前“医”于“养”分离的问题是燃眉之急,发展适合中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图1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统计(亿)图2中国总人口数及当年老龄化程度不同于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更有效地进行配置优化,以改善对老龄人医疗养老服务普及度低的问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的,这样能避免因医疗资源的浪费而导致老年人们无法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重点最终还是必须回归到如何给予老年人最优最便利的养老服务上,因此,传统养老服务是行不通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1.2国内外医养结合模式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很早就出现了老龄化现象,所以他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早。目前,他们都已形成了独特的养老服务体系,能够给予老年人完善的医疗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照护。1971年,美国提出了一个名为PACE(The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theElderly)的社区居家综合护理项目,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该项目享受医疗、护理等全方位服务的养老模式。当超过55岁且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得到医疗护理和日常照护才能正常生活时,通过政府的认定才能申请加入PACE[2]。除了PACE计划外,还有两种名为LTAC和LTCH的护理项目在医养结合综合护理机构中提供。LTAC和LTCH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向患有重度急性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急性的护理项目,而后者是向患有慢性病的、需要得到长期稳定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慢性的护理项目[3]。2004年,英国学者HenkN.与PhilipC.B.提出应该更有针对性的向需要得到不同照护的社会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被称为整合照料模式。社会群体总的来说基本都会需要医疗、养老护理服务,但在各个方面又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将这些群体按需求分类,提供诸如社会照顾、交通食宿、老有所居、长期照料、医疗照护等不同需求的服务[4]。英国学者WalkerB,HaslettT.也提出在老年人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将老年人在医院中接受不同服务(如住院及诊治服务)时的过程记录下来,这被称为整合照料模式中的“照料路径”(CarePathway)方式,而该方式隶属整合照料模式中体系层次、机构层次和个人层次中的个人层次[5]。1963年,日本颁布了《社会福利法》,于14年后又颁布了《介护保险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公共保险更好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长期养老照护,因此而设立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要享受到该保险制度的服务需要符合两种条件之一,一种为拥有医疗保险的个体(40-64岁),另一种则不要求是否参保但必须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2]。该制度于2000年开始实行,使社会化服务在日本得以普及,老年人们也因此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对应日本的社会属性,它主要是由民间企业和私人投资者运营,包括大部分的福利设施也是由民间福利团体运营,但是投资主体有80%仍然是日本政府,相当于由日本政府来负责承担这些福利设施的管理费用等等。1.2.2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起点晚,在养老方面的问题上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关注,国内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对创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还在摸索探索阶段,所以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的研究内容较少,更多地是向国外成功的养老模式学习借鉴,以此为基础探讨出更适合我国发展道路的养老模式。就目前所能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虽然关于“医养结合”养老的研究有所增多,但在这些研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医养结合”应该是“医”和“养”要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但有的学者还是会忽略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所需要的创新,仍从传统的角度给出建议。而有的学者,例如学者楚蓓于2018年提出,多元主体协同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构想,并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协同机制三方面构建其实施路径[6]。此外,政府作为养老体系制度的建设者,引导地方政府、引导市场协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我国于2000年开始踏入老龄化社会,为推动养老改革进程,政府当即开始推行政策并不断改革创新养老新政策。2011年政府为了能在养老服务业上有更大的突破发展,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加入了医护型、养护型养老服务[7]。自2013年开始初步探索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结合,到2015年这个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已然明晰,由卫计委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得以确认,同时也给出了未来走向的大方针。2016年-2017年,全国各地的试点城市有了新一步的进展,从宏观到微观,从大方针政策到地方落实,完善了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2018年-2019年,基本是由卫健委主导相关政策的发布和实施。2018年开始,为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综合护理水平以及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卫健委主导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不仅患者们能在家享受到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居家护理等服务,同时养老机构也将能得到具备空闲资源以及有能力的医院(医疗机构)的支持,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护站或医疗专区,并得到专业护理技术上的指导。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构建新型养老模式上做出的努力,循序渐进,最近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2019年),致力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更趋合理地配置服务资源,希望达到能在2022年之前基本建立老年健康相关制度、保准和规范的目标。图3中国医养结合主要政策发展沿革1.3研究意义无论国内外,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必须对当前的养老模式进行审视。首先要有了理论研究才能保障实现现实意义,所以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研究,有利于我国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解决国内目前对医养结合认识不足的问题。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下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更是无法向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对老年生活造成了无法保障的状态。而创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积极地解决传统模式下带来的问题,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有就医需求时能及时就近选择医养结合机构进行治疗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保障晚年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2医养结合概述2.1医养结合概念通过众多学者对医养结合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医养结合”必须是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的一种模式,具体体现在哪个方面也各不相同。“医养结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医养结合不单是养老,而是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为每一个老人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养老和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和持续性的健康护理服务,例如检查和诊断、医疗和护理、康复、健康管理、临终关怀等。”——学者邓大松和李玉娇(2018)[8]。学者朱凤梅和苗子强对于“医养结合”的观点则更偏向于“距离”、“可及性”的关键词上。他们认为老年人要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并且不再需要跨越远距离就能同时享受到两种服务,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方便,同时也提高了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9]。综上所述,“医养结合”的实质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与长期照护相同。本篇研究的个人观点则是,面对我国如此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解决老年人“全方位的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是关键,所以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是必然的,也只有这种创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才能应对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状。大到老年慢性病护理、急性突发疾病诊疗、康复疗养等,小到日常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等,同时也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向他们宣讲养老知识、健康知识等。完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丰富老年人日常娱乐项目,配备基础的医疗保障器材,开通老年人医院绿色通道,有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就医…这些都是“医养结合”所需要做到的内容,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通过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优化来提高医养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2.2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三种不同衔接形式所谓的“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的一种方式,让老年人既可以接受专业的医疗诊治、康复理疗等医疗服务,又能享受到细致入微的生活照料、日常护理等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机构能为老年人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护理照料,整个“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服务政策体系,这正是它最大的优点。而关于两种资源在衔接形式上可分为三种:一为整合照料、二为联合运营、三为支撑照料,这三种不同的衔接形式构成医养结合的基本模式。2.2.1整合照料模式整合照料模式,是指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都由同一医养机构提供,该模式下有两种形式:养老机构增设基础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拓展部分养老服务。该模式要求必须是具备一定能力,能够根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来评估、调节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条件。2.2.2联合运营模式联合运营模式,是指医疗机构可以与一家或是多家养老机构之间签订协议,通过双方协定的内容,养老机构向医疗机构提供如日常健康管理、康复疗养等服务,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提供医疗资源和服务的保障,以此达成双向转诊的目的。2.2.3支撑辐射模式支撑辐射模式,是指以地区的医院为中心,对其周边地区内的各个养老机构所能进行有效服务的辐射区域,为该医院辐射区域内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10]。此模式的优势是资源利用率高、资源整合程度高,这片被支撑辐射覆盖到的区域能搭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大环境。
3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及其类型3.1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在2000年之时就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群体越来越庞大,且群体当中的年龄也趋向高龄,随之带来的是大量患有慢性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当时的社会年龄构成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4-2-1”的传统养老模式逐渐表现乏力,展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是大势所趋。2002年,中国最早在青岛市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2012年逐渐成型为“家庭病床”制度,也就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分派医务人员前往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家里进行治疗且可通过医保支付费用,该制度是针对符合住院条件且可以在家治疗的失能、半失能患者。基于传统养老模式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的现实情况,为了能尽早转变好养老模式以应对老年人日渐突出的养老问题,政府进行一系列的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探索。2011年开始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开始进入萌芽发展阶段,但此阶段仅限于国家发布政策规划,暂未将相关的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每个单位。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医养结合和推动医护型养老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由国务院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要达成这项任务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间加强合作,在养老机构中加强医疗服务的建设,用专业的救急服务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各种紧急情况。在此之后,也针对社会群体的服务需求,提出了要向不同群体提供的包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养结合项目。为进一步让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发挥优势,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尚未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建设工作进度缓慢,但医养结合的思想已逐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告别传统养老模式的时代即将来临。2013年,有青岛为代表的地区探索试行的范例在先,为了更快地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融合,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两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整合规划双方服务资源,通过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机构加强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并倡导对健康理念的延伸。同时为了加速“医养结合”的进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将“医养结合”作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此时虽然还未明确医养结合的概念,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进入了初步的探索,逐步建立,我国医养结合政策已步入起步阶段。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逐渐突出,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创新了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卫计委于2015年联合其他八个部门,明确指出了“医养结合”的概念,通过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正式落实相关工作。此时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都更加规范和明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该发展落实阶段也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卫计委与民政部办公厅于2016年5月正式开始选择将哪些城市或地区列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通过下发《关于遴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表明我国已正式迈入实践阶段,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并积极投入建设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3月,为了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及其消费能得到创新发展,提出了服务业可以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协调交融,发展创新模式,并通过下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了具体落实工作的部门。同时为了更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和加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紧接着在5月份之时下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此举促进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以及试点工作的推进。各个部门的不懈努力,使我国迈入了深化完善阶段。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以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通过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借用电子信息平台的力量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与“互联网+”创新结合,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应用推广。2018年卫健委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为合作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指导,提高医养结合护理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通过《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向机构传达落实该项工作的计划。2019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在2022年可以基本建立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至此,中国已经在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上做出了十分多的改进,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固。我国接下来也将会按照这个发展趋势继续完善医养结合政策和各部门职责。同时将对以下提出来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决和整改,力求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健康老龄化”真正实现。3.2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3.2.1整合照料模式整合照料模式下有两种形式。以成都温江区第二福利院为典型:具备专业医养结合能力的医院向福利院进驻福利院,做到了向医院老人、福利院老人同时提供便利的医养服务,最大化互相融合利用“医疗资源+养老资源”,即是第一种形式——养老机构增设基础医疗服务。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即以第二种形式——医疗机构拓展部分养老服务:主要是在医院(医疗护理中心)内通过增设养老专科或配置养老团队,为老年人们创建一个具备全面专业医疗服务的并能享受到基本养老服务的环境,保障老年人在需要诊治疾病或康复保健时有专业的养护人员及医疗设施,形成一个集防、医、护、康、养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机构。从这两种方式上不难看出,在同一机构内可以同时享受到“医疗+养老”的服务时,资源整合后闲置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机构也因拓宽服务范围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老年人而言,则是切实地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人性关怀。但具体的服务内容、政策保障等仍尚未明确和完善,导致在提供医养养老服务时若出现涉及保险、资金等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老年人也因养老服务未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而无法承担费用,同时养老机构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资金、技术支持则更难保障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医疗待遇。整合照料模式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未形成一个规范的服务标准,难以保证服务质量,这也是我国医养结合机构的通病。图4整合照料模式结构图3.2.2联合运营模式在联合运营模式下,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医”、“养”双方签订协议后,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和技术支持,提高养老机构的养护水平和影响力;由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和长期稳定的护理服务,并通过宣传提高医疗机构知名度,达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双方利益最大化,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双向转诊。但若在协议时没有明确双方的责任界限,一旦有利益协调上的缺陷就会导致当有一方的利益受损时,不负责任地退出合作,这样做的后果则是没有一方原意承担老年人的事故责任,从而导致老年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为解决该问题应在签订协议时即明确双方的职责界定、违约条款等,并加强对双方的监督管理。联合运营模式在各方面的合作上要求较高,如双方距离远近、医务人员的考核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措施等。典型例子就是河南省的老年人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接诊和治疗后,可以转到与该医院合作的多个养老机构之一进行康复修养,医院也会定期回访,这就是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的运作模式[12]。该模式下老年人可以经由简化过的就医程序接受到专业的健康检查、疾病诊治等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减轻费用负担。图5联合运营模式结构图3.2.3支撑辐射模式在支撑辐射模式下也有两种形式。政府主办形式——青岛市李沧区的社区中具备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五家中心都是当地区属一级医院由政府引导转型而成,并且保障每一家服务中心都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和老年专科门诊。社区中满60岁的居家老人都拥有自己的健康档案,还可以定期接受有关健康养老、正确用药等的教育宣传,养护队伍将根据档案进行必要的随访工作[12]。社会主办形式——长沙市通过社区与临近的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形成了普亲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双方优势资源互补,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的养护照料。支撑辐射模式是为某一特定的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所以需要通过政府的引领指导区域性的多方管制,加强管理。构建医养结合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大环境。同时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适度准确的接受医疗服务,应协调支撑辐射模式中的多方主体利益,加强监督管理,为老年人建立线上健康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在社区中达到便利地享受诊治服务。图6支撑辐射模式结构图
4我国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阻碍我国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2016年才开始落实试点工作,推行医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地区的养老需求,但医养结合养老体系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来完善,解决以下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1相关法律政策不够完善在实行医养结合之前,养老政策与医疗政策是相独立的,所以有关医养结合的配套法律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而我国在2000年就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造成不良影响。即使老年人在入住医养机构时与机构签订了协议,划分责任界限,但由于相关法律条款的缺失,很难判定哪边是责任承担方;医养机构不同于传统养老机构,由于同时具备医疗和养老两种服务,整个服务业中需要经过设立、审批和监督等流程,涵括的具体部门较多,但目前这些部门各自所拥有的权利和需要执行的职责都未有明确的规定,宏观上来说就是民政和卫生两大部门,因此造成了多头管理现象。也就是说假设有利益分割,双方为了这份利益的归属权可能会引起争执;但假设发生意外事件出现了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况时,双方又有可能出现“踢皮球”现象,都不愿承担责任。同时又由于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再造成了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4.2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失衡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水平失衡的表现在于:在供给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投资成本高但资源利用效度低下;在需求方面,研究证明: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使用的因素主要在于医疗保障水平、婚姻状况、医疗技术水平、职业、城乡差异、受教育程度[13]。供给方面:①政策的支持不到位:各方协调合作性差、资金条件不充足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人才机构滞后问题;②供给增加但由于供给主体的定位不明晰而导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没有针对性或者服务不够周全的机构;另一方面就是需求问题:①资金是很重要的一环,老年人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就会导致有效需求少②市场上所提供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无法高效匹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然而面对这供给和需求方面的问题,国内研究一般都是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单独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却很少有同时研究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存的问题,导致供需失衡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4.3专业人员少,服务质量低根据2018年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只有186所院校是含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同时,从整体上来看养老护理的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根据数据显示,约有67%的养护人员受教育程度仅在初中及以下,而只有6.8%的养护人员是接受过大学或以上教育的,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养护人员普遍未达到较高的教育程度。同时大部分是由40岁以上50岁以下的女性在从事养老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养老服务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护理员年龄结构偏大。养老机构的工作强度大、难度大,需要有专业的从业资格证才能保障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但是由于该工作的薪资不高、福利少,造成了高离职率、低就业率的现象,养护人员中仅有42.12%是直接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我国设立养老专业的院校少,开设的课程少,不仅需要学习普通护理知识,由于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还需掌握如慢性疾病、心理健康、康复护理等知识,缺乏了学习专业护理知识的人才,而有能力学习知识并考取证书的人才往往更倾向于大医院工作,导致专业人员数量及质量都远不足。目前我国医养机构的服务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专业素养低,没有统一的培训体系很难保障老年人在遇到突发情况下能顺利解决,甚至有可能再次对老年人造成危害,这是影响老年人是否能安享晚年很重要的因素。4.4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费用难以承担首先在政策上,关于单独的医养结合的保险体系还未形成,同时医养机构也尚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各方面医疗硬件设施、养护服务水平都比普通传统养老机构较好,所以造成了与大部分老年人承担费用水平不匹配的高收费标准[12]。目前很多家庭仍然选择居家养老,正是因为我国老年人普遍收入较低,医保报销政策及收费、报销标准不明晰,老年人很难承担起高额的养老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家庭负担,这阻碍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也对养老服务业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4.5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城市发展程度高,能够同时提供医护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机构多,服务水平高,配备充足的基础医疗设备,但乡村地区因发展程度落后,缺乏很多基础设施,专业的医护人员少,且养护人员年龄也偏大,养老服务水平低且不专业,这种地域上的资源供给失衡现象明显,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养老需求。国内目前的医养机构大多数是由以前的养老机构转型而来,而这些养老机构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无法提供给老年人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精神生活。老年人出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更倾向于公办养老机构,导致公办养老机构床位需要排队预约;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养老机构的推行,越来越多民办养老机构出现,却与公办养老机构形成鲜明对比,床位大多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浪费。4.6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中,基础设施大部分较为陈旧,没有进行翻新或者不是近几年新建设的医养机构,很多都没有配备电梯、冰箱、电视机等等,更不要说娱乐设施。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其实也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文化服务等等,落后的服务标准,很难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不同的需求如饮食需求、精神追求、住宿追求等。
5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5.1加强政策引导,并不断改进政策在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必须遵循以政府引导,灵活发挥市场作用。要形成医养融合的“养、医、住、护、康”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就要通过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各个部门落实工作,并协同社会各方发展,才能使居家、社区、机构依次起到基础作用、依托作用和补充作用,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做到有效整合。但目前由于开展医养结合较晚,尚有许多体系上的漏洞。所以首先要做到政府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医养结合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通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在近期得以明确。政府要做到的就是在试行的过程中,以及在试点单位中,积极找出实行难点与问题并总结经验,改进并推出新的政策,废除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旧政策。5.2提高资源结合利用效率,缓解供需错配现象目前为止我国的医养机构其实大部分仍在发展阶段,多为原先的养老机构通过增设医务室、配备医疗器材来提供医疗服务,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设备时风险较高且利用率低下;又或者是原先的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在关爱老年人方面不够养老机构专业,这些医养机构仍在摸索中,在资源整合上也有浪费或供不应求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激励和监督机制必须明确,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进对养老服务业的配套机制建设。为了实现供需的结构性均衡,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需要改进供给和需求的合作方式[8]。双向诊断机制可以较好地此问题,医养机构与周边医院达成协议,合理分配资源,在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调配专业医生定期到养老机构巡查或是将大医院内部分闲置医疗资源转型成医养部门。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提高两种资源的结合利用率,就是利用“互联网+”创新医养结合发展。目前已经可以通过收集老年人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健康档案,提高双向交流的便捷性和服务的可及性,使医护人员能在线上监控老年人是否出现任何健康状况,减少无效供给的概率,老年人也因此可以及时的获取就医指导或线上就诊等服务[14]。5.3加强建设人才队伍首先要吸引学生报考有设立老年健康护理、老年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学校,并积极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的相关护理人员不足50万人,其中只有不到2万人是具备资格证书的,仅占需求量的0.15%,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在职业学校增设如护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开设实践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培养职业感,丰富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就业选择;其次,已从业的人才要加强管理机制,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及应急能力等等,同样设置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保证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再次,养老服务业的就业率低、离职率高的问题,应随市场变化,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增加福利,可设立标准将服务素质不一的护理人员分为不同层级进行奖励与补贴,建立激励机制。为了真正实现最大化利用资源,政府应开放相关政策鼓励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养护人员在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的同时可以继续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同时,为消除社会群体对该行业晋升可能性低、就业前景消极的偏见,应将职业晋升更合理规范化,能力越高将得到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从事养老服务业[15]。5.4完善养老支付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尚未有独立的医养保险制度,而大部分的医养机构项目价格高且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内,以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金标准来说,养老费用已超出大部分老年人可承担范围,同时也存在许多将护理项目当作医保项目进行付费的,这也加剧了医保单位的压力。因此为了减少老年人个人所需承担的支付部分以及缓解医保单位的压力,应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加大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都有着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服务需求,政府可以据此以及各地不同情况和发展水平,指定支付标准。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就是发达国家通过对老年人各项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评分,再根据结果来判定老年人应承担怎样的付费标准的一种方法,细化付费标准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而不浪费的服务资源[13]。5.5利用“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我国应通过利用“互联网+”加大对老年人的线上健康信息的收集与储存,建立一个老年人健康电子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形成一个有关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需求的大数据。在老年人患病需要就医时或是遇到突发情况时,有利于护理人员迅速提取相关信息,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诊疗,对症下药,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尤其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老年人作为抵抗力低下群体,医院就医较为麻烦,利用“互联网+”可以提前将老人基本情况告知医院,再安排医生及护理人员到养老机构中或社区诊所中进行治疗,更具针对性提高老年人就医安全性以及便利程度,这样也能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更合理优化配置[16]。另外,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及社区医生等应通过开展“互联网+”知识宣讲会等活动,向社会普及智慧养老的优势,向老年人讲解如何使用“网络医生”,有问题时可直接向自己的“网络医生”咨询,使每个老年人都有各自专属的网络版“家庭医生”。开发可收集如心率、血压等信息的可穿戴便携设备,并设置专岗职位分析老年人的日常健康信息,及时上传电子健康信息系统。5.6规范行业标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我国民办医养机构的增设数量越来越多,随之带来许多问题。服务质量不到位、部门管理不规范…等等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建立医养机构准入机制,设立门槛筛选出具备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以及配备医疗硬件设施、能提供全方位分层级的养老服务的机构,不达标的机构进行改良或淘汰,否则将阻碍养老服务业的升级发展,确定医养机构准入、建设、及退出的相关标准和准则。医养机构因涉及部门众多,工作程序繁琐,更需要各地方部门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避免多头管理现象,不得推脱责任,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尽快搭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落实相关政策与管理工作。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业,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质量水准。
6结语医养结合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上“医”与“养”分离的关键。医养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将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以此为老年人建设健康老龄化的未来。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目前的老龄化数据分析了当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式,确定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摸索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其次研究了医养结合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以什么样的方式达到目标?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无法有效地解决我国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通过各种实例及研究可以得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更有效地统筹规划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避免因医疗资源的浪费而导致老年人们无法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重点最终还是必须回归到如何给予老年人最优最便利的养老服务上,因此,传统养老服务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道路。通过梳理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历程,回顾曾经做出的努力成果,如何一步步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并做到落实要求。对医养结合的三种典型的模式进行分析并列举实例。本文数据性不够强,偏向理论研究论述,也仍存在对医养结合内部运行机制研究不够透彻的情况。目前中国仍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摸索,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失衡;专业人员少,服务质量低;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费用难以承担等等,所以,医养结合必须做到多方协同,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改进政策;规范行业标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建设。另外还提出一些有利于医养结合更好地发展的建议:提高资源结合利用效率,缓解供需错配现象;利用“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养老机构与医院、医疗机构共享老年人健康信息,及时对老年人的养护方案进行调整,更具针对性、便捷性;加强建设人才队伍,壮大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保障老年人享受到更安全可靠、体贴周到的养老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养老支付保障体系,减轻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养老成本以及医保机构的压力。本论文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者能将医养结合研究得更加透彻,希望中国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的研究上能够有更深一层的进展,成功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1]陈葳,吴长海.新时代“医养结合”模式视角下养老产业发展探究[J].中国市场,2019(29):59-60.[2]张阳.“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3]郭丽君,鲍勇,黄春玉,张瑾,王海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国际成功制度与政策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4):975-981.[4]HenkN.,PhilipC.B.IntegratingServicesforOlderPeople:AResourceBookforManagers[M].Dublin:EuropeanHealthManagementAssociation,2004.[5]WalkerB,HaslettT.Systemdynamicsandactionresearchinagedcare[M]//AustralianHospitalAssociation:AustralianHealthReview:ApublicationoftheAustralianHospitalAssociation,2001,24(1):183-191.[6]楚蓓.多元主体协同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12):1515-1518.[7]付诚,韩佳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01):28-35.[8]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107-114+2.[9]朱凤梅,苗子强.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的内涵、现状及其困境[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03):11-15.[10]顾国爱.从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现状谈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06):112-114.[11]田原,徐广浩,杨广杰.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09):181-184.[12]郑函,王梦苑,赵育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04):512-515.[13]马姗伊,李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与中国养老现实的契合[J].税务与经济,2016(06):25-29.[14]戴秀,梁勇.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研究现状[J].卫生软科学,2019,33(04):13-17.[15]熊华.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护理队伍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39(03):207-211.[16]徐虎,余威,彭雅萱,孙文晗,徐芊慧.基于“互联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北京市重点校初三(上)期末历史试题汇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湖南省长沙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 旅游景区设施改造合同样本
- 家居用品配送装卸合同
- 企业总部大楼居间合同范例
- 咖啡烘焙馆装修工程设计
- 冻结蔬菜物流服务协议
- 茶楼庭院装饰合同
- 城市环卫油料配送协议
- 亲子乐园外围装饰协议
- 【教案】认识多面绘画-绘画的工具与材料(水彩的基础技法)人美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绘画
- 附项目绩效评分表
- 云朵上的学校
- 2023年黑龙江龙江森工集团权属林业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
- GB/T 14563-2008高岭土及其试验方法
- 测风方法步骤
- 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试验检验和功能性检测计划
- 学生视力健康档案
- 压缩热再生吸附式干燥机综述课件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