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试卷与答案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试卷与答案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试卷与答案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试卷与答案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试卷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试卷与答案一、单选(共109题,总共0分)1.“机不可失,时再也不来”指的是()A.时间的持续性B.时间的重复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中断性2.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巨人之言B.吾人之心C.社会实践D.世人意见3.熟悉进程的两次飞跃的彼此区别主要在于()A.第一次飞跃是熟悉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熟悉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查验和发展理性熟悉C.第一次飞跃主如果熟悉世界,第二次飞跃主如果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取得感性熟悉,第二次飞跃取得理性熟悉4.感觉、知觉、表象是()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感性熟悉的三种形式C.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熟悉的三种形式5.实践标准具有不肯定性,这是因为()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C.社会实践是成心识有目的的活动D.有些熟悉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查验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的含义是()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括偶然性的必然进程D.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7.唯物辩证法以为,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D.矛盾斗争性可以离开矛盾的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8.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的联系组成运动、转变和发展,形而上学则是()A.只承认联系,否定发展B.只承认运动,否定联系和发展C.只承认发展,否定联系D.从否定联系到否定运动、转变和发展9.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A.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关系B.必然和偶然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抛弃B.扬弃C.循环D.继承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博大宽宏B.科学严谨C.吐故纳新D.与时俱进12.矛盾的大体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阶级性和实践性1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转变()A.速度的快慢B.状态的显著与否C.范围的大小D.是不是超出度的范围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B.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C.空想社会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A.革命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16.矛盾的大体属性是()A.对立和统一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7.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具体科学可以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18.把意识看做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A.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B.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1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A.进步的知识分子B.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C.体力劳动者D.各个时期的进步阶级2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的生活水平C.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D.科学文化水平21.马克思主义的熟悉论和党的群众线路是()A.完全一致的B.群众线路是熟悉论的理论基础C.根本对立D.没有关系22.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首要的和大体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C.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D.德国古典哲学24.费尔巴哈哲学的“大体内核”是()A.唯物论B.历史观C.历史观D.熟悉论2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熟悉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熟悉的查验作用C.以为熟悉可以离开实践D.以为实践可以离开熟悉26.唯心主义产生的熟悉论本源是()A.辩证法和熟悉论相分离B.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C.世界观和方式论相分离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27.“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8.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B.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C.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D.过社会意理表现出来29.真理是()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多数人同意的熟悉C.没有人反对的熟悉D.通过实践查验的熟悉30.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吾人之心B.世人意见C.巨人之言D.社会实践3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B.不能被人们所熟悉C.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2.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33.二元论的错误在于()A.否定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否定世界的统一性C.以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D.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34.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个观点是()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折衷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5.人性决定于()A.先天的禀赋B.遗传的因素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身世36.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A.天不变,道亦不变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C.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方生方死,方死方生37.现代科技革命的功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B.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体原理作了否证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愈来愈不适应现时期D.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38.系统论的最大体原则是()A.整体性B.合理化C.最优化D.区别性3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是()A.宿命论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40.哲学是时期精神的精华是指()A.包括一切哲学B.不包括旧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一切正确反映时期本质要求的哲学41.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本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经济基础中D.社会形态中42.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庞大成绩;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庞大成绩,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观点都是()A.均衡论B.两点论C.一点论D.重点论43.“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前人这句话对咱们的哲学启迪是()A.事物在必然的条件下是可以彼此转化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人可以得于优势,也可以失于优势D.要透过现象熟悉事物的本质44.否定思维和存在的的统一性,必然致使()A.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B.哲学分为三派:左派,中派,右派C.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D.哲学派别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4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体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B.分析和综合的统一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4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括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括着两点论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47.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A.指精神现象之间的联系B.指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联系C.以承认事物之间的肯定界限为前提的D.以否定事物之间的肯定界限为前提的48.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讲是易变的,这种情况()A.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B.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C.只存在于封建社会D.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4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因为它()A.吸取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B.随实在践的发展而发展C.把新的科学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观点D.常常改变大体原理50.熟悉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51.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政治标准B.思想标准C.经济标准D.社会标准5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B.直接动力C.最终动力D.根本动力53.人生观是()A.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观点B.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观点C.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观点D.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观点54.实践高于理论的熟悉,因为实践具有()A.客观独立性B.社会历史性C.直接现实性D.自觉能动性55.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56.辩证的否定是()A.外力的否定B.任意的否定C.事物的自我否定D.绝对的否定57.区分国家的性质主如果按照()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D.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58.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A.总的量变进程中有部份质变B.事物组成成份的转变引发质变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括着量变D.事物数量的增减引发变质59.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有()A.真理中包括着谬误B.二者没有肯定的界限C.在必然条件下可以彼此转化D.二者互为因果6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A.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D.前者人可以废弃和改变,后者人无法废弃和改变6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转变()A.状态的显著与否B.范围的大小C.速度的快慢D.是不是超出度的范围62.唯物史观的起点是()A.杰出人物B.人类之爱C.人性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6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A.逻辑学B.辩证法C.历史哲学D.自然哲学6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A.内因是事物转变的按照B.内因和外因一路推动事物发展C.外因通过内因此起作用D.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65.“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A.否按时间和空间的无穷性B.不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C.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D.否按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66.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A.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B.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67.马克思主义以为,人的本质是()A.随着社会关系的转变而转变的B.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C.永恒不变的D.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6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属于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属于思想上层建筑C.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D.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69.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增进生产力发展,就在于()A.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B.它同生产力没有矛盾C.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D.它的内部诸环节或方面是彼此联系和制约的7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辩证法D.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1.“只见树木,不见丛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7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A.熟悉事物的量B.把握事物的度C.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肯定事物的质7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表现了()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形而上学的时空观D.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74.哲学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式论C.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7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76.熟悉的客体指的是()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成为主体熟悉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C.自然界存在的事物D.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7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A.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B.前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后者否定这点C.前者强调改造世界,后者只是解释世界D.前者坚持辩证法,后者坚持形而上学78.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宽宏D.与时俱进7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A.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C.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与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彼此决定的80.凡唯物主义都主张()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具有能动的作用C.世界是可知的D.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E.熟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81.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致使()A.经验主义B.诡辩论C.教条主义D.相对主义8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庸俗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宗教哲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83.事物中的肯定方面是()A.该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B.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C.破坏现成事物的方面D.促使事物衰亡的方面84.按照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相统一的关系,在熟悉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A.熟知起源于真知B.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C.熟知不等于真知D.熟知即真知85.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A.时空的主观性B.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和可变性C.时空的客观性D.时空的有限性86.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持续性,否定了中断性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了周期性D.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定了特殊性87.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A.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B.创建了科学的熟悉论C.创建了唯物辩证法D.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8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C.真理的内容及其查验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89.发展是指()A.事物的运动和转变B.事物的任何方向的转变C.事物前进性,上升新的转变D.事物运动中的数量的转变90.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91.中国前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C.事物是由量变引发质变D.事物是发展转变的92.物质无非是各类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9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讲到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时,举例说“伊万是人”,这个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括在一般当中B.一般不能存在于个别当中C.任何个别都是一般D.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9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抛弃B.循环C.继承D.扬弃9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进程的集合体”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诡辩轮的思想C.形而上学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96.党的思想线路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动身B.在实践中查验和发展真理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97.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A.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98.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术动身,按照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肯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B.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C.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非矛盾D.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本源于主体的选择99.正确熟悉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斗争性10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线路、方针、政策的正确,增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说明()A.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发展B.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C.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地反作用10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有效的,谬误是有害的102.唯物辩证法的总的大体特征()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熟悉与实践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物质和运动观点103.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的性质主如果由()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10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A.内因是事物转变的按照B.外因对事物转变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C.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10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一切劳动产品D.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10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以为是全数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归纳C.哲学是“科学之科学”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107.揭露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0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的需如果推动熟悉发展的动力..C.实践为熟悉提供物质手腕D.实践是查验熟悉真理性的标准109.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二、多选(共39题,总共0分)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熟悉客体的有()A.人熟悉到的自然界B.人的主观精神C.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D.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E.社会现实中的事件2.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较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此刻社会主义的改革是()A.为了群众,依托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B.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进程C.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D.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类矛盾取得解决的进程E.主动的,自觉的3.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致使()A.悲观主义B.左倾冒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直线论E.循环论4.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有多样性的B.固定不变的C.客观的D.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E.人们熟悉水平的不同造成的5.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A.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完全由自身能力决定的D.偶然的机缘E.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式论的高度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7.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表现为()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个别必然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份、一方面D.个别与一般是存在区别的E.任何个别(不论如何)都是一般8.在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观念是()A.矛盾观B.天人合一观C.形神统一观D.整体观E.知行统一观9.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牢狱C.语言学D.哲学E.法院1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C.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D.对事物进行分析的前提E.熟悉事物的唯一途径11.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A.为揭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B.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税利思想武器C.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的指导D.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完全破产E.以此为基础进而创建了唯物史观1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光阴比如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自己应做事,在适合的机会,宜早不宜迟E.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13.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的关系是()A.感性熟悉中包括理性熟悉B.理性熟悉依赖于感性熟悉C.感性熟悉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熟悉D.理性熟悉中包括感性熟悉E.感性熟悉依赖于理性熟悉14.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需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大体内容的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问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D.上层建筑两个部份之间的矛盾E.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5.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固然都是无,都是只在咱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0分)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C.时间和空间是离开物质而存在的形式D.有限和无穷的统一E.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16.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熟悉的功效,它是()A.完备无缺的绝对真理B.不能被推翻的客观真理C.开辟了人类熟悉真理的道路D.包罗各类知识的终极真理E.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大体内容的有()A.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问的矛盾运动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E.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18.作为熟悉主体的人()A.是成心识的存在物,具成心识属性B.是一切活动的承担者,具有实践属性C.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具有本原属性D.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E.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19.实践是查验熟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C.能查验人的熟悉是不是同它的对象相符合D.能引出必然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不是正确E.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20.造成意识主观性不同的是()A.人的先天素质的不同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C.意识对象的不同D.人的实践经验的不同E.人的立场和世界观的不同21.在下列命题中,包括辩证法思想的有()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天下之热,循则极,极则反”E.“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2.唯物辩证法以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A.同一性B.稳定性C.斗争性D.普遍性E.特殊性23.辩证唯物主义以为,人的大脑是()A.意识的物质器官B.自我感觉的产物C.高度复杂而周密的物质体系D.思维的机械E.人工智能的结晶24.辩证法发展的大体形态是()A.近代唯心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历史辩证法E.古代朴素辩证法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此刻()(0分)A.它是从各类具体科学功效中抽象归纳出来的B.它强调哲学能够改变思想,改造人自身,进而能改造世界C.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硕发展D.它强调自己的全数理论都要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查验E.它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公共的利益服务26.中国汉代王充在批判孟轲的“良心”“良能”时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这在哲学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E.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2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的关系E.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8.科学家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B.人类对宇宙的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