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学习目标1.理解本章节主要内容。2.自主完成各章节测评。学习资源《二十四孝图》、导读微课、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下面的资料,初步了解本章节概况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人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任务二:阅读原文,结合下列问题,做好圈点批注。【思考题】1.《二十四孝图》是不是歌颂孝道的作品?为什么?2.作品开头,鲁迅为什么如此憎恶复古派呢?3.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怎样概括性批判“孝”的故事的?4.鲁迅先生如何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的?任务三:观看导读微课《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理解探究阅读中的疑难。【疑难解析】1.《二十四孝图》是不是歌颂孝道的作品?为什么?《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里的一篇重要作品,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坚决捍卫和对封建孝道观念的猛烈批判。文章写于1926年5月。当时,思想文化域正泛起一股复古逆流,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当通令全国恢复祀孔,强制学校普遍读经,还把《百孝图》重新翻印成《男女百孝图全传》滥肆发行。旨在提倡复古主义的《甲寅》杂志重新出刊,公开反对白话,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甚至提出要“读经救国”。“现代评论派“则与之互相呼应,摆开阵势共同向新文化运动反攻倒算。因此鲁迅为了坚持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在“三·一八”惨案之后的艰难处境中奋笔写作了此文。文章一方面揭露了新旧复古势力特别是“现代评论派”的丑恶面目,另一方面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剖析深刻揭示出封建“孝道”的吃人本质及其虚伪性。2.作品开头,鲁迅为什么如此憎恶复古派呢?作品一开头,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的复古派誓不两立的态度,宜告要寻求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他们,即使因此而应堕入地狱,也“决不改悔”。即使被“绅士们”、“文士们”、“教授们”否定了“人格”,即使无意中撞上了“象牙之塔”,从那上面跌下来,“当还未到地之前”,也“还要说一遍: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为什么如此憎恶复古派呢?因为他深知他们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提倡尊孔读经,就是企图以腐朽的旧文化作为毒害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武器,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鲁迅称他们是“别有心肠的人们”,指出其危害远远超过蒸吃小儿的“麻胡子”,因为“麻胡子”吃人毕竟有限,不过尽其一生,而“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鲁迅这一深刻的认识,是基于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回忆起自己和同室小友们的童年是如何受封建教育的压制和摧残的,他们被关在书塾中,成天诵诗读经,死背封建教条,只要看看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禁止甚至打手心。孩子们被迫整日埋首经书,“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看书本第一页上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因为这是在书塾中惟一能看到的图画,而且又只能以此来满足自己“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所以这魁星像尽管如同鬼一般难看,而且又是每天都看这个,孩子们的眼睛里仍“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由此可以看到封建教育对孩子们的禁锢是多么严酷,封建统治者正是要利用这种教育为自己培养忠顺的奴仆。这自然是从小对旧传统就具有怀疑、挑战精神的鲁迅所不能容忍的。鲁迅还将追叙往事与抨击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揭露了“现代评论派”同封建复古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丑恶行径,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3.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怎样概括性批判“孝”的故事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为了深入抨击“反对白话者”,特地选择了《二十四孝图》全面加以剖析。元代郭居敬曾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是旧时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对此书的批判,是从他童年时代的感受开始的,着重揭露“孝道”的残酷性、虚伪性和欺骗性。鲁迅对“孝”的最初认识,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可是当他读到《二十四孝图》之后,才感到做“孝子”并不这样简单,而“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如“哭竹生笋”,哭不出笋来是要“抛脸”的,世上哪有这样的精诚能感动天地的好事?有的甚至有性命之虞一如卧冰求鲤:“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往上一躺,恐怕“鲤鱼还不及游过来”,人早已“冰破落水”了。正由于“孝感神明”之类的说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使作者原先“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4.鲁迅先生如何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的?在对“孝”的故事做了概括性的批判之后,鲁迅抓住最使人反感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深入剖析,进一步揭露了“孝道”的虚伪和残酷。70多岁的老翁,老态龙钟,手里本“应该扶一枝拐杖”,可偏偏却要穿上五色斑斓之衣,摇起摇咕咚在父母面前作婴儿戏,“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令人作呕。鲁迅还抓住老莱子的“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突出批判了“孝道”的“诈”。他说:“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个“诈”字活灵活现地暴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鲁迅还在关于这个故事古今不同叙述的比较中,通过“后之君子”一定要把老莱子的真跌改为诈跌“心里才能舒服”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道学先生们的险恶用心。鲁迅认为这种“教孝”的方法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但道学先生以为老莱子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这说明他们宣扬“孝道”不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儿童的厌恶和反感。“郭巨埋儿”的故事则表明:为了做“孝子”,还得拿下一代—自己的孩子做牺牲。而且残杀儿童的郭巨不但未被惩罚,反倒成了载人书册的名“孝子”。这就充分暴露了“孝”的残忍,说明这类封建道德的确是如鲁迅所说的“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这种残酷的“孝道”在幼年鲁迅心中引起的反响,一方面是对无辜的受害者充满了同情,为他们的命运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而深感自己也正受到被埋坑的威胁,并且“掘出一釜黄金来”又是“天下未必有”的“巧事”。出于这种担心,于是作者声明他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也怕父亲去做“孝子”了。接着作者又调转笔锋,从现在的角度评论幼时的感受:“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因为经过长期斗争实践的锻炼,这时的鲁迅已深刻认识到,所谓的“孝道”“这些老玩意”是“本来谁也不实行”的。确实,虽然整饬伦纪的文电常有,但谁曾见过“卧冰”的绅士和“负米”的将军?作者在此用眼前的事实与《二十四孝图》中关于“孝”的说教相对照,进一步有力地戳穿了“孝”的欺骗性,从而把对“孝”的批判引向深入,使全文的思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彼一时,此一时”,对于尚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们来说,这种腐朽的说教却造成了心理上的威胁。因此,鲁迅接着前文对“郭巨埋儿”的叙述与自己幼时的感受,继续深入揭露“孝道”观念对儿童心灵的损害。他回忆当时的心情是“委实有点害怕”,一旦被埋,“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于是从此幼时的作者总怕听到父母愁穷,怕看见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一个和自己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这里,鲁迅以事实揭示出道学先生所宣扬的“孝道”非但没有激起孩子们的“孝心”,反而引起他们的恐惧与抵制,造成他们与长辈的隔阂和对立。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文末的一句设问“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也就显得格外深刻有力,使人感到回味无穷。任务四:结合提示,绘制本章节思维导图。《二十四孝图》(1)表明态度: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2)谋害白话者,都应灭亡。《二十四孝图》(1)表明态度: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2)谋害白话者,都应灭亡。(3)对我国孩子读书的同情对比(4)调侃戏谑某些人言行不一举例反驳(5)二十四孝图高兴→扫兴→绝望了最烦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