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疑与学问》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

18课《怀疑与学问》。

一、导入

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老师告诉大家,两者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哥白尼和祖冲之吧!试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

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动学说”,他还能创立在

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

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还能在

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

由此可见,要想做学问,怀疑精神不可少。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看一

看,怀疑对我们做学问究竟有多么的重要!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看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他研究领域广泛,在中国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地考证,所使用的

“演变法则”成为至今还沿用的研究方法。他搜集的歌谣、谚语、方言方音的研

究成果被胡适赞为“独立吴语文学的第一步

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影戏

略史及其现状》《史林杂识》《尚书通检》《中国当代史学》《顾颉刚读书笔记》《国

史讲话》等多部。

(三)研读文本

本文是顾颉刚先生的一篇经典论说文,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而透辟,所

论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接下来,请同学

们跟随老师一起,研读文本。

《怀疑与学问》的题目很有特色,它不是论点,只是论题。论题涉及“怀疑”

与“学问”两个方面,我们不禁要思考,“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何关系?

我们阅读课文,不难发现,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一则是程

颐所说:“学者先要会疑。”另一则为张载所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

则须疑。”这两句名言口吻毋庸置疑,语言精警有力,既点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又在开篇提出本文的论点,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在明确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后,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思考文中所说的学

问指什么?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好,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几个问题。

先要弄清何为“学问”?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学问”一词: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2)知识;学识。

作者在文章中想说的“学问”是哪一种呢?

我们看文章中第三段有这样的话:“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

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最要紧最可靠

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

的传说了。”

可见,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学问并非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而是前人传说下来的某种知识和学识,即是需要不断被求证和更新的“知识”。

明确了什么是“学问”,我们来看一看,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作者在文中第四段谈到:“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

番思考……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五段谈到:“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

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不知道同学们提取的信息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如果提取准确的话,依据这

两段内容,我们就可以整合出怀疑精神的内涵了。

所以,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绝不盲从和轻信,要经过思考,分

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

作者将其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理清了学问与怀疑精神的内涵,那么,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到底有什么重要

意义呢?

怀疑精神对学问的重要意义,也正如作者在文中谈到的:怀疑精神是做一切

学问的基本条件。

何为基本条件呢?基本是基础和根本,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

问的前提和基础。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理解为什么说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文章的前后勾连往往用过渡句,好的过渡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同

学们能把关键性的过渡句理解好,对我们分析文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本文的过渡句,即为:

第六自然段中的:“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句话,勾连文章,进行论证的。

文章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

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

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容上,这句话涵盖了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

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正是从“消极”和“积极”这两个

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

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

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结构上,我们可以就此梳理出本文的论证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的观点。总论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第三一五自然段,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示怀疑的必要性

和内涵。

其中第三自然段,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

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四自然段,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就是不随便轻信,

并指出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五自然段,通过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

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第三部分为第六自然段,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进一步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大家会发现,本文具有“分析事理透辟,逻辑严

密”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这一特点在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

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

道理。

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绝不轻信,

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

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

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

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很周密。

在细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论证特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总结文中运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说明。也可以自行补充论据,进一

步充实和丰富对本文的理解。

同学们不难发现,本文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有很强的说服

力。

首先我们看引用名言: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

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

点。第6段引用了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的名言,使本

文的立论站在了更开阔的高地上,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再说举例论证。

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

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

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

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本文上述论证方法的论据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积累的材料自行补

充,加强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的理解。

老师这里给同学们分享一个举例论证的事例,如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

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

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

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二就这样,

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

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鲁迅的这段经历和其思想转化的过程,就是告诉我们阅读时要保持怀疑精神,尽

信书则不如无书。

同学们还可以课下继续查阅资料,自行补充论据,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对本文

的理解。

本文逻辑严密,除了运用丰富的论证方法之外,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既

明白朴实,简洁准确,又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

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

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

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

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

的意味。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

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

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

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

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

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三、反馈与评价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顾颉刚先生关于怀疑与学问的一些看法,懂得

了怀疑对我们做学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顾颉刚先生本人更是一生与“怀疑”相

伴,终成一代史学大师。《怀疑与学问》可以说是他对后代人的真情告白。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顾颉刚本人是如何在做学问中践行怀疑精神的。

顾颉刚,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不久就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学说,成为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

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而来。他认为一部剧作的剧

情,往往始简而繁,经过几代人的加工,而变得愈益生动逼真、跌宕起伏。他由

此提出,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经历了同样的演化路线,愈到后代,其对古

代的认识,似乎愈益清晰,因此其描述变得愈益复杂生动。其中的原因,显然是

因为后人掺假虚构所致。他在那时所举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圣贤禹,

或许只是古人的一种图腾崇拜,并不是一个真人。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把古史

传说“拟人化”,将尧、舜、禹等奉为远古的“三代圣主”。

作为历史学家,他不迷信旧说,敢于大胆怀疑,如对神话。他认为,神话是

“层累叠加的历史说”。顾颉刚在研究中国神话时发现,越是古代的神,实际上

出现的年代越晚,比如说,黄帝可谓中国最古最大的一个神,开天辟地、创造万

物、创造人类的都是他。但是,黄帝形成的时间却相当晚,大约在春秋时候才开

始形成。因此神话反映的历史,是层累叠加的历史。如此说来,神话就成了原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