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春秋五霸。(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亲密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渐渐融入华夏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1)起先运用,得到推广

(2)修建水利浇灌工程工商业(1)从手工业看:出现,分工更加细密

(2)从商业看: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商人经济实力强大2.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斗争日益猛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逐步建立起的政治制度。

(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概况①经济:

②政治:

影响①地位: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①政治方面:核心观念是“仁”,顺应民心,疼惜民力,;复原礼乐制度。②教化:以的思想办学。

2.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观点:①哲学思想:。

②政治思想:。

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改变。

(2)政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见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3)文化:推动了学术文化的旺盛。

2.表现派别代表主要思想主见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道家庄子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

3.影响(1)从性质看:。

(2)对当时: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思想理论基础。(3)对后世:深刻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题组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很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奴隶制起先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并且这种观念在当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春秋时期 ()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B.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加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3.春秋时期,秦穆公西略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亲赐金鼓以致贺。南方楚国在北上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这说明春秋时期 ()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诸侯争霸斗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斗争题组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4.如图可用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获得较大发展B.手工业技艺超群C.铁犁牛耕普遍推行D.井田制已经崩溃5.《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A.嘉奖耕织 B.嘉奖军功C.中心集权 D.取信于民题组三孔子和老子6、“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白孔子 ()A.为政以德 B.有教无类C.克己复礼 D.以德服人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反映了 ()A.民贵君轻 B.朴实的辩证法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题组四百家争鸣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旺盛的缘由概括全面的是 ()A.政治剧变 B.经济的发展C.社会大变革 D.统治阶级的提倡9.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仁与义”。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独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起先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渐渐与华夏各部交融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改变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3.“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社会动荡担心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郡县制已确立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4.视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改变反映出的最精确的历史信息是 ()A.铁农具运用范围的扩大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5.《商君书》记载:“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材料重在主见 ()A.重视经济 B.重农抑商C.嘉奖耕战 D.富国强兵6.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心的重要性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教化的重要性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C.旺盛与开放的社会D.中华文明的起源8.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指责别人的看法,但也汲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荀子以礼为核心,但也重法。这说明 ()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D.争鸣推动思想旺盛9.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同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以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旺盛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10.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 ()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缘由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虽然简单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假如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遵守法律就只能是出于恐惊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依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必备学问·落实一、1.(2)战国七雄2.(1)华夏认同观念二、1.铁制农具牛耕冶铁技术2.(2)社会转型君主专制(3)重农抑商,嘉奖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嘉奖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相互纠察告发三、1.(2)①“为政以德”②“有教无类”2.(2)①朴实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朴实的辩证法②主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四、1.(1)社会经济(3)士人的活跃2.人性恶,主见隆礼重法提倡节俭,主见“兼爱”“非攻”“尚贤”主见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限制臣民3.(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能素养·进阶【基础巩固组】1.D这些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斗争的反映,故选D。2.D《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当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春秋时期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故D正确。3.C依据“南方楚国在北上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可得出争霸斗争促进了民族交融,故C正确。4.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铁锸、铁口犁等铁农具的出现,穿鼻环的牛尊即牛被当作农业动力等,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获得较大发展,A正确。5.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体现的是嘉奖耕织,故A正确。6.A“苛政猛于虎”表明孔子反对苛政,主见“为政以德”,故A正确。7.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反映了朴实的辩证法,故选B。8.C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各国变法对人才的须要,推动了学术文化的旺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故选C。9.A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留意于仁义”“仁与义”。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主见实行“仁政”,这两位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题干中“仁义”“仁与义”相符,故选A。【素养提升组】1.D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提升爵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依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熊通独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说法过于肯定,礼乐制度依旧存在,解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解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起先解体,解除C。2.C从材料“内迁的各部渐渐与华夏各部交融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渐渐与华夏各部交融”的改变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交融,故C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解除;材料内容与变法无关,故D解除。3.D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夷狄的冲击下,华夏各政治势力走向联合,使得中国的雏形出现,意味着春秋时期已经蕴含了统一的因素,D正确;A是春秋时期的社会表象,不是材料主旨,解除;题干涉及的是诸夏的联合,与民族交融无关,解除B;C与题干无关,解除。4.B图片信息反映的是耕作工具从骨制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铁制工具,反映出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工具的演化,并没有体现铁制农具运用的范围扩大,也不能说明铁制农具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无法充分说明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故解除A、C、D。5.B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时代,材料中商鞅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从事商业的人都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养家,都是为了躲避战乱。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斗争的保证。材料反映了商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B;经济范围太广,农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解除A;材料无法体现嘉奖耕战,解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6.A从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气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A。题干强调个人修身、修道以成为仁人,不是强调民心,解除B;题干强调人的道德而不是才能,解除C;题干体现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没有体现统治者教化百姓,解除D。7.A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故选A;B起先出现在秦朝,解除;C、D在材料中未体现,均解除。8.C百家争鸣中各学派除了指责别人的看法,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说明百家既争鸣又融合,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各学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各派思想本质不相同,解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9.C依据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旺盛,奠定了后世传统思想文化基础,甚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说明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选C;百家争鸣是战国时经济发展的结果,A错在因果倒置,解除;百家争鸣促进儒家汲取各家思想,有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B错误;依据材料可知,D不符合史实,解除。10.D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尧、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经学习孔子的理论,这些都说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D;材料中没有墨子对儒家思想的评价,解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