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孔子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已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在儒家看来,正人先要正已;君子“修已”,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家,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摘编自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崇尚道德,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把学习诗礼乐作为提升人格境界的最佳途径,并且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B.《诗经》作为最早的修身养性的教科书,通过讲述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对人进行道德规劝。C.儒家要求君子要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勇担使命,所以推崇君子每天要“三省吾身”。D.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礼”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重在其内核“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第二个层面是以礼立身,通过“修己以敬”,从而涵养智仁勇“三达德”,成就理想人格。B.孔子的“诗教”观,奠定了儒家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感召着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家国理想不懈奋斗。C.儒家主张君主要实行德政,反对暴力强制,并且指出君主要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D.儒家学者总结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在仍有借鉴意义。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A.儒家注重“德礼兼治”,即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做到德礼兼治。B.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已达人。C.《论语·泰伯》中有句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D.《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反对“霸道”,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实施仁政,制民之产。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身,二者有何异同点?请简要分析。5.观古鉴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的哪些儒家智慧值得我们传承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着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是令作品跟现实、时代血肉相连的纽带。(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材料二: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材料三: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学创作即使用想象和超现实的手法也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才可能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B.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为文学的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就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更多的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D.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他们身上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精神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学作品选材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才能够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D.要使作品有“文学的真实”,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最符合受众期待的想象等表现形式。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的一项是(2分)()A.《鸿门宴》中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B.《祝福》中祥林嫂遭了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之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高俅多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走上反抗的道路。D.《雷雨》中鲁侍萍倍受欺辱压迫,被赶出周公馆后尝尽人间辛酸,在雷雨夜彻底绝望之后陷入疯狂。4作家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学真实性”的作品呢?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4分)5.《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为促织的情节体现了“文学的‘真实’”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6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秉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争议,这些创作是否应纳入盛唐时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到高秉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秉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秉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是,如何在唐诗史上安放杜甫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材料二:杜甫一生,有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天盛世”中度过的,但绝大多数杜诗尤其是代表作,又是在755年安史之乱以后的十五年里所创作的。这就不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杜诗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乱世经历,而与“开天盛世”无关。实际上,一部杜诗,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杜甫安史之乱以后的伟大创作,既根本得益于“盛唐气象”的深远影响,更代表诗歌史上“盛唐气象”在李白之后的另一座高峰。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尚在童稚时期,就领略到通都大邑的繁华;青年漫游,进一步饱览祖国山河的壮美;三十五岁后,他既与李白、高适等本朝第一流诗人过从,更得到从最高君主到各界名流的称扬。“忆昔开元全盛日”,这种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杜甫也有高度的自信,他年轻时说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晚年还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的回忆,可见其自信的持久。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痛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可见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兵车行》《丽人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诗,虽以忧念时局为内容,但亦可见“盛唐气象”。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踏上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前途。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逗留秦州、同谷期间的有关名作,首先表现出“盛唐气象”的风神延续。杜甫经停秦州、同州时,安史之乱仍在迁延,而西疆又开始不稳。杜甫尤其在诗中表达其激扬的战斗意志。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出峡,在流离老病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人生近暮,但杜甫仍关切四方十年的纷纷杀气,更愁望云山邈远的直北长安。杜甫太看重他生长于斯的盛唐时代,除了与其同生共死,几乎别无选择。他的《江汉》依旧有报效国家的盛唐壮心。杜甫从来都是盛唐诗人,杜诗始终属于“盛唐气象”。中国诗史中的“盛唐气象”,伴随杜甫的永别,才真正走向终点。(摘编自王树森《杜甫与盛唐气象论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唐既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诗学型范概念,主要指开元、天宝年间,但学者对其上下限的看法不尽相同。B.盛唐之“盛”有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然而盛唐的政治社会之“盛”和诗歌创作之“盛”并不完全重合,学者对个别诗人的归属意见不一。C.杜甫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盛世中度过的,但其主要诗作却是在这之后创作的,这让人感觉是杜甫的乱世经历造就了其诗歌成就。D.杜甫前期的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盛唐气象”,后期的作品因为战乱和漂泊,其中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就逐渐减少了。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盛唐”概念意义引出其分期价值,概述了学者对盛唐分期的观点差异,列出了盛唐诗学型范的代表作家。B.材料二在分析杜甫作品的“盛唐之气”时,也穿插了杜甫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材料论述充分、真实,条理清晰。C.材料二引用杜甫《醉时歌》诗句中的结尾,主要是为了论证诗人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借酒浇愁的情状。D.两则材料都广泛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论证有理有据,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3.下列诗句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B.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C.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4.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几种观点及主要争议点。(4分)5.班级拟举办“杜甫是否是盛唐诗人”的辩论赛,作为正方一辩,请根据材料二为你的开篇陈词稿拟一个提纲。(6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一直作为人类灵魂的支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基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其中就有许多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像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蒋子龙、谢晋、路遥、樊锦诗、厉以宁、林毅夫、王家福、胡福明、许崇德、杜润生、郑德荣等,他们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摘自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材料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先秦诸子散文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理当与当时群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富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些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但他们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慷慨以任气”和“志深而笔长”的共同特点。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又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比如,在欧洲曾此起彼伏盛行过的古典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唐代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新文风和时代风格,就是一群古文家的有意识的努力创造。唐初文风承六朝骈俪旧习,成为束缚思想内容的桎梏,一些先行者逐渐要求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德宗贞元间,韩愈号称上继三代两汉,以自己奇句单行的散文与“俗下文字”(即骈文)相对立,逐渐有众多文人追随。至宪宗元和间,又有柳宗元大力支持,于是声势更大。古文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了骈文,开创一代新文风。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都经历了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换。如丁玲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期带有自传性质的《莎菲女士日记》等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作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浪漫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出版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为民族复兴不断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支撑。B.描绘当今时代的精神图谱,需要一批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发声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C.作家作品的时代风格是指所处时代的文学特征,因而与时代密切相关而与作家的精神世界无关。D.当社会发生剧烈的动荡或转型时,一部分作家会受其影响而创作出与自己以往风格不同的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敢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同步。C.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共同特点形成了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D.作家作品与时代发展关系密切,时代情境和语境是其文学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3.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文学的时代风格”这一概念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记录时代发展历程,展现时代发展面貌。B.“五四”前后,许多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如鲁迅的《祝福》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C.《窦娥冤》《雷雨》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剧作家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观照和理解。D.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方面是至情至性,一方面是国家大义,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具有浩然正气。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看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C.汉乐府民歌以肖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两种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答案】1.D2.C3.C4.相同点:①都谈到了修身可以培养理想人格和完善道德;②都主张君主通过修身可以实现以德治国。

不同点:①材料一主要谈孔子注重通过学诗来修身;②材料二谈修身重在反思自我。5.①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

②谦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

③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

④德教为先,因材施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提升人格境界的最佳途径”错误,选项无中生有,材料一说“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这里是说诗礼乐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而非“最佳途径”。B.“作为最早的修身养性的教科书”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文中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非“最早的……教科书”。C.“所以”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阐述,君子“三省吾身”是因为“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错。由原文“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可知,儒家德政主观上并不一定为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选项表述太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总论点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下设四个分论点:“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A.“德礼兼治”符合“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C.“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不符合“主张以德错误治国,强调民为邦选项本”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错误。D.“实施仁政,制民之产”符合“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相同点:材料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材料二也说“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可以培养理想人格和完善道德;材料一说“《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材料二说“《大学》提出……,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两则材料都主张君主通过修身可以实现以德治国。不同点:材料一说“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材料一主要谈孔子注重通过学诗来修身;材料二说“修身重在反思自己,……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的基本精神”,材料二谈修身重在反思自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和冉有的理想都很远大,他们以经世济民为自己的志向,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原文也说“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由此可知,我们要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这是一种仁爱宽容的和谐社会;原文也说“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由此可知,我们要谦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重视礼乐教化;原文也说“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由此可知,我们要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作为一名老师,总结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方法,他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原文也说“……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由此可知,我们要德教为先,因材施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答案:C.“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说的是“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以偏概全。2、答案:BA.“选材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才能够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以偏概全,非现实题材和非现实手法也可以体现作家的现实关怀。C.“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是“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原文并未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D.“还要依靠最符合受众期待的想象等表现形式”错,原文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3、答案:A.选项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4、答案:①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想象和虚构要联系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②要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洞见时代本质,深切关注人类生存状态,追求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③既遵循生活逻辑,又摆脱这种束缚来超越生活逻辑,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创作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5、答案:“文学的‘真实’”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促织》中儿子化身促织化解危机的情节,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鞭挞。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