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修改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E/0C/wKhkFmaVsciAHK1FAAP9wAFieLA757.jpg)
![2015年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修改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E/0C/wKhkFmaVsciAHK1FAAP9wAFieLA7572.jpg)
![2015年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修改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E/0C/wKhkFmaVsciAHK1FAAP9wAFieLA7573.jpg)
![2015年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修改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E/0C/wKhkFmaVsciAHK1FAAP9wAFieLA7574.jpg)
![2015年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修改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E/0C/wKhkFmaVsciAHK1FAAP9wAFieLA75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
、八、•
刖6
近年来随着家庭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照顾及教育幼儿的重责大任,乃逐渐由幼儿园与家
庭来共同分担。因此,如何为幼儿们提供一个符合整体成长需要的教育环境,是当前刻不容
缓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个体生长与发展的观点来看,幼儿时期不仅身心发展,学习速度都较其他时期迅速,
而且可塑性与模仿性也最高。蒙台校利在其所蓑《吸收性心智》一书中指出:“所有的社会
习惯与道德文化,都是在幼儿期即已形成的,它们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情操与其他各种情
感,使他成为典型的印度人、高大利人或是英国人。”弗洛伊掐也确认基本的人格架构是建
立在幼儿5岁以前,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可决定幼儿一生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者皮亚杰以为幼儿的心智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出生至两岁的“感觉动作期”、
以及2—7岁的“运思前期”乃是后来“具体运思期”以及“形式运思期”的基础。此外,卢
校、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西方哲学家也一致认为婴幼儿期乃是人类一生中最关键
的时期,而一再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至于我国自古即有“童蒙养正,作圣之功”的明训I,易经蒙势亦曾以“蒙养圣基,段殷
垂教”来明示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朱实在其44、学>一书序文中更强调日常生活、伦常道德
的学习是幼年时代即必须教以学习之事。此外,销L记内则》以及《颜氏家训教子篇》等古
藉中,更是充满及早教诲之理。
如上由中外典籍的记述,乃至无数著名幼儿教育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的阐述,无
论由心理学的层面或幼数理论的不同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生活经验与教育方式,都对整个
人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旦尽管中外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尽相同,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却都
是一样的。
幼儿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幼儿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人,而课程即是达成此一教育目标的主
要途径。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及实施情况不仅代表幼儿教育的品质,更是决定幼儿教育成败的
关键因素。而我国当前幼儿目的教育内容,却面临分下的问题与危机。
一、升学主义影响幼儿因螺程
国内在升学主义挂帅的教育方式下,即使幼儿教育也受到莫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国
为顾及父母过度操急的期望,在课程的安排上往往偏重认知及记忆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情
意及动作技能领域上的教育。然而一个完善的幼儿教育课程,应涵盖认知领域、情意领域,
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等多重目标.如此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全的幼儿。因此,如何发展出兼顾认
知、情意以及动作技能等多重目标绚幼儿园课程,日益重要。
二、幼儿园素质良黄不齐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发展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限制与课程模式,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纳
选择与设计,乃由各园自行安排,其用意在于避免课程陷入因定的案臼,以灵活适应各国的
特殊条件。然而,近年来我国幼儿回如雨后春笋四处林立,在程度上难免良劳不齐。多数幼
儿园并未具备课程设计与课程发展的能力,纲要、教学资源、活动程序以及评量等方面经常
挂一漏万.再加上不能顾及团体、分组与个别的学习以及室内、户外、与动静的均衡发展,
以致整个课程失去统合性、程序性和衔接性。
三、未经本土化的国外幼教课程模式蔚为风潮
随着幼教思想的演进、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幼儿园之间强烈的竞争风潮.家长们对幼儿因
素质的要求已普遍提升。幼儿因为求生存,乃力图求新求变,陆续从国外引进各种幼儿教育
新方法和教材,使得幼儿因课程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变革。
然而面对各种纷至杏来的新课程模式,绝大多数的幼儿园仍处于摸索与尝试的阶段。根
据我们实际从事幼儿园辅导工作曲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团长及老师并未能真正了解新课程的
理念与内涵,以致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东取一点,西截一段,形成大杂煌。的“蒙台梭
利教学法”;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偏重在机械式的教具操作部分.而忽略了蒙台校利教育的
基本精神与其正内涵。
这些采用蒙台校利教学的幼儿园,普遍最感吃力的一环,便是如何将行之已久的单元活
动设计课程融入蒙台校利教育中。
单元活动设计课程,是我国目前一般幼儿园中最主要的课程模式。单元活动设计课程的
优点,在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幼儿所获得的是完整的知识经验。
缺点则是幼儿不能获得有系统的知识,以及缺乏各种基本生活技能,有时则因为太重视教材
的统整原则,而流于教材本位。
根据我们的教师担任蒙台校利教育多年的经验.发现在荣台梭利教育中融入单元活动设
计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彼此的缺点,更能使两种课程模式原有的优点更加彰显出来。
然而,国内幼儿园在普遍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欲使其自行建立一套兼顾统合性、程
序性和衔接性的
蒙台校利单元活动设计课程,实属不易。
更遗憾的是,我国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发展起步较侵,目前幼教的学术研究与实际辅导,
是我国各级数育中最弱的一环,似乎还赶不上社会大众对此专业知识的需求。.有鉴于此,
我们乃不揣浅陋,将这些年在国内外从事幼教辅导工作,以及实际在莫国朋与AMI蒙台校利
幼儿园任教期间所获得的经验与心得整理成书,以给读者。
目录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的结构三、课程的组织四、幼教课程模式的撅念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发展论二、心理动力论三、人本心理学四、社会学习论五、蒙台梭利心
理学
第三节哲学基础......
一、废米纽斯二、卢梭三、裴斯察洛齐四、搞禄培尔五、杜威六、蒙台梭
利
第四节社会学基础
一、家庭因素二、社会变迁三、教育政策四、文化
第一节如何实施蒙台锐利教育
一、如何为幼儿预备一个适合身心发展的环境二、蒙合梭利教具三、老师所扮演的角
色
第二节如何设计蒙台校利单元活动
一、了解幼儿二、选择单元主题三、没定目标与构思活动四、评估活动的可行性
五、搭出活动的先后顺序六、填写单元活动日历表七、撰写单元计划书
第三节观察与记录
一、每日观察记录二、综合观察记录三、幼课程进度四、幼儿课程计划五、综合
发展记录
第三章幼儿单元基本练习与实例一一应用篇
第一节蒙台校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基本练习
一、如何撰写蒙台校利活动计划二、如何教幼儿“名称”:三段式教学法
三、如何进行团体活动四、如何念故事书给幼儿听五、如何进行团体律动
六、如何教幼儿唱歌七、分类练习八、配对练习九、团体讨论制表活动
十、如何制作小书十一、画图说故事十二、美劳基本练习
第二节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实例介绍
一、单元活动主题二、前言三、目的四、主要概念五、单元计划日历表
附录:蒙台梭利生平年度记要
第一章幼教者应该具备的
理论基础一理论篇
幼教课程的建立,如同建造一栋大楼,为达成此一目标,幼教老师首先应做好“打桩奠
基”的工作,亦即找出并界定那些构成幼教课程之“基础”的东西,经过一番消化和统合之
后,才能设计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教课程。
所谓幼教课程的“理论基础”,乃是指课程的理论来源、决定因素、以及影响或塑造课
程内容与组织的一些基本“力最”(凡哪)。本章将从以下四节来探讨幼教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归纳而言,不外乎以课程为学科(教材)、经验、目标、计划四类:
1.以课程为学科
以课程为学科(教材)时,课程可以是一个科目、几个科目或所有科目。课程除了被当做
学科之外,亦被当做学科的内容或教材。而使教材具体化的物品,也经常被当做课程。以课
程为学科,其缺点是易导致分科教学,幼儿难以自行统整经验,而流于杂乱、片断的学习;
优点是有助于学习内容的选择。
2.以课程为经验
以课程为经验时,课程包含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所有经验,因此学生与学习环境中人、事、
物的交互作用,十分重要。
学龄前幼儿尚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的世界是一个与其个人兴趣有关的世界,而不
是一个事实与法则的世界。所以,幼儿的学习多以自己为出发点,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
生交互作用,借以获取各种经验而成长。因此幼教课程应重视经验的组织和提供,使幼儿经
由多样化的经验而展开其内在的潜能及特质。
3.以课程为目标
以课程为目标时,课程包含的是所欲达成的一组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所么也着
重于课程目标的选择、组织、叙写,并以此指导后来的教学活动。
以课程为目标的优点在于有助于明确目标的建立,缺点在于目标乃是成人所设定的,若未
深人了解幼儿能力、兴趣和学习本质,则目标易流于空泛、遥远而不易达成。
4,以课程为计划
以课程为计划时,课程是预期的、有意图的计划,此计划着重目标、内容、活动和评鉴的
规划。课程计划的详简与否关系到教师教学的限制或创意空间,亦决定了教师教学前所需的
努力程度。
以上四种定义是由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课程”的概念,因此所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幼教
教师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切莫过度执着于某一课程定义,以免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
而忽略其他课程定义的贡献。
二、课程的结构
学校课程的结构,可区分为如下四种:
1.形式课程
形式课程是指教师有意计划和教导的科目,例如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引、教学目
标之类的内容。
2.理想课程
理想课程是形式课程的基础,能够影响形式课程的内容,它奠基于整体社会的文化和传
统之上,例如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传统。
3.潜在课程
学校教导的课程除了形式上可见到的课程外,还包括许多非形式的学习结果,亦即所谓
的潜在课程。更具体的说,它是指学校文化、价值气氛,或结构特征、组织形态等对学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幼儿园老师之间不和,无论是互相公然指责或是暗地牵制对方,在这种
不和睦的气氛之下,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幼儿,这种影响也可归诸于“潜在课程”的一部分。
贾克森认为“潜在课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远比“形式课程”为大,但教育者往往只注意
“形式课程”而忽略了“潜在课程”。
4.空白课程
空白课程一词是艾斯纳提出的概念。是指学校没有教的或选择不予施教的课程。艾斯纳
以心智过程为例,说明认知一词原泛指一切与心智有关的过程,而许多人却狭隘地界定为和
语文、数字有关的思考,忽略了运用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官能,学校课程教给学生的
内容流于片面。由此可见,探讨空白课程的重要。
华威克说:“没有理想课程则教育过程缺少统整和方向,流于杂乱而支离破碎;没有显
著课程则原则和计划变成好高鹫远,不能实现;没有潜在课程则课程变成一愚人天堂,只有
学习活动,而没有人在接受教育。”因此,幼教课程在设计上应力求兼顾,才能构成--整体
的课程。
三、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加以妥善安排,使其力量彼此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学
习效果产生最大的作用。反之,如果课程的组织不良,各种力量的效果不但无法做到极大化,
且很可能互相冲突、抵消,而出现负面的效果,由此可知课程组织的重要性。
奥立佛认为课程组织应考虑三个层面:衔接性、均衡性及继续性,简称课程组织的ABCo
泰勒指出有效的课程组织必须符合三个规准:继续性、顺序性及统整性。
以下针对顺序性、继续性及统整性三者加以探讨;
1.顺序性
所谓顺序性是指学习先后的问题,哪些该先教,哪些该后教,如果安排妥当,幼儿便易
于吸收。虽然知识本身有其逻辑结构,但是幼儿吸收知识也有他们的程序与发展上的限制。
因此,课程设计者在组织课程之际,应该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及筋要为出发点,才能设
计出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有关学龄前的幼儿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有如下原则可供
参考:由简易到困难;由单纯到复杂;由熟悉到不熟悉;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2.续续性
所谓继续性是指提供幼儿继续发展、重复练习、避免遗忘的机会,例如老师在各种不同
的活动单元中,提供幼儿重复练习颜色分类的机会,以慢慢形成幼儿对颜色的辨识与分类能
力。由于课程组织的继续性并未有加深、加广的涵意,因此应与继续性相结合。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组织形态,便是继续性和顺序性结合的最佳代表J所谓“螺旋
式课程”是以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中心,依次让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学习,也就是说,只
要教材的提示能适合幼儿的发展程度,幼儿就可以学习任何学科或教材。
总的来说,课程的组织应注重课程间的继续性一重复基本的观念,同时兼顾顺序性一在
内容上不断加深加广。最重要的是,老师(课程设计者)让幼儿学习新经验时,应该先评估
幼儿的旧经验是否有足够的基础及能力来学习新经验;一旦幼儿对某项动作技能或认知达到
熟能生巧时,就应偏重于更高层次的学习。
3.统整性
所谓统整性是指统合幼儿分割的学习状态,让各领域的学习得以关联起来。人类的经验
和活动是一个整体,但是学校教育却将这个整体区分为语文、算术、音乐、美劳、体育等不
同的领城来施教。甚至在学习场所方面,本来在家庭、社区、大自然与学校中均可学习,现
在却只有学校才被视为学习的地方,很可能形成学校所学与社会生活并不相干的现象。尤其
学前阶段的幼儿,其身心发展仍处于未分化的状态,不仅无法将自我与外在世界加以分化,
且凡事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对于宇宙间各种事物的观察都是整体性的,无法做客观而有系
统的分析。因此,就课程组织的统整性来说,幼儿课程在施行角落教学之余,应配合采用单
元或主题式的课程设计;至于活动的安排方面,应该是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并重,会增加彼
此间的交流与应用,使幼儿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统合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幼儿的课程应
包括认知、情惫与动作技能等多重目标,方能培育出身心健全的幼儿。
如上所述,幼儿对于宇宙间事物的观察是整体性的。因此,课程组织应由整体开始,概
观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经验,提供幼儿一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开始进行各部分的学习,亦即
由整体而分化,再由分化而整体。这并不是一种水平式的历程,而是每一次的统合,均应较
前一统合更高一层次,如下图所示:
圈一:分化与^合
另
一
新
学
再
哥
再
完
旅
分
学
成
化
习
的
修
统合
完
成
学
习
的
占
率
四、幼教课程模式的概念
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哲学或助为基础所演绎出来,将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付诸于计划,
它是理想的概念架构,用来决定教育目的、行政政策、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所谓幼教课
程“模式化”,即依据某i幼教思想家或幼儿发展理论,来引导幼儿教育的实行,例如蒙台
梭利教育、认知导向、开放教育等。
美国幼教课程自“续接教育方案”起,开始走上模式化的趋势。幼儿教育模式化之所以
成为当代幼教的发展趋势,乃因为:
1.它提供一清楚且有系统的发展架构,确定方向,减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盲
目摸索的发生。它使幼儿教育的发展从尝试错误的经验法,走进理论与实际的融合。
2.它本身即是学理、实务与研究的结合体。学理带动实务,实务刺激研究,研究回馈
学理并改善实务。
3.它是一种活的系统,借着评估与回应,模式每一刻都在进化演变中,而且朝着理想
的教育方向发展。
4.它给指导者、老师及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管道。前两者可以清楚的知道他们
为什么做、傲什么,及如何傲;后者则可以知道他期待什么。
伊凡斯以为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式需具备如下四个条件:①理论基础;②教育目标;③
课程内容、组织及教学方法;④评估标准及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二所示)。
明二:幼陵课程模式的架构
幼教专家认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模式具有如下架构:①幼教理念;②幼教课程的
计划一;③幼教课程的经验;④评估标准及方法。她指出课程发展初期并不需要明确的幼
教目标,但需有统整的“幼教理念”、“幼教理念”促进“计划”的产生“计划’促进“经
验”的处理,“评价。则是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对原理原则的反省、思考、统整及应用的
历程(此一模式的内容及关系如图三所示)。
网三:幼儿园1*程发■模式
愉人维持系统・出
①专业帙行背景程序»m①老修的引导
・环■的布黄
②过去短验①课程内衣的取材
③社会图册”事实・引起动机
④在职进修b技能《话动的引导
C美一疆含②幼儿的学习
研讨会d统•生活.・专注的行为
参观②内容的组织b自由的创意衰现
⑤园的霾件・单元・序性«与人正常的沟通
⑥国务会议b活动羡・性③行为的回像
⑦其他
d科目
⑧活动的设计衡接性
*«分组・定性
b
④教材的选界平的性
多样性
生动有
W饰
由上可知,理论基础是整个幼教课程模式的精神所在;课程计划(目标)与教学是模式运
作的主体;课程评量是模式的动力来源。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随着29世纪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与发达,幼儿教育逐渐受儿童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启
示与影响而迈入新的境界。总的来说,心理学研究中对幼儿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包括:
一、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论主要是阐述人类的智能或思考能力的发展过程,以皮亚杰与布鲁纳的理论
为代表。
1.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对幼儿发展与学习的主要论点如下:
(1)幼儿的心理结构在“质”的方面与成人不同幼儿并非小成人。
(2)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成人无法将知识传授给幼儿,知识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
来进行探索与建构。动作可以帮助心智的发展,而心智又更新下一个动作的表达方式,两者
为一种循环的关系。
(3)真正持久而稳固的学习,有赖于智能结构的重建。如果必要的智能结构设有出现,
便不是真正的学习,而且不会持久。
(4)人类智能的发展可区分为四个阶段,即①感觉动作期:约出生至两岁;②运思前期:
约2—7岁;③具体运思期:约7。12岁;④形式远思期:约]2岁至成年人。
(5)所有儿童的智能发展都依循着一定的顺序,但是每个人所经历的年龄不一定完全相
同。
(6)幼儿的心理结构能从较低层次发展至较高层次是受到以下四个因素影响:
①成熟即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
⑦经验即手的操弄、身体的动作等、以及对具体实物的思考历程等等。
③社会行为的互动包括与其他人(尤其是其他孩子)一起游戏、说话、工作等等。
④平衡是指将成熟、经验与社会化三者融合在一起,以重新建立智能结构的过
王王O
(7)认知功能:包括“组织”与“适应”。智能的发展是依据“组织”与“适应”这两种
与生俱有的功能而发生的,二者同属一种机械作用的两项互补历程。
①组织
“组织”代表机械作用的内在方面,是指整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心理结构
由较简单的看、触携、命名,而重新建立为较高层次的心理结构。个体因此建构屑于自己的
系统来思考这个世界。
②适应
“适应”构成机械作用的外在方面,是指个体受环境限制而不断改变认知结构,以
求其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经常保持乎衡的历程。
(8)个体在适应时,会有。同化”及“调整”两种被此互补的历程。“同化”是指个体
以其既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调整”是指个体遇到新的情境,原有的认知
结构不能适合环境要求时,只得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的要求。
例如新生婴儿都有吮吸的反射动作,当母亲把乳头放进婴儿嘴里,婴儿就会开始吮吸而
吃到奶。有了多次这种动作之后,只要婴儿碰到母亲的胸部,就会攒动着头,用嘴去寻找乳
头,直到他含到乳头才开始吮吸吃奶。
“同化”就是把外界的对象(如乳头)纳入自己基本的行为模式(咙吸反射)里。调整,则
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横式(如攒动头部,寻找乳头)以适应外界对象(现头)。“同化”和“调整”
是一个过程的两面,人类的各种基模通过“同化”和“调整”而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环境,
就叫做“平衡”。
(9)皮亚杰认为“知识”可分为如下三种形式;
①物理的知识是指物体的特性和物理作用。此种知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与观察而
获得,例如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
②逻辑数学的知识是指物体间的关系,例如.分类、序列、数字等。这种知识大
约在7。12岁之间才会充分发展。
③社会知识是指社会有关的文化与习俗,例如语言、音乐等。这一类的知识是通过
语言及示范而传递的。
(10)幼儿园的幼儿(4—6岁)属于'运思前期”的直觉阶段,此一阶段的幼儿是以宣觉的
方式推理,而非逻辑的思考.这些幼儿具有下列特征:
①不善于理解事件发生的次序
②不善于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
③不善于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④不善于精确地了解其他说话音的真正意思。
⑤不善于了解与记住规则。
⑥不善于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
由上可知,幼儿可以学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学习是受其智能发展的限制。
(11)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道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齐头并进,强调
道德认知是以个体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自然发展。皮亚杰将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①无道德期
约5、6岁以前,此一时期的孩子其规则意识很有限,倾向于盲目服从权威。由于智能
结构的限制,使他们不善于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事情。
②他律期
约5、8岁,以学前幼儿居多数。此一时期的幼儿逐渐有规则意识,但认为规则是不
可改变的。他们相信一个人行为的对与错,以及是否受到惩罚,取决于是否遵守规定。亦即
只考虑行为的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不考虑行为的动机。
③自律期
7—12岁以后。此一时期的儿童不再盲从权威,他们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对与错,除了要看
行为的“结果”,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作为判断的标准。
柯拍格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追随者,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建立了比皮亚杰更为
完整而详细的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学前幼儿屑于“避罚服从取向”的阶段,此一阶段的幼儿
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只因恐惧惩罚而服从规范。
2.布鲁纳理论
布鲁纳是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认知发展论学者,他提出教学的理论.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
展与学习,贡献卓著。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①动作的阶段
自出生至两岁左右,幼儿多靠身体的动作去了解周围的世界;亦即由走、跳、看、闻、尝、
触等动作的感觉经验中获取知识,探究和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②形象的阶段
3、5岁左右的幼儿,,能够利用影像、图片、模型等来学习。
③符号的阶段
儿童在6、7岁以后,能够运用抽象的符号吸取知识,而且也可运用文字、数字、图形等符
号,当做思考的工具。
就知识的性质而言,布鲁纳认为“求知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他主张采用“发现教学
法”,让学生自己有尝试和探索的各种机会。使儿童操作各种教材,处理不一致和冲突的问
题,自行发现教材的重要结构并与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相配合。他认为教师并未教结学生任
何新的事物,只不过是帮助学生把他已经知道的事物重新加以组织,使他们能较明显的为学
生所注意或发现而已。因此,布鲁纳和皮亚杰一样,强调幼儿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结果”,
而是在于“过程”;“学习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发现什么”来得重要。
布色纳认为,过去考虑学习预备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要等到幼儿成熟得可以学习这
种教材了,才教他学习,布鲁纳表示,教材的提示若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儿童就可以学习任
何学科或教材,亦即教材的提示可以是在动作的层次、形象的层次或符号的层次,这要视幼
儿的发展层次而定。诚如他提出的著名假设:“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利用某种心智上真实的
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因此,布鲁纳提倡“螺旋状课程”,以一个重要的概念(结构)为中心,依次让不同认知
发展阶段的儿童学习。
二、心理动力论
以心理动力论解释儿童发展源自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论;其学说经由容格、艾立克森等
人的发扬修正,改而重视个体发展过程中社会与文化的因素,形成新心理分析论。两者则合
称为“心理动力论”,对幼儿教育有很重要的影响。
1.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论
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论的创始者。他认为基本的人格架构是建立在幼儿5岁之前,幼年
时期的亲子关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幼儿一生的发展。心理分析论的主要论点,可归纳
为如下三方面: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三部分所构成:“本我”、“自我”与“超
我”。这三部分备具功能与特色,但彼此间关系密切。人类所有的行为均由:三者交互作用
所支配,可视为一体三面,三者平衡发展始能构成正常的人格。
①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人性的本能与生理上的冲动,例如饥饿与
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新生儿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的原始冲动所组成,例如婴儿肚子饿时
希望立刻有奶喝.如果此一欲望未能及时被满足.其“本我”的冲动使会带来极大的紧张与
不安。基本上,“本我”是受“享乐原则”所支配。
②自我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合乎理性、有计划、以及有组织的部分。它主要的功能在于帮助
个体适应现实人生中的挫折、控制“本我”的本能冲动、以及调解“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冲突。弗洛伊德指出,“自我”是在婴儿第一年后期至第二年之间,逐渐由“本我”中分
化而来。基本上,。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所支配。
⑦超我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是“本我”与“自我”的监督者。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为“良
知”,当我们的行为触犯道德规范时,内心会产生罪恶感而形成自我倍制的力量;另一部分
为“自我理想”,当自己的所做所为符合心目中的理想时,会感到自豪,而更加自爱。
“超我”的形成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父母管教与社会化的结果。它不仅能管制“本我”的
冲动、引导“自我”从较低层次的现实日标中跳脱出来.更能带领个体去追求完美的境界。
(2)意识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如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浮出水面,即“意识状态”.而大部分
掩盖子水平面之下的是“潜意识状态”,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下意识状态”。
⑦意识状态
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随时均可察觉的现象,即为“意识状态”。弗洛伊德指出,发生于“意
识状态”中的心理活动仅占极有限的部分,有如冰山之一角。
②下意识
“下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它与“潜意识”最大的区别在于“潜意识”
中积压的经验,个人无法记忆:而“下意识”中的经验是可以记忆的,只是比“意识状态”
困难些。例如,当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或创作时,突然而来的灵感便是来自“下意识”,这
种情况往往发生于个体呈现放松状态或临睡之前。
③潜意识
“潜意识”在个体的心理机制中具有支配的力量。弗洛伊德指出,人们那些经过压抑的
痛苦、外伤经验、或无法接受的打击等等,会停留在个体的潜意识中:它们并非呈现静止状
态,而是主动而动态的。
压抑本身在过程上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它会消耗心理上的能量;而且压抑并不能永远地
抑制住潜意识的冲动,因此这些经验与冲动便以曲解而不合理的方式出现,例如,做梦、尿
床、以及神经症等。
明四:莞洛伊德的意识层次与人格缗构图
(3)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要幼儿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员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个体的人格大致形成,
并且延续其一生。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过如下五个时期:
①口腔期
出生至1岁左右的婴儿.其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
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多得自口腔活动,如果此一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会留下
后退性的不良影响,如抽烟、饮食过量等。
⑦肛门期
1一3岁左右的幼儿,其原始欲力的需求排泄时所地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的人员
训练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关键。它有助于幼儿区别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差异,对“自我”的发
展很有帮助;但是如果管制过严,可能会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如过分要求秩序、整齐、沽
癖等。
⑤性器期
3、6岁左右的幼儿,其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因而对自己的
性器有强烈的心理感觉。以男孩为例,此时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慕感情,即所谓的“恋母情结”。
一方面他想取代父亲而拥有母亲,另一方面却因自己的性器与各方面均不如父亲而小生畏惧
与罪恶感。这种心理冲突稍后将会自行化解,从原来的敌对转变为以父亲为楷模,亦即“认
同”父亲,包括其男性角色、态度、意见及道德标准等。类似的心理历程也会发生在女童身
上。
经由“认同”过程,幼儿不仅内化了同性父母的性别角色,更内化了父母的标准与道德
规范,而形成“超我”,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良心或超我代表内化了的父母,它相当严
厉而且具惩罚性。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幼儿于父母不在面前时,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动,
抵制外界的诱惑.这是一个从外部控制,转向内部控制的不断内化的过程。
④潜伏期
7岁以后儿童的兴趣,由对自己身体与父母的感情,扩大到周围的事物,原始欲力呈现
潜伏状态。男女儿童之间的感情较前疏远,团体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⑥两性期
青春期以后的青年男女.由于性器官成熟,两性差异开始显著,性的需求转向年龄接近的
异性。
以上五个时期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即6岁以前的幼儿,其“本我”
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这些部位获得满足。在6岁以前,如果某一时期幼儿在行为上受到
过分限制或放纵,致使幼儿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满足,就可能产生发展迟滞现象。因此,
弗洛伊镑认为,人类一生人格的发展,是以6岁之前的三个时期为基础。
2.艾立克森的办理社会发展论
艾立克森为当代心理分析大师之一,他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种新的“心
理社会发展论”,尤其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贡献颇大。
艾立克森认为,人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时,受到文化与社会的影响,会形成某些重要的
基本行为态度。在任何阶段如果发生社会适应的困难,那么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并
会阻碍以后备阶段的发展。艾立克森按照每个阶段正面与负面发展的可能情形,格人的一生
分成八个阶段,以下简略说明0—6岁幼儿的三个阶段:
(1)信任和不信任
年龄:出生至一岁半左右。
人格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培养婴儿的信任感,使他对人产生最基本的信任。母亲
或母亲替代人若适时适量地满足婴儿的需求,他会对母亲产生信任,并以此为基础。扩展为
对一般人的信任。
(2)活泼主动和害羞怀疑
年龄;一岁半至三岁左右。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当孩子开始尝试说话、走路、或入厕而成功时.应
予以夸奖。失败时不随意责骂或惩罚、孩子会渐渐培养出主动意识。若失败太多,会产生羞
傀怀疑的意识。
(3)积极道取和愧疚罪恶
年龄:三岁至六岁左右,
学前幼儿最重要的发展是主动探索外在的环境事物,表现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如果
他们的主动探索常受到限制或阻止,幼儿可能会退缩而心生罪恶感。相反的,若成人不阻止
他,只是从旁鼓励与观察并防范危险发生,可激励他形成积极进取的意识。
三、人本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乃是针对心理分析论与行为学派而兴起的所谓心理学“第三势力”。其代表心
理学家为马斯洛与罗宏斯等人。其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注重人类主观意识经验,强调个人基本
上是统一的个体,生命的意义即在于自我的实现。
由于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统一和自我实现等,促使幼儿教育者注
意到幼儿整体的发展,及各方面潜能的实现,同时也注意到以幼儿的感觉和关系为中心的情
感教育。
1.马斯洛助需求层次论
马斯沼的需求层次论,主张人有一种积极努力追求成长的倾向,这种成长发展的内在力
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而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倾序与高低层次
之分、省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求便随之出现。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归
纳为下列五种:
①生理需求维持生存的需求,例如吃、喝、
⑦安全需求希求保护与免于威胁的安全感。
③爱与隶属需求被人接纳、关心、欣赏、支持等。
④尊重需求受人尊重与希求个人有价值。
⑤自我实现需求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在精神层面达到人生至高境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也可应用在幼儿发展上,如图五:
2.罗嘉斯的人格自我论
罗嘉斯认为自我观念的形成,乃是个体直接经验(来自本身)与评价经验(来自他人)的综合
结果。幼儿根据直接经验与评价经验形成自我观念时,对别人怀有一种强烈寻求“积极关注”
的心理倾向。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好评,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已。当幼儿从直接
经验获得别人的好评时,他的自我观念将更加明确,并因此继续健康地成长。“积极关注”
可分为如下两种:
①无条件积极关注
例如对孩子的学业,只表示关心爱护而不苛求施压,甚至对孩子带回家的成绩单.尽量以
勉励代替惩罚。
②有条件积极关注
例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除强制其参加补习之外,并且和孩子交换条件:
除非每次月考名列前10名之内,否则周末不准外出。
罗嘉斯建议父母及老师,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应尽量控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们在
自然的情境中.形成和谐的自我观念,从而奠定其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
四、社公学习论
斑度拉是行为学摄的焰正者,他有感于行为主义过于重视外在强化作用的控制,而忽略个
体对其行为的自主性与社会因素,于是,从交互决定论的观点,提出“社会学习论”。
斑度拉认为行为的学习除了通过幼儿本身的直接经验外.间接经验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
色。他指出动儿在行为上的学习,大多是通过对“楷模”的观察与模仿而获得。这种“楷模”
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也可以是影片或小说中的主人翁。当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楷模的
行为及其行为结果时.会驱使他去学习这种行为或抑制自己去做这种行为。幼儿的“观查学
习”可以分为如下两种:
].直接的模仿与反模仿
①直接模仿
例如,一个小孩看到姐姐扫地,受到父母赞赏,他立刻模仿姐姐的行为也跑去扫地.或
在日后环境有利的条件下,在家里扫地或做出同类的行为.就是直接模仿。
②直接反模仿
例如一个小孩看到哥哥相人吵架,受到父母责备,小孩把它当作一种教训记在心中,而在
日后抑制自己不去做类似的事惰,或做出“相反”的好行为.就是所谓的。直接反模仿”。
2.抑制和抑制解除
①抑制
例如一个小孩看到老师处罚在斑上捣乱的同学.使他不敢在班里捣乱。“楷模”的行为
后果可以“抑制”幼儿产生同类行为。
②抑制解除
例如,一个小孩看到电视中激烈的订杀场面后,便经常发脾气或大吼。这个孩子虽未有意
地模仿电视里的行为,却自然而然地恢复了以前习得的同类行为。也就是说,原先受到“抑
制”的行为获得“解除”。
五、蒙台俊利心理学
蒙台俊利是意大利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融合了哲学与科学,对幼儿发展的见解与近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以下就是蒙台梭利心理学的儿项重要理论。
1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幼儿,其心智属于“吸收性心智”。钉关幼儿的“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中有诸多阐述.以下是他的论点:
(1)幼儿的心智和成人不同
成人和所获得的知识之间是分离的,如同花瓶与水,两者并未混合在一起。幼儿所获得
的知识却经历了彻底的变化,就像盐溶入水中一样;这些印象进入幼儿的心智中,构成幼儿
的心智,成为幼儿身体的一部分。幼儿运用这些与环境接触所得到的经验,而创造出屑于自
己的“智能肌肉”,这种智能形态即为“吸收性心智”。
(2)无意识、潜意识与意识
吸收性心智包括无意识、潜意识与意识等三个部分,分别说明如下:
①无意识它与生命冲动同存,是一股促使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动力
②潜意识如上所述,无意识(生命冲动)促使幼儿与四周环境发生互动,而潜意
识就是通过这些互动经验而建立的一种心智状态。
③意识是由幼儿逐渐苏屡的意识所建立G
(3)从无意识期到意识期
幼儿的吸收性心智可分为如下两个“时期”
a)无意识期
约0—3岁幼儿在毫不费力的无意识状态卜从四周环境吸收各种印象。
b)意识期
约3—6岁幼儿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毫不费力地从四周环境吸收与学习。
从无意识期到意识期,要经由幼儿的活动来促成,也就是说,幼儿用双手做为智慧的工
具,他的触觉使原先吸收的潜意识心智的东西变为有意识。
例如一位玩耍中的3岁幼儿.正是将潜意识心智中的东西表现出来.使它转变为有意识。
这种向外表现的经验看起来是游戏.其实他是在检视邵些潜意识中的事物与印象。
再以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幼儿在无意识建构阶段(0-3岁)所经历的语言活动,会
廷续到缓缓苏醒的有意识追求完美阶段(3—6岁)。也就是说,潜意识先储备语言,接
着意识的活动才慢慢开始从潜意识中把一切接收过来。
幼儿的心智在“质”方面与成人不同.我们不能仅以口授的方式教他,也不能直接干涉
他从潜意识进人意识的过程;
(4)幼儿自我建构的三股力量
蒙台梭利以''何欺'、'牧内美'、及“星云’这三个科学名词,来形容幼儿内在的
三股力最如何辅助幼儿自我建构,它们与前面提及的无意识、潜意识、及意识互有关
系。
①何默
相当于''无意识”。幼儿的内在有--股生命力,刺激他从事各种活动,一步
步走向目标.这股生命力也可说是一种天赐的冲动.是所有进化的原动力。
②牧内美
相当于“潜意识”,是幼儿内在的一股有生命力的超级记忆能力,它虽然是无
意识的,却能使幼儿记住所看到的形象,并吸入个体生命中.成为其心灵的一
部分。它不仅创造了个体的特征,而且使这些特征待续存在。
例如.社会习惯与迫德文化是在幼jL期形成的.它们塑造了一个入的人格、
悄操与其他各种的悄感,使他成为典型的中国入、印度人或意大利人。
③星云
相当丁“意识”,它的概念类似于引导幼儿吸收环境中的活动经验的一种创造
性能量。
例如,幼儿之所以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且表现出环境中的社会行为,并
不是幼儿所属的种族将其早先的行为模式遗传给现代文明,而是这些“星云”
给幼儿能力,使他在出生后能够吸收其周围环境中特有的行为模式。
另外.以语言发展为例,很显然的,幼儿并未承袭一套预先建立好的语言模式,
而是继承了以潜惫识的吸收括动来建构语言的能力,这种潜能就是语言的“尾
ZAO
幼儿其他方面的精神表现,也都是如此形成的。总而言之,精神的有机休,是
一个其有活动力的整体,它能够借着在环境的自由活动经验,而改变其结构。
2.幼儿的敏感期
蒙台放利将“敏感期“分为三大阶段:(1)0-6岁;(2)6—12岁;(3)12-18岁。本书
是以。一6岁幼儿的敏感期为讨论重点。
蒙台梭利指出,。一6岁的幼儿在敏感期间内,会受内在生命冲动所刺激,以高度的兴趣
与热情去吸收四周环境的事物。
在敏感朗间内.幼儿会持续重复某种行为一段时间,直到拥有新的能力为止。这种建立
新能力的成熟过程并非外显易见,而是以一种突然而令人震翅的方式出现;而且一旦新能力
产生.那些重复的行为也就消失了。在这同时,幼儿会开始另一套的重复行为,以产生另一
种新的能力。
如果幼儿在敏感期间内,未能适时配合内在的冲动而发展,此一自然学习的机会一旦错
过,糖水不复得;甚至造成发展上的问题,阻碍幼儿的成长,
大体而言.蒙台按利主张的敏感期有下列七项:
(1)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发展
从出生至5岁左右是感官发展的敏感期。这段期间幼儿需要充分运用其感官(看、听、嗅、
尝、触),对于能刺激其感官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当父母阻止幼儿碰触四周的东西
或禁止其到处走动时,会使幼儿产生莫大的挫折感。
因此.与其阻止幼儿碰触危险与不洁的东西,不如事先把危险的物品移走,为幼儿布置
——个洁净而安全的环境(包括大人在一旁观察).任其运用感官自由探索。
⑵秩序
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期主要发生于最初的三年,两岁时达到员高点,三岁开始下降。这段
期间,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例如‘一本书或一文笔没有归位。他们会坚持把该
物品放回原处。而那些尚未学会走路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物品的位置混乱而感到不快.甚至
出现啼闹不休与焦躁的现象。对幼儿来说。秩序感是其生命的白然本质之一.就像土地之于
动物、水之于鱼。
如果幼儿对环境的印象与经验,是建立在一种有秩序的形态之上:,那么孩子对世界的
看法将具备稳固的基础,借此基础得以培养有条不紊的语言表达能力。换言之,外在的秩序
感有助于发展幼儿内在的秩序感。然而,外在的秩序感应如何培养呢”以下三点供读者参考:
①大多数的物品如家具、玩具、以及衣服等,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
②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例如吃饭的时间与地点、何时及如何做完家事、家人出
门及回家的时间等等。
⑦例行事项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例如喂食、洗澡、穿衣、以及睡前活动等事项尽量采
取相同的步骤。
许多父母都有如下的经验:家中的两岁幼儿突然无缘由地十分伤心,无论父母怎么哄劝
或喂台都没有用.这时,幼儿很可能是由于大人不经意地改变了环境中某些细微事物原有的
秩序,因而无法满足幼儿对秩序感的强烈需求所致。如果我们大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
现无秩序而杂乱的现象,那么不妨对幼儿的反应抱持体谅的态度,并且向孩于强调那些尚未
改变的事物。
(3)语言
蒙合梭利指出0—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她将语言的敏感期分为如下两个连
续的阶段:①无意识的建构阶段:约0—3岁;⑦有意识的追求完美阶段:约3。6岁。
①无意识建构阶段
0—3岁的幼儿,是无意识地学会语言,他们具备天赋的能力,可以从环境中吸收人类语
言的发音、文字及文法。这些文字的发音会创造令人无法置信的感动,并且在幼儿体内运转
一种看不见的“纤维组织”,这种“纤维组织”会努力地振动,以制造出同样的发音。这种
经验对我们而言,实在难以想像,蒙台梭利将其比喻为在音乐会中听到一首令人震撼的乐曲
时,内心所受到的深刻感动.再强以数倍。
幼儿在两岁半以前,语言的进步属于“爆发性的现象”;其中一岁半至两岁为“单字”
的爆发,两岁以后则是“句子”惊人地增加。例如许多幼儿在某一段期间似乎没有任何进步,
突然有一天.幼儿一下子获得许多新的成就;从不会说话,突然进出许多新字,或突然会运
用一套组合句子的文法。
②有意识追求完美阶段
两岁半或三岁以后的幼儿,由于语言组织进入新的形态.不再有爆发性的现象,而是持
续地发展,直到5。6岁。
这段期间.他们有意识而自发地学习更多生字以及改善句子的用法。两岁半幼儿的字汇
能力,平均只有200-300字,到了6岁时一跃而为数千字.此一惊人的进步,乃是由于自然
的获得。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在无意识的建构阶段所经历的语言活动,会延续到缓缓苏醒的有意
识追求完美阶段。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有双重管道:潜意识先储备语言,接着,意识的活
动才慢慢开始从潜意识中把一切接收过来。
(4)细微的东西
1-2岁左右的幼儿,常常会将注意力集中于细微的事物上;例如成年人容易忽略
的小昆虫经常被幼儿发现。或是当我们和幼儿同看一张图片时,我们认为重要的背景往往不
受幼儿青眯.幼儿注意的是背景中的细微之物。
这种对细微事物的重视.显示出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改变。在此之前。最吸引幼儿目光
的,往往是那世色彩鲜艳夺目、体积最大、移动最快、以及声音最响的东西;然而.现在他
这段京最期R然短暂,却十W常要。因为它能唤起孩子内在意志对注意力的控制.使孩子亲
近细微的事物、零碎的东西、微弱的声音、以及隐蔽的角落,这些经验是他们过去所忽略的、
此外.还可以培养其“专注”于细微事物的能力,同时.注意力也会更为持久。
(5)动作的统合
此一敏感期意味着幼儿的身体,是在其意志的控制之下;例如.能够正确面随心所欲地
使用手指、手掌、腿与脚等每。通常幼儿无意识地完成或重复一个动作.纯粹是为了获得更
大而准确的控制力。例如大人走路通常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学步幼儿走路却是为了成就
其内心深处一股有创造意识的渴望。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下楼梯,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又如婴儿不断他抓握某种物品,也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动作控制力。因为,每一次的抓握动
作,都会在婴儿脑海中留下记忆的痕迹.一且婴儿累积了足够的记忆痕迹时,他就能够自然
而精确地抓握物品了。
动作是由脑、感官与肌肉这三者共同组成的精密机构所导或的最终结果。如果所发生的
动作,与正在进行的智能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动作对智能的发展就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动作可以帮助幼儿心智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果经销商购销合同
- 2025年企业租赁协议模板标准
- 2025年医疗器械生产与销售廉洁自律协议
- 2025年标准集装箱拖车搬运合同
- 2025年古建筑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合同
- 2025年发电机组检修与优化合同样本
- 2025年企业战略规划委托撰写协议
- 2025年合作伙伴管理协调协议
- 2025年专利权互惠使用合同范例
- 2025年个人与企业之间贷款合同
- 数控机床作业指导书
- 易语言教程易飞扬面向对象编程
-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依托智慧教学 优化英语课堂
- 6年级英语奥数题及答案
- 销售黄金法则ABC三角沟通法则
- 清洁度标准、测试及过程控制
- 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工程(B区)施工组织设计
- 质量成本分析和核算ppt课件
- 医院患者个人信息修正管理规定
- 取水隧洞爆破设计
- Q∕GDW 12100-2021 电力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