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一篇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一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xxx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xxx,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二篇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德军的西线攻势、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北非战场的激战。
2、理解:通过对波兰、法国速亡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等史实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影响战争胜败的一系列因素,如态度、战略战术方针、军事装备等。
3、运用:分析英国对德国xxx态度、政策的变化,培养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归纳二战全面爆发的概况,并总结这一阶段二战在战局、战术方面的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材料,探究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史实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危害性树立积极态度的必要性。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xxx。
3、始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质、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德国入侵波兰;不列颠之战。
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有关史实;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分析处,冷静推理,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时,慷慨激昂,调动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大家看两句名言:“有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经常能够获胜。”“胜利在于意志”。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人,他是谁呢?(展示图片)福煦——世界战争独一无二的三国元帅。正是他,凭着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挥协约xxx队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其实,他还有一句名言广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战也”。不过,这句话说得太不吉利,一语成谶,1939年——恰好时隔一战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阶段——全面爆发。
讲授新课
请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归纳二战在全面爆发阶段的大概进程。
结合形势图,学生作出回答。
一、德国入侵波兰(东线)
1、经过: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3)9月底,华沙沦陷。
二、法国的沦陷(西线)
1、经过:
(1)1940年4月,德军攻占丹麦、挪威;
(2)1940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英国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2、法国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教材P62“学习延伸”,分析法国速亡的原因。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三篇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四篇一、教材分析
本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族。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本课涉及到了元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内容。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本课承上启下,讲述了元朝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民族xxx并立的时代,为明清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及其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都很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更加的容易掌握知识,本课的内容宽广、丰富。一些史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到,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讲解,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接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掌握元朝的建立和元朝的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
3、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和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实现的。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xxx,对蒙古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
2、通过学习。了解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体现了高尚的气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1、行省制度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片讲授法、探究法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在宋朝时期,是一个民族xxx并立的时代,在南宋时期,金与南宋议和后,这两个王朝都有了哪些发展,在他妈相争的同时,哪个民族在默默的兴起。(蒙古族)这支民族建立起什么xxx,(蒙古国)是的,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新课——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共同来了解这支民族。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早期的蒙古草原处于哪一种社会局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对其评价吗?(引导
学生进行归纳)
⑴时间:12世纪
⑵社会局面:混乱不已
⑶史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杀伐”。
过渡:蒙古族的这种情况最后,最后由谁解决了。这个人是谁?
2、(出示人物图片)右图上的人物是?他属于哪一个民族?
⑴人物:铁木真
⑵民族:蒙古族
3、他的出现,使蒙古族的社会局面发生怎样的改变?成吉思汗又是为何被称“一代天骄”的?
⑴社会局面:长期混战局面结束
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4、铁木真领着军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又是如何被称为“成吉思汗”的?
⑴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
⑵尊称“成吉思汗”
过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并没有统一全国,那么在他去世后,蒙古族有没有
统一全国呢?(一起来看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过世后,相继灭了哪些朝代?
⑴西夏、金
2、(图片展示)西夏和金的灭亡,对于南宋而言,起到什么作用?
⑴形成了“包围之势”
3、1271年,谁建立了元朝,定都于?
⑴忽必烈
⑵定都:大都
4、(图片展示)忽必烈即位后,与哪一年起兵灭宋?结果如何?
⑴1276年起兵灭宋
⑵结果:全国统一
过渡:1276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那么,在灭宋时,南宋曾出现哪些抗元大将?
5、在抗元的将领中,谁最为有名?
⑴文天祥
6、文天祥在抗元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7、文天祥被俘后,曾在狱中写下哪一首后世流传的著名诗句?
⑴《过零丁洋》
⑵《诗句展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8、思考:元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的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过渡:元朝统一全国后,元世祖是如何去管理这偌大的疆域?
9、元世祖为巩固统治,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⑴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政治
10、为加强管理,元世祖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⑴农业
①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②治理黄河。
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11、(材料一展示)问:材料一中,体现了元世祖什么思想?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思想: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
⑵表现:
①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②治理黄河
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过渡:为了加强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元世祖还采取哪一措施?(交通运输)
12、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元世祖下令开通了哪些交通路线?目的是?
⑴目的:为便利南粮北运
⑵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
13、(材料二展示)问:隋朝运河和元朝的运河,有哪些不同,元朝还开通了哪条运输路线,共同作用是?
⑴不同之处①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五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
⑵理解: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是古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影响和局限性。
⑶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演变;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查阅资料;探究问题;历史比较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有一本著作,名曰《罗马法精神》,他在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法学家耶林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罗马法与罗马帝国宏大历史有何丝丝缕缕的关系呢,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讲授新课]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许多贵族出身的法官,往往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平民的权利不能得到维护,社会矛盾的加深,平民的持续抗争,使早期罗马国家局势动荡。公元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了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发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罗马共和国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十二铜表法》的颁发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只是由于平民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一些利益。
2、公民法:
公元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称为“公民法”,而《十二铜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自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随着罗马共和国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逐渐发展成为“万民法”,万民法的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造成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由于版图扩大,很多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势必会出现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引起社会动荡;另外,国际交往扩大,引起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原来的公民法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对外战争的胜利,获得了大量奴隶,由此奴隶制在罗马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以稳定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公元前27年,军阀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相当于皇帝),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实质是一种君主专制,罗马帝国时代开始,3世纪初,为巩固统治,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权。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2.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帝国前期,皇帝们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3世纪末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积极改革内政,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罗马法的内容
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习惯法;从整体结构看可以分为公民法,万民法。
体现的原则: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奴隶主利益。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它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笼络上层阶级;帝国还建立了大量的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罗马法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本课小结]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的时候地跨三洲,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罗马法的影响。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六篇【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xxx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
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
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xxx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七篇【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xxx旅行者号xxx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八篇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九篇课标内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xxx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在天山以南设立()都护府,()在天山以北设立()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统一各部,建立xxx,以()(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了。
8、()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篇《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xxx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xxx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xxx义务教育法》、___“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xxx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___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xxx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xxx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xxx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___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一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xxx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xxx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xxx和xxx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xxx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xxx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xxx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xxx。)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二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xxx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xxx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xxx和xxx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xxx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xxx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xxx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xxx。)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三篇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例题: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A)
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
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D)
A、北京人B、丁村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
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我们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问题2: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四篇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__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xxx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xxx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xxx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xxx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xxx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__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xxx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__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
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xxx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__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__苏维埃xxx,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xxx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xxx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xxx,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xxx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__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xxx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五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历史故事课后辅导教案范文第十六篇●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农业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课》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 技术管理细则(2024年)
- 2024至2030年中国破碎筛粉造粒设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排气燃烧口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铝质水散热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笔记本电脑保护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瓷芯超级滤水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洗衣粉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25-噻吩二羧酸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
- 2024-2025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阅读7两件宝
- 期末测试卷(一)(试题)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技能大赛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 超星尔雅《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期末考试答案三套
- SMT钢网开口方式规范最终版
- 心理咨询师论文:个人分析报告
-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共1页)
-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图(很全很完整)(共19页)
- 电视剧剧组组成及职能
- 电厂常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