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2.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可能是王安石变法()A.已经触及封建私有制B.实质上打击了地主官僚利益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利益3.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4.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崇文抑武”国策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5.在府州一级,宋朝设置了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皇权独尊局面出现C.开创了地方监察先河 D.选官制度发生变革6.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增加了政府收入C.为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D.维护了地主权益7.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赤壁之战 B.澶渊之盟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8.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每年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通过榷场贸易,北宋每年从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得益甚大。从中可以看出()A.北宋的边防力量得到加强B.宋辽双方的贸易活跃C.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的统一D.榷场受官府严格控制9.南宋初,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反对议和。这主要体现出当时()A.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C.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D.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10.[2023·辽宁铁岭高一期末]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11.[2023·广东深圳高一期末]熙宁四年,面对宋神宗提出免役法增加税户负担的担忧,王安石解释说:“若方可取之时取之,待其凶年阙食,量彼力不足而我所收役钱有余,则特与放一料,此乃是于粒米狼戾时多取之,放食不足时则赒之,合于先王不忍人之政”。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存在着()A.百姓负担加重的问题B.基层管理混乱的矛盾C.国家权力扩大的倾向D.弱化君主集权的危险12.[2023·山东济宁高一期中]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日渐兴盛起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河形便”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一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代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宋代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伴(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的认识。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解析:选C题干中官职的人数信息说明宰相权力被最大程度的分散,这样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故选C项;“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说明宰相的群体大,而宰相权力被分散,君主权力被加强,排除A项;“除去重复任职者”可见这个群体中有大量的重复任职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人浮于事,降低效率,排除B项;宰相群体的大小只是解决君相矛盾,无法判断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情况,排除D项。2.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可能是王安石变法()A.已经触及封建私有制B.实质上打击了地主官僚利益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利益解析:选D根据材料“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触及封建私有制,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虽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但本质上是维护地主官僚的利益,排除B项;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了基本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3.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选C宋朝分化事权,将财政归三司,行政归中书门下,军政归枢密院,监察归台谏,故选C项;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朝六部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D项。4.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崇文抑武”国策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解析:选B根据材料“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武将备受歧视,没有体现“冗官”现象,排除C项;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狄青为北宋名将,无法说明理学影响政治生态,排除D项。5.在府州一级,宋朝设置了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皇权独尊局面出现C.开创了地方监察先河 D.选官制度发生变革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宋朝通判的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上的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故选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皇权独尊内容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在宋朝时期才开始出现,排除C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6.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增加了政府收入C.为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D.维护了地主权益解析:选B据材料“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可知,方田均税法改良了税收制度,减少了隐田逃税的现象,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故选B项;据材料“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可知,该措施只是重新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并没有重新分配土地,因此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A项;该措施的税源依然是田赋,并未增加新的内容,排除C项;该措施通过“全国清丈土地”可以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触及了地主的利益,而非维护,排除D项。7.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赤壁之战 B.澶渊之盟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解析:选D“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是因为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杭州,北宋都城的生活习惯也传入了杭州,所以与北宋灭亡有关,故选D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与这两个地点无关,排除A项;“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和议,与南方的杭州没有关联,排除B项;“宋夏和议”是宋夏之间的和议,与南方的杭州没有关联,排除C项。8.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每年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通过榷场贸易,北宋每年从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得益甚大。从中可以看出()A.北宋的边防力量得到加强B.宋辽双方的贸易活跃C.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的统一D.榷场受官府严格控制解析:根据题干“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每年从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可知,宋辽边境贸易的活跃,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宋的边防力量,且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政治上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政府对榷场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9.南宋初,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反对议和。这主要体现出当时()A.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C.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D.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方庭实当庭抗争,正气凛然的铮铮铁骨模样,这也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排除A项;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辽宁铁岭高一期末]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解析:根据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知,宋代学者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不能自安”,而宋代反其道而行,极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更大的不安,该学者旨在说明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项正确;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宋代的弊端,排除A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宋代的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广东深圳高一期末]熙宁四年,面对宋神宗提出免役法增加税户负担的担忧,王安石解释说:“若方可取之时取之,待其凶年阙食,量彼力不足而我所收役钱有余,则特与放一料,此乃是于粒米狼戾时多取之,放食不足时则赒之,合于先王不忍人之政”。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存在着()A.百姓负担加重的问题B.基层管理混乱的矛盾C.国家权力扩大的倾向D.弱化君主集权的危险解析:在材料体现的理论下,各地官吏在征收免役助役钱时,往往不择手段地多收宽剩钱,体现权力的扩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行为,而非民众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管理的混乱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张加强权力,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12.[2023·山东济宁高一期中]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日渐兴盛起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金灭北宋后,宋朝的部分领土成为金朝的统治范围,所以书画文物从北向南回流说明当时南宋文人对故国充满依恋,故选B项;A、C两项说法与当时实际不符,排除;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与这种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河形便”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一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代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宋代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伴(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