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历史评价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就搁置争议 B.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进行最终判断C.历史观点往往因视角、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D.历史现象可有多种叙述但最终必成一家之说2.下图为某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B.宰相之间牵制明显减弱C.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D.门下省负责诏令草拟3.隋唐时期巴渝地区设置了部分新县。关于资州龙县,史料记载“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招慰夷獠(古民族名),于此分县置龙水县。”关于合州巴川县,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十三年,析石镜、铜梁置。有铁。”关于合州铜梁县,史料记载“唐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辏,置县取小铜梁山为名。”据此,设置这些新县的原因包括(

①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②有利于对资源的管理③加强中外贸易

④人口数量的增长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道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认可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5.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起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该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7.贞观三年,唐太宗曾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是机要部门,责任十分重大,所以我才选择贤才担任其职,诏敕如有不当,则要进行驳正。可是,近来我觉得你们只是顺从和迎合,唯唯诺诺,苟且偷安,没有一句谏正的话,这是什么道理?”唐太宗所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选官制度撕裂社会C.三省之间相互制衡 D.门下省封驳权不力8.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9.下表为《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据此可知,科举入仕(

)入仕途径科举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入仕途径不详人数54034416292306比例37%24%11%7%21%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消除了阶层固化C.扭转了官场风气 D.实现了社会公平10.根据《唐朝对外主要路线交通示意图》(如图),对唐朝对外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是(

)A.①处(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B.②处(天竺)从唐朝开始与中国直接交流C.③处(缚达城)是波斯与唐朝的交流中心D.④处(敦煌)文化交流促进佛教艺术发展11.梁朝名将陈庆之曾说:“长江以北,尽是夷狄。”当时统治“夷狄”的民族是A.匈奴B.鲜卑C.吐蕃D.女真12.西晋初年,刘毅在《罢九品疏》中评价:中正品评“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货赂请托”,乱象丛生,不能人尽其才。此外,李重、沈约等人均对九品中正制提出异议。尽管反对的声音较为强烈,但当时仍未能废除。这表明当时(

)A.寒门士子无上升通道 B.九品中正制适应了社会的发展C.社会阶层被严重固化 D.政府缺乏有效的官员管理机制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百分之九十是情歌,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或表现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之苦;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融合了北方文化因素 B.南朝社会治理失控C.市民阶层崛起的表现 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14.北魏孝文帝下诏:改官制、禁胡服、说北语、改汉姓。该诏令(

)A.沿袭鲜卑习俗 B.导致平城迁都C.推动民族交融 D.促进南北统一15.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渐趋成熟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16.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二、材料分析题1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勣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的不同,说明两个时期长城的功能。(2)根据材料一、比较汉长城对于秦长城的变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措施。(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并简析其民族观的历史影响。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李渊称帝后,“率土之众,十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调弊之后,饥寒重切”,鉴于此,武德元年(618),李渊下令唐军所行之地给复三年,自余给复一年。后又颁布《罢差科徭役诏》,宣布“新附之民,特蠲徭役,欲其休息,更无烦扰”。同年,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啬半羡,则增价而收”。武德二年,初定租调之法,每丁租二石,绢二文,绵二两,同时规定受田农民均可输庸代役,日绢三尺。武德四年,李渊下令发行开元通宝钱,“轻里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武德六年,发布《劝农诏》,命令州县牧宰,对追征输送,及寻常营造,一律停止。武德七年,又重新颁布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100款,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武德八年,李渊鉴于各地斗秤轻重大小不一,令太府检校诸州权量。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但同时,武德年间还存在“政刑纰缪,官方弛紊”的弊端,以及官员烦多、开支加大的问题,受种种条件制约李渊未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摘编自王士立《略论唐初李渊的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李渊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唐初李渊经济改革。三、论述题20.隋朝各项建设颇多,且规模宏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间大事民役数量604年隋炀帝即位605年3月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每月200万人605年3月开凿通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5年4月开凿邢沟10多万人605年5月营建西苑170多万人606年7月巡幸江南40多万人607年8月修筑长城100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8年7月再修长城20多万人612~614年远征高丽300多万人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材料二

大业元年三月丁未(十七日),隋炀帝杨广下诏派杨素和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京,每个月役使壮丁二百万人,又将洛州城内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充实到东京。……3月21日,征调黄河以南各郡县民工一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的重大建设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论证明确)参考答案:1.C【详解】据材料可知,关于肥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原因是占位的角度、及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得出的观点各异,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关于肥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未涉及“历史评价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就搁置争议”,排除A项;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但不都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进行最终判断,排除B项;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因此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该体系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是分散、削弱宰相的权力来加强皇权,C正确;三省六部制最终形成于唐朝而非明清时期,A排除;宰相之间牵制明显加强而非减弱,B排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不负责诏令草拟,D排除。故选C。3.A【详解】由“隋义宁二年招慰夷獠(古民族名),于此分县置龙水县”可见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相关,“析石镜、铜梁置。有铁。”可见与资源的管理相关,由“大足川侨户辐辏”可见与人口数量的增长,故选①②④组合,选A;加强中外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③,故排除BCD。4.C【详解】根据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儒、释、道三教文化,又有胡汉两种异质文化,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C项正确;AB项只符合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只符合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5.D【详解】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故D正确;世卿世禄制依靠血缘关系,排除A;察举制选官依靠品德,排除B;九品中正制依靠的是门第,排除C。故选D。6.A【详解】从“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可以看出,唐朝的官吏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才产生很多新的职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叙述不符;C选项错误,这种变化体现出唐代行政制度的完善与灵活;D选项错在“巨变”二字。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三省官员大多阿旨顺情,为迎合君主诏教而不敢封驳讲真话,以便保官惜命不得罪皇帝,反映出专制统治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三省制度,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而不是三省之间相互制衡,排除C项;D项只是材料中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A【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与南方经济开发,促使南方文化发展,而北方因战乱等原因导致文学成就不及南方,南方文化在北方流行,体现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齐、北周之时,北魏早已分裂,排除B项;魏晋到隋朝的发展趋势是北方统一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中,有540名官员是通过科举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的消除说法错误,且材料中仍有门荫入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场风气,排除C项;除了科举制之外,还有其他的选官方式,比如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等,得不出实现了社会公平,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东部地区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敦煌壁画中的佛教题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辉煌和多样性。所以敦煌文化交流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扬州,排除A项;天竺与中国的交流开始于唐朝之前,排除B项;缚达城不是波斯与唐朝的交流中心,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朝名将陈庆之生活的南北朝时期,统治长江以北的民族是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B项正确;匈奴族的活动范围在北方草原,吐蕃主要在青藏高原,女真族在东北地区,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C【详解】材料表明西晋时期时人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提出了批评,但未能废除该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门阀世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士家大族掌握了选官大权,C项正确;“无上升通道”表述过于绝对,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汉代开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增加了三纲五常的内容,对人性有一定的压抑,材料中“南朝民歌百分之九十是情歌”是对人的情感的抒发,对三纲五常有一定的冲击作用,D项正确;北方民歌粗犷豪放,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风格有很大不同,排除A项;南方相对稳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市民阶层崛起于宋代,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下诏:改官制、禁胡服、说北语、改汉姓”可知,这些举措是汉化举措,有助于推动鲜卑民族和汉族的交融,C项正确;上述举措属于汉化举措,改变了鲜卑习俗,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排除B项;北魏并未统一南北,只是统一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期,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渐趋成熟,B项正确;门下省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也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无关,排除AC项;仅根据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大运河……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与发展,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排除B项;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17.(1)东汉末年,察举制度流弊丛生;战乱频繁,“乡举里选”在地方难以推行;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2)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严重打击和摧残了下层人士学习的积极性;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详解】(1)由材料“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可得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度流弊丛生,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由材料“战争频繁”,可得出战争频繁;由材料“‘乡举里选在地方难以推行’,可得出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立意也是才德选官,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由材料“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可得出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严重打击和摧残了下层人士学习的积极性;由材料“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可得出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18.(1)不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筑有长城,北方边境修筑长城;秦拆除各国间长城,把北方长城连接起来;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功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兼并和防御的需要,普遍筑有长城;秦统一天下,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进攻。(2)变化: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措施:设立郡级行政区划;移民屯田;设立西域都护府;大力发展丝路贸易。(3)态度:弃修长城。历史影响:唐太宗赢得了少数民族的爱戴,四方归服;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交往,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稳定统一局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详解】(1)本题为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时期、秦朝。不同:根据材料“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筑有长城,北方边境修筑长城;秦拆除各国间长城,把北方长城连接起来;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功能:结合战国时期和秦朝长城的主要功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兼并和防御的需要,普遍筑有长城;秦统一天下,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进攻。(2)本题为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变化:根据图3“西汉形势图”可知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措施:根据所学西汉经略西域的措施可知设立郡级行政区划;移民屯田;设立西域都护府;大力发展丝路贸易。(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朝。态度:根据材料“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可知弃修长城。历史影响: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相关知识可知唐太宗赢得了少数民族的爱戴,四方归服;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交往,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稳定统一局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1)措施:劝课农桑;推行均田;实行租庸调法;减免赋役;设置常平监官;统一钱币。(2)评价;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改革不够全面和深入。【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初中国。根据材料“发布《劝农诏》,命令州县牧宰,对追征输送,及寻常营造,一律停止”可知,劝课农桑;根据材料“又重新颁布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100款,十分之二为世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