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淳于髡者,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好为淫乐,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其后百余年,楚有优孟。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其后二百余年,秦有优旃。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于是二世以其故止。太史公曰:“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岂不亦伟哉!”(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于是乃朝A诸县B令C长D七十E二人F赏一人G诛一人H奋兵而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蜚,通“飞”,与“流言蜚语”“蜚声中外”中的“蜚”意思相同。B.病,指生病、患病,马病肥死的意思是马又病又肥,最后死了。C.属,音zhǔ,交托、托付之意,和“举酒属客”的“属”意义不同。D.微中,指精微且切中要害,“微”与“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淳于髡用隐语开导齐威王,证明其“滑稽多辩”能对政事起正面的作用。B.诸侯归还齐国土地,与“数使诸侯,未尝屈辱”的铺垫形成了必然关联。C.优孟的劝谏和淳于髡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是用直陈的方式引起君主反思。D.楚庄王听从劝谏,不但自认有过,还下令所有官员不得长时间谈论此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14.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为伶人立传,请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各自价值。【答案】10.FGH11.B12.C13.(1)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2)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从东面来侵犯,让麋鹿用角去抵触他们就足以应付了。14.(1)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伶人善于发挥他们的进谏作用,与当时的国君能够纳谏密不可分的。所以警示历代帝王臣子在国家治理上要善于进谏和纳谏。(2)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为教训,阐明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述往昔以讽世,告诫统治者应以史为鉴,力戒奢欲,免蹈覆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县令长”是合成词,中间不断,所以BC不断;“七十二人”是数量短语,中间不断,所以E不断;“七十二人”做“县令长”的后置定语,中间不断,所以D不断,F断开;动词“朝”和名词“诸县令长”动宾短语,独立成句,所以A不断;动词“赏”和名词“一人”为动宾短语,独立成句,所以G断开;动词“诛”和名词“一人”为动宾短语,独立成句,所以H断开;故选FG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蜚”,第二个,同“飞”。句意: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多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含义相同,所以选项正确。B.“病肥”意思应是“得肥胖病”的意思。句意: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所以选项不正确。C.“属”,第二个,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句意: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D.“微”,第二个,精深,精微。句意:说话隐约委婉而切中事理/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含义相同,所以选项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是用直陈的方式引起君主反思”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常以谈笑讽谏”可知,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而不是“直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派;“丧”,办丧事;“以”,介词,用;“大夫礼”,名词做状语,“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2)“于”,介词,再;“寇”,敌人;“触”,抵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为“伶人”立传的价值在于:记载了几位伶人(淳于髡、优孟、优旃)对当时国君进行有益的规劝的事迹,他们用不同的规劝手法讽谏国君,采用国君容易接受的方法,帮助国君改正错误。阐述了伶人善于发挥他们的进谏作用,与当时的国君能够纳谏密不可分的。所以警示历代帝王臣子,在国家治理上要善于进谏和纳谏,共同把国家治理好。(2)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为“伶人”立传的价值在于:文章通过叙述五代时后唐由盛而衰的过程,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为教训,阐明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在对后唐盛衰剧变的历史感慨的背后,分明是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对变革以图存的企冀。所以,本文虽属史论,述往昔以讽世,立足现实,有着现实的警觉作用,告诫统治者应以史为鉴,力戒奢欲,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国家兴衰成败在于人事的深刻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六艺对于管理、对于治国来说,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淳于髡,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罚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这以后过了一百多年,楚国出了一个人叫优孟。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中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这以后过了二百多年,秦国出了一个人叫优旃。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道理。秦始皇曾经计议要扩大射猎的区域,东到函谷关,西到雍县和陈仓。优旃说:“好。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从东面来侵犯,让麋鹿用角去抵触他们就足以应付了。”秦始皇听了这话,就停止了扩大猎场的计划。秦二世皇帝即位,又想用漆涂饰城墙。优旃说:“好。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来了也爬不上来。”于是二世皇帝因而取消了这个计划。太史公说:天道是那样广阔,难道还不大吗?说话隐约委婉而切中事理,也可以解除纷扰。材料二: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问王珏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璃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康熙四年,广东总督卢崇峻奏曰:“臣窃以为国之大利,在于政治简易;国之弊,在法令烦多。何也?夫法令一多,则内外衙门,在大官唯成例是遵,每多查驳之烦。在有司唯功令是畏,有不遑救过之虑,岂能计及民生之休戚,而施抚宇之仁耶?若政治一归简易,则大小臣工,各有暇豫之精神,衙门各役,莫施鬼蜮之伎俩。故古来只颂宽大之为美政,未闻以文法之烦为善治也。夫滋弊缘于法多,则救弊唯在减法,有不辨而自明者矣。”疏入,报可。康熙九年,圣祖谕礼部曰:“联唯至治之日,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今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节选自《康熙政要·论政体》)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朝臣既知A其意B亦不C敢D直言E宰相F以下G惟即承顺H而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参照、依据,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词义不同。B.然,认为正确,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然”词义不同。C.“唯成例是遵”与《屈原列传》“是以见放”的“是”用法相同。D.“而施抚字之仁耶”与《论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珪认为治理国家应以百姓为中心,并仿效汉代多任用饱学经史的大臣,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B.萧瑀认为,隋文帝勤于政务、遵从礼仪、很有自制力,虽然说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C.唐太宗认为应将政务交给百官商议,皇帝只需要坚持严刑峻法,加强对百官的监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D.康熙认为教化可以维持永久,而法令只能禁绝一时,以教化为先来治理国家才是抓住根本的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古来只颂宽大之为美政,未闻以文法之烦为善治也。(4分)(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4分)14.两则材料中“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倡导的“养人术”相似,但呈现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句意:朝臣既然知道他的心意,也不敢直言进谏,宰相以下的官员,只是立即顺从迎合罢了。

“朝臣既知其意”,意思是朝臣既然知晓他的心意,表述完整,其后应断开,即B处;“亦不敢直言”,意思是也不敢直言进谏,表述完整,其后应断开,即E处;“宰相以下”,指宰相及以下的官员,是一个整体,其后应断开,即G处。

故选:BEG。

(2)C.“唯成例是遵”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唯遵成例”。“是以见放”中“是”是代词。句意:大官们只是遵循旧例。/所以被放逐。

故选:C。

(3)C.“皇帝只需要坚持严刑峻法,加强对百官的监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说法错误,原文在肯定严刑峻法的同时还有“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意思是广泛任用贤良的人,高居深宫而监察。选项遗漏了“广任贤良,高居深视”这个信息,表述不全面。

故选:C。

(4)①重点词语:颂,赞颂;美政,好的政治;文法,法令条文;善治,好的治理方法。句意:所以自古以来只赞颂宽大的政策是好的政治,没听说过把法令条文繁琐当作好的治理方法。

②重点词语:陋者,浅陋的人;斧斤,斧头;考击,敲打;得其实,得到了它的真相。句意: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5)《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与大臣探讨治国之道时,认为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广任贤良,听取百官意见,不独断专行,体现了“以民为本”。《康熙政要》中,康熙认为治国应政治简易,减少法令,让官员有精力关注民生,实施仁政,体现了“以民为本”。

《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郭橐驼种树的道理,类比为官治民要顺应百姓天性,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要过多干扰,也是“以民为本”。

答案:

(1)BEG

(2)C

(3)C

(4)①所以自古以来只赞颂宽大的政策是好的政治,没听说过把法令条文繁琐当作好的治理方法。

②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5)《贞观政要》和《康熙政要》是在君臣的讨论和决策中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种树郭橐驼传》则是以种树的故事进行类比,委婉含蓄地表达这一思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问王珪说:“近代的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前代的古人差,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古代的帝王施政,都志趣崇尚清静无为,把百姓的心思当作自己的心思。近代所任用的大臣,又不是精通经学儒术的人。汉朝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部经书的,朝廷如果有疑难之事,都依据经书来决定,因此人们懂得礼教,实现了太平之治。近代重视武力轻视儒学,有的还掺杂使用法律,儒家的行为规范已经缺失,淳朴的风俗受到极大破坏。”太宗很赞同他的话。从此百官中那些学业优秀、又懂得政治体制的人,大多晋升他们的官阶品级,多次加以升迁提拔。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说:“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萧瑀回答说:“他能够克制自己遵循礼仪,勤劳地思考处理政事,虽然性情算不上仁义开明,但也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您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这个人性格极其明察但内心不明。内心昏暗就会有看不通透的地方,极其明察就会对事物多有猜疑。他不肯信任百官,每件事都自己决断,虽然劳神费力,但未能全都合乎事理。朝臣既然知道他的心意,也不敢直言进谏,宰相以下的官员,只是立即顺从迎合罢了。我的想法却不是这样,以天下的广大,四海的众多人口,千头万绪,必须结合变化通融,都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对于事情稳妥方便,才可以上奏施行。怎么能凭借一天要处理的众多事务,由一个人的思虑来独断呢。广泛任用贤良之人,处在高位深入观察,法令严肃,谁敢做坏事?”

材料二:

康熙四年,广东总督卢崇峻上奏说:“我私下认为国家最大的利益,在于政治简约平易;国家的弊病,在于法令繁多。为什么呢?法令一旦繁多,那么朝廷内外的衙门,大官们只是遵循旧例,常常有很多查核驳斥的麻烦。地方官员只是畏惧法令,有来不及补救过错的忧虑,怎么能够考虑到百姓的欢乐和忧愁,从而施行安抚百姓的仁德呢?如果政治一旦回归简约平易,那么大小官员,各自都有悠闲安逸的精神,衙门的各种差役,也无法施展阴险狡诈的手段。所以自古以来只赞颂宽大的政策是好的政治,没听说过把法令条文繁琐当作好的治理方法。产生弊病的原因在于法令多,那么拯救弊病的办法只在于减少法令,这是不用分辨就自然明白的道理。”奏疏呈上,得到批准。

康熙九年,圣祖对礼部说:“我认为在最好的治理之时,不应把法令当作急切之事,而应当把教化放在首位。因为法令只能在一时禁止,而教化却能维持长久,如果只是依靠法令,而不先进行教化,这是舍弃根本而致力于末梢。”【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正德初,逆瑾乱政,论救言官戴铣、薄彦徽,因大发瑾罪。瑾怒,矫旨杖守仁于门,谪龙场驿丞。刘瑾诛,擢庐陵知县,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因言“盗贼日滋,由于滥抚,所调狼兵无制,徒残害,不足使。臣得拣练部勒之,请便宜以行”。诏许之,改巡抚为总督军务。茶寮贼大起,江、广、湖、郴骚然。上命三省会讨。守仁督兵自南康入,破横水、左溪巢,大战西山界。俘斩六千余人,归流亡,度地居之。嘉靖五年,岑猛叛,诏两广聚兵讨猛。猛死田州。其党卢苏、王受相结再叛,岭南大困。桂萼素不善守仁,为张璁所强,交口荐,代姚镆总督两广。守仁至,开示恩信卢苏王受等自缚来归则悉遣其众归农勒石志功德。时八寨瑶贼反侧岭表,与断藤峡、六寺、仙台、花相诸瑶相煽结。守仁以便宜,密令故降苏、受等轻兵出。而永乐、保靖士兵之自岭南还者,亦过八寨,与苏、受等相犄角,径捣其巢,八寨尽平。捷闻,朝廷以其夸擅,敕奖而已。献夫、韬言其功不可泯,上许条画善后以闻。是时守仁已病矣,舆疾劳所事,而桂萼方长吏部,暴喜功名,风守仁取安南,希崇封。守仁辞不应,以是益怨守仁,谗守仁,赏不进。守仁病剧,乞骸骨,卧舟待命。甫度大庾岭,卒。守仁学以致良知为本,所论著有《古本大学则言》及《传习录》诸书。守仁忧居讲学,受弟子,而忌者蜂起,颇目为伪学。其才气故横绝,得兵部尚书王琼为倾任,故能早膺阃阀,屡立大功,顾未一面守仁也。(节选自查继佐《王守仁传》,有删改)材料二: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然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节选自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开示恩A信B卢苏王受等自缚C来D归E则悉遣其众F归农G勒石H志功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逆,叛逆,放在人的名字前用来指称图谋叛乱扰乱朝纲的乱臣贼子。B.归,返回,与《苏武传》“负汉归匈奴”中的“归”词义和用法相同。C.风,同“讽”,劝告,桂萼劝告的内容就是王守仁“辞不应”的内容。D.比,等到,与《论语》“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文武兼备,不但著书立说,在用兵制胜上,有明一代也是超拔群臣。B.王守仁仕途坎坷,刘瑾专权时曾遭贬谪,桂萼对待他既想利用,又颇忌惮。C.王守仁用兵制宜,无论是平定茶寮贼,还是讨伐八寨瑶贼,都能大获全胜。D.王守仁才华出众,深得王琼的倚重,他协助王琼屡立大功,成为朝廷重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仁忧居讲学,受弟子,而忌者蜂起,颇目为伪学。(2)然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14.材料一中哪些事迹能体现王守仁的“直节”?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BEG11.B12.D13.(1)展示恩惠信义,卢苏王受等人自己捆绑上来归降,王守仁就全部遣散众人回去耕种,刻石记录功德。(2)然而夸耀自己前所未有的成果,标明与儒者先辈不同,最终被求学的人讥讽。14.①上疏救助言官,揭发刘瑾罪行,被杖责和贬谪。②敢于直言盗贼增多的问题所在,并请求约束狼兵。③敢于拒绝桂萼的要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展示恩惠信义,卢苏王受等人自己捆绑来归降,王守仁就全部遣散众人让他们回去耕种,刻石记录功德。“恩信”是“开示”的宾语,B处断开;“自缚”的目的是“来归”,中间不断开,“则”一般放在句首,其下句主语是王守仁,“则”前E处断开;“归农”是“遣其众”的目的,中间不断开,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逆贼刘瑾扰乱政事。B.错误。选文中的“归”不是“返回”,是使动用法,使……回去;《苏武传》中的“归”是返回。句意:王守仁就全部遣散众人让他们回去耕种。/背叛了汉朝返回匈奴。C.正确。句意:委婉劝说守仁攻取安南。D.正确。句意: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等到了三年,可以让他们有勇气。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协助王琼屡立大功”错,原文“得兵部尚书王琼为倾任,故能早膺阃阀,屡立大功”,“屡立大功”是说王守仁,并非“协助王琼”。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忧”,丁忧,居丧;“受”,同“授”,教授;“目”,看待、视作。(2)“矜”,夸耀;“标异”,标明不同;“卒”,最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逆瑾乱政,论救言官戴铣、薄彦徽,因大发瑾罪。瑾怒,矫旨杖守仁于门,谪龙场驿丞”可知,敢于忤逆刘瑾,上疏救助言官,揭发刘瑾罪行,被杖责和贬谪。根据“因言‘盗贼日滋,由于滥抚,所调狼兵无制,徒残害,不足使。臣得拣练部勒之,请便宜以行’”可知,敢于直言盗贼增多的问题所在,并请求约束狼兵。根据“桂萼方长吏部,暴喜功名,风守仁取安南,希崇封。守仁辞不应,以是益怨守仁,谗守仁,赏不进”可知,敢于拒绝桂萼的要求。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正德初,逆贼刘瑾扰乱政事,守仁上疏救助言官戴铣、薄彦徽,趁机大力揭发刘瑾的罪责。刘瑾大怒,假传圣旨在门外杖责王守仁,把他贬到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之后,提升为庐陵知县,巡抚南、赣、汀州、漳州等地。于是说:“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巡抚滥用,多征调的狼兵没有节制,白白残害百姓,不值得任用。臣能够挑拣约束他们,请允许我便宜行事。”皇帝下诏允许,改任巡抚来总督军务。茶寮贼寇大量起事,江、广、湖、郴四州动荡不安。皇上命令三省联合征讨。王守仁率领军队从南康进入,攻破横水、左溪贼巢,在西山地界与贼人大战。斩杀和俘虏了六千多人,让流亡的百姓回归,自己选择地方居住。嘉靖五年,岑猛反叛,皇帝下诏两广聚集兵马讨伐岑猛。岑猛死在田州。他的同党卢苏、王受相互勾结再次反叛,岭南十分困窘。桂萼一向不喜欢王守仁,被张璁强迫,一同推荐,王守仁代替姚镆总督两广。王守仁到了之后,展示恩惠信义,卢苏王受等人自己捆绑来归降,王守仁就全部遣散众人让他们回去耕种,刻石记录功德。当时八寨的瑶贼在岭南地区再次反叛,与断藤峡、六寺、仙台、花相各瑶贼相互煽动勾结。王守仁根据情况便宜从事,密令过去投降的卢苏、王受等率少量兵马兵出击。而永乐、保靖当地从岭南回来的士兵,也超过八寨,与卢苏、王受等相互成犄角之势,径直捣毁他们的老巢,八寨全部平定。捷报传到朝廷,朝廷因为他夸耀武力擅自出兵,下诏褒奖而已。方献夫、霍韬说他的功劳不可泯灭,皇上答应谋划妥善处理后事再上报。这时守仁已经生病了,带病处理管辖事务,而桂萼正掌管吏部,特别喜欢功名,委婉劝说守仁攻取安南,希望得到更高的封赏。守仁推辞不答应,因此桂萼更加怨恨王守仁,诋毁守仁,赏赐也没有到达。守仁病重,请求告老还乡,躺在船里等待朝廷复命。刚度过大庾岭,就去世了。王守仁治学以知行合一为本,所写著作有《古本大学则言》及《传习录》等书。王守仁丁忧家居讲学,教授弟子,而嫉妒的人成群而起,把他的学问看成伪学。他的才气本来超绝,得到兵部尚书王琼的倾心信任,所以能早突破限制,多次立大功,只是没有见过王守仁一面。材料二: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当情况危急复杂的时候,王守仁心神更加稳定,智谋筹划没有遗漏。然而夸耀自己前所未有的成果,标明与儒者先辈不同,最终被求学的人讥讽。王守仁曾经说胡世宁讲学太少,胡世宁说:“我遗憾您讲学太多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注】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暗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似退,犹甚虚惙。惊惶忧苦,不知所图。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阙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一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注】间、平:汉河间献王刘德、东平献王刘苍。曾、闵:指孔子弟子曾参和闵子骞。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愚暗A不尽知B其能C惟吴王D数E与臣言F臣未尝G不自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文中指赠送。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遗”词义相同。B.类,文中指好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词义相同。C.属,文中指推脱。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词义不同。D.阙,文中指缺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侍奉继母时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办丧事时悲伤到骨瘦如柴,太宗对其进行宽慰。B.韩王在母亲生病时极其挂念,在母亲发丧时哀毁过礼,太宗称许他天性纯良,并多次加以赞许劝勉。C.太宗因为吴王通晓经学,博学文雅且孝行出众,因此对他更加宠爱信任,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他。D.柳宗元在母亲病重期间侍奉疾病,亲自尝药,一会儿也不敢离开,内心焦虑万分,十分忧苦。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2)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14.材料二和李密的《陈情表》同为陈情,请分析二者的异同。【答案】10.ACF11.C12.A13.(1)并且常常穿粗布衣服,以此表示对高祖的悲戚和怀念。唐太宗曾经问侍臣:“皇族中,谁最贤德?”(2)臣身份平庸卑微,却特别蒙受恩顾优遇,从最卑下的品级中得到擢拔,委任到关键部门。14.同:情感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异:出发点不同。①李密在野。意在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尽孝后尽忠,暂不奉诏;②王叔文在朝,因母亲生病暂时告假,希望日后继续效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愚钝,不能完全了解他们。我和许多皇叔交谈过,只有吴王和我谈的那几次话,让我感到汗颜。“愚暗”是“臣”的谓语,所以应在“暗”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不尽知”的宾语为“其能”,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能”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数”“与臣”都是“言”的状语,共同作“吴王”的谓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言”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未尝不自失”的主语为“臣”,中间都不应断开。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赠送”;句意:并送去寝床、粥食和盐菜。/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B.正确。均为“好像”;句意:像寒门士大夫的家一样。/很像女孩子。C.“文中指推脱”错误,应是“恰逢/连续”;句意:恰逢唐高祖驾崩。/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D.正确。均为“缺失”;句意:一刻难以缺席。/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太宗对其进行宽慰”错误。由原文“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可知,原文说的是太宗叫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房玄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衣”,穿;“尝”,曾经;“孰”,谁(2)“庸微”,平庸卑微的身份;“自”,从;“剧司”,关键部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相同点: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说到“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即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李密《陈情表》说到“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即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所以,二者表达的情感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不同点:李密《陈情表》中写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说明李密并没有在朝为官,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尽孝后尽忠,暂不奉诏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中写到“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说明王叔文在朝,因母亲生病暂时告假,希望日后继续效劳。参考译文:材料一:司空房玄龄侍奉继母,能顺承继母的脸色,恭敬谦谨超过一般人。继母生病时,他每次请大夫上门,总会流泪迎拜大夫。在居丧期间,房玄龄更是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太宗叫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并送去寝床、粥食和盐菜。韩王李元嘉,在贞观初年,任潞州刺史。当时他十五岁,在潞州听说他的母亲生病,于是痛哭流涕,不能饮食,后来到京城为母发丧,悲伤超过了丧礼的礼仪。唐太宗称赞他至情至性,常常安慰劝勉他。李元嘉家里非常朴素简洁,像寒门士大夫的家一样,他和弟弟鲁哀王李灵夔手足情深,每次兄弟相见,就像普通百姓一样亲切随便。他这样洁身自好,内外如一,当时诸王没有人比得上。霍王李元轨,在武德年间,被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任寿州刺史,恰逢唐高祖驾崩,他放弃了官职,悲伤超过了丧礼的礼仪。并且常常穿粗布衣服,以此表示对高祖的悲戚和怀念。唐太宗曾经问侍臣:“皇族中,谁最贤德?”侍中魏征回答说:“我愚钝,不能完全了解他们。我和许多皇叔交谈过,只有吴王和我谈的那几次话,让我感到汗颜。”唐太宗说:“你可以把他比做前代的哪位贤人呢?”魏征说:“论经通礼仪,博学文雅,他相当于汉代河间献王德,东平献王苍。若论孝道,他可与古代的曾参、闵子骞相媲美。”从此,唐太宗对霍王更加宠爱信任,并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了他。材料二:臣王叔文陈言:臣的母亲刘氏,本月十三日,忽然患暗风病,疾病发作,症状非同寻常,现在虽然好像有所减退,还是非常虚脱,令人担忧。我惊惧惶恐,忧愁痛苦,不知该如何打算。臣只有一人,再没有兄弟姐妹,侍奉疾病,尝试汤药,一刻难以缺席。恳求朝廷厚施恩惠,停止臣下的职务。现在臣下希望能在家扶持母亲疾病,有关官员等一切事务都已安排完毕。臣身份平庸卑微,却特别蒙受恩顾优遇,从最卑下的品级中得到擢拔,委任到关键部门。日夜惊惧惶恐,只想着报答效忠朝廷,内心极度诚恳,朝廷的恩宠臣是有所知道的。哪料到还未效忠点滴之劳,母亲却病情急迫,让我方寸俱乱,不得已开启、准备母亲的丧葬事务,再加上内心焦虑烦劳、忧愁急躁,虽然内心很想为国尽忠效力,却没办法改变纷乱的心志,况且现在忠孝同行而至,臣子的一颗心,是不顾生死真诚恳切许身报国,还是心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我进退两难,十分窘迫,冒死上书陈明心迹。等母亲刘氏疾病稍有恢复,希望微臣到时能够再效犬马之劳。臣下非常惶恐惊惧,真诚恳切悲泣至极。江苏省镇江市八校2023_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碎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碟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肱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肱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文本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注】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注】夜明砂:干燥的蝙蝠粪便的别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A有罅隙B风水C相遭D皆有E噌吰镗鞳之声F何独G兹山H为然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行,“舟”表示“行”的方式。文本二中“蛇行而入”的“蛇”也表示“行”的方式,两者用法一致。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的“不我若”表示不如我,两者结构相同。C.记,古代文体,多以自然名胜为载体表达情感。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记游为议论,体现了宋代游记的新风格。D.当,文中意为“应当”。李密《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当”与此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使文章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B.文本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本二不仅在具体描绘石钟山时对文本一多有继承,其质疑苏轼观点逻辑与《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李渤观点的逻辑也颇为相似。D.文本二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结论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大钟,而没看到上钟山形状也是这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14.请简要梳理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答案】10.BDF11.D12.D13.(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温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干燥的粪便积累了一尺左右。14.①首先概述石钟山地理位置,并引出苏轼观点;②接着阐述这种情况非石钟山所独有,指出苏轼理由不充分;③基于实地游览(考察)指出石钟山的山形特点“全山皆空如钟覆地”,即得名的原因,明确苏轼误解的实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但凡有罅隙,风和水相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惟独这山是这样(命名)呢?“罅隙”做“有”宾语,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故B处断开。“风水”做主语,“相遭”做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故D处断开。“皆有噌吰镗鞳之声”是前两句条件下的结果,且“噌吰镗鞳之声”做“有”的谓语,表意完整,故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用法和句式的能力。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舟”,表示“行”的方式,乘船;“蛇”,像蛇一样。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不欺余”和“故不若我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因此比不上我。C.正确。D.错误。应当;担当,担任。句意:这两座山(的命名)都应该是以形状而论。/我以这样微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D.“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错误,原文有“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应是作者认为苏轼没有看到两座山均山形似钟,从而错过了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陋者”,浅陋的人;“乃”,竟然;“考击”,敲击;“其实”,它(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烛”,名词用作动词,点着蜡烛;“许”,左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需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将其分层概括,再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作答。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的形式分析。第一层是“湖口县钟山有二……此恐不然”,先说人们认可苏轼的观点,接着指出石钟山的地点,然后写出作者不赞同苏轼的观点。第二层是“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指出天下凡是山上有罅隙的都会发出噌吰镗鞳之声,因此石钟山并非特例。第三层是“余居湖口久……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作者实地考查,得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的结论,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参考译文:文本一: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文本二: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和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在江西呆的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滨临鄱阳湖,叫做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靠近大江,叫做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将风水吞进吐出,发出的声音像演奏音乐,这恐怕不对。天下在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罅隙,风和水相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惟独这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入洞中,里面玲珑剔透,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枯蛤,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旁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就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温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干燥的粪便积累了一尺左右。旁别又有小洞,像蛇一样前行着进入,又变得宽广,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所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名字。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都应该是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经过而没有进去一样。”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文本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注】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注】夜明砂:干燥的蝙蝠粪便的别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有罅隙B风水C相遭D皆有E噌吰镗鞳之声F何独G兹山H为然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文本二中“蛇行而入”的“蛇”表示“行”的样貌。两者活用方法一致。

B.文本一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的“其”与文本二中“其中透漏玲珑”的“其”意义不相同。

C.文本一中的“不余欺”表示没有欺骗我。《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的“不我若”表示不如我。两者结构相同。

D.文本二中加点的“当”意为“应当”。《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两个“当”与此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使文章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文本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本二不仅在具体描绘石钟山时对文本一多有继承,其质疑苏轼观点的逻辑与《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李渤观点的逻辑也颇为相似。

D.文本二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结论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大钟,而没看到上钟山形状也是这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②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14.请简要梳理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但凡有罅隙,风和水相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惟独这山是这样(命名)呢?

“罅隙”做“有”的宾语,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故B处断开。

“风水”做主语,“相遭”做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故D处断开。

“皆有噌吰镗鞳之声”是前两句条件下的结果,且“噌吰镗鞳之声”做“有”的谓语,表意完整,故F处断开。

故选BDF。

(2)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舟”,表示“行”的方式,乘船;“蛇”,像蛇一样。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