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资本利益驱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大发横财,权威对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1.0后,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取材于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中,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截至6月份,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77亿。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网民不仅数量持续增长,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加上网络消费渐成风潮,无现金社会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媒介教育体系,任由青少年自己摸索、自由使用各种新媒介,势必带来诸如网络安全事故、造谣传谣、网络欺凌、网络骂战等令人忧思的乱象。青少年能熟练使用新媒介,不等于他们天然具有科学、理性的媒介认知,不等于他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媒介教育。相反,当下的青少年比以往更需要拥有媒介素养,更需要具有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笑哪些是违规,而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色的媒介教育。其实,媒介教育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不只是为了学习设置密码、打字上网、下载视频、安装软件等技能,而是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素养;让青少年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营造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非常重要。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媒介的距离感,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现代化的公民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取材于张贵勇、李艳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众能自由民主地掌握手中的媒介。 B.商家借助网络炒作来获取资本利益。C.大众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D.非理性言论泛滥将会误导网络舆情。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传播技术使得公众选择信息的风险增加。B.新媒介的发展要求公众提高信息技术水平。C.公众应当具备掌握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D.掌握新传播技术能改变非理性的网络环境。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是()A.构建有特色的媒介教育体系 B.减少网络乱象C.理性认识媒介 D.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思考能力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A.在朋友圈里转发身边的优秀人物事迹。 B.向有关部门举报手机收到的不良信息。C.点击陌生网址链接参加网络兼职刷单。 D.使用打卡阅读软件提高英语口语水平。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应从哪些方面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人类对古老而神秘的月球就有着无限的遐想。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国家便开始了对月球的探测活动。1959年1月,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的创举,由此拉开了探月的序幕。随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上百次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初期计划是实现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即“绕、落、回”三步走月球探测规划。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2007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探测,并且在姿态控制、载荷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嫦娥一号获取了一幅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2010年,嫦娥二号提供了精度更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这幅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月球撞击坑边缘的细纹。时隔三年,随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着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软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2018年5月,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发射升空,为随后开启月背探索之旅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球搭建起通信桥梁。2019年初,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23天后,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回归,标志着“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回顾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短短二十年,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伟大突破。2024年上半年,嫦娥六号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接下来我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逐步在月球南极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实现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取材于石玉、王向明等的文章)材料二2024年5月3日,在前期技术积累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嫦娥六号探测器向月球进发,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然而,去月背“挖土”,岂是容易的事?月背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需要首先解决探测器和地球之间的测控通信及数据传输问题。2024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搭建了一座地月新“鹊桥”。作为月背采样返回和南极探测任务中探测器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唯一通道,鹊桥二号为嫦娥六号进行着陆探测和采样返回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中继卫星环绕月球一圈需要24小时。当中继卫星飞到月球背面和南极上空,4.2米口径天线指向月球背面,中继卫星分别与嫦娥六号上升器、着陆器、轨道器建立联系,0.6米口径天线通过自带的“手臂”转动方向指向地球,与地面站传递信息。但当中继卫星飞到月球正面和北极,会与嫦娥六号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短暂失联。为确保嫦娥六号探测器更可靠地工作,研制团队通过提高探测器的自主控制能力,进行了智能采样设计,省去了几百条上行指令,极大提高了月面工作效率。作为探测器主要能源装置的太阳电池阵,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完成后,起飞时的高温、振动和羽流环境,都会给太阳电池阵带来不利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技术攻关,使电池阵在较为苛刻的环境下依然能源源不断地为“嫦娥探月”提供动力。相比月球正面的大片平坦区域,月球背面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使探测器安全软着陆难度升级。嫦娥六号采用了多脉冲轨道控制策略,通过精确的自动化设计方式,使探测器如期到达预定着陆区。此外,嫦娥六号任务还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中国探月工程向来重视国际合作。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法国的氧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载荷项目。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希望更多国际伙伴加入,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取材于冯华、胡蓝月等的文章)1.中国航天工程领军人物叶培建院士曾写过一首诗:“十年精心巧梳妆,蟾宫往返五姑娘。胖哥送妹走地月,制动降落采月样。起飞对接转宝藏,高速再入回收场。探月三步胜收官,二零二零写辉煌。”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诗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蟾宫:玉兔号月球车 B.五姑娘:嫦娥五号探测器C.胖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D.三步:“绕、落、回”月球探测规划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嫦娥六号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托前期技术积累,有继承也有创新。 B.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上采样。C.在着陆时采用了多脉冲轨道控制策略。 D.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有关中继卫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2018年5月,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中继通信卫星。B.月球探测器与地球之间,能通过中继卫星实现数据传输。C.在月背和南极上空时,中继卫星4.2米口径天线指向地球。D.与月球探测器失联时,中继卫星可以自主控制智能采样。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是人类第一个抵达月球的星际探测器。B.嫦娥二号拍摄的全月球立体影像图比嫦娥一号拍摄的更清晰。C.探测器从月背起飞时,一系列变化会影响太阳电池阵的稳定。D.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貌起伏不平,这不利于探测器安全软着陆。5.我国探月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春秋时代的贵族来说,如果有什么事物像空气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就是礼了。在现代人意识里,“礼”或许只意味着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但在春秋时代贵族们心目中,却绝不止如此。和中世纪的欧洲人生活在宗教中一样,春秋时代的贵族们从一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邦国的祭祀大典,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历史学家钱穆就此总结说:“则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税、军旅、朝觐、聘享、盟会、丧祭、田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者莫非‘礼’”。在历史典籍《左传》中,“礼”先后出现了426次之多;在许多时候,史官在完整记录某事之后,经常会以“礼也”“非礼也”之类的褒贬评价附在其后。《左传》还特别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样的表述,空前地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礼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如此重要,源于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社会秩序。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长治久安,周王室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制度,礼制即是其中一种。礼可以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亲亲尊尊”原则,“亲亲”就是“亲近亲人”,其实是指爱父母、兄弟、乃至宗族,一直爱到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天子和其他诸侯。“尊尊”就是“尊敬尊贵的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身处不同等级的贵族都要有尊崇心,最尊崇的自然又是天子和诸侯们。这也是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国和家、忠和孝总要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因为对先秦贵族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只是,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兴起,“礼”又成为春秋时代诸侯们争霸的工具,又具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强调“师出有名”,因为按当时的礼法,战争是惩罚有罪的国家,属于最高等级的刑罚,所谓“大刑用甲兵”。《左传》以用词精当闻名,其对战争性质有严格区分:“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师有钟鼓”指有正当的出兵理由。所以在春秋时代经常可以看到大国为发动战争而找各种借口,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对方“无礼”。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还硬要出兵,那就是“侵”,轻则招来各国的指责与孤立,重则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不告知对方而悄悄出兵则更为恶劣,称为“袭”。反过来,一些小国或弱国面对兵临城下的困境时,也要寻找机会利用“礼”来避免战火,凭借“有辞”迫使对方退兵。由于春秋时代社会变化的急转直下,各种“非礼”“不礼”“无礼”“失礼”行为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当礼制所依附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都已被破坏和摧毁时,礼本身也就只剩下形式而已。正因为如此,有历史学家评价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其守礼往往是做表面文章,只注目于某些仪节,而实质上却感兴趣于僭越。”(取材于《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第2期张不叁相关文章)1.下列有关春秋时代“礼”的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的要素,广泛存在于春秋时代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B.“礼”和“宗教”,都是春秋时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C.春秋时代邦国之间关系如何,取决于是否能以“礼”相待。D.钱穆的认识表明,春秋时代的一切都应该用“礼”来概括。2.下列文字表述,不包含“礼”的应用的一项是()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诗经·周南》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作为一整套社会秩序,可以促进社会长治久安。B.礼的核心思想,与儒家的忠、孝主张有相通之处。C.社会环境出现大改变,礼的内涵也会出现变化。D.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礼也终将彻底消亡。4.礼在春秋时代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漆树主要指漆树科漆树属的一类植物,漆树全属20余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北美至中美,中国有15种。我国漆树分布于24个省(市)、区,主要集中在陕西、湖北、贵州等7个省(市)。西周时,我国已重视漆树的种植;庄子“尝为漆园吏”。到西汉时已有大面积造林,《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陈夏千亩漆”的记载。漆树的天然汁液称为生漆,呈乳白色,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有机溶剂、防潮、防腐的特性,拥有固化结膜后无毒性、无辐射等优点,被公认为是天然环保的粘合剂、成型剂、涂料、颜料和染料。生漆中的主要成分为漆酚,其次为水、树胶,最后是含量较低的漆酶、多糖、有机酸、油分和挥发物。一般来说,生漆中的漆酚含量越高,成膜性能愈佳,质量愈好。漆酚和挥发物有一定的毒性,皮肤一旦接触,就会出现过敏、发痒、生疮等症状,古人称为“漆咬”。收集生漆需要割漆,7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割漆,而且不同的树龄生漆的品质是有差异的,如表格一所示。一棵树间隔一年可以再割一季,割了第二季需要等三到四年的时间才可以开始第三季的生漆采集。一棵漆树的整个生命周期仅能割出十公斤的生漆。割漆要遵循严格的制度和方法,稍不小心就会导致漆树死亡,因此民间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表格:生漆的品质与树龄的关系(取材于张飞龙、周剑石、张武桥、魏朔南等文章材料二生漆在中国被尊为“大漆”,素有“涂料之王”美誉。以大漆髹涂在不同材质的胎骨上做成的器物,即为漆器。以漆髹物,是古代中国人的独创。我国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1年,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件漆弓,距今8000多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商周时期,漆器工艺的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漆器考古发现显著增多。商代漆器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质地有木胎、陶胎、铜胎三种,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样为主。西周的漆器兼有礼器的功能。汉代漆器色彩绚丽,以彩绘纹饰为主。漆器常会“物勒其名”,即漆器上注明产地、工匠名字等,如“成亭”“许市”表示咸阳、许昌漆器作坊;“素”“休”“上”“清”表示当时漆器制作中制胎、初步梨漆、再次上漆、清洗等不同工序;“长”“丞”“佐”“啬夫”“护工卒史”等,意为各级地方工官官吏。汉代制漆业有官营和私营作坊之分,汉代私营的作坊也有间接的文字,如“王氏”“周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工艺处于调整阶段,随着佛教传播而兴起的造像艺术,漆器宗救化成为特色。隋唐五代时期,金银平脱和螺钿是闻名遐迩的新工艺,雕漆成为重要的创新。在宋代,官方设有专门管理漆器生产的机构,民间制漆也普遍。漆器行业发展成为商业,漆器向着实用、精致方向发展,戗金、描金、雕漆工艺代表宋代最高漆艺水平。明清两代则是漆器史上集大成者,漆器品种之众多、技法之变化、造型之丰富、装饰之繁复均为前代不能比拟。多种髹漆工艺相结合,工艺繁复,雕填、识文描金、描金罩漆、百宝嵌等反映了此时工艺水平。清代康乾年间,民间制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制漆艺术,如北京的雕漆、福建的脱胎。至清代晚期,漆工艺逐渐走向没落。当今,人们以漆作画、用漆写生,逐渐剥离了漆的实用功能,让其成为装饰、审美作品,不断拓宽漆艺术的形态。漆画是当代漆艺的代表,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理念,表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中国漆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19项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取材于高露、任李奇等文章)材料三福建漆艺源远流长。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曾远销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多种原因,福建漆艺曾面临保护传承的难题。近年来,福建高度重视漆艺的保护传承。《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于2022年施行。《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漆艺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市级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推动了漆艺的保护传承。自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中国第一个本科和硕士的漆艺专业以来,不少知名大学相继有了漆艺相关专业。目前,福建省不少高校都开办了漆艺相关专业或开设了相关课程。2024年3月23日,“龙镇海”中国漆镇纸在7轮竞拍后最终成交。这件漆镇纸创新产品、运用数字技术完成前期设计与建模,经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后,再由漆艺大师携弟子髹涂打磨,并于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实物及3D数字藏品。(取材于黄国勇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属于漆树原产地国家。 B.战国时已设官员管理漆园。C.生漆有防腐和无毒等优点。 D.生漆采集要考虑诸多因素。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制作不同材质的器物是中国独创。 B.跨湖桥出土的漆弓是最早的漆器。C.民间制漆的兴起导致了漆艺衰落。 D.我国古代漆器具有实用性的特点。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贵州清镇出土的西汉一漆耳杯上有如下文字:……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玥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A.制造该漆耳杯时工匠们分工明确。 B.制造该漆耳杯有素、休、护等工序。C.制造该漆耳杯时不止一遍上漆。 D.制造该漆耳杯由官营作坊完成。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生漆中漆酚含量影响生漆的质量。 B.漆树年龄越久,生漆的质量越好。C.随着漆画的发展,漆器将会消失。 D.中国漆镇纸可由3D打印独立完成。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述如何发展我国漆文化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正吻、戗兽、正房、厢房、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取材于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仅“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这里体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取材于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一中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法”是对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总结,具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B.“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可以随意突破,因而可以多样化。C.“文法”为中华民族所创造,并为世世代代人们所喜爱、沿用。D.“文法”对建筑材料没有限制,因而可以发展创造更多新建筑。2.下列对材料一中“建筑的‘文章’”的理解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B.建筑的“文章”中,有“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做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文字。D.建筑的“文章”中,要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组织规则。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特色,但为了不同的需要、表达不相同的情感,每种具体的建筑实物也会有各自的体形变化。B.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西方则很早就舍弃木材采用砖石为主要材料,这说明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C.影壁、牌楼、园林都是中国建筑,原因在于它们都以中国建筑的“文法”为框架,用中国建筑“词汇”组织创造起来的。D.中国古人修建园林重在现世实用,具体到建筑内部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状态。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园冶》:“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B.《鲁灵光殿赋》:“云渠藻棁,龙桷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C.《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D.《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5.请结合文中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下面材料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特色。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潇湘馆》)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月升月落,月盈月缺--各种变化给赏月增添了更为丰富的魅力。月初为朔,月末为晦。每当月初月末之际,月亮会变得很细。通常而言,傍晚在西方天空看到的月牙被称作“新月”或者“朔月”;黎明时分悄然升起的月牙则名为“残月”,也叫做“晦月”。在古人眼中,满月之外的新月和残月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人们创作了众多诗词歌赋,对其歌咏吟诵;而现代社会,摄影术的发展让人们得以记录下月亮的真实影像,进而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如何拍月亮呢?理论上,只要有焦距足够长的长焦镜头,就可以把月亮拍得足够大。然而因为受到大气折射和水汽、尘霾的影响,想要拍到足够清晰的月亮并非易如反掌。画面中只有一轮满月或者一弯新月,即便再清晰,因为拍的人多,也显得难有个性魅力。所以很多热衷拍月亮的摄影人希望拍摄月亮与城市景观或者自然风光相结合的画面,在人们熟悉的地标建筑背后,若有月光照耀,或许会让画面增色不少。一些摄影师热衷于拍摄月牙。他们时常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寻找让月牙与建筑同框的最佳视角。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要让月亮的大小在画面中与其他城市建筑可比拟,除了要用超长焦距的镜头,还需要在距离目标建筑物非常远的距离进行拍摄。这种超远距离拍摄必须算计得非常精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点小误差,都可能导致月亮偏出画面中的预期位置。为了成功拍摄,摄影师往往要多次实地踩点,并借助一些工具软件的计算,寻找最好的视角。在灯火辉煌的城市中,人工照明的灯光会将星光湮没,却难掩月牙的光芒。在摄影师超长焦距的镜头中,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用灯光勾勒出优美曲线,万家灯火宛如繁星落地。而日落后夜空中低悬的那一弯新月,就好像夜空的笑颜。另外,拍月牙和满月的画面呈现的内容不一样:所谓月明星稀,满月时月亮的亮度较大,在夜空中往往掩盖了其他星光;如果夜空中月亮只是细细一道,那么漫天繁星则可能与月牙同时出现。傍晚如钩的月牙中,有时还能隐约看到大半个暗淡的凸月,月亮大面积的暗面在若有若无的光中若隐若现。这种情形叫做“新月抱旧月”,那极细的亮面是新月,那淡淡的暗面就是旧月了。在新月阶段,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夹角很小,地球自身反射的太阳光容易照到月球的暗面,从而让月球的暗面被弱光打亮,变得隐约可见。材料二新月抱旧月的照片不难获得,此时的新月月牙通常算不上极细的月牙。“极细月亮”的出现是更靠近农历月初(朔日)或者月末(酶日)的日子。当时间越是接近农历月初或者月末,在地球上看,月亮的位置就越靠近太阳。它们俩近乎同升同落,中间也许只相差一个小时左右。傍晚时分的新月在太阳落山之后很快没入地平线;残月则在黎明之前先于朝阳在东方升起。日月相继升落,意味着观看和拍摄月亮的时间窗口很小,因为太阳的光芒足以将纤纤细月的微光遮掩。观赏细月,只能趁着太阳在地平线之下,而月亮在地平线之上这段很短暂的时间。即便如此,极细的月亮还会被明亮鲜艳的曙幕光所遮掩,难以找寻踪迹。不夸张地说,如果不细细找寻,我们连月亮在哪里都难以发现。若要苛求月牙细到极致,还存在一种特殊时刻,就是日全食发生时。在地球上看,若月球将太阳光线完全挡住,日全食完美上演之时,太阳会暂时被月球“鸠占鹊巢”。此时我们看到的“黑暗太阳”,其实是月球。日全食的食甚【注】时刻,月面中心与日面中心达到最近距离,我们可以在天空中原先太阳所在位置看到全黑的月面。随着食甚时刻的临近,月亮悄然移动,逐渐遮挡住太阳的光芒。天空逐渐暗淡,世界上仿佛只剩下月亮和太阳在天空中追逐。月亮完全遮挡住了太阳,周围的温度骤然降低,环境变暗,只留下太阳周围的光晕在天空中闪烁。那就是日冕,它如同一片薄纱,轻盈飘舞,熠熠生辉。月球没有呈现出哪怕一丝光亮,但日冕微弱的光芒在月亮周围闪烁,在黑暗天空中勾勒着月球的轮廓。按照数学思维,这就是“求极值”问题中获取的“极限值”了。整个月亮的亮面面积占满月面积的比例趋近于零,可谓数学意义上的“最细极限”。科学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月球在极细时刻的神秘和美丽。(两则材料均取材于章佳杰《追寻细月》)【注】食甚:指日食或月食过程中,太阳被月亮遮盖最多或月亮被地球阴影遮盖最多时,两者的位置关系。在日食过程中,我们在地球表面上看到月球的角直径与太阳的角直径的比例,称为食甚或食分。1.根据材料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拍出清晰的月亮,除长焦距镜头外,还需要考虑天气、大气湿度等因素。B拍月牙时,只需凭借好的设备,通常无需精确计算最佳的拍摄位置和距离。C.拍摄月牙时,有时可以同时拍到繁星和城市灯火,以增加画面的丰富度。D.“新月抱旧月”是指在新月阶段,地球反射太阳光照亮月球暗面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下面关于“极细月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极细月亮”在农历每月初一或三十出现。此时月亮与太阳的位置最接近。B.月初黎明时,日月几乎同升,它们之间只相差约一小时,此时可见“极细月亮”。C.日全食期间,“食甚”“日冕”出现时,是拍摄“极细月亮”的最佳时刻。D.日冕时,月亮完全遮住太阳,亮面面积占满月面积比例趋近于零,为“极细月亮”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语言运用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强调有些时候拍摄月牙,需要精确计算,即使微小误差也可能影响拍摄效果。B.“若有月光照耀,或许会让画面增色不少”中的“或许”表达了拍摄者对月牙出现的不可控性。C.“新月抱旧月”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月相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D.“鸠占鹊巢”形象地描述了日全食时太阳被月球遮挡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的时刻。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科学知识角度对下面诗词中“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②近晦月犹在,萧骚夜向晨。已残几欲尽,忽见恍如新。(楼钥《残月如新月诗》)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④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陆游《西村》)A.第一首诗中“青天悬玉钩”是指傍晚时分,月亮即将西沉的景象。B.第二首诗中“近晦月犹在”指月亮接近晦日,虽很细小,但仍可见。C.第三首诗中“晓风残月”指拂晓时分,月亮先于太阳出现的景象。D.第四首诗中“新月耿黄昏”指黄昏时分,月亮已经落下去的景象。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要拍摄出一张精美的“极细月牙”照片需要哪些条件。(6分)答案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A2.D3.A4.C5.(1)在认知方面:提高对于新媒介的认知,做到科学、理性。(或:认识到资本和权威控制信息传播,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做到不盲从盲信。)(或:了解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2)在网络知识方面: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3)在思维能力方面,提高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技能方面:掌握和利用新传播技术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理性交往。(5)在实践方面: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参与媒介产品制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能自由民主地”错误。由原文“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可知,公众能自由民主地掌握手中的媒介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是被两大传统权力控制。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能改变”错误。由原文“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可知,掌握新传播技术是提高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能改变非理性的网络环境。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说有特色的媒介教育体系的构建,而不是“媒介教育”的目的。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C.由原文“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可知,新媒介素养包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等。“点击陌生网址链接参加网络兼职刷单”中“点击陌生网址链接”放松了警惕,“参加网络兼职刷单”属于不能够冷静选择,不能够拒绝诱惑。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可知,要在认知方面:提高对于新媒介的认知,做到科学、理性。由原文“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可知,在网络知识方面: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由原文“当下的青少年比以往更需要拥有媒介素养,更需要具有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可知,在思维能力方面,提高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原文“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媒介的距离感,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可知,在实践方面: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参与媒介产品制作。由原文“而是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素养;让青少年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可知,在技能方面:掌握和利用新传播技术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理性交往。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A2.B3.B4.A5.①起步晚。②起点高。③发展速度快。④坚持自主创新。⑤取得多项领先世界的成果。⑥持续发展。⑦注重国际合作。⑧为全人类发展作贡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蟾宫:玉兔号月球车”错误,“蟾宫”指月球,月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B.“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上采样”错误,曲解文意。由文本“去月背‘挖土’”可知,是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A.“世界第一颗中继通信卫星”错误,曲解文意。应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鹊桥’”。C.“指向地球”错误,曲解文意。应是“指向月球背面”。D.“中继卫星可以自主控制智能采样”错误,张冠李戴。由“研制团队通过提高探测器的自主控制能力”可知,“自主控制”是探测器的能力,不是中继卫星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断文本信息的能力。A.“是人类第一个抵达月球的星际探测器”曲解文意。由“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的创举”可知,是“飞越月球”,不是“抵达月球”。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我国探月事业发展的特点,应当起始、过程、结果几个角度概括其特点。从1959年1月开始,苏联、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对月球的探索,而我国直到2004年才开始“嫦娥工程”,可见我国探月事业起步较晚。由“‘嫦娥工程’初期计划是实现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可知,我国探月事业初期就准备实现“绕、落、回”三步走,可见其起点高。由材料一的几个时间点“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10年嫦娥二号提供了精度更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2018年5月,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发射升空”“2024年上半年,嫦娥六号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等可知,我国探月事业发展速度很快,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成功发射”“研究人员进行了技术攻关”等可知,在探月事业中,我国科技人员坚持自主创新。由“研制团队通过提高探测器的自主控制能力,进行了智能采样设计”“使电池阵在较为苛刻的环境下依然能源源不断地为‘嫦娥探月’提供动力”“还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等可知,我国探月事业取得了多个技术突破,取得多项领先世界的成果。自2004年我国启动月球探测工程以来,经历了2007年的嫦娥一号,2010年的嫦娥二号,2018年“鹊桥”发射成功,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 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嫦娥五号带月壤回归,2024年嫦娥六号执行月球表面采样返回任务。可以看出,我国的月球探测事业一直在持续发展中。由“中国探月工程向来重视国际合作。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法国的氧气探测仪……”可知,我国探月事业注重国际合作。由“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可知,我国探月事业为全人类发展作贡献。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A2.B3.D4.答案要点:①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②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有利于构建家国天下忠君孝亲的话语体系;③制止不义战争,有利于减少对社会稳定的破坏;④引导百姓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⑤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后代子孙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宗教’,都是……”错误。根据原文“和中世纪的欧洲人生活在宗教中一样,春秋时代的贵族们从一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邦国的祭祀大典,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可知,“宗教”是中世纪欧洲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C.“取决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再到邦国之间的交好交恶,无不受礼的影响”,可见只是“受影响”。D.“春秋时代的一切”错误。原文说的是“对春秋时代的贵族来说”,礼无处不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其中“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都包含“礼”的应用。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的意思是“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写的是劳动的场景,但不包含“礼”的应用。C.“秦伯说,与郑人盟”的意思是“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其中“盟”指结盟,包含“礼”的应用。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的意思是“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其中“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会同”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都包含“礼”的应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礼也终将彻底消亡”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礼本身也就只剩下形式而已”。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依据“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中的“序民人”可概括为:引导百姓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而依据其中的“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者也”可概括为: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后代子孙发展。依据“礼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如此重要,源于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社会秩序。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长治久安,周王室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制度,礼制即是其中一种”可概括为: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依据“礼可以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亲亲尊尊’原则……这也是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国和家、忠和孝总要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可概括为:促进宗族成员彼此和睦,有利于构建家国天下忠君孝亲的话语体系。依据“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强调‘师出有名’……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还硬要出兵……轻则招来各国的指责与孤立,重则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反过来,一些小国或弱国面对兵临城下的困境时,也要寻找机会利用‘礼’来避免战火”可概括为:制止不义战争,有利于减少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C2.D3.B4.A5.①重视漆树种植,科学采集生漆。(原料角度)②根植传统漆艺,拓宽漆艺术形态。(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③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漆艺发展。(政府角度)④教育推广,推进漆艺文化传承和专业人员的培养。(人才角度)⑤融合现代技术,创新漆艺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方式。(技术创新)⑥拓宽市场渠道,让漆艺产品走向世界。(市场开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无毒”错,从“拥有固化结膜后无毒性、无辐射等优点”“漆酚和挥发物有一定的毒性”等可知,生漆有毒,拥有固化结膜后才无毒。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制作不同材质的器物是中国独创”对象弄错。原文“以大漆髹涂在不同材质的胎骨上做成的器物,即为漆器。以漆髹物,是古代中国人的独创”,“以漆髹物”才是中国人独创。B.“漆弓是最早的漆器”错,原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而非最早的漆器。C.“导致了”错,原文“清代康乾年间,民间制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制漆艺术,如北京的雕漆、福建的脱胎。至清代晚期,漆工艺逐渐走向没落”,民间制漆的兴起与漆艺衰落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原文“‘长’‘丞’‘佐’‘啬夫’‘护工卒史’等,意为各级地方工官官吏”,可见护工卒史是地方工官官吏,而非工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漆树年龄越久,生漆的质量越好”错,由图表可知8-9年最好,这两年漆酚含量分别是72.3%和71.9%。C.“漆器将会消失”说法错误。原文只谈到中国漆画发展很好,如“漆画是当代漆艺的代表,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理念,表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没有谈到它会影响漆器,无中生有。D.“独立完成”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这件漆镇纸创新产品、运用数字技术完成前期设计与建模,经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后,再由漆艺大师携弟子髹涂打磨”。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西周时,我国已重视漆树的种植”“收集生漆需要割漆,7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割漆”“一棵树间隔一年可以再割一季,割了第二季需要等三到四年的时间才可以开始第三季的生漆采集”“割漆要遵循严格的制度和方法,稍不小心就会导致漆树死亡”可得出:重视漆树种植,科学采集生漆。(原料角度)②根据“当今,人们以漆作画、用漆写生,逐渐剥离了漆的实用功能,让其成为装饰、审美作品,不断拓宽漆艺术的形态”可得出:根植传统漆艺,拓宽漆艺术形态。(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③根据“近年来,福建高度重视漆艺的保护传承。《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于2022年施行。《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漆艺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市级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推动了漆艺的保护传承”可得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漆艺发展。(政府角度)④根据“自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中国第一个本科和硕士的漆艺专业以来,不少知名大学相继有了漆艺相关专业。目前,福建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