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重胤,字保君,河东将承玭子也。少为潞牙将,兼左司马。节度使卢从史奉诏讨王承宗,阴与贼连。吐突承璀将图之,以告重胤,乃缚从史,帐下士持兵合护,重胤叱曰:“天子有命,从者赏,违者斩!”士敛手还部,无敢动。宪宗嘉其功,擢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帝讨淮蔡诏重胤以兵压贼境割汝州隶其军与李光颜相持角。大小百余战,凡三年,贼平,再迁检校司空,进邠国公。徙横海军,建言:“河朔能拒朝命者,盖刺史失权,镇将领军能作威福也。使刺史得职,大帅虽有禄山、思明之奸,能据一州为叛哉?臣所管三州,辄还刺史职、各主其兵。”因请废景州。法制修立,时以为宜。讨王延凑也,出屯深州,方朝廷号令乖迕,贼寝不制,重胤久不敢进。穆宗以为观望,诏杜叔良代之,以重胤为太子太保。长庆末,以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召至京师,改节天平军。文宗初,真拜司徒。李同捷请袭父位,帝方务静安,授同捷兖海,以重胤者将,兼节度沧景,以齐州隶军。未几卒,年六十七,赠太尉,谥懿穆。重胤出行伍,善抚士,与下同甘苦。蔡将李端降重胤,蔡人执其妻杀之,妻呼曰:“善事乌仆射!”得士心大抵如此。待官属有礼,当时有名士如温造、石洪皆在幕府。既殁,士二十余人割股以祭。子汉弘嗣爵,居母丧,夺为左领军卫将军,固辞,帝嘉许之。(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九十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帝讨淮蔡A诏重胤B以兵压贼境C割汝州D隶其军E与李光颜相持角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突承璀将图之”的“图”与《烛之武退秦师》“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B.“凡三年”的“凡”与《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相同。C.“固辞”的“固”与《鸿门宴》“固不如也”的“固”意思不相同。D.“帝嘉许之”的“许”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王许之乎”的“许”意思不相同。12.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从史征讨王承宗,他暗中与敌人勾结,乌重胤联合吐突承璀捉拿了卢从史并震摄了想叛乱的士兵。B.乌重胤敏锐地看到了刺史失去职权的弊端,把自己所管辖的三个州的权力还给了刺史。C.因讨伐王延凑不力,乌重胤以山南西道节度使的身份被召回京城,改任天平军节度使。D.乌重胤很得将士们拥护,他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死后,有二十多位将士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祭奠他。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刺史得职,大帅虽有禄山、思明之奸,能据一州为叛哉?(2)蔡将李端降重胤,蔡人执其妻杀之,妻呼曰:“善事乌仆射!”14.《逸周书·谥法解》中说:“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爱人质善曰懿;爱民质渊曰懿;贤善著美曰懿……”请分析乌重胤死后被谥为“懿穆”原因。湖南省株洲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①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材料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三: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注】①儇慧:浮浅慧黠。②泉府:古代掌管财政的官署。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在廷A因交执B不可C安石D傅E经义F出G己意H辩论I辄数百言,众不能诎。11.下列对材料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在文中是“用来⋯⋯的”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B.然,在文中是“对的”“正确”的意思,与《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的“然”意思不同。C.故,在文中是“所以”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故”意思相同。D.诚,在文中是“确实”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认为,改变当前的劣习劣俗、建立新的法律和制度迫在眉睫。司马光认为,施政须择良以任,否则,再好的法律也是无益的。B.王安石认为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其变法的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司马光则认为对于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需要适当留意体察。C.王安石认为士大夫得过且过、附和世俗由来已久,变法招来怨谤在意料之中。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目的不同。D.同是盘庚迁都,两人的解读不同。王安石解读为:一旦认定事情合理就要坚决实行。司马光则解读为: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14.材料三在反驳《答司马谏议书》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王安石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在材料一《王安石传》中也能找到对应。请概括材料一、三共同表现的不足。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②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教。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③也,君无尤焉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哄:即哄斗,交战。②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③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④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之民A老弱B转乎沟壑C壮者D散E而之F四方者G几千人矣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如文中的“罔民而可为也”,“罔民”译为陷害百姓。B.“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因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通过观测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岁”可译为“年”,如本文的“乐岁终身饱”。C.“疾”,本义为伤病、外伤,可引申译为“憎恨”,如文中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也可译为“损害”,如《齐桓晋文之事》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D.“凶”,本义为凶险、灾难、不吉利。又可引申用于描述农作物收成不佳的情况,如本文的“凶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犯了罪就应该处罚他们,这是明君做法。B.孟子游说齐宣王所言反映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C.让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死了一批官员,但是没有一个百姓愿意为长官效死。孟子认为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13.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14.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君王实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材料二: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君令使者A趣B卒C于楚D冠盖相望E而卒F无至者G宜阳果拔H为诸侯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国不可恃”中的“与”,指结交、交好,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词义相同。B.“秦、韩并兵南乡”中的“乡”通“向”,与《鸿门宴》“沛公北向坐”中的“向”含义相同。C.“为之儆四境之内”中的“儆”是“告诫”的意思,和“以儆效尤”中的“儆”意思相同。D.“韩必德王也”中的“德”是感激、感恩之意,与成语“歌功颂德”中的“德”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韩两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为韩王分析形势后出谋划策,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联合伐楚的主张,以化解韩国危机。B.陈轸则从利楚的角度,指出秦想要伐楚已久,现在又得韩国相助,楚已危极,他建议采取多种手段,来瓦解秦韩联盟。C.楚王在国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往援救韩国,还派遣使者告知韩王,希望韩国放心大胆抵抗秦国,楚将与韩共存亡。D.陈轸之策为公仲所识破,公仲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认为秦国之患是实,楚国之援是虚,且楚韩向来无交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2)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14.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与《韩非子》的分析并不相同,请分别阐释。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适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待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今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B.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再”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中“再”字解释不同。D.贞观,贞观之治,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听从了封德葬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B.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C.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D.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14.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段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摘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减)文段二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郎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真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惊更历将相,而已困蹶不振,怏怏难乎。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摘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诸A生多言B牧疏旷C不拘D细行E然敬依F所教G不敢H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B.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C.侍郎,古代官名。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文中的科举主试官崔郾是吏部侍郎。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牧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B.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若六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若秦爱护六国百姓,就可顺次传到万世都做皇帝。C.杜牧因为《阿房宫赋》被崔郾赞为“王佐才”赏识杜牧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并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D.杜牧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性格刚强、正直,敢于议论国家大事,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分)(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4分)14.《阿房宫赋》流传千古,彰显杜牧过人才华,文段二对其才华有多处侧面刻画,请归纳整理。(5分)答案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0.ACE11.A12.C13.(1)如果刺史拥有职权,大帅即使有安禄山、史思明一类奸人,怎能占据一州而叛乱呢?(2)蔡人抓住李端的妻子要杀掉,李端的妻子大声对李端喊道:“好好侍奉乌仆射!”14.①战功卓著,平息叛贼;②为政有道,归还刺使职权,在所管辖的地区建立法制;③治军有方,关爱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人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命令讨伐淮蔡,下诏叫乌重胤率重兵逼近贼境,并分汝州隶属乌重胤,和李光颜相互策应。“帝讨淮蔡”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A成句断开;“压贼境”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割汝州”和“隶其军”的主语是“帝”,“与李光颜相持角”的主语是“重胤”,两处主语不同,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图谋,谋取;考虑。句意:吐突承璀打算谋取卢从史。/希望您考虑这件事。B.正确。“凡”是“总共”的意思。句意:总共三年。/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C.正确。坚决;本来。句意:坚决推辞。/本来比不上。D.正确。称赞;相信。句意:皇帝称赞他。/那么,大王您相信吗?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讨伐王延凑不力,乌重胤以山南西道节度使的身份被召回京城”错误,由原文“穆宗以为观望,诏杜叔良代之,以重胤为太子太保。长庆末,以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召至京师,改节天平军”可知,原因解析有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如果;“得”,拥有;“虽”,即使。(2)“执”抓住;“善”,好好地;“事“侍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大小百余战,凡三年,贼平”可知,战功卓著,平息叛贼;②由原文“徙横海军,建言:‘……臣所管三州,辄还刺史职、各主其兵。’因请废景州。法制修立,时以为宜”可知,为政有道,归还刺使职权,在所管辖的地区建立法制;③由原文“重胤出行伍,善抚士,与下同甘苦”可知,治军有方,关爱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人心。参考译文;乌重胤,字保君,是河东将乌承玭的儿子。乌重胤年轻时为潞牙将,兼任左司马。节度使卢从史奉诏讨伐王承宗,但暗中却和叛贼相互勾结。吐突承璀打算谋取卢从史,因而告诉乌重胤,随后绑住了卢从史,帐下士卒手持兵器一起喧哗,乌重胤大声呵斥说:“天子有命令,顺从的有赏,违背的斩首!”士卒缩手返回原处没有敢动的。宪宗嘉奖他的功劳,提升他为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皇帝命令讨伐淮蔡,下诏叫乌重胤率重兵逼近贼境,并分汝州隶属乌重胤,和李光颜相互策应。大小百余战,总共三年,叛贼平息,经两次升迁任检校司空,进封邠国公。调任到横海军,他建议说:“河朔之所以敢抗拒朝廷命令,原来是因为刺史失去职权,镇将领重兵得以作威作福。如果刺史拥有职权,大帅即使有安禄山、史思明一类奸人,怎能占据一州而叛乱呢?臣所管辖的三个州,已经归还了刺史的职权,使各自掌管自己的兵权。”接着又请求废除景州。乌重胤所管辖的地区严格执法,当时的人们认为很恰当。讨伐王廷凑时,乌重胤出兵驻守深州,当时朝廷的号令前后相互抵触,叛贼逐渐不能制服,乌重胤长时间不敢进军。穆宗认为他是在观望,下诏让杜叔良代替他,而让他担任太子太保。长庆末年,乌重胤以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来被召回京城,改任天平军节度使。文宗初年,正式拜授为司徒。李同捷请求继承父亲的官位,皇帝当时致力于绥靖安人,授任李同捷兖海节度使,由于乌重胤为老将,兼任沧景节度使,使齐州隶属他的军队。不久乌重胤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尉,谥号懿穆。乌重胤出身行伍,善于安抚士卒,能和部下同甘共苦。蔡将李端投降乌重胤后,蔡人抓住李端的妻子要杀掉,李端的妻子大声对李端喊道:“好好侍奉乌仆射!”他得士心大抵如此。乌重胤对待官属有礼节,当时有名士人如温造、石洪都在他的幕府任职。乌重胤死后,将士二十多人割大腿肉来祭奠。儿子乌汉弘继嗣爵位。为母守丧,丧期未满就起用为左领军卫将军,由于坚决推辞,皇帝称赞他。湖南省株洲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FH11.C12.C13.(1)很久以后,(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恢复相位,一年多后便被罢免了。(2)那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的,都是这样的人,介甫您恰好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罢了。14.①刚愎自用;②过于激进;③用人失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而在廷因交执不可”,有独立的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而后面的“安石”是下一句的主语,此句应单独成句,所以C处断开;“安石傅经义”“出己意”中间停顿,这两句共用主语“安石”,“傅经义”“出己意”是不同的动宾结构,所以F处断开;“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中间停顿,“出己意”承接前面的主语“安石”,动宾结构完整,而“辩论”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B.正确,不同。对的、正确;/但是,表转折。句意:皇上认为是对的。/然而我自己没有料到自己能先攻入函谷关,击破秦军。C.错误,不同。原因、缘故;/所以。句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D.正确,不同。确实;/果真,表示假设。句意:这确实是执掌国家政事的人应当做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目的不同”错,司马光只是认为变法中的“散青苗钱”与古代“泉府赊贷之事”两者目的不同,并没有讲王安石变法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两者目的不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久之”,很久;“以”,因为;“洎”,等到;“罢”,被罢免。(2)“彼”,那些;“是”,这样;“……者……也”,判断句,那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的,都是这样的人;“未之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察之”,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材料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可以看出王安石“刚愎自用”。由材料一“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材料三“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新奇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可以看出王安石“过于激进”。由材料一“多用门下儇慧少年”,材料三“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可以看出王安石“用人失察”。参考译文材料—: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好像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术学问,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很久以后,(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恢复相位,一年多后便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材料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就采取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材料三:讨论法律和制度,并将其交付给负责的官员,这确实是执掌国家政事的人应当做的,但是应当重视重要的部分而忽略次要的细节,保留好的方面而去除有弊端的部分,改革不好的方面,不应该不分大小,全部改变旧的法律制度来追求新奇。而且有合适的人选,政策就能得以顺利实施,如果王介甫您真的能够选择贤能的官员并委任他们,不合理的法律法规等弊端就会自然消失;如果负责的官员不是合适的人选,即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律,最终也是没有益处的。介甫您所说的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难道不就是指官署借贷的事情吗?我私下观察他的意图,似乎与现在发放青苗钱的目的不同;况且古代圣王的好的治理措施有很多,为什么只是用这个(青苗法等变法措施)单独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呢?至于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侫人,如果真的能像这样,那是百姓的福气,国家的幸运;但是我担心您身边的人,每天讨论变法和利益的人中,邪说和奸佞之人不少。那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的,都是这样的人,介甫您恰好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罢了。盘庚遇到了水灾,决定选择新的都城,臣民中有人支持跟随,也有人反对,盘庚不忍心用威严的刑罚来强迫他们,因此他辛勤努力地开导和解释,所有人最终都被感化而服从他的决定,这并不是说盘庚置天下人的意见不管,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我(司马光)怎么会劝说您(王安石)不关心国家大事,而与世俗同流合污,媚俗讨好呢?因为我(司马光)认为,对于天下不同的意见,也应当稍微留意并考察采纳罢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CG11.C12.A13.(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然而您的贮藏粮食的仓库充实,贮藏财货的库房充足,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给您),这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14.①君主要有仁爱之心,施仁政,行王道,不陷害百姓;②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养民);③教化百姓,使民心归服(教民);④任用贤才,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从而赢得百姓支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君之民”是句子的主语,后面分出“老弱”和“壮者”两类人,此处为总领,A处断开;“老弱转乎沟壑”和“壮者散而之四方者”是两类人不同结果,C处和G处断开。故选AC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B.正确。句意: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C.错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解释为“憎恨”,不是“损害”。句意: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天下憎恨自己君王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您申诉。D.正确。句意:饥荒年头。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对应文本“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因而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容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百姓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不是明君的做法。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慎重办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申”,告诫;申诫;“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2)“有司”,主管的官吏,官吏;“慢”,怠慢;“是”,这;“……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可知,君主要有仁爱之心,施仁政,行王道,不陷害百姓;②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可知,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养民);③由“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教化百姓,使民心归服(教民);④由“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可知,任用贤才,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从而赢得百姓支持。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蓄养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材料二: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贮藏粮食的仓库充实,贮藏财货的库房充足,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给您),这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答案】10.DGH11.A12.C13.(1)译文:如果韩国听信了我们,拒绝与奉国讲和(断绝与秦的和睦关系),秦王必定大怒,从而深怨韩国。(2)译文:况且大王已经派人通报了秦国,如果现在不出兵,这是欺骗泰国。14.①《战国策》认为韩氏大败的原因是韩王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②《韩非子》则认为是韩国对内不衡量自己的力量,外靠诸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君派使者到楚催兵求援,使者去了一批又一批,但楚军却没有一个到来的。宜阳果然被攻克,被诸侯耻笑。“君令使者趣卒于楚”状语后置句,“于楚”为后置状语,D处应断开;“冠盖相望”是成语,形容官吏往来不断;“而卒无至者”是结果,G处应断开;“宜阳”为地点,“宜阳果拔”为主谓句,句意完整,H处应断开。故选DG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不相同,“与”,结交,交好/赞同。句意:盟国不可依靠。/我赞成曾点的观点。B.正确,相同,“向”,通“向”。句意:秦、韩合兵向南。/沛公面向北坐。C.正确,相同,“儆”,告诫。句意:为此告诫全国(在国内实行戒严)。/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D.正确,不相同,“德”,感激,感恩/恩德,德行。句意:韩国也会因此感激大王。/颂扬功绩和德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挑选军队前往援救韩国”错误,“选师言救韩”意思是挑选军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能听我”,省略了主语“韩国”;“为”,如果,假如;“绝和于秦”,状语后置句,应为“绝于秦和”;“厚怨”,深怨。(2)“以”,通“已”,已经;“弗行”,不出兵;“是欺秦也”,判断句;“是”,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材料一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根据“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可知,韩国的兵力没有减弱,韩国的人民也不愚昧,但军队被秦国打败,计谋为楚国讥笑,其原因是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用公仲朋的计谋。材料二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根据“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可知,韩国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参考译文:材料一:秦、韩两军在韩国的浊泽交战,韩国处境危急。韩国的相国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可依靠。现在秦国一心想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秦相张仪而与秦国讲和,送给秦国一个大城邑,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失换来二利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告诫公仲朋将要西向与秦国讲和。楚王听说此事后非常害怕,召请陈轸来,并告诉他这件事。陈轸说:秦国想攻打我国,蓄谋已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一个大城邑,这就提供了武装力量,秦、韩合兵向南,这是秦国在宗庙烧香祷告时都孜孜以求的。如今实现伐楚的愿望,楚国必然遭受攻打。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为此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车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让战车布满道路;再派出亲信的使臣,多配备辆,多携带钱财,让韩国相信楚国真的要救援自己。韩国即使不听从我们的,也会因此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雁行:像大雁那样排列成行。比喻军队列队进行)这样,秦、韩就不团结,军队即使打到楚国,我国也不会有太大的祸患。如果韩因听信了我们,拒绝与秦国讲和,秦王必定大怒,从而深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全国调集军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派出亲信的使臣,多配备车辆,多携带钱财。使臣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国动员,希望贵国放心大胆地抵抗秦国,敝国将与贵国共存亡。韩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让公仲朋不出使秦国。公仲朋说:不可以这样。采取行动使使我国受害的是秦国,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依靠楚国救援的谎言,而轻率地与强大的秦国绝交,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再说,楚、韩不是兄弟之国,又没有事先约好要讨伐秦国。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并且大王已经派人通报了秦国,如果现在不出兵,这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于是拒绝与秦国讲和。秦王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在岸门交战,楚国的救兵没有到,韩国大败。韩国的兵力没有减弱,韩国的人民也不愚昧,但军队被秦国打败,计谋为楚国讥笑,其原因是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用公仲朋的计谋。材料二:韩君不听。公仲生气回家了,十天不上朝。宜阳更加危急,韩君派使者到楚催兵求援,使者去了一批又一批,但楚军却没有一个到来的。宜阳果然被攻克,成为诸侯间的笑料。所以说,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11.C12.C13.(1)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2)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14.①“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②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③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一般位于句首,在其前停顿,可排除AB;“臣不敢奉诏”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主语“臣”之前停顿,可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C.解释相同,都是两次。句意:魏征跪拜两次说。/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说法错误,“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意思是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所以;“兼听广纳”,广泛听取;“壅蔽”,堵塞蒙蔽。(2)“恃”,依仗;“厌”,满足;“卒”,最终、终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由原文“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可知,魏征说自己不想做“忠臣”的原因是:“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参考译文:唐太宗励精求治,几次把魏征叫到自己的卧房内请教,请他告诉自己历代皇帝治国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魏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太宗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太宗派遣使者调用士兵,封德彝启奏说“百姓中有些男子即使没满十八岁,但因身形壮实高大,也可以征用”。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皇上的命令已经发出,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就把命令又驳回来了,一连四次都不让它通过,太宗发怒了,把他召来训斥了一番。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跪拜两次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