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市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市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市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市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市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凡民之秀杰者A多以客养之B不失职也其力C耕以奉D上皆椎鲁E无能为者虽欲怨F叛而莫为之先G此其所以少H安而不即亡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胜,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王以为孰胜?”的“胜”意思不相同。B.类,大都,与《促织》中“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的“类”意思不相同。C.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相同。D.遂,成功,与《鸿门宴》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的“遂”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各种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士人被优待,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住着上等的馆舍,以致国家和人民难以承受。B.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与苏洵《六国论》一样灵活多样,以对比论证为主,兼顾引证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有力而形象,更具有说服力。C.李桢认为后世痛恨秦国,是因为秦国残暴的统治;同时,他也认为秦国之所以得天下,既有地利因素,也有天时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天命论思想。D.句式上,材料二和苏洵《六国论》使用四言、五言、六言等多种句式,富于变换。修辞上,前者设问、反问,发人深省;后者对比、对偶,句式工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2)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14.这两则材料和苏洵的《六国论》论述的对象都是六国的兴亡,但三者的观点各异,请简要概括。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论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人之不能抗天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犹惧其怯懦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选自《老泉文钞·谏论(下)》)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君A之B大C天也D人之E不能F抗G天H亦明矣。13.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此三代所以兴也A.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接近,与成语“避难就易”中“就”含义相同。B.耻,意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活”用法不同。C.迁,迁移,与“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中“迁”含义相同。D.或,有时,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中“或”含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关于臣子如何让君主纳谏的论述已经很多了,在本文中重点论述君主应如何使臣子进谏。B.臣子因慑于君主的威严或因自身缺少闻过则改的习惯,往往不愿进谏,需要用奖惩措施进行激励。C.激励不同性格的人跨越深渊的办法要因人而异,同理,使不同的人进谏也要合理使用奖赏与刑罚。D.国家兴盛或衰败与能否正确赏罚臣子密切相关,因此,对今天刑赏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要保持警醒。16.翻译句子。(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2)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帝王创业垂统,规以节俭,贻训子孙,必其继世象贤,而后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宋孝武大治宫室,坏高祖所居阴室,于其处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障,上挂葛灯笼、麻蝇拂。侍中袁觊因盛称高祖俭素之德,上不答,独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唐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蓖一、草根刷子一,叹曰:“先帝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具以奏闻明皇诣陵至寝宫问所留示者何在?力士捧跪上,上跪奉,肃敬如不可胜,曰:“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将何以愈此?”即使史官书之典册。是时,明皇履位未久,厉精为治,故见太宗故物而惕然有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尚何有于此哉?宋孝武不足责也,若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皆有俭德,而东昏、天元、叔宝、炀帝之淫侈,浮于桀、纣,又不可以语此云。(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帝王训俭》)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具以奏[A]闻[B]明皇[C]诣陵[D]至寝宫[E]问所留[F]示[G]者[H]何在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疏通水道 B.贻训子孙赠送C.见梳箱一看见 D.宋孝武不足责也被指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如贾谊《论积贮疏》、海瑞《治安疏》等。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C.“必固其根本”的“固”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用法意义相同。D.“力士捧跪上”的“跪”,指两膝着地,与《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的“跪”的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运用排比句,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B.材料二宋孝武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欲拆毁宋高祖生前居住的卧室,见到高祖床头的简朴用具,不以为意,甚至不屑。C.材料二通过宋孝武帝和唐明皇对先祖俭素事迹的不同态度对比,强调了节俭的帝王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D.两则材料均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是时,明皇履位未久,厉精为治,故见太宗故物而惕然有感。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太宗手诏嘉美,优纳之①。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征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后太宗在洛阳宫,幸积翠池,宴群臣,酒酣各赋一事。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也。寻以修定《五礼》当封一子为县男请让孤兄子叔慈太宗怆然曰:“卿之此心,可以励俗。”遂许之。(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注】①“之”指魏征所上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为其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寻以修A定《五礼》B当封C一子D为县男E请让孤F兄子叔慈G太宗H怆然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愚,指极愚昧无知的人,和《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都是谦辞。B.“居域中之大”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用法相同。C.“相望于道”与《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于”用法不同。D.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与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魏征抓住唐太宗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思国之安”的特点,就近取譬,着力说明最高统治者“积其德义”的重要性。B.材料一第二段,结合历史事实,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引出对唐太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告诫,从而指出潜在的危险。C.材料二中,唐太宗想责罚呈上不切近事实言论的臣子,但因为魏征劝谏说他们的言论对国家有益,太宗不但没有责罚还慰劳了他们。D.唐太宗亲写诏书,赞美魏征所上之疏,并欣然接纳了魏征的建议,除了魏征智识超人之外,也与奏疏善用类比、对比等说理技巧分不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14.材料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蕴含的相同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智慧是什么?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本二: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①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货,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若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王其若之何?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王其图之!”王弗听,卒铸大钱。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②。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今王作钟也,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王弗听,问之伶州鸠,对曰:“夫匮财用、疲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疲,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节选自《国语•周语》)【注】①母权子,古作轻、重两种钱,重者叫母,轻者叫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时,以重钱为主,叫做“母权子”。反之叫做“子权母”。②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此处指能发出这一声音的乐钟。9.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听言A昭德B则能思虑C纯固D以言德E于民F民歆G而德之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指处罚,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相同。B.衣,名词作动词,与《促织》“得佳者笼养之”的“笼”用法相同。C.患,指担心,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用法不同。D.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孟子看来,要实行仁政,还应该回到使老百姓有“恒产”这一根本上来。B.尽管老百姓已经财物匮乏、疲惫不堪,周景王仍然不听劝告,坚持铸大钱。C.周景王认为大钟乐音很和谐,而州鸠认为制作乐器,百姓高兴,才是和谐。D.孟子和单穆公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物质财富对于国泰民安的重要性。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13.请概括州鸠反对周景王铸大钟的原因。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何公讳思鼇,字子极,号海渔。世居县南之青山。性至孝,仲父无子,欲以为后,仲故多财,公私叹曰:“父母可以千金易乎?”固辞,卒经纪仲父丧葬。教授岁数十人修脯不自私比析产惟兄所欲。牒既具,不忍视,相持而泣。邑治城,兄当受役,公曰:“奈何困吾兄?”因分任之。嘉靖间,以贡生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栖霞地瘠,民什九流亡,前令率坐赋不及格罢。公慈惠为政,劝农,予耕具,免其口赋。民亦爱重令,所输赋视睘数倍。公曰:“是可以教矣!”因辑邑志,编定山川图考,分都鄙里社,相与约法。每社尊礼者硕数人为长若副,别选才行尤高者为社师。岁时巡行劝课,辄召试其子弟,以稽勤惰而奖戒之。即于社中听一社之狱,乡父老率旁观,得言其不平,终公之任无冤者。富民王氏误杀人,吏谓王高赀,宜远嫌,公竟拟减等。按察使疑其狱,继察得实,益重之。时有倭警,大吏下防御十策,濒海州县率劳费,公寝不下,终亦无事。会二子相继举于乡,因致仕去。装两篇,一马负之。民拥哭,父老各供具①相从曰:“终不令廉吏自食于途也。”从至家,弥月乃去。既去,犹望青山而哭。公既归,扫轨读书,不造请官府。邑令倪公以大宾②礼飨之,强为一出。众睹其威仪,成叹息欢敬。家青山,聚族居。岁旱,与邻共塘溉,邻专水,仆请争之,公曰:“天若雨,自得水;即终不雨,彼特后我槁耳,何争为?”其行厚类此。(节选自马其昶《何栖霞传》)材料二:为政之要,当须远嫌疑,罢张设③,广闲见,杜谗佞,审情伪,察弊病,示信令,省追呼,戢人吏,抑豪强,拯孤危,奖孝友。(节选自李元弼《作邑④自箴》)【注】①供具:储备酒食。②大宾: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称为“大宾”。③张设:文中指不必要的部署或设置。④作邑:作县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教授岁A数十人B修脯C不自D私E比析F产G惟H兄所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材料中指替换,与《齐桓晋文之事》“以羊易之”的“易”意思相同。B.视,材料中指比较,与《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的“视”意思不同。C.造,材料中指至、到……去,与《促织》“径造庐访成”的“造”意思不同。D.杜,材料中指堵塞,与《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的“杜”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思鼇天性孝顺,仲父没有儿子,家产丰厚,想要过继他为后嗣,他坚决不同意;但是在仲父去世之后,他还是为仲父办理了丧葬事宜。B.担任县令后,何思鼇一改前任的做法,以仁爱治理百姓,收取赋税容易得多;他又设立社学,选择品学俱优者做老师,教导百姓子弟。C.何公编纂县志,编定山川图考,因地制宜地制定乡规民约;他辞官退休时,行李只装了两只竹箱,百姓拥道哭泣为他送行。D.发生旱灾,邻居霸占了共用的水塘。何思鼇不与之相争,他认为如果降雨,自家秧苗自然得水;如果终不降雨,邻居的秧苗也会干死。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栖霞地瘠,民什九流亡,前令率坐赋不及格罢。(2)从至家,弥月乃去。既去,犹望青山而哭。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远嫌(疑)”,何思鼇在审理“富民王氏误杀人”一案中,是否“远嫌”?他为何这样做?请简要分析。答案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BG11.C12.B13.(1)(如果)把他们全部铲除,这样是没有道理的。(2)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14.①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国家灭亡;②材料一强调士的作用,认为六国争相养士是六国久存的原因;③材料二认为六国与秦国一样,都实行暴虐的统治,上天爱民,使秦强大而灭六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因为百姓中优异杰出的人,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以凡民之秀杰者”,“中心语+之+定语+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做句子主语,故A处断开。“多以客养之”,“之”作“养”的宾语,故B处断开。“其力耕以奉上”中,“力耕”是偏正短语,“奉上”是动宾短语,中间都不能断开;“皆椎鲁无能为者”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怨叛”是同义连用,不能断开;“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也是一个判断句,其前G处断开。故选AB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尽;/胜利。句意:不可以数清。/大王认为谁会获胜?B.正确。大都;/像。句意:(他们)大多不能自己穿坏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看到蹲踞着的石头,一片片像鱼鳞一样,俨然像画中的景象。C.错误,都是“能够”。句意: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D.正确。成功;/于是。句意: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樊哙于是进去,‌分开(‌或掀开)‌帷幕向西站着。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兼顾引证法”错,材料一没有使用引证法。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铲除、除掉;“是”,这样;“道”,道理。(2)“溺”,沉溺、沉迷;“诈虞”,欺骗、尔虞我诈;“视”,比照、与……相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回顾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等内容,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国家灭亡。②根据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等内容,可知苏轼强调士的作用,认为六国争相养士是六国久存的原因。③根据材料二“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等内容,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一样,都实行暴虐的统治,上天爱民,使秦强大而灭六国。参考译文材料一: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人才为自己打算。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能言善辩的),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诸侯卿相)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对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像玉石一样珍贵的食物,被招待在上等官舍里的人,不可以数清。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养活自己的人,百姓怎么吃得消而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苏子说: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各安本位,这样是可以的;(如果)把他们全部铲除,这样是没有道理的。我考察过世代的兴废,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可以不引起注意。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秀杰出之士,(他们)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而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享。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和泰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优异杰出的人,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材料二:后代人之所以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立国时,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如有一个国家拥有像秦国一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能够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是因为(六国)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做的事,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言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每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2.CDH13.B14.C15.B16.(1)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地位高如天。人不能抵抗上天,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夫君之大天也”判断句,其中“夫君之大”是主语,“天也”是谓语,在主语和谓语后BD处断开;“人之不能抗天”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H处断开。故选CDH。【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判断句,“此……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A.判断句,“此……耳”表判断。句意:这是亡秦的后继者呀。B.不是判断句,者:……的人。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躲开难的,拣容易的做。有时也指先从容易的做起。B.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句意: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C.错误。迁移;灭亡。句意: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而灭亡了。D.正确。有时;有的。句意:偶尔有时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缺少闻过则改的习惯”曲解文意,原文“使一日不得闻其过”的意思是,“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不是臣子自己缺少闻过则改的习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谀者”,阿谀奉承的人;“佞者”,奸佞的人。(2)“博”,广泛地;“日”,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参考译文:谏论苏洵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纳谏,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要想使君主定能纳谏,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要想使臣子定能进谏,我现在还是来谈一谈吧。国君地位高如天。人不能抵抗上天,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因此立下赏赐来勉励他们。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何苦而不去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么,按人之常情,人们又何苦去抵抗上天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节义、不求奖赏、不怕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任用他们呢?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半怯,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面对深渊,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这样的话,就没有。”那个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一会儿,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半怯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罚然后才会进谏。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对前者(奖赏)有所追求,对后者(刑罚)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大臣们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却把刑罚给了进谏者,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时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其他原因,只因废除了墨刑而已。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9.BDE10.B11.B12.C13.(1)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2)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3)此时,唐明皇刚刚就位不久,励精图治,因而见到太宗的遗物后有警惕(警醒、忧惧)之感。【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高力士将这件事如实地向玄宗皇帝做了汇报。玄宗闻报,马上亲赴太宗陵,到寝宫问太宗所留下的东西在何处。“明皇诣陵”,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D处断开;“至寝宫”,动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故BDE三处需要断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贻”,留下。句意:留给子孙当作训诫。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开国皇帝的谥号……”“第二代帝王的谥号”错误,“太宗”是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C.正确。“固”,都是“使稳固”意思。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使国防稳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正确。“跪”,两膝着地。/腿。句意:高力士手捧这些东西跪着献给皇帝。/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错误,材料二并未直接通过宋孝武帝和唐明皇的对比来强调帝王节俭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多位帝王的节俭与奢侈行为的对比,来阐述节俭的重要性。此外,文中并未明确指出“节俭的帝王能够带来国家的昌盛”,属过度推断。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主持、掌握;“域中”,天地间;“休”,喜庆、福禄。(2)“伐根”,砍断树根;“以”,表目的,来;“塞”,堵塞。(3)“是时”,此时,这时;“履位”,就位、继位、登基;第一个“故”,所以,第二个“故”,旧;“惕”,警惕、警醒、忧惧。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材料二:帝王为创立基业并把基业传下去,将节俭作为规范,留给子孙当作训诫,只有贤能的子孙才会效仿他们,并遵守他们的教导,否则,正好给自己找被人羞辱和讥笑的理由罢了。南朝宋孝武帝对皇宫宅院进行大规模修整,拆掉了宋高祖刘裕临终时居住的那间阴室,准备在这里新建玉烛殿,在他与群臣一起去观看(建造的情况)时,(只见)高祖的床头有一道土障,上面挂的是葛条编的灯笼和用麻做的蝇拂。侍中袁凯于是大加称赞高祖的俭朴之德,孝武帝(听后)并不答话,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种田的老翁用的这些东西,已经节俭太过分了。”唐朝高力士在太宗陵墓的寝宫中只见到梳箱一只、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一把、草根刷子一把,感叹说:“太宗皇帝亲身树立了为帝王的准则,使得天下也随之繁荣安定,而他自己随身所穿所用的,却只是这些东西。他是想以此传示子孙,告诫他们永葆节俭之德。”高力士将这件事如实地向玄宗皇帝做了汇报。玄宗闻报,马上亲赴太宗陵,到寝宫问太宗所留下的东西在何处?高力士手捧这些东西跪着献给皇帝,皇帝跪拜接受,其肃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说:“珍奇的夜光宝珠,垂棘的稀世美玉,难道能比这些更好吗?”皇帝当即命令史官记载于典册。此时,唐明皇刚刚继位不久,励精图治,因而见到太宗的遗物后有警惕(警醒、忧惧)之感。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宋孝武帝不值得被指责,至于像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等,都有节俭的美德,而东昏侯、天元帝、陈后主叔宝、隋炀帝等人的骄奢极欲,其程度超过了夏桀商纣,对他们就不必提倡什么节俭之德了。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EG11.C12.C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2)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14.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君主应关心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君主要谨慎行事,以免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久因魏征修订《五礼》,按例应当封一个儿子为县男,魏征请求让孤兄的儿子叔慈受封。太宗很伤感地说:“卿的这份心意,可以勉励民俗。”于是应许了他的请求。“修定”作谓语,“《五礼》”作宾语,应在B处断开;“封”作谓语,“一子”作“封”的宾语,又作“为县男”的主语,应在E处断开;“太宗”作主语,“怆然曰”作谓语,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微臣虽然愚笨。/(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B.正确。结构助词,的。句意: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C.错误。“于”都作介词。在;/比。句意:在道路上随处可见各个地区的翻译。/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D.正确。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宠幸。句意:(皇帝)到积翠池宴请群臣。/没有亲近或宠幸妇女。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相关内容与写作特色的能力。C.“他们的言论对国家有益”错,材料二中是说“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意思是如果臣子所言正确,就对陛下有益;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可见,魏征劝谏说他们的言论正确对陛下有益,言论不正确也无损国家。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董”,督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振”,吓唬;“貌”,表面上。(2)“偃革”,停止战争;“布德”,传布道德;“中国”,中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意在告诫君主,人民可以像水一样承载国家,也可以像水一样颠覆国家,因此君主应该谨慎行事,不可轻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在说明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都穿着丝绸,吃着肉食,普通百姓也不饥不寒,那么这个国家没有不成为王者的道理。这两句话蕴含的相同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智慧是: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国家才能够稳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君主也要谨慎行事,不可轻率,以免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这种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材料二:唐太宗亲笔写诏书嘉奖赞美魏征的奏疏,格外看重魏征所上四疏。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我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天下非常太平。极为偏远的四夷都来朝贡,道路上随处可见各个地区的翻译。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啊。”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魏征上奏说:“古代立下诽谤木,是为了听取自己的过失,现在的对事,就像诽谤木的作用一样。君主应当思考得失,允许臣下直言。如果所言正确,就对陛下有益;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太宗说:“这话说得对。”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才让他们离去。后来太宗在洛阳宫,到积翠池宴请群臣,酒喝得高兴时和群臣各以一事为题赋诗。太宗说:“每次魏征说话,必定用礼来约束我。”不久因魏征修订《五礼》,按例应当封一个儿子为县男,魏征请求让孤兄的儿子叔慈受封。太宗很伤感地说:“卿的这份心意,可以勉励民俗。”于是应许了他的请求。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9.BDF10.B11.B12.(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2)民众无法负担,将会萌生逃到远处的想法,这是在离散民众啊。13.①耗费财物、疲惫民众来满足周景王的个人私欲。②入耳之音不和谐,所奏之乐不合法度,不仅对教化无益,而且离散民心、激怒神灵。③引起百姓的怨恨。【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言语动听而德行磊落,才能思虑纯正而稳固,用这些来对待民众,民众才心悦诚服地感恩戴德。“则”放句首表停顿,承接前文“听言昭德”,在B处断开;“思虑纯固”主谓结构,之间不断开,“以”承接下一件事,用在句首,在D处断开;“民歆而德之”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而前一个“民”是前文的宾语,在F处断开。故选BDF。【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邢”,处罚。句意: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处罚人像是怕不能用尽。B.“用法相同”错误。名词作动词,穿;/名词作状语,用笼子。句意: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着。C.正确。担心;/忧患。句意:百姓担心钱轻物重。/诸侯最大的忧患。D.正确。成功;/渡河。句意:很少有不成功的。/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坚持铸大钱”错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百姓财物匮乏、疲惫不堪,周景王不听劝告,坚持铸无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申”,申诫,告诫;“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2)“不给”,无法负担;“远志”,逃到远处的想法;“是”,这。【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夫匮财用、疲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可知铸大钟是耗费财物、疲惫民众来满足周景王的个人私欲。不仅对教化无益,而且离散民心、激怒神灵。根据原文“今财亡民疲,莫不怨恨”可知,铸大钟会引起百姓的怨恨。参考译文:文本一: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荒年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一心向善,所以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对上不够奉养父母,对下不够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荒年还避免不了饿死。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怕来不及呢,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上丝织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文本二:周景王二十一年,准备铸造大钱。单穆公说:“不能这样做。古时候,天灾降临,于是才统计财货,权衡钱币的轻重,以便赈济百姓。若百姓嫌钱轻物重,就铸造大钱来行用,于是有大钱辅佐小钱流通,百姓都有得益。若百姓嫌钱重物轻,就多铸小钱来行用,同时也不废止大钱,于是有小钱铺佐大钱流通。这样,无论是小钱、大钱,百姓都不感到吃亏。如今陛下废除小钱而铸造大钱,百姓手头的小钱成了无用之物,能不感到困窘吗?如果百姓困窘,陛下的财用将因此而缺乏,财用缺乏了就会设法重敛于民。民众无法负担,将会萌生逃到远处的想法,这是在离散民众啊。如果百姓离散而财用匮乏,灾害降临又无防备,陛下将怎样办呢?我们周室的官员对于预防灾害,所疏漏的地方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侵夺民众的资财来助长灾祸,这是抛弃善政而置民于死地啊。君王可要仔细酌酙啊!”周景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铸了大钱周景王二十三年,景王将要铸造无射乐钟。单穆公说:“这可不行啊。铸造大钱已经夺去了民众的资财,如今又要铸造大钟来加重民众新的负担。如果民众的积蓄又被夺走,又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他们如何生存下去呢?如今陛下所铸造的钟,既然无益于奏乐又浪费民众财力,那有什么用处呢?能听到和谐之音才能耳聪,能看到正当之物才能目明。耳聪才能言语动听,目明才能德行磊落。言语动听而德行磊落,才能思虑纯正而稳固。用这些来对待民众,民众才能心悦诚服地感恩戴德,就能一心归附于君王了。”周景王不听劝阻,去问乐官州鸠。州鸠回答说:“如果以耗费财物、疲惫民众来放纵个人的淫欲之心,入耳之音既不和谐,所奏之乐也不合法度,不仅无益于教化,而且离散民心、激怒神灵,这就不是臣所能得知的事了。”景王不听劝谏,于是催促匠人铸造大钟。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工报告说乐音和谐。景王告诉伶州鸩说:“钟声很和谐啊。”伶州鸠答道:“不见得啊。”景王说:“是什么缘故呢?”伶州鸠说:“君王制作乐器,百姓非常高兴,这才是和谐。现在耗费了财物而民众疲惫,没有不怨恨的,臣不认为这是和谐。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耗费钱财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