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病原微生物_第1页
第八章病原微生物_第2页
第八章病原微生物_第3页
第八章病原微生物_第4页
第八章病原微生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畜牧微生物学第八章、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和重要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与腐生微生物微生物腐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病原微生物——免疫预防条件性病原微生物——饲养管理中毒性病原微生物——饲养管理与免疫治疗传染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均称病原体,或致病菌、病原菌。传染:指外源或内源病原体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病原体

病原体发生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

1、毒力(致病力)毒力是病原微生物使寄主致病的能力。它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荚膜——能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侵袭力毒性酶——一能攻击、损害机体组织毒力外毒素——是某些活菌分泌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毒素内毒素——是死菌释放的一种脂多糖病原性与毒力病原性:特定的传染致病过程。毒力:病原性的强弱毒力的评价:最小致死量(MLD)和半致死量(LD50)。影响毒力的因素:侵袭力毒素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侵入机体而获得在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和伤害机体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荚膜、纤毛和酶三大类。荚膜:作用:抵抗白血球吞噬和消化,有利于病原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无荚膜→毒力很弱或无,易被吞噬细胞所消灭。有荚膜的病原株,如果除去荚膜,其毒力也随之大减。纤毛:附着酶侵袭力(invasiveness)酶血浆凝固酶:使机体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而使血浆凝固,并沉积于菌体表面,以保护病原菌不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如致病性葡萄球菌链激酶: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原菌在组织内进一步蔓延扩散.这种酶的作用正好跟血浆凝固酶相反。如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而失去粘性,使结缔组织松驰,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又称“扩散因子”。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胶原酶:能水解肌肉和皮下组织的胶原蛋白,便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产气荚膜杆菌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组织细胞坏死时所释放的DNA,从而使粘稠性浓汁变稀,便于病原菌扩散,溶血性链球菌磷脂酶:它能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使细胞坏死或红血球溶解。产气荚膜杆菌溶血素:它能溶解红血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而使红血球溶解。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酶外毒素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毒性蛋白质(酶、酶原或毒蛋白)不耐热,不稳定,能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变性。主要是G+菌。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外毒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破伤风毒素,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肉毒毒素等。外毒素具有四个基本特点毒性非常强:例如:白喉外毒素对豚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3mg;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mg;肉毒毒素的毒性更强,比KCN还强1万倍,1mg结晶纯品可杀死2千万只小白鼠。选择性强:外毒素对机体组织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引起特殊病变。例如白喉毒素主要毒害心脏、神经等部位,引起心肌炎、神经麻痹病;肉毒毒素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麻痹和咽喉头的吞咽机能麻痹。抗原性强:它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减毒后能变成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可使其毒性丧失,但仍然保持抗原。这样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例如用于预防破伤风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白喉的白喉类毒素。外毒素外毒素:革兰氏阳性菌。亲组织性选择性特异性结合不可逆蛋白质类毒素:外毒素用0.3-0.5%甲醛,39-40度,20-30天处理,毒性减弱,抗原性保持。内毒素内毒素是G—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将菌体细胞裂解后才会释放出来,故称为内毒素。若将内毒素注射到温血动物,会刺激宿主细胞释放内源性热源质,通过它对大脑控温中心的作用,引起发烧。鲎试剂法检出内毒素内毒素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选择性不强全身反应结合可逆脂多糖不能产生类毒素。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CPE):对宿主细胞直接破坏或损伤作用。对机体的致病作用炎症反应免疫病理现象传染的发生传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传染现象(类型):显形传染隐形传染不传染带菌状态三、传染的结局

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斗争。经过一段时间,按照双方力量的对比,可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局。

1.不发生传染如果人体有很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者病原微生物的一方显得很弱,那么机体可以将侵入的病原体全部消灭干净,从而保证了身体健康而不发生传染。

2.发生传染依据传染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下面三种情况:⑴隐性传染机体有较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侵入的病原菌侵袭力不强、数量不多,因而传染后对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隐性传染。⑵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优势,病原菌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就称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由于带菌者体内存在着病原微生物,不但对其本人来讲,存在着潜在的危险,这是因为一旦机体免疫力减弱,病原菌就有可能乘虚而人,重新引起疾病,而且还会不时地向外界传播病原菌,引起传染病流行。因此,带菌者是十分危险的。检出以后,一定要进行隔离和彻底治疗,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3)显性传染:机体的抗传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侵袭力较强,数量较多,以致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显性传染的临床表现①局部感染: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疖等。②全身感染:

a、毒血症——病原菌侵入后局部生长繁殖,菌体不进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毒血症。如破伤风、白喉等。

b.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在血流中不繁殖,称菌血症。如伤寒病早期

c.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的高热、肝、脾肿大等。

d.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使器官组织产生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脓毒血症。发生传染以后的3种结果

发生传染以后,机体经过斗争和治疗以后,可出现3种结果:

1、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大多数传染病人经过彻底治疗、恢复健康后或隐性传染经斗争后,病原菌被消灭,机体可获得对该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2、成为带菌者。经过隐性传染或显性传染治疗不彻底,病原菌在体内没有被及时消灭,而依然留存在机体内,与机体免疫力形成相对平衡状态,称带菌状态。

3、死亡。机体如受到十分严重的感染或是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以致于控制不住病原菌在体内的蔓延和扩散,很快就会造成机体的死亡。传染发生的条件传染源:患病动物,带菌者,机械携带者(节肢动物)等;传染媒介:空气、水等环境,生物媒介直接接触:狂犬病;间接接触:结核病易感动物种属特异性生理状态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健康病原携带者——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马腺疫等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FromCAMimsetalMedicalMicrobiology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狂犬病、破伤风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经污染的饲料和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媒介物经使用的工具、器械水平传播方式间接接触听诊器印于血培养皿听诊器棉球涂布酒精消毒处理后蜱蟎跳蚤蚊子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的类型:经胎盘传播——如布病、蓝舌病等经卵传播——鸡白痢、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等经产道传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疱疹病毒等垂直传播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存在和排出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传播与定植局部传染全身传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病原微生物的排出:防止传染发生的综合性措施——“检养防治”切断三环节之一即可。Aseptictechnique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PPE)微生物学诊断病料采集;形态学观察: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培养及生理生化特征;动物实验;血清学实验。常见病原微生物自学为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形态学特征培养及生理生化特征病原性防治措施。病原性球菌又称为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可分成革兰阳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概述分布广泛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所致疾病(常见、特殊)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耐药性形态与染色球形或椭圆形,典型排列呈葡萄串状无鞭毛,无芽胞,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荚膜易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染色为阳性葡萄球菌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4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孵育24~48h后,形成菌落。菌落因种不同而出现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等色素血琼脂平板上,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全透明溶血环(

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普平板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生化反应触酶阳性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致病株能分解甘露醇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荚膜多糖抗原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抵抗力葡萄球菌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菌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菌株增多,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致病物质酶凝固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毒素:细胞毒素(

、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等其他:粘附素、荚膜、胞壁肽聚糖等凝固酶(coagulase)概念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意义:鉴别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致病机理: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损伤细胞膜的毒素,主要是

溶素

溶素,对多种哺乳动物RBC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溶素是一种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液脱毒后可制成类毒素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病菌侵袭力方面有意义肠毒素(enterotoxin)约1/3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肠毒素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作用机制: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表皮剥脱毒素

(exfoliativetoxin)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具有抗原性,可被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TSST-1)TSST-1可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感染产毒菌株后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SST-1可能不是引起TSS的唯一病因,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和溶血素等与TSS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其他耐热核酸酶(heat-stablenuclease)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该酶。耐热,经100℃15min或60℃2h不被破坏;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耐热核酸酶可作为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三、免疫性人类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患病后,能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强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小猫试验微生物检查法标本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分离培养血浆凝固酶发酵甘露醇耐热核酸酶直接涂片镜检革兰阳性葡萄球菌生长现象色素,溶血,生化反应毒素检查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凝固酶(+)耐热核酸酶(+)金黄色色素(+)溶血性(+)发酵甘露醇(+)五、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防治原则防

注意消毒隔离

注意个人卫生

防止医源性感染

防止耐药性产生治

抗菌素药敏试验自身菌苗疗法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概述分布广泛于引起疾病化脓性炎症、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形态与染色球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培养早期(2~4h)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有菌毛,含型特异的M蛋白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染色阳性链球菌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补充血液、血清、葡萄糖等。在血清肉汤中易形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沉淀在血琼脂平板上,不同菌株溶血不一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链球菌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与葡萄球菌不同,不产生触酶。抗原构造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称甲型溶血或

溶血,

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多为条件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称乙型溶血或

溶血,

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按多糖抗原,可分成A、B、C、D、E、F、G、H、K、L、M、N、O、P、Q、R、S和T群,近年又增加U、V群,共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A群链球菌的群别与溶血性间无平行关系,但对人类致病的A群链球菌多数呈现乙型溶血抵抗力抵抗力弱有耐药性者少见,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药都很敏感致病物质链球菌溶素(streptolysin)SLOSLS致热外毒素(pyrogenicexotoxin)透明质酸酶M蛋白链激酶(streptokinase;SK)链道酶(streptodornase;SD)F蛋白(proteinF)链球菌溶素(streptolysin)SLO:SLO对O2敏感。测定SLO抗体含量,可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或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SLS: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的

溶血环是由这种对O2稳定的SLS所致。SLS溶解红细胞慢于SLO致热外毒素(pyrogenicexotoxin)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的作用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M蛋白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链激酶(streptokinase;SK)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十分有效链道酶(streptodornase;SD)亦称链球菌DNA。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现已将SK、SD制成酶制剂,临床上用以液化脓性渗出液。F蛋白(proteinF)能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纤维粘连蛋白结合,使得链球菌粘附到上皮细胞表面,以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植和繁殖。所致疾病A群链球菌为主,占90%化脓性中毒性猩红热超敏反应性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D群链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龋齿三、免疫性能建立牢固的同型抗毒素免疫但因其型别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故常可反复感染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接种在血琼脂平板如有

溶血菌落,应与葡萄球菌区别

溶血菌落,要和肺炎链球菌鉴别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Otest,ASOtest),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五、防治原则减少传染源注意消毒治疗患者以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须治疗彻底,防止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肠道杆菌(entericbacilli)一大群居住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

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至少有30个菌属,120个以上的菌种少数为致病菌,是胃肠传染病的最重要病原菌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常见菌族和菌属埃希菌族埃希菌属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痢疾志贺菌爱德华菌族爱德华菌属迟钝爱德华菌沙门菌族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枸橼酸菌属佛劳第枸橼酸菌克雷伯菌族克雷伯菌属肺炎克氏菌肠杆菌属产气肠杆菌哈夫尼亚菌属蜂窝哈夫尼亚菌沙雷菌属粘质沙雷菌变形杆菌族变形杆菌属普通变形杆菌摩根菌属摩氏摩根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耶尔森菌族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菌欧文菌族本欧文菌属草原居民欧文菌菌族菌属(菌种数)代表种

4、抗原构造复杂

鞭毛抗原(H)菌体抗原(O)K或Vi抗原埃希氏菌属

Escherichine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以大肠埃希氏菌(E.coli)最为重要弧菌属弧菌属(Vibrio)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与染色涂片中呈穿梭样运动非常活泼液体中排列整齐呈鱼群状革兰染色阴性弧型或逗点状,单鞭毛霍乱弧菌(V.cholerae)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1234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鞭毛运动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霍乱病人生物学特性嗜盐(halophilic)在培养基中以含3.5%NaCl生长最为适宜在“我妻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现象神奈川现象(Kanagawaphenomenon)副溶血弧菌(V.cholerae)防治致病性直接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

食物中毒,该菌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所传,播潜伏期5~72小时,可产生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标本采取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治疗可用抗菌药物血清学鉴定致微生物检查食品卫生管理概述短小,弧形的革兰阴性菌单鞭毛分布广泛,以水中最多霍乱弧菌(V.cholerae)概述1817~19231961~1992.10生物武器形态与染色弧性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有一根单鞭毛,细菌运动非常活泼,呈鱼群穿梭样或流星状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营养、温度、pH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O抗原和H抗原O1群的3个血清型O1群霍乱弧菌的每一个血清型可分为2个生物型(区别)O139群霍乱弧菌O1群血清型霍乱弧菌的分类和流行抵抗力ElTor生物型较强不耐酸,不耐热,水中可长期存活消毒致病物质ToxR蛋白调控的ctxA、ctxB、tcp、zot、ace等基因不受ToxR蛋白调控的毒力因子基因hlyA和hap1.霍乱肠毒素结构:1A,5B功能B亚单位与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并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A1发挥毒性作用ADP+G

GSGs使腺苷酸环化酶(AC)持续活化,cAMP水平升高肠上皮细胞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肠腔大量积液,导致严重腹泻和呕吐A1结构:1A、5BB亚单位

与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

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A亚单位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A1亚单位进入细胞发挥毒性作用A1活化AC,使ATP转化成cAMP,使之在细胞内含量增高cAMP水平升高,导致肠腺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水和电解质在肠腔堆积,引起剧烈腹泻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1.霍乱肠毒素基因结构基因ctx(choleratoxin)A和ctxB编码ctxAB操纵子毒性相关基因 zot(zonulaoccludenstoxin,小带联结毒素) ace(accessorycholeraenterotoxin,附属霍乱肠毒素)基因2.鞭毛、菌毛单鞭毛运动活泼,鱼群样穿梭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普通菌毛粘附定居小肠此相关基因有acf和tcpA其它毒力因子O139群多糖荚膜和特殊LPS毒性决定簇抗杀菌和粘附作用所致疾病霍乱: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俗称2号病)传播传染源: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易感者致病过程病菌粘附肠粘膜表面繁殖并产生肠毒素O1群感染可临床表现不一 古典生物型所致疾病较严重临床表现米泔水样腹泻物,水、电解质丧失代酸,低碱血症和休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比O1群严重带菌者O1群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感染少见保护性的抗肠毒素抗体及抗菌抗体肠道局部粘膜免疫是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O1群获得的免疫对O139群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O1群的脂多糖O抗原与O139群存在显著差异,且还缺少荚膜多糖表面抗原而O139群的保护性免疫以针对脂多糖和荚膜多糖的抗菌免疫为主故O1群引起的免疫不能交叉保护O139群的感染四、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是烈性传染病,对首例病人的病原学诊断应快速、准确,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标本病人粪便,肛拭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水样粪便标本:Cary-Blair保存液肠道病原菌:甘油盐水缓冲保存液直接镜检

革兰染色阴性弧菌悬滴法观察细菌呈“鱼群穿梭样”运动有助于诊断分离培养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增菌目前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TCBS,霍乱弧菌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与O1群多价和单价血清作玻片凝集反应目前还需与O139群抗血清做凝集反应

五、防治原则加强水源管理;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疫苗预防O1群霍乱弧菌死菌苗口服疫苗治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生素的使用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概述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沿海地区流行根据菌体O抗原不同,现已有13个血清群主要引起食物中毒生物学特性雷同于其它引起人类感染的弧菌特征:嗜盐(halophilic),培养以含3.5%~8%NaCl为宜抵抗力:不耐热,90

C1分钟即被杀死 不耐酸,50%食醋中1分钟死亡神奈川现象(Kanagawaphenomenon,KP)致病因子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directhemolysin,TDH)另一个致病因子为耐热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relatedhemolysinTRH)其它致病物质可能还包括粘附素和粘液素酶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传播途径:烹饪不当的海产品、盐腌制品或生熟不分所传播潜伏期5~72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免疫性: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该菌还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诊断标本采集: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分离培养: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嗜盐性试验与生化反应诊断血清进行鉴定防治治疗可用抗菌药物严重病例需输液和补充电解质肉毒梭菌(C.botulinum)生物学特性革兰阳性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A~G7个型,各型毒素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对人致死量为0.1µg)功能和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作用机制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毒素经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不象破伤风毒素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上行,而是留在神经肌肉接点处作用机制肉毒毒素前体分子在原始状态时是与一些非毒性蛋白形成一种大小不等的复合物,复合物中的毒性分子可稳定存在于外环境和胃肠道。复合物进入小肠后,在碱性情况下介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只有C型和D型毒素是由噬菌体编码,其他型毒素均由染色体决定

所致疾病食物中毒该病是单纯性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分布情况临床表现与其它食物中毒不同,主要为神经末稍麻痹所致疾病婴儿肉毒病感染者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为细菌芽胞直接感染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最先引人注意的症状是便闭,吸乳、啼哭无力。婴儿肉毒病死亡率不高(1%~2%)极少数为成人伤口或手术后继发感染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食物中毒患者婴儿肉毒病患者粪便、食物等标本可先80°C加热10分钟毒素检查防治原则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硫磺样颗粒生物学性状为革兰阳性、非抗酸性丝状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脓样物质中,可找硫磺样颗粒,压片或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图菊花状放线菌属(Actinomyces)生物学性状革兰染色阳性诺卡菌属(Nocardia)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世界上1/3人感染,70%在亚洲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形态与染色细长略带弯曲,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抗酸染色阳性有荚膜L型Much颗粒结核杆菌抗酸染色培养特性专性需氧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结核杆菌培养生化反应不发酵糖类热触酶试验对区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有重要意义结核分枝杆菌大多数触酶试验阳性,而热触酶试验阴性非结核分枝杆菌则大多数两种试验均阳性抵抗力(四怕)对乙醇敏感对湿热敏感对紫外线敏感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环丝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痨药物敏感,但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药性抵抗力(四不怕)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结核分枝杆菌对酸(3%HCl或6%H2SO4)或碱(4%NaOH)有抵抗力,15min不受影响对碱性染料有抵抗力对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药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等变异卡介苗(BCG)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耐药致病物质荚膜脂质蛋白质荚膜成分--多糖、脂质和蛋白质有助于粘附与入侵可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为细菌繁殖提供营养防止宿主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菌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脂质索状因子若将其从细菌中提出,则细菌丧失毒力磷脂硫酸脑苷脂蜡质D索状因子由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能使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蜿蜒索状排列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磷脂促使单核细胞增生与结核结节的形成有关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蜡质D肽糖脂和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蛋白质有抗原性,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所致疾病感染方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机体所致疾病疾病种类多样化以肺结核肺部感染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原发综合征形成结核结节(即结核肉芽肿)转归原发后感染肺外感染部分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脑、肾结核痰菌被咽入消化道或食入了消毒不严格的牛奶也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大多与结核分枝杆菌L型有关免疫机制属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infection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免疫与超敏反应细胞免疫为主,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郭霍现象再感染时溃疡浅、易愈合、不扩散,表明机体已有一定免疫力但再感染时溃疡发生快,说明在产生免疫的同时有超敏反应的参与结核分枝杆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和超敏反应的物质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结核菌素试剂旧结核菌素(oldtuberculin,OT)每0.1ml含5单位纯蛋白衍化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PPD)人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PPD-C卡介苗制成的BCG-PPD每0.1ml含5单位试验方法与意义2种PPD5个单位两前臂皮内注射48~72h后红肿硬结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阴性反应应用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者)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标本取材标本的选择根据感染部位直接涂片镜检标本直接涂片或集菌后涂片,用抗酸染色若找到抗酸阳性菌即可初步诊断浓缩集菌先集菌后检查,可提高检出率脑脊液和胸、腹水可直接离心沉淀集菌痰、支气管灌洗液、尿、粪等污染标本需经4%NaOH处理后离心沉淀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一般需2~4周长成肉眼可见的落菌动物试验将集菌后的材料注射于豚鼠腹股沟皮下,3~4周后若局部淋巴结肿大,结核菌素试验阳转,即可进行解剖观察肺、肝、淋巴结等器官有无结核病变,并作形态、培养等检查快速诊断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DNA鉴定,每ml中只需含几个细菌即可获得阳性,且1

2d得出结果操作中需注意实验器材的污染问题,以免出现假阳性预防近20年国际组织提出控制结核病主要方法有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者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冻干疫苗核糖体RNA(rRNA)疫苗治疗一般治疗合理营养,注意休息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分阶段治疗和坚持全程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动物源性细菌布鲁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弗朗西丝菌布鲁菌属

(Brucella)牛布鲁菌(B.abortus)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犬布鲁杆菌(B.canis形态与培养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4~0.8

m×0.5~1.5

m。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需氧菌,牛布鲁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O2。营养要求较高抵抗力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致病物质

内毒素荚膜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侵袭力强,胞内寄生菌感染途径皮肤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波浪热1~6周的潜伏期反复形成菌血症发热呈波浪型病畜表现为睾丸炎、子宫炎。免疫性

有菌免疫细胞免疫为主Ⅳ型超敏反应诊

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试验

皮肤试验

减毒活疫苗抗生素(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鼠疫耶氏菌(Y.pestis)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人类鼠疫是被疫鼠的鼠蚤叮咬而受染,1989~1998年世界各地报告鼠疫病例共5440余例,死亡681人生物学特性

形态: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革兰阴性、可呈多形性、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变异: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抗原构造所致疾病

在人群发病前,先有鼠类的发病和流行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腺鼠疫引起:通过:鼠蚤叮咬或呼吸道途径

免疫性鼠疫感染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主要产生针对F1抗原、V-W抗原的抗体等,具有调理促吞噬、凝集细菌及杀菌等作用预防灭鼠灭蚤是切断鼠疫传播环节,消灭鼠疫源的根本措施。我国目前应用EV无毒株生产活菌疫苗,多用皮下、皮内接种或皮上划痕,免疫力可维持8~10个月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Y.enterocolitica)

致病物质:耐热肠毒素小肠结肠炎分为四型:①胃肠炎(或小肠结肠炎)型;②回肠末端炎、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型;③结节性红斑与关节炎型(自身免疫病);④败血症型。假结核耶氏菌

(Y.pseudotuberculosis)致病性人类感染多为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肉芽肿,回肠末端炎等,后者的症状与阑尾炎相似,多发生于5~15岁的学龄儿童,并易发展为败血症。少数表现为高热、紫癜,并伴有肝、脾肿大,类似肠伤寒的症状。并有呈结节性红斑等自身免疫病症的。芽胞杆菌属(Bacillus)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炭疽芽胞杆菌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是动物和人类炭疽病的病原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俗称炭疽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形态:炭疽芽胞杆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平切、排列呈竹节状、有荚膜,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炭疽芽胞杆菌培养:30~35℃,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粗糙型菌落,边缘不整齐,在低倍镜下观察边缘呈卷发状抵抗力炭疽芽胞杆菌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形成水肿)临床类型:

人因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而引起皮肤炭疽,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被污染食物引起肠炭疽,或吸入含有大量病菌芽胞的尘埃可发生肺炭疽.炭疽芽胞杆菌侵入门户: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败血症炭疽性脑膜炎多炭疽芽胞杆菌感染炭疽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特异性预防用炭疽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持续1年。接种对象是疫区皮革、毛纺工人、牧民、屠宰牲畜人员、兽医治疗以青霉素为主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含菌量达106/g以上)。①呕吐型:由耐热的肠毒素引起,于进餐1~6h发病,主要是恶心、呕吐,仅有少数有腹泻。类似于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病程平均不超过10h。②腹泻型:由不耐热肠毒素引起,进食后发生胃肠炎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偶有呕吐和发热。全眼球炎。心内膜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其他需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实验室常见的污染菌多粘芽胞杆菌:多粘菌素polymyxin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国际通用的热力灭菌效果的质控指示菌株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媒介昆虫主要临床表现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人人体虱发热、头痛、皮疹持久(流行性斑珍伤寒)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鼠等鼠蚤发热、头痛、皮疹持久(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虱

恙虫病立克次体鼠等恙螨局部黑色焦痂持久(恙虫热)发热、头痛、皮疹内脏损害贝纳柯克斯体家畜蜱发热、头痛一定程度(动物间)心内膜炎 人通过接触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普氏立克次体(R.przewalkii)

人虱

人人

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传播方式鼠

鼠蚤鼠虱鼠蚤人

鼠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

卵成虫稚虫稚虫成虫卵鼠等幼虫

幼虫(第二代)人等恙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

Q热(queryfever)的病原体Q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腰痛等,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变异现象:抗原相Ⅰ相、Ⅱ相抵抗力:较强,耐热100℃10分钟,耐干燥预防:防止家畜感染,对乳制品严格消毒。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汉赛巴通体猫抓病(catscratchdisease,CSD)传染源:猫从抓伤处进入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继而发展为以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Parinaud眼淋巴腺综合征),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疏螺旋体属

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Lyme)的病原体。莱姆病经3~30d潜伏期,在叮咬部位可出现一个或数个慢性移行性红斑(ECM)。开始时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一片大的圆形皮损,外缘有鲜红边界,中央呈退行性变,故似一红环;也可在皮损内形成几圈新的环状红圈晚期主要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系统或皮肤异常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部分牛只吃饲料时出现抬头症状,几天后牛只出现跛脚,乳量下降等症状。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口蹄疫为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以口、唇以及鼻黏膜、蹄和乳房之皮肤发生水泡为特征。主要感染偶蹄类动物,属于甲类动物传染病。死亡率低但传染力强。在血清学上,口蹄疫病毒可分成A、O、C、SAT1、SAT2、SAT3及AsiaI等7型。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与地理分布

血清型別地理分布O (Oisevally) 大部分疫区A (Allemand-French) 大部分疫区C (Germantype) 大部分疫区Asia1(Asia) 亚洲、中东SAT1(SouthAfrica) 非洲SAT2(SouthAfrica) 非洲SAT3(SouthAfrica) 非洲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原发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鼻腔咽喉,支气管增殖淋巴及循环系统病毒血症感染全身各部位组织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继发感染:经由血液及淋巴循环系统感染上皮细胞增殖水泡形成哺乳小牛吸入乳汁中高量病毒心肌急性坏死虎斑心口、鼻、舌、蹄、乳头小牛死亡率高达50%,侵犯心肌引起急性死亡。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临床上以鼻吻、四肢及乳房等部位产生水疱为主征,并须与其他水泡性疾病作区别诊断。实验室诊断:12小时内连同病历表送至实验室,病毒分离后接种于初代牛甲状腺细胞或肾脏细胞可产生CPE。此外,可以ELISA检测抗原或抗体等。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世界上其他国家扑灭口蹄疫的策略包括扑杀清场及免疫策略。在非疫国爆发口蹄疫后,以扑杀清场并且在最后病例出现3个月后没有新的病例发生,才能重新取得非疫区的资格。『使用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国』指的是在过去2年没有爆发的病例,所使用的疫苗符合OIE标准者。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使用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国』在停用疫苗后至少12个月无口蹄疫病例,才可核准转为『不使用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国』。当『使用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国』又爆发口蹄疫,则须再经过(1)使用扑杀清场策略,最后病例出现后12个月,或者(2)不使用扑杀清场策略,最后病例出现后2年。水疱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发生于马、骡、牛、猪、鹿之一种良性水疱性传染病,类似口蹄疫,在牛主要为口唇、蹄部及乳房出现丘疹及水疱。人类及包含啮齿类在内的野生动物亦可感染,属于甲类动物传染病。发生于温暖的月份,放牧牛发生率较高,应是藉由砂蝇等病媒传播。经由创伤之皮肤或黏膜而感染。群体牛只硬口盖,牙龈等部位黏膜苍白及水疱,几天后可见水泡破裂。水疱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水疱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通常不会引起死亡,水疱易出现在蹄冠、蹄趾及乳头而引起跛行及诱发乳房炎。临床上水疱性口炎无法与口蹄疫区分,必须将检体送实验室确诊。疯牛病

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首先在1986年于英国被报告。病原目前认为是一种不具核酸的蛋白质性感染颗粒(prion)。病原透过化制肉骨粉食入而感染,大部分疾病发生于乳牛。属于乙类动物传染病。一头6岁龄牛只出现消瘦,步态僵硬,特别是后肢。行为上的异常包括磨牙、肌肉震颤、牛只变得神经质且具有攻击性。有些牛只更出现共济失调而倒卧的症状。疯牛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在幼年动物,大部分牛出现临床疾病在3.5到5岁,潜伏期长。感染牛只造成神经元的变性,然后出现行为与运动障碍。最初的症状是不安,接着触觉及听觉过分敏锐。严重的共济失调导致动作过度及跌倒、狂怒和死亡。但是这些临床的症状并没有特异性。狂牛病主要的组织病理变化在间脑及脑干中的神经元空泡化,称之为海绵型变性。病牛脑干部神经元细胞质空泡化但无炎症反应病人小脑皮质部神经元细胞质空泡化呈海绵状狂牛病牛只出现行为异常、敏感、拱背、共济失调且不时摔倒之症状。区别诊断包括狂犬病、低血镁症、酮症、尿毒症、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重金属或植物中毒及李斯特菌症等。疯牛病在英国已经禁止将特定牛的内脏及化制产品喂食所有家畜,必须安乐死后加以焚毁。应严禁由疫区输入活牛及牛的副产品。牛病毒性下痢-黏膜病(BVD-MD)本病以引起下痢及消化道黏膜糜烂和出血等为特征。由病毒性下痢病毒感染所引起之急性、亚急性或不显性传染病。常藉由直接或间接接触,即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或胎盘来传染牛只。部分牛只出现水样下痢便,严重者出现血便甚至死亡等症状。牛病毒性下痢-黏膜病(BVD-MD)牛只的唇部及牙龈出现糜烂,皱胃黏膜亦出现糜烂和溃疡便等病变。牛病毒性下痢-黏膜病(BVD-MD)口蓋部位可見廣泛性糜爛斑。咽頭部位可見二次性細菌感染病灶。小腸出血壞死及潰瘍灶。牛病毒性下痢-黏膜病(BVD-MD)主征为发烧、白血球下降、顽固性下痢、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加,通常因严重脱水而导致死亡。主要病灶有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及伴随牙龈炎以及流涎。病毒性疾病并无特殊疗法,脱水是致死主要原因。预防上需每年疫苗免疫一次。恶性卡他热(Malignantcatarrhalfever)恶性卡他热病征主要为高热、大量鼻分泌物、角膜浑浊、结膜炎、全身淋巴结病变、白血球减少。牛只出现发烧、化脓样眼鼻分泌物及角膜炎的症状。不久后鼻分泌物干涸在鼻孔周围,虹膜睫状体发炎而导致牛只畏光甚至失明。恶性卡他热(Malignantcatarrhalfever)口腔、食道及鼻、气管等黏膜发炎,偶而有中枢神经症状、下痢及化脓性关节炎等。病牛之食道表面的溃疡,黏膜下层动脉管壁出现明显颣纤维素性坏死。恶性卡他热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属于乙类动物传染病。病原包括alcelaphineherpesvirus1

以及alcelaphineherpesvirus2。羚羊,家畜与野生羊等皆是保毒的动物。但牛及其他有感受性动物可藉由吸入、食入污染的饲料或藉由昆虫机械性的传播。

恶性卡他热甚急性型,口腔与鼻黏膜发炎,出血性肠胃炎。肠型,发烧、下痢、口鼻黏膜充血有渗出物及淋巴结病变等。头与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