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修订版普通心理学教案_第1页
彭聃龄修订版普通心理学教案_第2页
彭聃龄修订版普通心理学教案_第3页
彭聃龄修订版普通心理学教案_第4页
彭聃龄修订版普通心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彭聃龄修订版一般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一般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根底学科。它探讨心理现象产生开展的最

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开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探讨方法等。一

般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探讨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

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供应理论根底。一般心理学是心理学的

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调整及限制、人的心理

特性和活动及开展。

本书共14章,共讲授1学年,第一学期讲授1—4章(36学时),第

二学期讲授5—14章(36学时),本次讲授第一学期。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开展有所理解。驾

驭心理学的根本概念、根本领实和根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

的根底。理解并理论心理学探讨的根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探讨的根

本思路和范式;培育学生对心理学的爱好,进步学生学习自主性。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心理学探讨什么和如何进展探讨8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8学时

第三章感觉10学时

第四章知觉10学时

四、考核方式

1.成果评定总则

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结合。期末考试成果占总成果的70%—80%。

2.平常成果评定

平常成果包括课堂探讨及发言、书面作业、期中考察、单元测验,平常成

果占总总成果的20%—30%

3.期末考核评定形式

期末考试闭卷

第一章心理学探讨什么和如何进展探讨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驾驭心理学探讨对象、心理学探讨的类型、心理学探讨方法、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理解心理学要探究什么、心理学和相邻

的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络和区分、心理学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探讨对象、心理学的探讨方法、心理科学的形成及开

展状况

教学难点:心理学的探讨类型、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探讨

四、教学时数: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心理学是探讨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认知

指人们获得学问或应用学问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

根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二)心情及动机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相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

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看法,引起满足、不满足、宠爱、厌恶、憎恨等主

观体验,这就是心情或情感。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心情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

进展的。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根底是人类的各种须要,人有生理须要,也有社会须要。人又

物质须要,也有精神须要。

(三)实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短暂.偶尔出现的;有些是稳固.常常出现的。

这些稳固而常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特性心理特性,或特性。心理

特性包括实力()和人格0两个方面。

认知、心情和动机、实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

学的主要探讨对象。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络、相互依存的。

二、个体心理现象及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响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响动作和活动构成。引起行

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亲密的联络。

(一)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及无意识: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如今人可以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可以把“自我”及“非我”。“主体”和“客

体”区分开来。

留意和意识有亲密的关系。

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状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整

和限制的心理现象。

四、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

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及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及特性的关系。团体

心理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洁总

和。团体心理不能分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

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及开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及个

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探讨对象。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要探究什么

(-)心理过程

(二)心理构造

(三)心理的脑机制

(四)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开展

(五)心理及环境

二、心理学探讨的类型

(-)因果探讨: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络

(二)相关探讨:相关是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相关及因果是

不同的。

(三)个案探讨:从个别案例中发觉有价值的结果

三.探讨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心理学的探讨领域

(一)一般心理学

(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三)开展心理学

(四)教化心理学

(五)医学心理学

(六)工程心理学

(七)社会心理学

五、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二)如何做一名心理学家

第三节如何探讨心理学

一、心理学探讨方法的客观性

二、科学看法及方法

三、几种主要的探讨方法

(-)视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展有系统、

有安排的视察,从中发觉心理现象产生和开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验某

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验要留意两个根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三)试验法:在限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展视察的方法。

试验法分两种:试验室试验和自然试验。

(四)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展深化而详尽的视察及探讨,以便发觉影响

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缘由。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如今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1.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让内•笛卡尔。

2.英国17—18世纪的阅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

(二)试验生理学的影响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1879年,德国闻名心理学冯特(,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高校创

立了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头,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

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锋利的分歧。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是冯特(,1832-1920),闻名代表人物是铁钦纳(),主见心

理学应当探讨人们的干脆阅历即意识,把人的阅历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状态三种。强调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创始人是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18597952)和安吉尔(,

1869—1949)等人。机能心理学也主见探讨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及功能。

(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反对探讨意识,主见探讨行为。反对

内省,主见用试验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

是“整体”,重视心理学试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异样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当探

讨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探讨。

三、当代心理学的探讨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探讨

(二)行为主义的探讨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响

(三)心理分析的探讨

(四)认知心理学的探讨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探讨

四、中国心理学的开展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三)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思索题:

1.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是什么?在学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么相识的?

2.简述心理学的探讨类型和主要方法。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参考书目

1.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及体系。北京:人民教化出版

社。

2.张明主编(2004)走进多彩的世界心理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

4.高觉敷(1997):西方心理学的新开展.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驾驭神经系统,特殊是大脑皮层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对心理活动的影

响,进而理解心理的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脑的机能区、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心理的本质

教学难点: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和大脑的机能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探讨、图解

四、教学时数: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如变形虫。一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它

是一团形态不固定的原生质。

从单细胞动物开展到多细胞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如水蝗、海萤、水母等。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是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无脊椎动物的不同开展阶

段上,神经系统具有不同的开展程度。

蚯蚓是环节动物,神经系统称链状神经系统。

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代表,神经系统称节状神经系统。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体形一般是左右对称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

分,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叫管状神

经系统。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高等脊椎动物是指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

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遵循

着以下的方向: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更

(二)皮层相对大小的变更

(三)皮层内部构造的变更

第二节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单位。它的根本作用是

承受和传送信息。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具有瘦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级细胞。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外导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什么叫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

经元就会由比拟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拟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短暂较负,膜内电

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及

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部分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

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部分

电流。这一部分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更,并

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展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神

经冲动的这种传导称为电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一)突触的构造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

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裂开,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

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快速作用于

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于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

翻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于通道,变更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

元的电位变更,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四、神经回路

最简洁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根本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连接方式除了一对一的连接外,还有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

等。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四周神经系统

(-)脊神经(共31对)

(二)脑神经(共12对)

(三)植物性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干

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三)间脑

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四)小脑

(五)边缘系统

三、大脑的构造和机能

(一)大脑的构造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

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60%左右。

大脑半球的外表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

回。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大脑半球的外表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言语视觉中枢)

4.结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裂脑探讨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

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而知觉

物体的空间关系、心情、观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困难的实力是及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亲密联络

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

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构造,是一个困难的动态

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的确会受到

影响。

四、模块说:人脑在构造和功能上是由高度特地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整

一、内分泌腺的概念

二、内分泌腺分类及机能

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性腺

思索题:

1.简述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区

2.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

参考书目:

1.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化出版社。

2.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湮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及脑科学。北

京:北京高校出版社。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驾驭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感觉的根本规律、学说,

理解感觉在人的生活适应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觉的概念、规律、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教学难点: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四、教学时数:10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相识。

感觉的意义:

(1)感觉供应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及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困难心理现象的根底,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

根底。

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

痛觉)

(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近刺激是指干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三、感觉的编码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干脆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

能量必需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以承受的神经能或

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缪勒最早探讨了感觉编码问题。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探讨形成了两

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特异化理论一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形式理论一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形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

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刺激强度及感觉大小的关系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肯定感受性及肯定感觉阈限

肯定阈限: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肯定阈限。

肯定感受性:是指刚刚可以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实力。

肯定感受性及肯定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假如用E代表肯定感受性R

代表肯定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1

(二)差异感受性及差异阈限

差异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异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

差(,缩写为)。

差异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实力。

(三)刺激强度及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p=

2.乘方定律P=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一)眼球

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

膜,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

(二)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最外层是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是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

层含有神经节细胞。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穿插处实现穿

插,鼻侧束穿插至对侧,和对侧的景页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干脆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

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三、视觉的根本现象:

(一)明度

1.明度及视亮度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外表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确定

的一种视觉阅历。

视亮度是指从白色外表到黑色外表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外表的

反射系数确定的。

2.明度的肯定阈限及差异阈限

3.明度及波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

状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

(二)颜色

1.什么是颜色

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彩、饱和度三种根本特性。

2.颜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和

代替率。

3.色觉缺陷:指辨色实力异样。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

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2)色盲。分全色盲和部分色盲两类。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丢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患部分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阅历,但他们阅历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

小得多。

4.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

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

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阅历。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

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阅历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

例活动而产生的。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

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

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比照:是同一感受器承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更的现象。

2.边界突出及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更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

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3.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辨别最小物体或物体细微环节的实力。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

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更的现象,叫

适应。

(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顿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进步的时间

过程。

(2)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场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

过程。

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顿后,感觉现象并不马上消逝,它能保

存一个短短暂间。

3.闪光交融现象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

激必需到达肯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

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交融现象。

4.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如今另一个闪光之后,这

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声波)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组成。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三、听觉的根本现象

(一)音调

音调主要由声波频率确定的听觉特性。

(二)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

和镣骨按一样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及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

及镜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

叫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说明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可以承受1000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

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此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可以

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

听觉的作用,因此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开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

论一一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场,渐渐向蜗顶推动,振动的幅度也随着渐渐增高。振

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到达最大值,然后停顿前进而消逝。随

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

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

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

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进步,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

独对它作出反响,这种状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

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说明。声音超过5000,位置

理论是对频率进展编码的唯一根底。

(三)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程度确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四)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一)肤觉的概述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

(二)触压觉

(三)温度觉

(四)痛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二)味觉

味觉的相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三、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反响机体内部状态的内部变更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

觉和内脏感觉。

(一)动觉

(二)平衡觉

(三)内脏感觉

思索题

1.试说明明适应及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

2.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

参考书目:

L托马斯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根底心理学。北京:教化科学出版社。

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一般心理学。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

5.黄希庭(1988):心理学试验指导。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

第四章知觉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驾驭知觉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术语,以及知觉的特性,理解各知觉种

类的不同状况及其它们在人类生活工作中的理论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觉的一般概念、特性、时间知觉、错觉

教学难点:

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错觉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探讨、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10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干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

信息的组织和说明的过程。

感觉及知觉的主要区分及联络

(-)联络

L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干脆反映。

(二)区分: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靠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一样的刺激会引起一样的感

觉。知觉不仅依靠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靠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即数据驱动加工,知觉干脆依靠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

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2.自下而上的加工:即概念驱动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

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四、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

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根绝人脑所相识的事物特性,可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

动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阅历的根底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

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须要以过去的学问阅历为根据,

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说明,使它具有肯定的意义。

四、知觉的恒常性

(-)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肯定范围内变更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态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五、知觉适应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更时,我们的视觉系统可以适应这种变更,使之复

原到变更前的状态。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形态知觉

(-)形态的特征分析

(二)轮廓及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

分别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

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更时出现的。

(三)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一样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简洁组成图形。

2.相像性

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简洁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简洁组成图。

5.共同命运,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更时,就会把它们看成

是一个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简洁组成图形。

7.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一样难以分开,方向不同

则简洁分开。

8.简洁性,视野中具有简洁构造的部分,简洁组成图形。

(四)图形识别

(五)留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六)眼动及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