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诉前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中文摘要经过借鉴国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我国法院创制出诉前调解制度,迅速减轻了法院自身压力,快速及时圆满的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且也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并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诉前调解作为调解制度的创新在世界各国司法实践中得到了运用,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民事诉讼中的诉前调解制度。第一部分:对诉前调解进行概述,包括概念、特征、诉前调解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对境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诉前调解制度进行考察,并从中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第三部分:分析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诉前调解在地方的运行情况进行简述,说明我国诉前调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完善我国的诉前调解制度。主要是提出一些具体合理的建议。关键词:诉前调解;民事诉讼;诉讼调解目录TOC\o"1-3"\h\u18615引言 1173241、诉前调解的概念、特征 3263171.1、诉前调解的概念 367111.2、诉前调解的特征 4162591.3、诉前调解制度的价值和原则定位 638902、境外有关诉前调解制度的借鉴 899512.1、美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 8151972.2、日本的民事调停 9236132.3、台湾的诉前调停 10193923、我国诉前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10325733.1、诉前调解程序的启动比较随意 10136693.2、诉前调解适用范围有冲突,调解方式不科学 10238103.3、调解无期限和法官职权主义色彩过重,变相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 1151474、完善我国的诉前调解制度建议 111134.1、从立法层面来看 12297614.2、从司法层面来看 1325934结论 15引言1.1、选题背景与意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2条增加了“先行调解”的规定,这是改革的一个总结。当诉讼独立于诉讼程序时,调解就是成熟阶段的体现。现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为诉前调解在实践中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一规律过于原则性和抽象性,可用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对诉前调解的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入剖析,并参照国外的有关制度,对我国不完全调解程序的确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国调解制度源远流长。法院调解直接由中国《民事诉讼法》确定。旨在缓解各方矛盾,充分尊重各方意愿,提高民事诉讼效率。然而,虽然民事纠纷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但不规范的行为和制度监督机制的缺陷往往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平等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遵守司法调解原则,即合法性限制和自愿性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案件逐渐多元化,各方需求也逐渐多元化。调解制度得益于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群众基础,依托其独特的经济效益、便利性和效率性,恢复调解程序的规范性和调解的自愿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调解双方能否在高效、经济、便利的基础上灵活化解冲突,发挥其优势。然而,中国现行的调解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诉前调解被列为不可或缺的民事诉讼程序之一,但各地法院积极响应“因地制宜”的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呼声,使得国家举步维艰。因此,为了适应司法经济,适应诉讼压力下作出判决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有必要在调解、程序机制、监督保障等方面加快立法工作。1.2、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号召下,“调解与社会化”应运而生。为了保护调解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出台了一些促进调解发展的《通知》《意见》,越来越多的地方法院也积极出台一些文件,尝试独立调解。由于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先行调解”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缺乏良好的运行,导致各级地方法院的诉前调解工作不平衡、混乱,严重阻碍了国家对诉前调解制度的推广。目前,理论界有大量关于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期刊文章,但关于单纯的诉前调解的学术专著却很少,多见于民事诉讼或民事调解的著作中。关于诉前调解制度下法院的作用,傅郁林《诉前调解和法院的作用》◎一书将诉前调解阶段定义为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后到立案之前,对诉前调解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区别诉前调解和诉外调解。同时,指出诉前调解过程中因地域因素而导致法院作用不同,分析诉前调解过程中法院发挥不同作用的优势与劣势,主要从三方面加以评析∶一是法院立案庭设立调解中心由法官发起调解工作发展;二是法院授权人民调解委员进行调解;三是法院从旁协助调解以确保调解工作顺利开展;四是法院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合作促进调解工作发展。关于先行调解价值与必要性,范愉撰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认为,目前国家大力提倡“调解为本、和谐为本”,这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大量案件正在进入司法系统。对于一些民事关系简单明了、争议较小的案件,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由于调解具有和平,互利,方便等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既有法律实践经验已经无法适应双方利益的实现要求。为此,必须尽快健全诉前调解程序操作法律规范,统御性、科学性地规定诉前调解制度,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相适应的政策方案以打开中央与地方联动屏障,探索多元的决策机制。论诉前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困境,赵远在《困境与出路∶我国诉前调解制度改革论析》一文中指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诉前调解正以高效和经济等特征逐步显示了该制度的优势。但在案件类型渐趋复杂化、当事人诉求渐趋多元化的情况下,诉前调解却由于没有立法统一规制与法律保障而陷入了发展瓶颈。司法实践中在较多区域法院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司法试点,大大缓解了法院受案件影响的压力,也由于诉前调解具有“互利性与平和性”等优点,使当事人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鼓励和引导民众在行使程序选择权上优先采用诉前调解结案有很大帮助。因此,为了促进诉前调解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重视有关诉前调解的制度设计,在诉前调解的受案范围、调解原则、调解程序的启动、调解工作的监督保障、调解协议的履行等方面作出统御性的规定,并向当事人假意调解,恶意调解及法院强制调解等不法行为也要给予同等重视,一旦查实严肃惩处。2、国外研究现状。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内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相比,国外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更为完善和成熟。对有关立法及配套措施不断进行总结与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行调解”模式。在历史的积淀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影响下,各国精益求精,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完善相关立法及配套措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诉前调解风景线”。其中以日本家事调解与民事调解制度(ADR),美国民事纠纷判决机制(ADRs),德国诉前任意和解制度(FCL)最为引人注目,这些制度无疑为截然不同的判决提供了方便,节约与安宁。在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既有制度设计难免衔接不畅,同时也给制度改进与进步带来新思路。关于诉前调解与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美国学者SarahVidal、SuzanneCash、MichelleHarmon在《Processandoutcomesofacourt-administeredcivilmediationprogram》①中指出,美国法院可以根据案件需要附加调解程序。与此同时,美国公共援助中心还开通了“调解→简易审理→仲裁/诉讼程序”的三环“绿色通道”,不断提高调解效率和便利性。1.3、论文创新之处第一,选题创新,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运用民法,民法学,诉讼法,经济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知识。第二,内容创新。文章首先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上对事前调解这一概念加以辨析,并阐明其价值与原理,相关地方法院的诉前调解。本文在借鉴调解成功做法的前提下,深入讨论诉前调解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借鉴国外诉前调解先进经验的前提下,探讨完善中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路径。1、诉前调解的概念、特征1.1、诉前调解的概念诉前调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她不具有司法性质,即调解由位于诉讼部门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室进行;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共同来进行调解。蒋明洁,张博.诉与非诉:法院主导的诉前调解若干问题的思辨——从能动司法的角度[J].法制与社会,2016,(35):123-125.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法律关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在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后,可以径行调解”。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特别程序、传唤程序、公示程序、婚姻确认及其他身份确认案件和其他根据案件性质不能调解的案件,不得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本文件所述的诉前调解制度,是指在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在案件立案前,法院安排专门的诉前调解员进行调解的活动和程序。并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具体来说,法院有一个诉前调解机构。调解机构的成员由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律师和工作人员经纪人组成。如果有特殊差异,也可以选择专业的调解员或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参与。对于某些类型的纠纷,法官可以启动强制调解。除强制调解外,经当事人请求或者同意,诉前调解机构应当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并立即进行,争议将得到解决,法官不需要出具调解函;调解协议不能立即执行的,当事人要求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在诉讼过程中会发生纠纷。法院将提起诉讼,并指定专门负责审查调解协议的法官。审判结束后,会出具调解书,调解书的权利与判决书相同。从整个诉前调解制度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扩展流程中介并与诉讼程序连接的系统。1.2、诉前调解的特征为了保证调解工作的正常、有序、“健康”运行,将诉前调解的法官与审判的法官分开,让当事人在选择诉前调解时能够取得最真实的结果,以及自愿和实质性的平等。如果诉前调解的法官与审判的法官是同一个,在后续审理中,法官对案件的是非观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诉前调解有自己独立的程序,该程序独立于程序,依赖于与程序相关联的诉讼对接。调解不成或当事人向法院请求司法确认的,重新立案进入诉讼程序;法院经司法审核签发调解书诉前调解可使争议先于诉讼程序解决,旨在以调解方式解决争议达成一致意见,调解过程和约定应制作法庭笔录并由司法审查证实调解协议与裁判具有同等效力。李亚楠.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末路与新生[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95-99,112.诉前调解具有以下几类特征李亚楠.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末路与新生[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95-99,112.1、自愿性。是诉前调解义务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诉前调解的法律依据。要在诉前调解中实现真正的公正和高效,必须保证程序的公平。2、开放性。首先是调解人的公开性。诉前调解是在审判法官指挥下,由当事人双方共同调解。可请人民陪审员和律师、区委、村委领导、双方单位领导、亲友参加调解。以及内容的开放性。3、合法性。主张诉前调解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起点,既调解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就行。4、保密性。诉前调解不要求事实明朗化,是非分明。因此,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可能会避免讨论一些敏感、保密的内容,但在调解过程和协议中却不明确。特征:(1)以强制调解和自愿请求调解的形式启动诉前调解;(2)审前法官与后续法官分离。诉前调解员来自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可能包括律师、专业人士和其他人;(3)诉前调解有自己独立的程序,与程序执行无关,但可以与程序相关联;(4)司法审查确认的诉前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性;(5)诉前调解的范围分为强制调解和当事人自愿调解。所谓强制调解,是指法院先确定一些强制调解案件的范围,如果提交法院审理的争议属于强制调解的范围,则直接移送预审分庭进行调解。如果调解失败,就会转移到诉讼调解,因为通常各方都很难合理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通过诉前调解解决纠纷也非常适合。所谓自愿调解就是在纠纷产生之后,当事人有选择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的权利。通过以上对诉前调解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其独特的优势是:一是诉前调解具有准法律性质,因为诉前调解局属于法院对纠纷的调解是在法院的主导参与下进行的,并与诉讼程序紧密衔接;其次,法院主导的判决具有准法律性质。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双方仍可通过诉讼程序化解争议,但是法院在诉讼程序选择上存在着合理限制。整个调解过程还需要自愿进行,协议的方向会向前推进,调解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最值得称道的是,将诉前调解与庭审分离,避免了学术界“调审不分”的批评。民事诉讼有一个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效率。如果长期不解决,就不符合效率的概念,案件就会一拖再拖,有可能成为刑事案件。”任务的分配比较复杂,所以一些不同的决策者可以自由地处理真正需要通过诉讼解决的纠纷,从而进入自己不同的决策程序,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纠纷。1.3、诉前调解制度的价值和原则定位1.诉前调解制度的价值定位。首先,柔性解决纠纷体现了差别决策的互惠性。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诉讼爆炸”。然而,面对种种困境,诉讼案件的激增只是司法机关寻求改革的外部动力,诉讼程序的严密性和复杂性本身是法院案件激增的核心。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诉讼程序的严格、刻板和漫长,恢复人际关系、缓解诉讼压力和社会冲突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一种原有的诉前调解机制应运而生,即双方提供多种决策渠道,以灵活解决纠纷为前提,从而平复双方情绪,实现双方权益,达到社会效果。它比传统工艺更理想、更完整。在建设和谐社会、法治国家和建设法治强国这一新时代的社会调子中,独立调解的启动和调解协议的达成需要调解当事人的一致。基于“双重合意”解决争议,当事人对于调解结果的执行也表现出高度的自律性,用平和而灵活的方式解决争议,极大地减少了双方的对抗,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争议解决的互利性。第二,高效便利,反映了不同决策的效率和效果。纠纷解决效率的度量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问题。测量标准如下:第一,每个时间单位内解决的纠纷数;其次,解决每个时间单位所需要的时间有些差异。当当事人必须维权时,公共援助要求当事人严格遵守法律程序,而不是“节约”或“添油加醋”。传统的诉讼程序严格而复杂,导致民事纠纷的判决不尽人意。相反,诉前调解不受审判程序规章制度的限制,可以和平解决分歧。一方面可以节约司法资源,缓解诉讼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在尊重当事人自主权的前提下,调解员可以用简单灵活的方式促成调解协议的达成,从而提高仲裁裁决的效率。第三,诉前调解和司法程序,体现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的诉前调解与法院的参与密切相关。调解员是通过法院雇用退休法官和资深律师以及其他专家来选择。调解成功时,当事人请求达成调解协议并经法官鉴定证实其内容合法、真实。如果调解无效或者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应通过仲裁或诉讼程序予以解决,从而打破法院长期以来“调判合一”的模式。在“调审分离”中,这种“调解与过程分离”的解决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它消除了法官必须在审判和调解之间不断转换角色的压力;另一方面,有专人主持调解,法院协助,改变了以往法院以判压调的做法,赢回了司法公正、司法威严,法官的中立地位也得以保障。另外,将诸如小额诉讼、邻里纠纷等一些民事关系区分复杂和简单的时候,减少了司法上不必要的浪费,缓解了审判,执行和上诉等方面的压力,便于快速化解争议。第四,诉前调解是委托法院进行的一种可信的调解,体现了诉前调解决策机制的创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好形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有序进行。不可避免的是,不能完全适应司法社会化领域冲突和分歧的复杂性,人民检察院创新“人民调解窗口”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旧瓶装新酒”,是基于紧张现实手段的系统飞跃。在诉讼程序正式启动前,协调实现司法调解和社会力量,根据民事关系的复杂性实现诉讼案件的合理分配,实现为人民伸张正义,给各方当事人带来温暖,建立法律是一个伟大的梦想。2.诉前调解制度的原则定位。第一,自愿和强制并行原则。在“诉讼”爆发、法院成立的司法机构中,预先调解的建议开始生效。在一些民事关系明确简单的情况下,如协商贷款、邻里之间的分歧等,预先强制调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双方的盲目服从,而如果案件当事人不经调解就提起诉讼,可能得不到受理,没有人愿意提前提起诉讼。强制执行当事人选择权并不等于当事人一定要就强制调解内容取得一致意见,所以对满足强制诉前调解要求的案件,当事人未通过调解程序而起诉的,可不予采信,从程序上看,强制当事人选择权也不当然是指当事人一定要接受强制调解内容,强制调解后所取得的约定毕竟要由当事人合意才能实现。第二,效率原则。迄今为止,以高效和便捷为原则对有关调解制度进行探索者日益增多。其严格来说,调解制度的实质是解除复杂而严格的程序限制。有效且容易解决的争端。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缓解诉讼压力、较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也是司法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因此,在诉前调解制度中,应注意目的的限制,并为诉前调解程序设定一定的时限。如果双方的分歧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解决,案件必须立即提交并移交诉讼程序,以免公众对法院拖延诉讼产生不良印象,不利于司法权力的确定和严肃性。第三,节约原则。提前调解不超过当事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也符合效率。如果诉前调解的费用过高或与程序费用相近,当事人就没有理由选择诉前调解并倾向于选择诉讼途径来解决纠纷。选择一个更权威的诉前调解来解决冲突。因此,有必要突出诉前调解的生存空间,保障和扩大诉前调解的生存空间,有效发挥诉前调解的作用,缓解法律压力,在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为双方提供优先保护。第四,调审分离原则。诉讼程序与诉前调解程序既要互相依存又要互相独立,主要表现在∶一是诉前调解的主体和诉讼程序的主体不能混淆,二是诉前调解与诉讼程序之间也要在程序转换的时间节点上明确区分。一方面,诉前调解符合诉讼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易导致调解与审判之间存在价值歧义,另一方面诉前调解与审判之间时间界限模糊,审判对调解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干扰双方合意实现,不利于诉前调解的有序进行。所以,为使诉前调解制度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应以尊重双方合意为前提,对诉前调解程序应明确∶一是主持诉前调解主体不应包括法院审判法官,二是诉前调解无法解决争议或者达到指定争议解决时间后仍然无法解决争议,应即时立案进入诉讼程序。2、境外有关诉前调解制度的借鉴2.1、美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美国司法ADR运动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劳动争议裁决,然后在60年代开始了“社区自治纠纷解决运动”,即“70年代末开始的诉讼管理运动”、“合作运动”。美国的法外审判机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主要功能包括::金小皖.论我国民事诉讼诉前调解制度的完善——兼论对台湾地区民诉调解制度的借鉴[J].现代交际,2016,(08):18-19.1.司法ADR机制与诉讼程序共同协作。美国ADR的司法机制包括法院调解、法院仲裁、早期中立评估、短期裁决等替代性裁决机制。由于司法与ADR的特点相结合,这种ADR形式在美国受到了广泛关注。ADR司法机制在法院指导下交替灵活运用,而不是相互孤立、独立运作。对于提交法院的纠纷,经过前期评估后,将案件移交到相应的ADR裁决机制。如果第一家受理案件的ADR机构不能解决争议,则将争议移交给其他ADR裁决机制。臧世凯,李平.域外诉前调解的借鉴和启示浅论设立调解法庭的必要性[J].中国审判,2016,(Z1):80-82.2.将调解设置为前置制度。附院调解是美国仅有的司法ADR机制之一,也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大部分地区的法院都规定需要诉前调解,即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由当事人所在的法院要求当事人选择通过不定期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当事人拒不调解的,可向正式法院起诉。拒不同意调解方案一方裁决时,如果在判决中没有得到比调解结果更有利的判决时,应负担拒不同意调解时另一方所付诉讼费用。惩罚的目的是遏制对进步权的侵害,使纠纷的裁决首先回到调解的轨道上来。仲裁也非常重视运用调解制度,并将其纳入仲裁制度来解决纠纷。也决定了调解和仲裁的混合形式。除了将调解置于仲裁前的制度之外,还应建立各种成本决策机制,鼓励各方选择调解方式。对申请仲裁的争议,如果当事人选择先行调解,则调解费用较低;即便调解失败并启动仲裁程序后,仲裁机构对仲裁费用进行核算后,调解费用将减少,从而达到吸引当事人选择调解的目的。3.司法ADR主体专业素质高。无论是调解还是法庭仲裁,法院的ADR机制对不同的审判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有丰富的法律经验还能很好地作出各种判决。仲裁协会(AAA)经常为仲裁员及调解员提供严格而优质的培训,旨在使ADR机制的主要范例成为精英,不断提高他们解决分歧的能力。仲裁员的评价不仅要看纠纷解决议题的专业能力,还要看当事人对纠纷解决议题的评价,还要看调解的整体能力。仲裁协会(AAA)不仅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不同的仲裁方式,并针对其特点合理安排仲裁员对部分种类的争议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通过这一灵活多样的选择,安排方式,使得仲裁协会在解决争议方面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2、日本的民事调停日本设立了民事调解专门机构,当事人亦可请求调解。法官认为有必要时可终止民事诉讼并交由调解机构处理。调解组织是调解委员会的简称,一般由1名法官、2名调解委员等组成。调解员主要从下列人员中选拔:具有法律资格的人员;具备解决公民和家庭之间分歧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良好的品格的人。因为调解程序比较灵活、简单、私密,既不会破坏和谐又省钱,所以利用率非常高。2.3、台湾的诉前调停由地方检察官确定,旨在通过调解排除诉讼解决争端。因此,许多学者仍然认为,虽然民法上有明文规定,但它是一种“非诉讼行为”。调解可分为强制调解和任意调解。前者指在短期诉讼和一些普通民事诉讼中,必须在诉讼立案前进行调解,否则,该诉讼可能被视为违法或可以被视为调解请求;后者调解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决定,程序启动后不进行调解。调解后,效力与判决相同。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单独起诉。张星.关于法院诉前调解制度设立的几点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5,(14):44-45,47.3、我国诉前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3.1、诉前调解程序的启动比较随意由于法律对诉前调解的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法院的诉前调解措施也不尽相同。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将诉前调解分为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争议的,经当事人协商,仲裁委员会应当进行自愿调解形式。根据案件性质适合调解的,属于强制调解范围的,由经办法官直接将争议提交审前法官,上海市长宁区法院授权调解,以自愿调解为主。人民法院开设的人民调解窗口应当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承担独立调解的责任。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法院和苏州市吴中区法院亦积极主动地开始诉前调解。因各地区办案情况不一,在面临大量纠纷时,争议地区的法院通常会通过强制调解来解决,一些属于自愿调解的案件,减轻法律负担。为了达到调解的目的,一些法院只要把案件提交法院,就会启动诉前调解程序。由于没有明确的调解前程序,强行启动的调解前程序实际上被滥用,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扭曲了当事人达成的“协议”,不能充分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愿。3.2、诉前调解适用范围有冲突,调解方式不科学对于诉前调解的范围,地方法院还确定了适当调解范围与强制安装之前调解范围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各地区在安装之前调解范围的差异。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内,可以将发生纠纷的地方作为调解对象,如双方争议由几个地方法院管辖,而当事人又不愿意选择诉前调解来解决纠纷,那么他们往往会起诉那些不将其纠纷归为诉前调解的法院,反之亦然。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诉前调解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范围,以消除这种混乱。孙维婷,赵怡康.论民事诉讼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5,(25):192-193.同时,诉前调解由笔者所在的法院进行,或者由经实践检验已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与法院相联系的诉前调解机构进行。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为适合调解的,经当事人同意,应交由村或地区调解委员会成立的机构调解。当事双方诉诸法院,欲以诉讼方式化解纠纷,法院却提出让当事双方去人民调解机构申请调解。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了人民调解制度,但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调解协议签订率偏低、调解效果欠佳;调解组织不健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调解员队伍力量薄弱等等。另外,人们在调解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资金投入不到位,很难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没有一定强制力做后盾,调解员质量良莠不齐等缺陷,使得纠纷不能很好化解。3.3、调解无期限和法官职权主义色彩过重,变相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民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可由审判员一人进行调解或者合议庭进行调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只由法官一人主持,而且调解不受时间限制。法官采用程序调解一体化体制,通常是先由当事人做好调解准备,然后再拿出调解方案来,由于实行审调合一制度,调解时限不明确,对当事人造成时间,经济,声誉等多方面的压力。强迫一方当事人以自己的某些合法利益为代价,实现和解,解决纠纷。《民法》第97条第(3)款规定,“调解文件由当事人签字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存在排斥和上诉,即使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没有补救措施。此后,当事人的申诉权被剥夺,法官的任意性和调解期限的不确定导致的非自愿调解缺乏监督和解决办法。杨晶.诉前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5,(13):39-40,46.4、完善我国的诉前调解制度建议4.1、从立法层面来看1.优化诉前调解的程序运行。诉前调解程序与诉讼程序不同。它不是计划的一部分,而是有自己的计划路径,灵活、不冲突、和平。程文佳.浅论民事纠纷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356+358.程文佳.浅论民事纠纷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356+358.诉前调解的程序运行。调解分为自愿引入和司法强制引入。自愿启动审前程序的,经请求人同意,由法院向另一方提出诉前调解意愿。如果对方同意,法官会确定调解日期,然后通知双方。诉前调解在规定的调解日期进行;单方调解时,双方应当共同选定调解法官;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时,当事人应当选定一名诉前调解员,由双方共同选定。法官,当事人没有选定调解人或者选定的调解人不一致的,由法院指定。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诉前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程序终止;如果双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员可以向双方提出意见。如果双方愿意继续调解,调解时间可以延长10天。除非需要进一步调解,否则案件将提交法院审理。另外,调解时当事人自叙证据、陈述事实以及调解方案等行为不应成为庭审时反诉行为的约束,在审前阶段调解全过程都有书记员记录在案。2.明确诉前调解适用范围。由于这是诉前调解,故诉讼层面的范围仅限于首次诉讼。自愿调解的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考虑到案件的性质、所涉数额之大、争议案件之复杂、当事人之具体情形。只要当事人主动向法官提出调解,或者法官认为该争议适合调解,当事人提出必要的建议,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也认为当事人同意调解,即开始诉前调解程序。当然,一些使用非实质性程序的事项和识别关系不适合作为调解前程序,如:特别程序的适用事项,通知程序,告知程序,破产程序,偿债程序;由于案件性质及其他原因而不能谈判解决的其他民事案件。划定强制启动诉前调解的范围。执行只适用于调解过程中向法官提出的纠纷,调解过程中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争议仍可提交审判;达成调解协议也会是双方解决纠纷的一种更明智、更合理的方式,因为各方往往没有意识到,提前独立的调解过程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以及及时、快速解决纠纷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下列情形应界定为强制调解的范围::(1)家庭婚姻纠纷;(2)相邻权纠纷;(3)家庭共同财产纠纷;(4)增加或减少土地等不动产纠纷;(5)改变或解除抚养关系纠纷;(6)交通安全事故或医患纠纷;(7)在一定数额以下的其他民商事事项(具体金额可根据各省市经济发达程度确定)。崔春晓.论民事诉讼中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J].法制博览,2015,(06):242,240-241.3.解决诉前调解制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薪酬激励机制以激励双方主动利用调解化解争议,单纯地向当事人说明调解制度的优点和光明前景并不能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这让她觉得以前的调解是一个必要的选择。一般来说,如果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程序的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其诉讼费用将占20%。另外,为防止当事人在诉前调解考虑调解的方法时疏忽大意,并可参照国外实践制定相关刑事机制。通常情况下,一方未接受对方诉前调解方式而坚持不经该程序审理,若后续诉讼未取得优于诉前调解的效果时,应负担另一方相应诉讼费用和额外利息。若当事人仅以此为诉讼技巧滥用诉前调解方式拖延时间妨碍正常诉讼程序,则法院有权作出终止诉前调解。张晓茹.论我国法院附设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13,(03):109-114.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双方同意选择诉前调解程序来解决纠纷,并在诉前调解后达成调解协议,但又没有可执行的财产,其原因是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已经在诉讼中。因为所有权的保留是流程中的一个活动,所以在诉前调解程序开始后是无法进行财产保全的,从而使预安装中介失去其内容意义。因此,必须在在诉前调解中应该引入财产担保制度。申请人向诉前调解机构申请财产保全后,诉前调解机构可以向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诉前调解机构终止诉前调解程序,将案件转入诉讼程序。4.2、从司法层面来看1.健全对法院调解的监督机制。法法院进行调节主要由承办法官进行,对法院调解的监督集中体现在对法官的调节行为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指导法院移送行为而确定的。一方面要监督调解自身。另一方面包括对违法调解进行监督,监督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调解程序的规制,需要法官严格遵循调解程序;而后者则可由不公定罪予以追究。法官的职责是通过复审或重审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启示。童翔燕.论诉前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12):245-246,214童翔燕.论诉前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12):245-246,2142.采取调审分离诉讼方式。诉讼调解和诉讼结合诉讼模式中,法院调解权与司法权相结合,可能是基于司法权强制当事人订立调解协议。调解权与仲裁权的分离,可以防止法官滥用职权,维护当事人的个人自主权。因此,在中国,诉讼调解必须引入调解与程序分离的过程模式。诉讼制度将诉讼程序与诉讼程序分离开,是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另一种诉讼方式,具体可分为审前调解和庭审调解两种诉讼方式。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蒋惠琴,李益松,杨婷.诉前调解运行现状及其对先行调解制度实施的启示[J].人民司法,2013,(19):56-63.诉前调解,是指当事人到人民法院起诉时,法院首先将视案件性质设法官调解。调解不成功时转入审判阶段的,法官不参加庭审并退出审判程序。庭审调解是指是在合议庭或审判员一人主持下进行的,达不成调解协议的,进行裁判。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电分包合同》
- 官帽美术课件
- 2024年电子计步器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水密封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短周期地震计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脑血管病用药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翻盖式面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索线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气相防锈拉伸缠绕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无金属光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的特殊性
- 小学英语教师家长会
- 安全告知回执
- 三年级奥数教程
- 引水隧洞专项施工方案
- 初中英语-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UbuntuLinu操作系统上机实践实验题题库期末考试试卷24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二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锂电池运输规范说明
- DBJ51∕T 081-2017 四川省城镇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标准
- 《美丽中国是我家》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