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课件_第1页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课件_第2页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课件_第3页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课件_第4页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东平县中医院李宗平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金匮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神农本草经》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专业医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医疗用具砭石

金银针具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晋代.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2.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3.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1.医、药、护不分。2.20世纪50年代中医护理学诞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第二节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辨证论治与辩证施护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精气学说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一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一、精、气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气机:气的运动。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自学)1.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阴阳学说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吕氏春秋》“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有名而无形”1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2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事物的阴阳属性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医学领域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

阴阳属性归类表方位时间季节温度亮度湿度运动机能阳上外天昼春夏温暖明亮干燥升动兴奋阴下内地夜秋冬寒冷晦暗湿润降静抑制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1)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2)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昼-阳: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阴:前夜-阴中之阴;后夜-阴中之阳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二)阴阳对立制约(三)阴阳互根互用(四)阴阳消长平衡(五)阴阳相互转化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一)阴阳交感-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生相互作用。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动态平衡人体:生理机能兴奋/抑制——动态平衡玻尔-族徽:太极图“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补)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阳中之阴阳阴阴中之阳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四)阴阳消长平衡1、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制约较强所致一方增长——制约对方的力量增强——对方消减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2、此消彼长——制约不及所致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对方增长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逐渐变为抑制——阳消阴长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阴消阳长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3、此长彼长互根互用得当一方旺盛——另一方随之增长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4、此消彼消互根互用不及一方虚弱——无力资生助长对方——另一方随之消减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1)阴阳消长的根本原理: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对立制约:如寒与热互根互用:如气与血2)阴阳平衡: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越一定的限度“阴阳贵和”消长变化是绝对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五)阴阳相互转化-转化是消长的结果。“物极必反”量变——质变形式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证转化为阴证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上,体表,背,外侧,六腑,心肺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肝脾肾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协调平衡——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气机:升降出入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疾病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1、阴阳偏胜(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大汗、烦躁、面赤、脉数(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沉紧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2、阴阳偏衰(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3)阴阳互损原因:阴阳互根互用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色泽2.声音气息3.症状4.脉象5.辨证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阴虚-虚热证-滋阴阳虚-虚寒证-扶阳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2、归纳药物性能阴-寒凉,酸苦咸,沉降阳-温热,辛甘淡,升浮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阴阳学说的研究多学科研究:高能物理、模糊数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人体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阴虚时cAMP升高,阳虚时cAMP/cGMP降低癌基因与原癌基因促凋亡基因与抑凋亡基因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阴阳图S曲线-阿基米德螺线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2、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明亮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4、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清洁5、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

味五

色五

气五

方五

季五行五

脏六

腑五

官形

体情

志酸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咸黑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之间关系异常的状态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2、五行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约束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五行生克次序图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3、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相生相克不可分割。没有生,事物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相生相克——五行协调平衡(相对的)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1、五行相乘-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过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五行相乘的原因“太过”亢盛-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不及”虚弱-难以抵御正常限度的克制正常:木克土木过于亢盛,土不虚-木克土之力绝对增强“木旺乘土”木不亢盛,土虚-木克土之力相对增强“土虚木乘”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相乘示意图

相乘

相乘

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过度亢盛正常水平正常水平过度衰弱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2、五行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五行相侮的原因“太过”亢盛——反向克制“不及”虚弱——反向克制金克木木亢盛:木侮金木克土木虚弱:土侮木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相侮示意图

相侮

相侮

木侮金土侮木过度亢盛正常水平正常水平过度衰弱土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生克乘侮之间的联系以木行为例-正常情况:相生,相克-异常情况:木亢盛:木乘土,木侮金木虚弱:金乘木,土侮木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3、五行的母子相及-相生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肾阴虚-肝阴虚“水不涵木”(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眩晕肢体麻木、手足震颤

)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子病及母:心血虚肝血虚心火旺肝火旺(心烦、狂躁、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一脏过盛如木旺乘土(烦躁易怒、头痛眩晕、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泛酸、泄泻)

一脏过弱如土虚木乘(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腹痛、泄泻胸闷胁痛)

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相侮:一脏亢盛如木火刑金(急躁易怒、口苦、面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