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第15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井田制和分封制均瓦解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A、C两项;“市”突破空间限制开始于宋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恣行吞并……国家授予的田地”即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2.(·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本题以明清的祭祀仪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图片的“祭先农”三字,判断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农本思想,选C项。A项是现象,B项是对明清皇帝的表面认识,D项材料未体现。3.(·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从材料的含义可知,不管是上古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B、C两项材料并没有体现,D只是一个侧面。故应选A项。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C、D两项都是在南宋以后。5.(·海南历史·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B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6.(·全国大纲版文综·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等信息说明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十分明确,故本题选择A项;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7.(·四川文综·13)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解析]本题涉及必修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考点。材料中西对比,紧扣中西比较设问,对思维含量的要求较高。体现了大跨度,深分析,高立意的特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等信息,从地理位置、资源、政治环境、生产技术、政府政策以及市场等多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等信息,从重视品牌、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以及保护传统文化等角度分析归纳作答。第(3)问是开放型试题,具有地方特色。首先列举四川传统文化案例,此案例应列举具有从古至今的较清晰地继承与发展沿革的相关传统文化事项;再次,简明扼要阐述此案例的发展历程,以及继续与发展的原因分析,并突出案例发展历程的独特之处,注意史论相结合,并符合问题的“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的联系。”8.(·海南历史·26)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清朝的垦荒政策)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问中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