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研究_第1页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_第2页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_第3页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_第4页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研究

1运动和力的演示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斜槽装置及节拍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2.研究有关运动和力的几个演示实验。

二、实验器材

斜槽轨道(J2127),斜面小车(J2108),机械节拍器(或电子节拍器),惯性演示

仪,投影器,铁架台,支架,小铁球,磁铁,水碗等。

三、实验仪器简介

1.斜槽轨道

斜槽轨道是为演示直线运动和运

动定律而设计的。它主要由三部分构

成:轨道、光电门和电磁铁,其构造如

图7-1所示。轨道长度为600mm,正面

附有标尺,其支架可以升降,以调成实验所需要的倾角。光电门共有两只,与简式计时器

配套使用,可以作为计时的启动门,也可以作为终止门。通常在初中的演示实验中,以节

拍器计时,不需要光电门。电磁铁的作用是控制小球的释放。

2.机械节拍器

机械节拍器是利用摆的等时原理发出等时节拍的仪器,它的外形如图7-2所示。调节摆

杆上摆块的位置,就可以控制摆的振动频率。摆杆居中时,将摆杆对在后

面的标尺上,摆块下沿对着标尺的刻度数值即为每分钟的节拍次数。

在节拍器外侧装有两个机钮。卜边的机钮用来旋紧发条,为维持摆杆

振动提供能量。上边的机钮是响铃控制杆。把此钮拉出,可以看到拉杆上

标有“6”、“4”、“3”、“2”的刻度。如正好使“2”字露出,响铃就每2

拍发声一次;露出“3”字,就每3拍发声一次,其余类推。

使用节拍器时,应将它放在水平的台面上,发条不要上得过紧,起动

振幅也不要过大,实验完毕应使发条走松,再将摆杆上端压入木盒上方的隔板中,盖上盖

板。

四、实验内容

1.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

初中物理课本上用如图7-3所示的实验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它体现了一种真实实验与理

想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推理方法。演示步骤为:

(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

铺有毛巾的平面匕观察小车前进的距

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

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

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

铺有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

离有何变化。

请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演示。每次实验前,

应当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

个小车,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以保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使学生知道实验中的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以渗透研究方法。同时提醒

学生注意观察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条件,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使学

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

得越远,引导学生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

阻力,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________________小芈>灰、

在这个实验方案中,不知你是否想过这上

样的问题:当小车在完全光滑的理想平面上'

运动时,小车的轮子还会继续转动下去吗?图7一4

小车的轮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会不会影响小

车”一直运动下去”?对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此作深入的讨论。有人认为,

为避免这些麻烦,最好能回避出现这一问题的条件,为此可以将小车的运动改为木块在平

面上的滑动。用如图74所示的实验装置,将木块从弹射器中弹射出去,可以看到平面越光

滑,木块滑行的距离越远。请做一下这个实验,并谈谈你的看法。

2.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演示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性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固体和运动着的物

体具有惯性,学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较容易接受。但对液体、气体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

性,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故必须分别设计若干较为形象的演示实验,以加强学生对惯性的

理解。

图7-5

(1)液体具有惯性

如图7-5所示,将一只盛满水的碗放在小车上,手拉小车使其运动,达一定速度后,使

其突然遇到障碍物而停住,则碗中的水因惯性继续向前运动而泼向前方,说明液体具有惯

性。做好此实验的关键是,小车必须逐渐加速,当小车速度大时突然停止。

(2)气体具有惯性

如图7-6所示,在铁架台上安装根水平横

杆,在杆上悬若干细线,下端各系上一圆柱形或

圆锥形薄纸筒。若在其一侧短促吹一口气,近处

纸筒先被吹动,随后,远处纸筒也被吹动。这表

明空气被吹动后,虽不再用力吹气,但它并不会

立即停止,说明气体具有惯性。做好此实验的关

键是,薄纸筒的中心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吹

气必须短、急而有力,否则,实验不易成功。图7-6

(3)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①用图7-7所示的惯性演示仪,把钢球(或铜球、铁球等质量较大的球都可以)置于硬

纸板上,并对准立柱顶端的凹孔。演示时,弹动弹簧片,将硬

纸板突然弹出,钢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在重力

作用下直落入凹孔中。演示此实验时,硬纸板必须有足够的厚

度(以能支持钢球而不变形为度),而且尽可能光滑。硬纸板的

大小也应适中,以将其正中间放置在立柱顶端时,其一边恰好

接触弹簧片平面为宜。为使球容易放稳,可在球上用钢铿铿去

一点。国7-7

②在图7-5中拿掉障碍物,将小碗盛满水放在小车上,突然拉动小车,原来静止在碗中

的水由于惯性欲保持静止状态,故会向小车运动方向的反方向泼出。做此实验时.,碗中水

的质量必须足够(最好盛满)。

3.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演示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物

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和运

动方向的变化。速度大小变化的实验不

难做,但运动方向变化的实验有的比较

困难。通常使小球在平面上运动,用磁

铁吸引使它改变方向。这个实验的困难

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不容易看清小球

在平面内的运动,二是磁铁离小球的远

(«)(»)

图7-8

近不容易选得合适,常常由于过远而使偏转不明显,或者由于过近而将小球吸到磁铁上去。

为克服上述困难,可采取如下措施:

(1)如图7-8(a)所示,在投影器上放一块平面玻璃板,把玻璃板调水平,再在其上

均匀地撒上薄薄的一层粉笔灰,将小球表面浸湿,使它从斜槽上释放。当小球从玻璃板上

滚过时,即可留下它的运动轨迹,并投影在屏幕上。适当调节小球在斜槽上释放的位置和

磁铁的位置,可以看到明显的偏转现象。

(2)如图7-8(b)所示,将制图板(或其它平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使板面向着学生

倾斜放置,再使小铁球(可以用单摆实验的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可使学生看到小球在磁

铁引力作用下的偏转情况。为使现象明显,应注意调节斜面的倾角和磁铁放置的位置。

五、实验作业

1.在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中,教师应当怎样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2.请设计一个运动(或静止)物体(气体、液体、固体)具有惯性的演示实验。

3.请对“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演示提出改进意见。

2关于摩擦力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本实验的研究方法;

2.研究影响准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主要原因和做好实验的改进措施;

3.研究怎样通过实验比较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大小。

二、实验器材

弹簧秤,长木板(50X8X1厘米3),木块(10X6X4厘米3),力学小车,细线,定

滑轮,祛码,祛码盘,棉布,毛巾布等。

三、实验研究

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课题,确定实验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为研究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初中物理课本中采用的是单因子实验法(或称控

制变量法)。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做实验,容易使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为什么不考

虑摩擦力跟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关系呢?因此,为使学生掌握本实验的研究方

法,教师应认真做好实验预习指导工作,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

素有关。教师不要加框框,不要一下把书中的分析和盘托出,对学生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差

错,宜因势利导。例如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不妨让其作为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待众

多因素分析出来后,教师则教给学生常用的研究方法: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而保持其

它因素不变,观察摩擦力跟这个被改变的因素的关系。这个方法就是单因子实验法。至于

改变哪•个因素的先后顺序,由学生自己确定。待实验方案作出后,再让学生与正确的步

骤对照,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也有能力确定实验步骤。至于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

关系,通过实验就可以得到澄清,从而进一步理解书上不考虑这个因素的原因。

2.掌握实验本质,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由于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故只能通过二力平衡的方法间接测量。课本上是用动平衡

的方法,要求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但这个要求对初中学生来说,困难较大。其原因是:

①用手拉弹簧秤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容易,任何•个造成不匀速的因素都会引起弹簧秤的指

针发生忽大忽小的变化。②学生既要小心地用手拉弹簧秤做匀速直线运动,又要观察弹簧

秤的刻度,注意力分散,容易产生偶然误差。③由于弹簧秤本身受重力作用,拉线不能保

持水平,增大了系统误差。因此,要提高实验技能,把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关键是使木

块稳定地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可启发学生考虑,变木块的动平衡

为静平衡,即让支承物运动,保持木块

静止。这样,木块所受支承面的滑动摩

擦力必然与拉力平衡。用这种方法,读

数比较稳定。如图7-9所示,把两只力1.固定钉.2.弹凝秤,3.丝线,4.木块,5.丝线

学小车固定在长木板的两端,将木块放6.定滑轮,7.垂物,8.木板,9.力学小车.10.垫块

图7-9

在长木板匕并将其端用细线绳与水

平放置的弹簧秤相连,在祛码盘内放适量的祛码,稍稍推动长木板,就会运动起来。由于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秤对木块的拉力是一对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平衡力。这样,就可根据弹簧秤上的读数得出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把图7-9的装置简化,按图7-10所示的装置,用手直接

拉动长木板,只要注意一定的操作技巧,就能获得稳定的读数。

四、实验内容

1.研究滑动摩擦

(1)根据初中物理课本中的要求

准备实验器材,如图7-11所示。在正

式做实验前,用弹簧秤拉木块做匀速运1.弹彼秤,2.细纹,3.木块.4.实脸桌,5.木块

动需反复训练,使弹簧秤指针能稳定在097-10

某一位置。同时要求做到边拉边观察,准确读出摩擦力的大小。

(2)按课本提供的方法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1.长木板,2.木块.3.弹簧秤,4.破码

5.砂纸或棉布

图7-II

①改变加在木块上的祛码,测定滑动摩擦力。

②分别将棉布或毛巾布铺在长木板上,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测定摩擦力。

③将木块侧放、立放,在不加班码的情况下,测定摩擦力。

④将上述各种条件下测量的数据记录列表,分析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材料性质和

光滑程度以及接触面积的关系。

(3)用如图7-9或7-10所介绍的方法,按照上面步骤(2)的过程再做一遍,记录数

据列表,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2.研究滚动摩擦

设计一个说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的演示实验,并进行实际操作和测量。

3.“筷子提米”实验的研究

“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初二物理课本中已有介绍,为帮助学生搞清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由于摩擦力将米提起来的,可要求学生除采用课本上的方法外,再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1)杯中的米装紧(严实)后,用左手紧捂住米,右手拿一只竹筷从左手指缝中正对

杯子中部插入,与不用手捂住米而将竹筷插入进行比较。

(2)杯中米装紧和未装紧两种情况下,用手紧捂住米插入筷子进行比较。

(3)用竹筷子和用光滑的玻璃筷或象牙筷做实验,并进行比较。

(4)用粗糙的米和用精白的大米分别做实验进行比较。

(5)分别用塑料水杯和玻璃杯实验进行比较。

从以上的实验对比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

五、实验作业

1.怎样通过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怎样从理论上解释这个问

题?

2.根据实验结果,试分析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儿种方法的优缺点。

3抽气机的使用和大气压强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抽气机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验证大气有压强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器材

两用气筒,手摇抽气机,旋片式真空泵,马德堡半球,凡士林油,广口瓶,烧杯,鸡

蛋,气球,酒精。

三、仪器介绍

1.两用气筒

两用气筒具有抽气、打气、移气等多种功能。当两用气筒用于抽气时,真空度可达50

毫米汞柱;用于打气时可达到3个大气压。可用来做马德堡半球、低压沸腾等实验。

(1)构造与原理

如图7-12所示,两用气筒是由手柄(I)、金属圆筒(2)、拉杆(3)、活塞(4)、抽气

阀(5)、排气阀(7),抽气嘴(6)、排气嘴(8)等组成。

图7-12

排气阀和抽气阀均为带有气阀的短橡胶管,管壁上开有一纵向缝隙。气体只能从气阀

由内向外单向流动。当活塞向外拉时,气筒内压强低于大气压强,抽气阀(5)被压,缝隙

张开,气体便山进气嘴(6)进入筒内,这样就形成了对被抽空容器的排气。当活塞向里推

时,气筒中的压强高于大气压,抽气阀(5)因阀外压强大,缝隙受压而关闭;排气阀(7)

则因阀内压强大,缝隙受压而张开。气体便山排气嘴(8)被排出,这样就形成了对容器充

气和增大气体压强。

(2)使用方法

①抽气:选用内径为8mm的厚壁乳胶管,用它将被抽容器与抽气嘴(6)连接,快拉

慢推活塞,即可将容器中的气体抽出。

②打气:用橡皮管把需充气的容器与排气嘴(8)连接,快推慢拉活塞,即可把空气打

入容器。

③移气:把两个容器分别

接到抽气嘴(6)和排气嘴(8)

上,快速推拉活塞,即可移气。

2.手摇抽气机

(«)

手摇抽气机具有打气、抽气等多种功能。用于抽气时,真空度可达0.3-0.4毫米汞柱;

用于打气时可达到4个大气压,可用于做马德堡半球、真空铃等实验。

(1)构造与原理

如图7-13所示,通过转动飞轮,经曲柄连杆机构使活塞在气缸中上下运动,来回启闭

进气通道和排气阀门进行工作。

(2)使用方法

①抽气:用橡皮管将被抽容器与图(a)中左上方抽气孔连接,转动手柄即可抽气。

②打气:用橡皮管将被充容器与图(b)中右上方排气孔连接,转动手柄即可打气。

③抽气完毕随即取下橡皮管,以防机油跑入被抽空的容器内。放置时,用橡皮管将抽

气孔与排气孔连接起来,以防尘土进入。

3.旋片式真空泵

(1)构造与原理

旋片式真空泵靠电动机带动。图

7-14为其剖面图。

转子上部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与泵腔

上部内壁相切,把抽气孔与排气孔隔开。

沿转子端面直径方向有一个滑槽,两个

旋片(分别以黑、白色表示)就装在滑

槽中。旋片能在滑槽中滑动,两旋片间

压有弹簧,使旋片的外侧在旋转过程中ti.J------------

始终压紧泵腔的内壁。内切处与两旋片

间,一侧形成吸气室,另一侧形成排气室,而旋片间形成密封的移气室。连续转动即可抽

气或充气。旋片式真空泵一般真空度可达5X10"毫米汞柱,可用来演示低气压放电或做扩

散泵的前级泵。

(2)使用方法:

①加油:所加真空泵油应洁净,无沉淀。泵体侧面有一油标,油面升到油标窗口中间

即可。

②试转:注意电机转动方向应与皮带罩上的箭头方向一致。

③抽气:抽气时选用的皮管内径应等于或大于抽气嘴内径。连接被抽系统的管路应尽

量短,以保证抽气速率。在抽气嘴与被抽容器间还应安装真空截门。当被抽系统达到所需

的真空度以后,应先关闭真空截门,使抽气嘴与大气相通,然后再停机,以防“反油”,造

成事故。

④此泵不宜抽易燃、易爆或腐蚀性气体,也不宜抽含有大量蒸气的气体。

四、实验内容

1.马德堡半球实验

(1)在马德堡半球的对口处涂上一些凡士林,再把它们合起来,用力挤压,并相对转

动一下,使对口接合严密。

(2)用厚橡皮胶管(或乳胶管)将半球的管嘴和抽气机(或两用气筒)的抽气嘴连接

起来,打开活塞进行抽气。

(3)抽气完毕,关闭活塞,取下橡皮管,让两人从马德堡半球的两边用力拉,无法将

两半球分开。

(4)打开活塞,放入空气,两手即可轻易地将两半球分开。

此实验向学生表明,大气不仅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很大,进一步从量上加深对大气

压强的认识。做好此实验的关键是:半球的时口必须平整、光滑。若对口处由于油污灰垢

等造成凸凹不平,可用少量的溶剂仔细清除,切勿用锐器硬刮,或用砂纸打磨,以防损坏

对口。用力拉开半球时,两半球必须由一人用双手扶持,以防用力拉开时,造成扭动、漏

气而导致实验失败,或半球落地造成对口损坏。

2.对“瓶吞蛋”实验的研究

(1)“瓶吞蛋”实验

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介绍了“瓶

吞蛋”实验:取一熟鸡蛋剥去外壳,另取一瓶口比蛋略小的广口瓶,瓶底铺层沙子。将熟

蛋的小头盖在瓶口,蛋堵住瓶口。轻轻按压蛋的顶部,蛋不落入瓶内。再把浸过酒精的棉

花点燃后放入瓶内,并趁火焰旺盛时用熟蛋的小头堵住瓶口,熟蛋即被“吞”入瓶内。

该实验生动有趣且富有启发性,但演示时难度较大:一是对蛋的大小要求较严格,稍

大则蛋“吞”不下去,稍小则“吞”得过快,学生看不清“吞”的过程;二是用蛋去堵瓶

U的时刻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演示时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演示失败。

(2)对“瓶吞蛋”实验的改进

按照下述方法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演示既方便可靠,又过程明显。

将瓶子口朝上放入热水中,用剥去壳的熟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轻轻向下按压蛋的顶

部,蛋不落入瓶内。再把瓶移入冷水(或冷空气)中,则蛋可慢慢被“吞”入瓶内。

(3)“瓶吞蛋”实验的延伸——“瓶吐蛋”实验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上述“瓶吞蛋”实验进行延伸,让瓶把“吞”

下去的鸡蛋“吐”了出来。演示步骤为:将瓶倒立,使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用热毛巾捂

住瓶子,蛋便逐渐向外移动,待至瓶口被挤住后,将瓶子口朝上置于热水中,蛋便徐徐向

上移动,被“吐”出瓶外。

上述“瓶吐蛋”实验的缺点是所用时间较长,尤其是瓶倒立时蛋在瓶口挤住较困难。

为此,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改进:将瓶倒立,蛋堵在瓶口,再将瓶口朝下按入烧杯内的热

水中,蛋便很快被“吐”出。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吐”的过程,也可以在蛋被“吐”出一

部分后,再将瓶口朝匕置于热水中,蛋便被徐徐“吐”出瓶外。

为了用一个熟鸡蛋重复进行上述实验,可以用薄塑料纸把鸡蛋包住,并且在蛋的大头

把塑料纸用细绳扎紧。这样演示时,既便于取、放鸡蛋,又可防止蛋被瓶口挤烂。

(4)用气球代替鸡蛋进行实验

该实验也可用气球代替鸡蛋进行演示。可将气球吹成比瓶口略大的椭球体,并且在气

球内吹进适量的清水,用线扎紧后进行上述实验。因为气球比熟鸡蛋更富有弹性,所以演

示时现象更明显,更生动。

3.其他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可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很多,例如,用两个皮碗代替马德堡半球,模拟马德堡半

球实验:玻璃杯盛水倒置实验(覆杯实验);一大号注射器活塞下悬挂重物的实验等等。可

以对这些实验进行研究,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五、实验作业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分析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初中课本上安排了哪些有关大气压强的实验?各达到什么目的?

3.请你设计一个验证大气压强的实验。

4液体内部压强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液体内部压强实验的方法。

2.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的关键。

3.培养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演示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孔的玻璃圆筒,液体对侧壁压强演示器.

V

(J2141),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器(J2U3型),气球,微小压强计,铁架台,

复夹,32X14X12立方厘米的无盖透明水槽,塑料漏斗(口径6-7厘米),

长40厘米的玻璃管,胶管,红墨水,注射器(50毫升),台秤,铁架台,

铁夹,火柴盒,玻璃管(长100厘米,内径0.6厘米)。

三、实验内容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演示

液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容器底也有压强。图7-15

拿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筒,将其一端扎上一块橡皮膜,把水灌进筒里(如图7-15)。橡

皮膜向下凸出,表明筒底受到了水的压强。水灌得越深,橡皮膜凸出越厉害。(为什么?)

再把玻璃筒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当筒外的水面跟筒内水面相平时,橡皮膜就变

平。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2.液体对容器侧壁压强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的实验研究

液体对容器侧壁压强用图7-16所示

的装置进行演示。凸出的橡皮膜表明液

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侧壁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通常用图

7-17所示的装置进行演示。

在这个实验中如何说明“液体压强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呢?

我们知道,从伯努力方程可以解得水流出孔的速度v=JA从水面算起。它说明

小孔的位置越低,水流速度越大。但如何使初中学生领会这一结论呢?有人提出从射程来

加以说明,即“小孔位置越低,水流射得越远”。看来好象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

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因为:

喷出液体落在地面的时间为:

所以喷出液体的射程s为:

s=W=飞2gh-{----=2飞-h)

这就是射程与深度的关系。其中S和〃都只取正值。

容易看出,力=0和/?=〃时射程最小。

又因为

=2^h(H-h)=2JHh-h2

所以,。=一时射程最大。

2

从以上的推导可以看出,射程最大的条件是力=二。因此在做实验时,不能向学生强

2

调最低孔的射程最大,只能讲“小孔的位置越低,水喷得越急”,但

要使学生领会这一点,应有意识地把水喷射的急缓与喷射远近现象

联系起来。因此,可把小筒垫高,使最低孔的位置处于〃/2左右。

图7-18

为了避免上述麻烦,我们可以改进此实验。实践证明改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用图7-18所示的方法,用小塑料盒和圆珠笔芯管及橡皮膜做三个压强显示器,把它们分别

插到不同的小孔中,往容器中灌满水后,橡皮膜即向外凸出。离水面距离越远,凸出得越

厉害.这样的演示非常直观。

上述实验用J2141型液体对器壁压强演示器完成。

3.用验压器装置演示液体内部的压强

(1)实验装置

①验压器

如图7-19(a)所示。验压器由下列器件制成:塑料制的圆盒,其侧面具有小槽轮,

通过槽轮上的孔把它安装在角形的金属杆上。盒口罩装橡皮薄膜,盒底上具有管嘴,以便

由软胶管接通微小压强计。角形金属杆的上端装有长方形十字头,其孔中装有带捻柄的小

槽轮。上下两个槽轮用传动带连结,当转动捻柄把手时,塑料盒也随之转动,可使盒口上

的薄膜表面向上、向旁或向下。但无论如何,薄膜的自由面总是对着角形杆弯头的中心线。

②微小压强计

将U形玻璃管固定在带厘米刻度的薄木板上,如图7-19(b)

所示。U形管的一端是漏斗状,以便注入色水;另一端具有小

葫芦头,以便接上胶管以后,保证严密不漏气。刻度板的背面

具有支杆,使用时可将仪器用复夹支持在铁架台上。

③水槽

做一个32X14X12立方厘米的无盖水槽,其正面透明,也

可用大烧杯代替。

(2)演示方法

用橡皮管连接验压器和压强计,并在水槽内装水,就能进行下列演示:

①将验压器放入水槽到某一深度,转动橡皮面的方向,可演示“在液体内同一深度的

各方向压强相等”。

②可演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水槽内分别装密度不同的液体,例如水和盐水,将验压器橡皮膜放在不同液体的同

一深度上,从观察压强计的示数可知:在液体内部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它的

压强也越大。

4.”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与液体的密度有

关,而与液体所受的重力和体积无关”的演示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所

受重力和体积无关”这•点,学生很难理解。他

们总认为“液体受重力,所以有压强,因此,重

力越大,压强也越大”。对初中学生来讲,用实验来克服这个难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漏斗装置演示

取一口径为6-7厘米的塑料漏斗,把气球皮蒙在漏斗口上,并用细线扎紧,使不漏气。

另取内径0.8厘米、长40厘米的玻璃管,用一段橡皮管把它和漏斗连起

来。(玻璃管的内径不宜太细,否则灌水时不易排出空气泡)。

先让学生观察不倒入水时,不论漏斗口朝上、下或侧面,橡皮膜都

是平的。再沿管壁倒入红色水,排出空气,使水面距离管口约几厘米,

然后按图7-20所示的方法进行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观察凸状的变化。通过以上演示,从橡皮膜凸出情

况的变化,可以说明:压强的大小与液面到容器壁面的竖直高度有关,

与液体重力、体积无关。

(2)用台秤演示

如图7-21,将与开口长玻璃管连接的针筒倒装,针筒里装满水,使

活塞压在一只台秤上,记下台秤的读数。然后再用一只很轻的火柴盒塞的7-21

到台秤与活塞端面之间,台秤显示的压力值增大了。把火柴盒竖立地垫放进去,台秤显示

的压力值更大。液体所受的重力没有变化,为什么显示的压力不同?

四、实验作业

1.根据你的体会,在指导学生用验压器演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应注意什么?应培养

学生哪些实验技能?

2.设计一实验,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体枳无关。

5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创制代

用仪器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

烧杯,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弹簧(带指

针),标尺,铁架台,复夹,小筒,石块,去

底的玻璃瓶,台阶形玻璃管,胶塞,烧杯,胶

管,体积相等的铁、铝圆柱体,铁罐头盒等。

三、实验内容

图7-22图7-23

1.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研究

(1)按照初中物理教科书上的方法演示阿基米德原理。

(2)用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演示阿基米德原理

如图7-22所示的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是国家定型产品。它的设计巧妙,形象直观,演

示效果好。其结构为:悬挂弹簧1、标盘2、长钩3、小捅4、溢水杯5、烧杯6、上游标7、

下游标8、圆柱体9。

用这个装置演示阿基米德原理有如下两种方法:

①按图7-22所示装置进行演示。首先在弹簧1上挂小桶4,再在捅下挂圆柱体9,移动

F游标8,记录圆柱体未进入水中时弹簧下标盘2的位置。再使圆柱体徐徐浸入装满水的溢

水杯中,浸没后,移动上游标7指出弹簧缩短后标盘2的位置。最后把从溢水口流入烧杯

中的水全部倒入小桶中,观察分析现象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按图7-23所示的装置,用两只相同的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弹簧进行演示。首先

用A演示器的小游标标出圆柱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标牌的位置,同时用B演示器上的游标标

出挂空捅时弹簧标牌的位置,再使圆柱体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并把溢出的水倒入右侧小

桶,最后分别标出两弹簧上下标盘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到A演示器减小的示数等于B演示

器增加的示数,从而总结出阿墓米德原理。

做好该实验应注意:实验前给溢水杯中灌足水,使水山溢水口溢出为止;在圆柱体浸

入的过程中,溢出的水都要进入接水杯中。

请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演示。并比较两种方法在教学上的优缺点。

(3)用自制仪器进行演示

如果没有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可以因陋就简,寻找或自制代用仪器来演示阿基米德

原理。

如图7-24所示的装置就是自制的阿荃米德原理演示JL,7

器。其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带指针的弹簧、标尺、

小筒、石块、去底部的瓶子、台阶形玻璃管、胶管、胶

寒、烧杯。_

实验方法:•

在弹簧下端挂上重物和小筒,记下弹簧指针在标尺

上的位置。然后向溢水杯注水到玻璃管口处,并将弹簧

下的重物没入溢水杯中,此时溢水杯中的水将从玻璃管Oil

口流入烧杯中,弹簧秤的指针将上升,记下此时弹簧秤

指针在标尺上的位置。最后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小桶a

中,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I,图—~-*

(4)演示器材的选择j

出7-24

做为演示实验,要求直观、明显,自制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能够很直观地说明阿基米

德原理。但如果器材选择不好,显示现象也不明显。常见的显示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是:①

弹簧指针的可见度小;②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其体积与密度的选取不合适。

定型生产的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的弹簧最大称量为250gf,弹性系数为23gf/cm,圆柱

体的体积是140cm)演示现象很明显。原因是什么?若你手中有一个弹簧,挂200g祛码

时伸长8cm。现用此弹簧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要求物体及小筒挂在弹簧下时,弹簧伸长10

cm;物体全部没入水中时一弹簧缩回6〜8cm,若小筒质量为30g,你怎样选择物体的密

度与体积?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自制教具中弹簧的弹性系数和物体的密度及体积。

2.浮力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的演示

浮力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用实验克

服这个难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用上述图7-22、图7-24所示的装置分别测体积相同的铁、铝圆柱体浸没在同一液体中

受到的浮力,结果如何?说明为什么。

(2)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用同种材料.(密度大于水)做两个体积相等的不同形状的物体。用上述装置分别测出

它们全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结果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3)浮力与物体全部浸入液体后的深度无关

给你一个金属圆柱体,仍利用上述装置演示。把金属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不同位置,

看弹簧的示数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四、实验作业

1.用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和自制代用仪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结果怎样?试进行分析

比较。

2.现有弹簧秤、量筒、适当的物块(如干电池)、水和其它辅助器材,请你设计一个

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6温度的显示和比热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研究适合于初中教学的温度显示方法。

2.研究比热实验的改进。

二、实验器材

低压电源(J1201),铁架分(附铁环),石棉网,酒精灯,明视温度计,烧瓶,试管,

量筒,玻璃管,喷灯,锥形瓶,打孔器,电炉丝,接线柱,胶塞等。

三、实验内容

1.研究显示温度的方法

在许多热学实验中,都需要测量物体的温度。常用的测温仪器有以卜几种类型;(1)

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温度计,如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2)利用电阻随温

度变化特性制造的温度计,如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3)利用热电效应制

造的温度计,如热电偶温度计。但这些温度计用于课堂演示存在着下列问题:普通的酒精

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可见度太小,只能由一、二个学生临近观察读数;热电转换温度计,

虽然可见度有所提高,但从教学角度来看,直观性较差,结构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初中

学生的课堂演示实验。

可见度较大的温度计有如下几种:

(1)明视温度计

它是一种红色的酒精温度计,特点是:液柱粗并辅以三角玻璃管折光放大,使液柱的

视宽度达3-5mm;铝刻度板的刻度线粗而且间距大,便于远距离读数,明视

距离达7米以上,适用于中小型教室的演示实验;感温泡伸出刻度板以外,可

以插入各种大小容器进行测量,在液面下的标准插入深度为75cm。如图7-25

所示,它的测量范围是一10℃~100℃„

若要自制液体温度计,应当根据测量范围和演示要求选定测温物质和测温

泡的体积。例如,要求测量范围为15℃-30℃,温度升高1℃液柱上升1cm左

右,若选用2mm内径的玻璃管,用煤油作测温物质,根据它的体膨胀系数(1.0

X10-3/度),可求得测温泡的体积约为30ml,可用30ml的小烧瓶或①16X160

mm的小试管来制作,结构如图7-26所示。这种温度计只适用于温度变化范围

较小的定性演示实验。

(2)气体温度计

山于气体的膨胀系数比较大(空气为3.676X10-3/度),故可利用这种特性R17-25

制成测温仪,称为气体温度计。

如图7-27所示的装置,配上适当的标记,便成为气体温度计。可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

选用不同规格的烧瓶、试管和不同内径的玻璃管。这种温度计的温度变化明显,但测量的

稳定性差。

以上介绍的温度计各有其特点,应

当根据演示的要求(定性还是定量、可

见度、对测温系统的影响等)进行选择。

请根据各种温度计的特点,选择和

图7-26图7-27

自制简易温度计,进行如下实验:

①演示液体和气体的热膨胀现象:

②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③演示“黑色表面的物体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对辐射热的吸收本领强”;

④演示“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

2.比热演示实验研究

课本上建立“比热”的概念是用图7-28所示的装置进行

演示的,取的液体是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把它们放进烧杯

中,取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通过实验要求说明相

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且

要正确地比较两种物质比热的大小。

上述装置由于使用了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能够保证相

同的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但由于使用了可见度小的温度计,影响实验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自制一个如图7-29所示的温度计,代替上述温度计。

要求此温度计用内径为3mm,长为300mm的玻璃管,穿过胶塞插入试管(中16X80

mm)的底部,再向试管中加2g酒精,那么每升高时玻璃管中液柱上升5-6mm。作为

演示温度计,可见度已能达到要求。量度范围在25℃左右。।

利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热量耗散较大,温度计不便于固定,所以对此装置

可进一步改进为如图7-30所示。选两个同样的锥形瓶,瓶口加封橡皮塞。塞上钻

三个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铜接线柱,在铜接线柱的下端接5。左右的电炉丝。

实验时在瓶中放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约100g),然后把电炉丝接到15V电源上

即可。温度变化25℃左右,约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此实验。gl

对于上述实验如果不用电加热器作热源,而用酒精灯作热源,也可以很好地

保证实验完成。如图7-31所示。具体做法是:照

选用两个同样的试管,分别装上质量和温度都相等的水和煤油。盖上单孔塞,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用线拴好插入试管中,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要求两试图7-”

管的底部对齐。通过铁夹调整试管高度;使其和石棉网刚好接触。点燃酒精灯,对试管加

热,火焰的中心在两试管的中央,保证

两试管在相等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相

等。

为了保证实验的可见度,温度计可

用自制的温度计或用明视温度计。

四、实验作业

1.记录你在实验时选用的温度计,

图7-30图7-31

并说明效果和特点。

2.将比热演示实验的几种方案都试做一下,并进行比较。你有何体会?你认为还有哪

些地方需要改进?写出改进建议。

3.设计•个比热演示实验装置。

7扩散现象的观察和分子力的演示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演示扩散现象的方法。

2.掌握演示分子力的实验技巧。

二、实验器材

广口瓶、玻璃、稀硝酸、铜屑、烧杯、墨水、注射器、带有阀门的U形管、高镒酸钾

溶液、钩码、铅圆柱、刀、翅、玻璃片(边长8厘米、方形)、环氧树脂胶、弹簧、铁架台、

扁平玻璃缸、直尺、细线、垫板等。

三、实验内容

1.扩散现象的演示及观察

气体、液体、固体均可发生扩散现象,这种现象的观察一方面来自

实验,另一方面来自生活。例如,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变黑,糖放在水

里,过一会水变甜。下面通过实验观察扩散现象。

(1)气体的扩散

气体扩散可以用有色气体(如二氧化氮)来演示。

在一个广口瓶里放入一些碎铜屑,向铜屑上滴几滴稀硝酸,这时瓶

内就产生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小心地用玻璃片盖好,为了防止漏气,

可在瓶口涂一些凡士林。然后在玻璃盖上倒放一个相同的广口瓶,使两

瓶对准,如图7-32所示。演示前提醒学生,二氧化氮是比空气重的气

体。

演示时,抽去玻璃盖,让学生观察密度大于空气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扩散到上面的广口

瓶里去。

注意事项:

二氧化氮是有毒的气体,演示完毕应将全部装置移至室外通风处,待二氧化氮吹散后,

才能拿回室内。

(2)液体的扩散

物理课本中常选用水和硫酸铜溶液来演示液体的扩散现象,效果不好,因为要看出两

种液体界面的明显变化,往往需要几小时。因此,改用其它方法是必要的。

①清水和墨水演示

用注射器吸入墨水,擦净针头上的墨迹,然后把它放入清水杯中,在

杯底慢慢注入一些墨水,并又轻又慢地取出针筒。过一会以后,墨水淡淡

浮散在水中,如图7-33所示,时间越长,浮散开的墨水越多。实际墨水的

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应沉在水底不向上浮散。墨水的浮散现象说明清水和

图7-33

墨水的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中间。这就是液

体的扩散现象。为了使现象明显,可在烧杯后面衬白色屏。

②用高镒酸钾溶液和水演示

用带有开关的U形管一根,并备以高镒酸钾溶液和清水。实验忖先

将开关关闭,在A管注入清水,在B管中注入高锯酸钾溶液,高镒酸钾

溶液的液面要高一些。如图7-34所示。然后慢慢打开开关,让高钵酸钾

溶液流向A端,这样水和高镒酸钾溶液之间就有一层明显的分界面,界

面在A管中下部,经过较短的时间界面就变得模糊了。

2.分子力的演示实验图7-34

(1)固体分子引力演示

说明固体分子的引力,常用两块铅圆柱来演示。

做好铅圆柱引力实验的关键是掌握把两铅块压紧在一起的方法。如果不将铅圆柱的接

触表面进行适当处理,只凭用力压是压不紧的。首先将两铅圆柱的接触表面的氧化层用刀

铲刮去或用锤刀便去,刮或锂时向一个方向用力,使表面平整。然后用双手握住

铅圆柱,并使两个新切面对齐,双手放在两膝间,尽力边压边转,直至难以转动

为止。压转时要注意用力均匀,不要使两铅柱再反向转动。也可以用边压紧边推

进的方法。压紧后竖直提起挂在支架上,并轻轻地挂上钩码,逐渐增加钩码,在

一般情况下可挂2-3千克重物。如图7-35所示。为了防止重物突然落下,打伤桌

面,可在下面放•砂箱。

悬挂物的总重力应超过大气对铅块横截面方向的压力,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2)液体分子间的引力

取一块边长约8厘米的干净的方玻璃片,用环氧树脂在四边固定四根棉纱线,

要求在提起时,玻璃片能保持水平。然后把玻璃片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指针的

位置1(表示玻璃片的自重),如图7-36中的(a)所示。这时在玻璃片的下面放

一装水的扁缸,并用木板垫高,使玻璃片贴附在水面上。由于玻璃片受到浮力,「「一”

因此弹簧指针位置将发生变化,如图7-36(b)中的位置2o这

时让水缸下降,使玻璃片逐渐离开水面。此时弹簧被拉长,从弹♦尺

簧指针的位置3可知,在断开的瞬时出现了较大的拉动玻璃片的

图7-36

力。这个力明显大于它的重力,而且可以看出玻璃片朝下的一面还是湿的,这说明玻璃片

离开水面时两水层间发生了分裂,而超出重力显然是用来克服两水层分子间的吸引力,不

是玻璃片与水层之间的引力。

四、实验作业

1.用哪些方法可以演示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试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2.固体分子引力的实验技巧有哪些?如何向学生说明铅圆柱的结合不是大气压作用的

结果?

8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改进方法。

2.研究该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试管两支(①25X200mm),烧杯两个(250ml).铁支架(附万

能夹、十字夹、铁圈座),温度计两支(100℃),酒精灯,有秒针的

表或钟,海波或蔡15g,火柴,镶子,石棉网。

三、实验内容

1.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对海波加热,观察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

温度变化并由记录绘制时间——温度曲线K),找出海波的熔点。

实验步骤如下:

(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5克-10克)海波粉,插入搅拌器和

一支温度计。调节温度计的测温泡的位置,使它既靠近试管的侧壁与

管底,又不接触试管壁。如图7-37所示。

(2)在烧杯中加入47℃左右、200ml的热水,将试管插入水中,

使海波粉柱没入水的深度约占海波粉柱高度的5/6,另一支温度计插

入烧杯内的水中。当两温度计示数相差3℃左右时便开始加热。

(3)调节酒精灯火焰的位置,保持烧杯中水温每分钟升高左右,同时不断搅拌海

波粉。当海波温度达到40℃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当海波温度达到43℃后,每隔

半分钟记一次海波粉的温度;当海波温度达到51℃便停止加热,将试管移入30℃左右的水

中冷却,使海波液面与水液面平齐。仍半分钟读记一次海波的温度,直到海波温降到44°C

为止。

(4)再将试管放入水浴中加热到53℃,使海波熔化倒入研钵中,研碎倒掉(为什么不

装入瓶内?),整理所有仪器用品。

(5)将升温和降温的记录列表,并在方格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曲

线。

2,实验的研究与改进

本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事实和教学要求表明,这个实验成功的

标志有两个方面:-是海波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稳定在熔点处的时间不能太短(一般应在3

分钟以上);二是实验全过程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25分钟)。为达到此目的,广大物

理教学工作者已做过大量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现介绍其中的几种,以供参考。

利用“水浴法”对晶体海波粉加热,由于固态海波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导热,

实验中海波的各部分温度不均匀,熔化前海波粉的受热表面与中心处温度差较大,同时实

验中给海波加热的条件不稳定,海波不能均匀地吸热。针对这种情况的改进措施是:

(1)实验前,在海波粉(3克)中加入适量的细铁粉或细铜丝末,并混合均匀装入直

径为15mm的试管中。由于铁粉或细铜丝末是热的良导体,这样可使熔化前的海波粉受热

均匀。

(2)利用红外线灯(200W)进行辐射加热,这样可使海波粉加热条件比较稳定,并

可缩短实验时间。其具体做法为:将混合好的海波粉放入试管中,并装置好。接通电源,

一手拿试管的一端,一手拿温度计,同时缓缓旋转试管。另一手拿紧温度计不能让温度计

同时旋转,这样能使整个试管的海波粉均匀受热,温度计还起到了搅动的作用,又便于观

察。

(3)由于课堂演示时间有限,海波粉的用量不能太多,可用适量的海波粉(如5克左

右),这样实验的总时间为10分钟左右。全部海波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时间一般只为一分钟

左右。如果采用每间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在海波的熔化图象中就没有一条水平

的图线。为此,可改变计时间隔,例如,每15秒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四、实验作业

1.通过“研究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你认为做该好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2.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研究和设计这个实验的心得体会。

3.根据你的实验体会,你认为在指导中学生实验时,应复习哪些知识?提出哪些要求?

培养哪些能力?分析讲解哪些问题?

9韦氏起电机的使用和静电实验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韦氏起电机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2.研究静电实验成败的关键。

3.了解排除静电故障的思路。

二、实验器材

韦氏起电机、验电羽、验电器、有机玻璃棒、

橡胶棒、塑料薄膜、丝绸、毛皮、石蜡块、尼龙

布、电灯泡、玻璃杯、气球等。

三、实验内容及仪器简介

1.韦氏起电机简介

(1)韦氏起电机的构造

韦氏起电机又叫感应起电机或静电起电机。

其结构如图7-38所示,其主要部分如下:IS7-38

①前后绝缘转盘:盘上贴有许多导电铝箔片,工作时前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盘沿

逆时针方向转动(相对于操作者)。

②导电刷:连接在固定于转轴的电刷杆的两端,分别与前后盘软性接触,前盘电刷杆

在2、4象限,后盘电刷杆在1、3象限,两杆夹角90。且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圆盘转动

时,电刷依次将中心对称的两张箔片接通。

③集电梳:呈针状,位于圆盘水平直径左右两端,其尖端与盘面相对。

④莱顿瓶:即两只电容器,其内壁电极分别与左右电梳相连,外壁电极通过底板上的

导电连杆彼此相通。

⑤放电杆与放电球:与电梳和莱顿瓶的内壁电极相连。

(2)韦氏起电机的起电原理

韦氏起电机是用感应起电的方法连续取得并积聚较多的电荷,因而能产生较高的电压,

用以进行各种静电实验。

如图7-39所示,图中的内外两个不同心圆表示起电机的前后转盘,盘上的箔片只画出

少数几片,两个与水平成45。锐角的杆表示前后两盘的电刷杆,左右水平的箭头表示针状电

梳。

图7-39

假定后盘上的A箔片带正电(空气中常有带电的粒子附着在箔片上),转至图(a)所

示位置,前盘上的BC导体系统即在A的电场中,感应的结果是B带正电,C带负电。一

旦BC与中间的电刷连杆脱离接触,B、C上的电荷就不再中和。

当前盘运载着已带电的箔片B、C转到图(b)所示的位置时,对面后盘上与电刷相接

触的箔片同样又会被感应带上相异的电荷。

随着转盘转动,当被感应带电的箔片经过针状集电梳附近时,由于尖端放电效应,使

箔片上的电荷收集到莱顿瓶中。如图(c)所示。不难分析,由于前后盘特定的转动方向,

以及电刷处于特定的位置,使经过某一集电梳的箔片都带相同的电荷(图(c)中经过左侧

集电梳的箔片带正电荷,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