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应用设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_第1页
工业应用设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_第2页
工业应用设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_第3页
工业应用设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_第4页
工业应用设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应用设备公司

风险管理手册

目录

一、公司概况........................................................2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3

二、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具体操作....................................3

三、美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5

四、日本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制度...................................13

五、日本企业财产的地震保险制度...................................17

六、风险价值......................................................18

七、敏感性分析及波动性分析........................................22

八、法律风险......................................................24

九、流动性风险....................................................24

十、不确定的水平与风险............................................25

H-一、考察风险的角度..............................................29

十二、风险管理的程序..............................................30

十三、风险管理的组织..............................................35

十四、产业环境分析................................................36

十五、行业面临的机遇..............................................37

十六、必要性分析..................................................39

十七、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40

劳动定员一览表.....................................................40

十八、法人治理结构................................................41

十九、SWOT分析说明..............................................55

二十、发展规划....................................................66

一、公司概况

(一)公司基本信息

1、公司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

2、法定代表人:何xx

3、注册资本:800万元

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

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

6、成立日期:2013-2-22

7、营业期限:2013-2-22至无固定期限

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

(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

资产总额7497.845998.275623.38

负债总额4374.053499.243280.54

股东权益合计3123.792499.032342.84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

营业收入14414.3611531.4910810.77

营业利润2830.732264.582123.05

利润总额2501.512001.211876.13

净利润1876.131463.381350.81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

1876.131463.381350.81

者的净利润

二、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具体操作

1.销售

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从制订之初到1978年,都是由民间保险公司通

过美国洪水保险协会进行销售。1978年到1983年11月,仅由其通过

契约者和保险代理人进行洪水保险销售和开展业务。1981年,联邦保

险局再次努力将民间保险公司纳入到NFIP之中。在此基础上,联邦保

险局建立了保险代理人通过私人财产保险公司销售洪水保险的体制。

2.购买

根据销售办法,如果社区参加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就可以选择

两种方法购买洪水保险:第一种方法是在其所在州持准购证到信誉较

好的财产保险经销处和经纪人处购买;第二种方法是从参加WYO的保

险公司的经销处购买。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同等条件的。

3.保单生效期

通常在保险单购买后,要有30天的等待期,保单才开始生效。但

有两种情况例外:

(1)如果购买的洪水保险与贷款的业务相联系,就没有等待期。

在保险申请和保险费支付后,贷款期内保险就生效。

(2)如果开始购买洪水保险时,正值洪水风险等级图改版的13

个月内,那么只有一天的等待期。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联邦洪水保险局还发布了一个政策,规定

在下述情况下将不执行30天的等待期:

(1)已经有了洪水保险单,但因为要进行贷款或是增加或继续原

来的贷款而需要增加保额,增加的保额只要在递交保险申请和保险费

支付兑现后,就在贷款期内保持有效。

(2)由于地图改版的原因而要求增加保额,该增加保额只要在递

交保险申请和保险费支付兑现后的第一天的中午12点就生效。

(3)由于贷款者决定某一个未做洪水保险的贷款需要强制洪水保

险,该保险单在递交保险申请和保险费支付兑现后即刻生效。

(4)为原有的保单续保,在重定票据收到后即行生效。

4.索赔

任何洪水损失发生后,保险单持有人必须立刻向保险公司或机构

报告。保险公司会立即指派调停者受理此事。客户须在损失发生后60

天内提供损失证明。如果是“WYOProgram”的保险公司,索赔须遵从

该公司的程序,但递交损失证明60天的期限是相同的。

损失证明是客户对所要索赔的损失的评估价值,通常可从调停者

那里取得印刷好的表格。

如果在保单接收前房屋及其内的财产实际上已经遭受损失,则该

损失称为“进行中的损失”。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任何保单都不为该

损失提供保障。

洪水保险客户不会得到超过保单总保额的赔偿金。所以业主在购

买保险单时要慎重考虑,并与保险公司或经纪人商量所需购买的总保

额。

三、美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国土总面积的7%受到洪水威胁,1/6的城市处在百年一遇的

洪泛平原内,两万个社区易受水灾。从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发生频率来

看,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水灾损失的驱动下,美国

的水灾管理政策经历了以工程性措施为主到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

施并重的演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水灾的风险管理只有建立在人与

自然系统全面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最终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美国的水灾风险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28年以前:“堤

防万能”

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是最早开始建设防洪工程的地区之一,早

期的防洪堤坝是由居民自己兴建的,政府不仅不参与,还出台相应的

法规要求居民建坝。

1794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开始负责美国境内港湾、河流的航运

通道。最初的工作主要是绘制水运航线图以及设立灯塔标志,1825年

开始进行河流航运治理,开凿渠道。但洪水频繁冲毁两岸堤防,尤其

是1849年和1850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了大洪水,这引起了美国国

会和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授权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进行勘查。1961年,

在勘查结果上形成的一份报告提交国会,这份报告成为此后65年间密

西西比河水利发展的基石。报告极力要求在密西西比河两岸,根据最

大洪水流量设计并大规模修建相应高度的坚固堤坝,这样才能既改善

航运,又兼顾防洪,把1858年型的洪水“遏制”在河道内。报告还旗

帜鲜明地反对以水库蓄洪、裁弯取直和使用滞洪区作为防洪手段。这

就是著名的“堤防万能”政策。

由于“堤防万能”的观点容易被广泛接受,因此它很快成为美国

当时大江大河防洪的主要政策。到了20世纪初,密西西比河两岸已经

建成了完善的堤防体系,从伊利诺伊一直延续到密西西比三角洲,而

且由于过分坚持“堤防万能”,此时密西西比河上游尚无以防洪为目

的的水库。直到1913年俄亥俄州迈阿密河流域发生了灾害性大洪水之

后,美国才开始在河流上游大规模蓄水。这是美国国会第一次把防洪

放在与航运同样的政治地位上。

1917年,国会认识到防洪应独立于航运,由此颁布了防洪法,授

权联邦参与防洪建设,并于当年和1923年分别拨款4500万美元和

6000万美元用于建造和加固大坝。

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大洪水,80—160千米的大坝被冲

毁,7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过236亿美元,成为美国最严重的

水灾之一。这次灾害使人们认识到,大堤不可能高到足以防御任何水

文记录的洪水,也不可能坚固到可抵御任何漫堤或水力冲刷,那么仅

靠堤防来阻止洪水的措施必定会失败。1928年,国会修订了防洪法,

结束了“堤防万能”政策。

2.1928—1956年:综合性工程措施

“堤防万能”的失败使人们意识到,应该构建综合的工程性防洪

体系,如修建水库,使之预留库容蓄滞洪水,以减轻河道堤防的压力,

还应该开辟行洪区和分洪区以缓解其他,重点地区的防洪压力。于是,

1928年之后,一个由水库、行洪区、分洪区与堤防协调防洪的计划开

始实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为刺激经济,政府实施的新政掀

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如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

成立后的20年内就,在田纳西河谷上陆续新建了20座水库,形成了

水库调度系统。1936年,美国新颁布了防洪法,继续支持堤防之外的

辅助保护措施、土壤保持和水域保护措施,对防洪工程的财政支持力

度也进一步加大。

1935年和1936年发生的大洪水使国会深刻认识到,洪水威胁着国

家的繁荣和稳定,这促使1936年新颁布了防洪法,继续支持堤防之外

的辅助保护措施、土壤保持和水域保护措施,对防洪工程的财政支持

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新的防洪法要求,降低洪水重现频率,减少灾害

人员死亡,同时把陆军工程兵团负责的防洪区域从密西西比河流域扩

展到全国。联邦通过陆军工程兵团承担上游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与大

坝的建设资金,而提防维护仍由地方政府负责。

在1928年以前,美国政府认为防洪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此后

开始将“控制”洪水作为国家政策问题,联邦政府承担领导责任。

3.1956-1993年: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与其他非工程性措施

(1)《联邦洪水保险法》

随着灾害频频发生,人们再一次对现有政策提出了质疑。尽管几

十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防洪工程的兴建,但水灾损失依然

不断增长,政府救灾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美国人认为,其原因在于

洪泛区土地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洪泛区地价低廉,防洪工程的兴建

更是大大激发了投资者的开发热情,使得洪泛区内经济发展迅速,水

灾损失节节攀升。因此,单纯的工程性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灾的风险管理应该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有机结合人手。

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以营利

为目的的私营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保费,将水灾风险积极列入

保险保障的范围。起先,洪泛区中参加保险的居民较少,水灾损失的

赔付对保险公司并不构成负担,收少赔多的实例正好作为保险公司广

告宣传的样板。但随着保户覆盖率的增加,水灾发生后的赔付逐渐增

多,一些保险公司因此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此时,保险业认识到洪

水保险与一般事故损失的保险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于是将洪水列入保

障范围之外,至多只受理汽车和活动房屋的水灾保险。所以,单纯的

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非工程性措施对于水灾风险的降低来说也没有很

好的效果。

为此,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创设了联邦

洪水保险制度。国会希望通过对洪泛区征收洪水保险费,一方面可以

部分抵消地价低廉的诱惑,另一方面减轻政府救灾补助的财政负担。

但当时洪水保险业务仍由私营保险公司承担,国会虽然意识到民间保

险业应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若政府不予资助,一场大的洪水甚至可

以导致数家保险公司破产,但是,由于保险行业意见分歧和对保险措

施有效性的怀疑,保险基金一直未获批准。

(2)《国家洪水保险计划》

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和1965年百斯特台风使得联邦救灾费用增加

了4.5倍,这促使美国颁布了1968年的《联邦洪水保险法》,又于次

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国家下

决心将洪水保险作为推动洪泛区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以抑制洪灾损

失急剧上升趋势。

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由联邦保险管理局负责管理。FIA与国家洪水保

险者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该协会是120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的联合体。

洪水保险就由私营保险公司直接承保,并由其在保费收入的范围内先

行赔付。当这方面的赔款和费用支出超过保费收入时,联邦政府再对

二者的差额给予补助。联邦补贴率大约占实际保险费的10%o

但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实施之后并没有立即得到积极响应,虽然

1969年国会对原法规做了一些修改,制订了洪水保险应急计划,但由

于自愿性等问题,直到1973年5月,仍然有85%的面临洪水风险的社

区没有参加。1973年12月,国会通过了《洪水灾害防御法》,强制推

行洪水灾害保险,要求所有受洪水威胁的社区无条件参加保险,否则

在享受联邦的灾害救济和援助方面就有所限制。

1977年年底,由于对洪水保险中权益的争论到了无法协调的地步,

FIA解除了与国家洪水保险协会的合作关系,而于1979年转归联邦紧

急事务管理局统一领导。1979年年底,共有16732个社团购买了180

万份保险。这一年,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支付66175个申请者4.275亿

美元,总统灾害基金以不同形式提供了2.295亿美元的救济资金,联

邦小企业管理局和农民家庭管理局向灾区发放的救灾贷款达18亿美元,

洪水保险计划投入的救灾经费约占总投入的1/6O

1981年开始,FIA推行了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了私营保险公

司的业务网络。从1985年起,NFIP实现了自负盈亏,不需再用纳税人

的钱来补贴赔偿和运营费用。

(3)洪水预警及现代技术的应用

除了保险以外,洪水预警也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内

容之一。预测洪水并及时发出预警对于防洪减灾意义重大,美国的做

法是: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

天进行一次洪水预报(可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

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

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使用。在全美两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

其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的

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

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

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

系统。

4.1993年至今:洪泛平原管理统一规划

1993年,美国中西部发生了特大水灾,共有9个州的525个县被

列为灾区,洪水淹没土地210万公顷,淹没或倒塌房屋近10万幢,造

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120亿一160亿美元。这次特大洪水使得美国对水

灾政策重新进行思考。总统特许成立了一个洪水泛滥区域管理审查委

员会,专门调查洪水状况及其成因,评估人类在改造环境中的作用,

确定未来降低水灾损失应当采取的办法。

1994年,国会颁布了《国家洪水保险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

括以下内容:

(1)大幅度提高水灾保险的保险金额,使投保人得到充分的保险

保障;

(2)将水灾保险生效前的等待期从5天延长到30天,以减少投

保人潜在的逆选择倾向;

(3)增加投保人的选择扩展权,以便帮助他们按照洪泛区的管理

要求来重建遭受水灾损坏的房屋和营业场所。

1995年3月,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交了《1994年国家洪泛平原管

理统一规划》,报告从减轻人类的脆弱性和保护洪泛区功能等角度提

出了洪泛区管理的新战略。

1993年的大洪水是美国水灾风险管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

变了官方对水灾的观念,促使美国走上一条从流域范围着手,重视多

部门协作,追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平衡的道路一一实行更全面、

更协调的措施保护,并管理人与自然系统,以确保长期的经济运行与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日本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制度

1.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程序

日本的法律规定,对于家庭财产,由政府和民营保险公司共同承

担保险责任。具体操作上,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营保险公

司承保,然后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

地震再保险公司自留一部分风险,其余按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再回

分给各保险公司;超出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付责任。

在承保方式上,日本采取了超额赔款再保险的方式,具体做法是:

750亿日元以下的损失由民营保险公司全部承担,750亿日元至8186

亿日元的损失由民营保险公司和政府各承担50%,8186亿日元至41000

亿日元的部分由政府承担95%,民间承担5%。这里,41000亿日元的划

分是根据1995年阪神大地震如果发生,在1999年将造成的损失。

由此看出,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宗旨是:较小的损失由民营保险

公司承担,大的巨灾损失由民营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而特大的

巨灾损失主要由政府承担。

2.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承保限额

日本的家庭财产地震保险是作为家庭财产保险的附加险由民营保

险公司和政府共同承保的。由于政府财政和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的限

制,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采取限额承保的方式,保险金额限定为财产

保险(火险)的保险金额的30%—50%。也就是说,家庭财产即使投保

了地震附加险,如果发生全损,也只能从民营保险公司和政府那里获

得一部分损失补偿。

这样的保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折中的办法,一方面,

这种安排有效地发挥了民营保险机构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克服了民

营保险公司对严重地震损失承受能力的限制,对地震风险提供一定的

保险保障,使遭受地震损失的居民获得必要的援助;另一方面,承保

限额的设定又可以将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责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避免

它们承担过大的赔偿风险。

3.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责任范围与赔偿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责任范围包括:地震所造成的保险财产

的直接损坏、埋没损失、火灾(包括连锁性火灾)和冲毁所造成的损

失。其中,埋没损失是指地震发生时由于建筑物倒塌等原因所造成的

保险财产被埋没而造成的损失;火灾损失是指由地震引起的火灾(包

括连锁性火灾)造成的损失;冲毁损失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堤坝破裂、

决口等使保险财产被冲毁而造成的损失。

为了保护居民家庭的利益,使其在地震发生后能够通过保险渠道

获得经济补偿,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还规定,如果承保家庭财产地震

保险的保险公司破产,其承保的业务由其他各保险公司分担。

在赔偿金额上,首先依损坏程度分为局部损失、半损和全损三大

类,根据类别确定具体数额。

4.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保险费率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费率由损害保险费率算定会2负责厘定。

对地震风险影响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一是区域,二是建筑物类型,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费率就按地区和建筑物结构不同而分别计算。

费率由纯费率和附加费率两部分构成。首先,根据过去502年间

发生的372次有损地震的基础数据,听取地震学、地震工学专家的意

见,估算出预期损失额,再以该损失额除以年数计算出平均损失额,

最后以年平均损失额除以现有保险金额得出平均纯费率。

由于日本的法律规定了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具有非商业性,因此在

附加费率中不包括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率。

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再保险费率,由政府与专业再保险公司共同

商定。5.地震风险准备金的提存

由于政府承担的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业务的规模涉及在地震发生后

政府的赔偿责任,尤其是大的地震所引起的政府的赔偿责任很可能会

大大超过其提存的地震风险准备金的规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

要动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因此,政府承担的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业务的

规模每年都要提交国会审议。

政府要设立专项再保险会计管理,与一般财政分开。对于其所收

取的再保险费,支付保险赔偿后的剩余部分要全部结存,作为政府的

地震风险准备金。民间保险公司在保险费收入中扣除所支付的保险金

和经营费用后,如有剩余,也要作为地震风险准备金全部提存。

为了保证地震风险准备金的安全和具有很好的流动性,使地震发

生后能够对受损居民家庭及时提供补偿,地震风险准备金只能以投资

债券的形式加以运用。

五、日本企业财产的地震保险制度

1.日本企业财产地震保险的承保与投保

日本企业财产的地震保险是商业性保险,它作为企业财产保险

(火险)的附加险而由民营保险公司单独承保,政府并不参与,发生

损失后政府也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一点和家庭财产不同。在投保时,

企业可以投保火灾保险并特约投保地震保险。

承保企业财产地震风险的保险公司的设立和经营范围必须经政府

批准,并取得这项业务的经营权。

由于民营保险公司承受能力的限制,企业财产的地震保险也采取

了限额承保方式,也就是说,已经投保了地震附加险的企业财产即使

发生了全损,作为被保险人的企业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的保险赔偿也

只能相当于实际损失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这种做法既可以缓解民

营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限制,使遭受地震损失的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

补偿,又可以避免对民营保险公司造成过大的赔偿风险。

对于具体的业务,保险公司自行决定是否承保,也可以自行安排

再保险。企业财产的再保险大多采取由比例再保险和超额再保险相互

组合的承保方式。由于在比例再保险条件下,再保险费率受原保险费

率制约,再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选择余地很小,因此,再保险公司更

倾向于采用超额赔款再保险的方式承保。

日本企业财产地震保险的责任与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范围基本相

同:包括地震所造成的保险财产的直接损坏和埋没,以及火灾(包括

连锁性火灾)和冲毁所造成的损失。

2.日本企业财产地震保险的费率

企业财产地震保险的费率由保险公司自行设定,保险公司可以参

考其他公司的设定模式和地震保险风险再保险的费率水平,也可以按

照自己的模式进行厘定。

决定企业财产地震保险的赛率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财产所在地区、

结构、建筑时期和地基的不同等。例如,日本在1972年和1981年两

次修改建筑物标准法,此后所建的建筑物抗震性能大大提高,这就可

以用建筑时期来反映,在这个时期之后所建的建筑物费率就会降低。

六、风险价值

为了解决传统风险评估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一种能够全面度

量复杂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的工具一一风险价值被提出。

1.VaR的概念

VaR的含义是“处于风险中的价值”,它指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

在一定的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

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的意义非常直观。如JPMorgan公司1994年置信度为95%的日

VaR值为96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该公司可以以95%的把握保证,1994

年每一特定时点上的证券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由于市场价格变动而

带来的损失不会超过960万美元。换句话说,只有5%的可能会超过

960万美元。

在VaR的定义中,置信度的概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置信度,VaR

就相当于回答“在一个给定的期间内,资产组合可能会损失多少”,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能会损失资产,组合的全部价值,否则其他

任何一个值我们都无法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保证损失不超过它。

2.VaR的计算

VaR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非参数法、参数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

首先,根据历史数据或模拟数据得到既定期间(如1天或10天)

内资产组合价值或收益的远期分布;其次,将置信度c转化为相应的

分位数,计算此分位数下的可能最大损失。

如果所用数据本身就是损益值,那么按上述步骤直接就可以求出

VaR值,如果所用数据是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价值,则要进行简单的

转换,使之成为损益值。

(1)非参数法

非参数法也称为历史模拟法,它基于历史数据的频率分布来计算

VaRo因为这种方法不涉及对某种理论分布的估计,故其结果也称为非

参数VaR。

非参数法不依赖于对风险因子分布的任何假定,而且,因为历史

数据反映了市场中所有风险因子的同步变化,所以经常需要单独考虑

的波动性、相关性以及厚尾问题都可以通过数据体现出来。但这种方

法完全依赖特定的历史数据,它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未来的情况和

历史数据中表现的过去的情况是一致的,但实际上,过去影响损益的

一些事件在未来不一定还会重现,而未来出现的事件也可能是过去不

曾有过的。另一个局限是,非参数法可能会受数据数量的限制,不能

完全反映出风险的状况,如一些极端的、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

(2)参数法

在非参数法中,VaR是根据金融资产在1年内每日损益数据的历史

分布来计算的。在这种非参数VaR的计算中,没有对损益的分布做出

任何假定。

如果能够假定损益分布为某种可分析的密度函数f(R),则VaR

的计算就会简化,只需根据历史数据估计假定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即可。

参数法的计算较为简便,而且即使影响到收益的风险因子不服从

正态分布,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只要风险因子的数量足够大,而且相

互之间独立,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无法满足正

态性假设,只能使用别的方法。

(3)蒙特卡罗模拟法

当没有充足的数据,或者现有数据无法满足参数法的假设要求时,

可以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得到大量的数据。

蒙特卡罗模拟法通过对那些决定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情况进行重

复的模拟,得出一系列可能的结果,当模拟次数足够多时,模拟分布

就将趋近于真实分布。

蒙特卡罗模拟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分布,也可以将任何复杂

的资产组合纳入模型,但这种方法计算过程复杂,极端依赖于计算机。

3.持有期和置信度的选择

在VaR的定义中,有两个重要的参数,即持有期和置信度。在计

算VaR之前必须给定这两个参数。

持有期是VaR的时间范围,持有期越长,VaR可能越大。通常选择

一天或一个月作,为持有期,某些金融机构也选取更长的持有期,如

一个季度或一年。在1997年年底生效的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性条

款中,持有期为两个星期(10个交易日)。

流动性、正态性、头寸调整和数据约束是影响持有期选择的四个

因素。如果交易头寸可以快速流动,则可以选择较短的持有期。如果

采用参数法,并假设投资收益服从正态分布,则选择较短的持有期更

适合。由于管理者会根据市场状况不断调整其头寸或组合,在计算VaR

时,往往假定在不同持有期下组合的头寸是相同的,因此,持有期越

短就越容易满足组合保持不变的假定。最后,VaR的计算往往需要大量

的历史数据,持有期较长,所需的历史时间跨度也越长,实际数据可

能无法满足。持有期越短,得到大量样本数据的可能性越大。

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置信度有95%、99%等。置信度的选择依赖于

有效性验证的需要、内部风险资本需求和监管要求等。如果选择较高

的置信度,则意味着实际中损失超过VaR的可能性较小,在对VaR进

行验证时,就需要较多的数据,否则无法观察到这种极端值。但实际

中可能无法获得这么多数据,这就限制了高置信度的使用。在准备风

险资本时,要反映机构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安全性追求越高,置信度

选择也越高。此外,美国等国家的监管当局为了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性,有时也会要求金融机构设置较高的置信度。

七、敏感性分析及波动性分析

2、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通过金融资产价值对相关市场因子的敏感度来评估其

市场风险。敏感度是指当市场因子发生变化时,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

幅度。

敏感度描述了金融资产对相关市场因子变化的反应,敏感度越大

的金融资产,受市场因子变化的影响越大,相应地,风险越大。

不同的金融资产针对不同的市场因子,有不同的敏感度。实际中

常用的敏感度包括:债券的持续期和凸性,股票的Beta值,衍生工具

的Delta、Gam一ma、Theta、Vega值等。

敏感性分析在概念上简明且直观,使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它也有

一定的局限性:

(1)大多数敏感度指标度量的是金融资产价值相对于市场因子变

化的线性变化,但一些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不是市场因子变化的线性

函数,特别是期权类金融工具。

(2)市场因子的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因此,

即使某金融资产,的敏感度低,它也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

(3)不同的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敏感度,这些敏感度不具有可比性,

无法用来比较不同证券的风险大小,也无法度量由不同证券组成的证

券组合的风险。这极大地限制了敏感性分析的应用。

由于上述不足,敏感性分析比较适合简单金融工具在市场因子变

化较小情形下的风险分析,对于复杂的证券组合或市场因子大幅波动

的情况,敏感性分析的准确性就比较差,或者因为复杂而失去了原有

的简单直观性。

2、波动性分析

波动性分析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入手,通过实际结果偏离期望

结果的程度来度量,风险,经常采用的度量指标为方差和标准差。

波动性分析描述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程度,但它没有反映出金

融资产的风险损失到底会达到多少。仅仅通过方差还不能将概率分布

中的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

八、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法规方面的原因而使企业的某些市场行

为受到限制或合同不能正常执行而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法律风险包括合规性风险和监管风险。交易对方不具备法律或法

规赋予的交易权利,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进行市场操纵、内幕交易、不

符合监管规定等,都会导致法律风险。由于各国的法律法规有所不同,

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不同,不同交易对手的法律风险存在

较大差异。

九、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产品的流动性,一种是现金的流动

性。

所谓产品的流动性,是指某种金融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流

通、交易以及变现等的能力。如果市场活跃,产品的品质好,能够随

时大量地交易,而又不以降低价格为代价,则此种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小;反之,如果市场低迷,某种产品不能及时变现或由于市场效率低

下、产品品质差等原因无法按正常的市场价格交易,则此种产品的流

动性风险大。

现金的流动性是指企业满足现金流动要求的能力,即在清算日履

行支付义务的能力。如果企业持有的资产能随时得以偿付,能以合理

的价格出售,或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借入资金,则其现金

的流动性风险小;反之,风险大。企业面临现金流动性风险,可能会

导致违约或发生财务损失。香港地区最大的华资证券投资公司“百富

勤”集团就是因为现金流动性风险过大,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

资金周转困难,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十、不确定的水平与风险

风险总是用在这样的一些场合,即未来将要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

的。我们在解释风,险时,很多时候会用到不确定这个词。但不确定

并不等同于风险。为了满足风险测度的需要,有必要将不确定与风险

加以区分。

不确定与确定是特定时间下的概念。在《韦伯斯特新词典》中,

“确定”的一个解释是“一种没有怀疑的状态”,而确定的反义词

“不确定”也就成为“怀疑自己对当前行为所造成的将来结果的预测

能力”。因此,不确定这一术语,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存在

于客观事物与人们的认识之间的一种差距,反映了人们由于难以预测

未来活动和事件的后果而产生的怀疑态度。

有的时候,一项活动虽然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人们由于无法掌握

活动的全部信息,因此事先不能确切预知最终会产生哪一种结果,但

可以知道每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另外一些时候,人们可能连这些概

率都不能估计出来,甚至未来会出现哪些结果都不可知。这些都是不

确定的情况。

一项活动的结果的不确定程度,一方面和这项活动本身的性质有

关,另一方面,也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和人们对这项活动的认知

有关的。

在不确定的这三个水平中,第1级是不确定的最低水平,这一层

次的不确定只是指不能确定究竟哪一种结果会发生,但未来有哪些结

果以及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确定的,所以通常也被称为“客观不确

定”。客观不确定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统计意义上的不确定,

是由大量的历史经历或试验所揭示出的一种性质,它是指那些有明确

的定义,但不一定出现的事件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例如投币试验就

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不确定的例子。我们无法确定未来一次投币的结果

是正面还是反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其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皆为0.5。

由此可知,客观不确定不是由于人们对事件不了解,而是由于事件结

果所固有的狭义的不唯一所造成的,即虽然结果是正还是反不能唯一

确定,但结果的概率分布唯一确定。概率论是处理客观不确定的主要

工具。

第2级不确定的程度更高一些,对于这一级的活动,虽然知道未

来会有哪些结果,但事先既不知道未来哪种结果会发生,也不清楚每

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即这是一种广义的结果不唯一。这种不确定是由

于我们对系统的动态发展机制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一类活动要么是发

生的可能性很小,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信息判断各种结果出现的

概率,例如核事故;要么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很多,事先无法判断,

例如一个司机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遭遇车祸,他可以判断车祸造成的

结果,但一般情况下很难准确估计卷入到一场车祸中的可能性以及不

同损失程度的可能性,除非事先能够掌握车辆行驶的地形、行驶的时

间、路况、司机以及其他驾驶员的行驶习惯、车辆的性能、保养程度

和维修费用等信息。由于在这一级中,结果发生的概率的不确定主要

是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进而带有一定主观猜测的成

分,因此也称为“主观不确定”。

第3级的不确定程度最高,早期的太空探险等活动都属于这种类

型。

理论上来说,随着历史资料与信息的逐渐增多,高级别的不确定

可以转化为低级别,的不确定。不确定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人们的认

识之间的一种差距,有关活动的信息掌握得越充分,人们对此活动的

认识越充分,不确定的程度就越小。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得到

了足够的核事故数据,就可以判断除去人为破坏或疏忽因素之外的核

事故的发生概率。

风险中的不确定指的是第1级和第2级的不确定,而第3级的不

确定严格来说已不是风险管理的范畴。但在实践中,人们有时也会将

第3级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划分为几类,从而将其简化为第2级的不确

定事件加以处理。例如,多种形式的责任风险属于第3级的不确定,

暴露于责任风险的结果取决于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包括

决定个体或组织是否承担责任和承担多少责任的法律条款。然而保险

商一般会对他们承担的责任数量进行限制,至少确定为两个结果(最

小和最大的损失),这些限制就使得保险商所面临的不确定由第3级

降到了第2级。

风险的不确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与客观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有关的客观的不确定;

(2)由于所选择的为了准确反映系统真实物理行为的模拟模型只

是原型的一个,造成了模型的不确定;

(3)不能精确量化模型输入参数而导致的参数的不确定;

(4)数据的不确定,包括测量误差、数据的不一致性和不均匀性,

数据处理和转换误差,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数据样本缺乏足够的代表

性等。

这些不确定的来源分别涉及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

险管理措施的选择,它们贯穿了风险管理的始终。

十一、考察风险的角度

风险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

首先,风险与人们活动的目标有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总是在

事先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如果人们对于这一目标

的实现没有十分的把握,存在偏离目标的可能,那么,人们就会认为

该项活动有风险。

其次,风险同行动方案的选择有关。对于一项活动,总是有多种

行动方案可供选择,应该采取哪种方案才能不受或少受损失?如果这

项活动既可能造成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那么哪种方案才能既减少

损失,又保证收益?不同的行动方案,风险是不同的。

最后,风险与世界的未来变化有关。当客观环境或者人们的思想

发生变化时,活动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世界永恒不变,人们也

不会有风险的概念。

十二、风险管理的程序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风险管理的程序都是大致相同

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1.制订风险管理计划

制订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1)

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

标。因此,组织在一开始就要权衡风险与收益,表明对风险的态度。

(2)确定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

在实践中,风险管理计划常通过风险管理策略书来表达。

从上面这两张表可以看出,企业和政府在某些风险管理策略方面

有共同之处,但目标就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了。通用压榨机公司是一家

公众持股的公司,其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明尼苏达州州政

府的目标就比较难概括,包括提供社会安全和基础设施、管理商业活

动、保护个人合法权利、执行法律等。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出公司所面临风险的类别、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这一过程的重点,包括:

(1)将公司人员和资产的构成与分布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类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但首先都要了解公司的人员和资产的情

况,这有助于全面地掌握风险。

(2)对人和物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判断

这一步是风险识别的核心,实践中可以按照业务流程的顺序进行

分析,也可以按照风险承受对象逐一排查,我们将在第五章介绍一些

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

(3)分析损失原因

(4)对后果与损失形态进行归类与分析

得出“可能面临风险”这样的结论并不意味着风险识别工作就完

成了,接下来还要分析风险的影响,是人员损失、财务损失、营业费

用损失还是责任损失。当然,在实践中,这一步经常是和上面一步结

合在一起的。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有未来就有风险,而且未来的风险

不仅有过去曾经面临的这些类型,还可能会面临新的风险,因此,风

险识别是一项制度性、系统性的持续工作,它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关键。

3.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

幅度,并依据个人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以及缓急程度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既有定性分析的内容,也有定量的分析,它需要一定的

专业技术知识,如风险估算中概率统计的应用。风险估算是一项极其

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概率低且损失巨大的风险,

如核风险,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很难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

评估,必须探索新的途径。

得到风险估算的结果以后,公司还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

风险给出一个主观的认识。对同样一个风险,不同的承担者对它的感

知可能是不同的。

4.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本着增加股东企业价值的目的,公司要设

计并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1)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

控制型措施通过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以及控制

损失幅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主要的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

规避、损失控制和控制型风险转移。

(2)融资型风险管理措施

融资型措施的着眼点在于获得损失一旦发生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

金,其核心在于将消除和减少风险的成本分摊在一定时期内,以避免

因随机的巨大损失发生而引起财务上的波动。其中,风险自留是将风

险的影响在公司内部的财务上分摊,而保险、套期保值和其他合约化

风险转移手段更多的是将风险转移给他方。

(3)内部风险抑制

控制型措施和融资型措施都是从降低期望损失的角度来改变风险

的,而内部风险抑制的作用在于降低未来结果的变动,即降低方差,

这使得风险管理者对未来的判断更有把握。

在实践中,通常将各种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使得

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

中详细讨论这些措施的选择标准。

5.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在执行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一般对风险管理措

施有执行权限,而对管理方面只有参谋权限。例如,当需要投保时,

风险管理人员可以选择保险人,设定适当的保险责任限额和免赔额,

并就投保事项与保险人商谈。又如,如果决定对所面临的火灾风险选

择损失控制的措施,则风险管理人员就要确定是安装自动喷淋装置,

还是安装烟雾报警器,但对于这些装置,风险管理人员就不能直接命

令工人在什么时候安装和怎样安装,这是其他部门经理的执行权限。

措施实施后并不等于风险管理就告一段落,还必须对其实施的效

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考察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

标准,二是适应新的变化。

首先,预先设定的标准包括行动标准和结果标准。行动标准是指

围绕风险管理所开展的一些活动的标准,如每个月召开一次汇报会,

每年检查一次消防系统等;结果标准是指所要达到的风险程度,如员

工受伤的机会由5%降到2%。对预定标准进行考察的原因包括:有时先

前所做的风险管理决策是错误的,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可能存在很大的

困难等。

其次,当前最佳的风险管理决策,并不见得以后也是最佳,原因

主要有:首先,风险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

的阶段性;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最后,服务

于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管理目标可能会随着整体目标阶段性的变化和

调整而发生变化。

因此,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收

益性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发现执行中

的困难及新的风险,进而调整既定的决策以适应新环境,是相当重要

而且必要的。也就是说,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上

述步骤周而复始的循环。

十三、风险管理的组织

不同的公司中,由什么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人员的责

任,可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需求。

风险管理部通常设有战略组和监控组。战略组的职责是制定公司

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度量模型和标准等,及时修订

有关办法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并且指导业务人员的日常风险管理工

作。

监控组的职能是贯彻风险管理战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根据战略组制定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风险的衡量、评估,持续检测风

险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全面地向战略组汇报风险状况;第二,监督

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促使各部门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第三,审

核和评价各业务部门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评估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

理业绩。

虽然风险管理主要是由风险管理部来完成的,但由于产生损失的

原因多种多样,因此理论上来说,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由风险

管理部独立完成,而是和公司的其他主要部门一起完成的,包括人力

资源部、生产操作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等。风险经理也

很可能介入一个公司很多方面的活动,例如为雇员建立养老基金和医

疗保险,调查影响收购兼并和公司收益的风险因素,购买保险以转移

一些类型的风险。

十四、产业环境分析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世界遗产

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

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

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

中心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

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

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

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下辖邢江

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

市2个县级市。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

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联合国人

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

森林城市。扬州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

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18年世界运河风情民俗展演活动、

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举办2021年扬

州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2018年中国百强

城市排行榜公布,扬州市位列第45位。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

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10月31日,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十五、行业面临的机遇

1、3D视觉感知技术即将迎来爆发期

基于Gartner新兴技术发展周期曲线图描述了新技术、新概念在

媒体上曝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各类新技术从诞生到成熟大规模应

用需经历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复苏

期、生产成熟期五个阶段。根据2019年Gartner新兴技术发展周期曲

线图,3D视觉感知概念在该阶段突破了早期的期望膨胀期,并逐渐步

入产业化前的重要发展阶段,3D视觉传感器正不断探索潜在的细分领

域应用,寻找潜在的增长爆点,但进入生产成熟期仍需要2-5年的时

间。伴随着未来成本的下降和技术不断成熟,3D视觉感知技术有机会

进入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工业三维

测量、汽车自动驾驶及多个潜在领域持续拓展并深入产品化。

2、国家持续关注并大力支持行业发展

3D视觉感知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共性基础技术,受到国家持

续关注和重视。2021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

目标纲要》,第四章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将新一代人工

智能领域的前沿基础理论突破,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

算法平台构建,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

别处理等领域创新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重点;第五章节”提升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明确提出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3、科技技术发展助推应用场景创新

随着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传

输速率、芯片处理能力、软硬件成本等3D视觉感知技术应用难点将得

以解决。人工智能和3D视觉感知技术的结合可帮助计算机进行物体的

数字重建,缩小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的差距,基于3D视觉感知技术的

应用,如AR/VR、虚拟购物、自动驾驶汽车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应用

将有望大规模落地。同时,3D视觉感知技术的普及能够帮助机器视觉

从2D向3D转型,提高精度和稳定性,并在各行业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科技技术的普及将变革众多细分领域和行

业,并为3D视觉感知技术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六、必要性分析

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

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

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

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

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

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

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

定基础。

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

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

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

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

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十七、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要求,本期工程项目劳动定员

是以所需的基本生产工人为基数,按照生产岗位、劳动定额计算配备

相关人员;依照生产工艺、供应保障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本期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招聘人员实行全员

聘任合同制;生产车间管理工作人员按一班制配置,操作人员按照

“四班三运转”配置定员,每班8小时,根据xx有限责任公司规划,

达产年劳动定员231人。

劳动定员一览表

序号岗位名称劳动定员(人)备注

1生产操作岗位150正常运营年份

2技术指导岗位23//

3管理工作岗位23//

4质量检测岗位35//

合计231//

(二)员工技能培训

为使生产线顺利投产,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应组织公司技

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可分阶段进行。

1、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应在设备安装初期进入施工现场,随同施

工队伍共同进行设备安装工作,以达到边安装边深入熟悉设备结构,

为后期的单机调试和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应在试车前2个月左右时间内,组织主要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

分期分批进行理论培训工作,然后在到同类型、同规模工厂进行实习

操作训练,以便于调试及生产之需要。

3、在设备调试前,给技术人员、操作工人详细介绍本生产线的工

艺、设备的特点、操作要点、安全生产规程等。在调试过程中,要在

安装调试人员和设计人员的指导监督下,熟练掌握各工艺工序的操作,

了解掌握各工段设备的操作规程。

4、投产前,组织有关技术讲座,使公司技术人员了解生产工艺及

技术装备,了解项目采用技术的发展情况。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考

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操作。

十八、法人治理结构

(一)股东权利及义务

1、公司建立股东名册,股东名册是证明股东持有公司股份的充分

证据。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种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持有同一种

类股份的股东,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种义务。

2、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分配股利、清算及从事其他需要确认股

东身份的行为时,由董事会决定某一日为股权登记日。

3、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

(2)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或者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

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

(3)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章程的规定转让、赠与或质押其所

持有的股份;

(5)查阅本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

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

(6)公司终止或者清算时,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参加公司剩余

财产的分配;

(7)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的股东,要求

公司收购其股份;

(8)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4、股东提出查阅前条所述有关信息或者索取资料的,应当向公司

提供证明其持有公司股份的种类以及持股数量的书面文件,公司经核

实股东身份后按照股东的要求予以提供。

股东从公司获得的相关信息或者索取的资料,公司尚未对外披露

时,股东应负有保密的义务,股东违反保密义务给公司造成损失时,

股东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

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认定无效。

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或者本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本章程的,股东有权自决议作出之

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6、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

本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合并持有

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有权书面请求监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

事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

成损失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董事会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

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

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

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

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的规定,

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公司股东承担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章程;

(2)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

(3)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

(4)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

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

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

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5)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章程规定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9、持有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进行质

押的,应当自该事实发生当日,向公司作出书面报告。

10、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

利益。违反规定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

控股股东应严格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控股股东不得利用利润分配、

对外投资、资金占用、借款担保等方式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

益,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公司应防止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占用公司

的资金和资源,不得以下列方式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控股股东

及关联方使用:

(1)有偿或无偿地拆借公司的资金给控股股东及关联方使用;

(2)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提供委托贷

款;

(3)委托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进行投资活动;

(4)为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

(5)代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偿还债务;

(6)以其他方式占用公司的资金和资源。

公司财务部门应分别定期检查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

资金往来情况,杜绝控股股东及关联方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的发

生。在审议年度报告的董事会会议上,财务总监应向董事会报告控股

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和公司对外担保情况。股东大会授权

董事会制定防止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的具体管

理制度。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有义务维护公司资金不被控股股

东占用。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协助、纵容控股股东及其附属企业

侵占公司资产时,公司董事会应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和

对负有严重责任的董事予以罢免。

发生公司股东及其关联方以包括但不限于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

资产及其他资源的方式侵犯公司利益的情况,公司董事会应立即以公

司的名义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股东所侵占的公司资产及所持有的公司股

份进行司法冻结。

凡股东不能对所侵占公司资产恢复原状或现金清偿或现金赔偿的,

公司有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程序,通过变现控股股

东所持公司股份偿还所侵占公司资产。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