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构成“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核心元素”确定于()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心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答案:D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国家“爱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则提出“保证逐步歼灭剥削制度”。此变更()A.弥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缺陷B.适应了社会制度变革的须要C.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D.反映了国家政权性质的转变答案:B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规定是当时社会性质的体现,而非缺陷的表现,解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因而爱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时,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保证逐步歼灭剥削制度”正是适应这一社会制度变革须要而作出的新要求,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解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始终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解除D项。3.下图反映的事务使土地全部制发生的变更是()A.变农夫土地全部制为地主土地全部制B.变地主土地全部制为农夫土地全部制C.变农夫土地全部制为劳动群众集体全部制D.变劳动群众集体全部制为农夫土地全部制答案:B解析:依据图片中“分田委员会”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内容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实行农夫土地全部制,故B项正确。4.抗美援朝斗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假如没有苏联和中国参与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起先发挥确定性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抗美援朝斗争进入对峙阶段后”“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假如没有苏联和中国参与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解除B项;中国在联合国中起先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复原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后,解除C项;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旧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解除D项。5.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爱‘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A.以联合国为中心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C.以广交挚友为宗旨D.具有敏捷性和务实性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有人不喜爱‘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领域的界限,具有敏捷性和务实性,故选D项。6.下表为20世纪50年头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与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与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外交政策呈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主动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7.右图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画面描绘了一群农夫在田间学习运用新式农具的场景。该作品意在()A.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B.体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讲话精神C.提倡响应国家建设须要的社会风尚D.赞颂农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此时正在开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夫主动学习运用新式农具,体现了这一时期大家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动响应,故C项正确;图中的年画不是文人画,解除A项;《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解除B项;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D项。8.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更。对此“变更”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起先变更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复原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1957年,我国“一五”安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起先变更工业落后的面貌,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并非初步完成,故A项错误;到1952年底,遭到严峻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复原,1953年,第一个五年安排起先,故C项错误;“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未实现农轻重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9.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探讨和宣扬。据统计,很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看法、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B.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C.标记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探讨和宣扬”,可知该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中国外交阅历缺乏的制约,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平安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摘编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化》(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动身点及原则。(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举例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响。(3)依据材料三,指出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相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参考答案:(1)背景:国内经济面临崩溃;国际上两极对峙格局。动身点:维护国家利益。原则:独立自主。(2)双边外交: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多边外交:参与日内瓦会议;参与万隆会议,加强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影响:政治上,维护了国家平安,保障主权不受侵扰;经济上,争取外援,争取和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国际上,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3)特点:偏重于政治和平安领域;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模式。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7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爱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19条第2款中还运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同时运用“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奠定了新政权的司法基础,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制定的,没有为协商民主奠定基础,解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审判独立的原则,解除C项;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革命的性质,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解除D项。2.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年份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1948年26个44.8%22个37.9%10个17.3%1957年73个41.5%73个41.5%30个17%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工业化建设集中在东部地区,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我国多数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故出现材料中城市分布的状况,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确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解除;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率,无法得出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解除D项。3.周恩来在1957年多次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产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行动使他们渐渐信任。为此中国政府()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大大增加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气,将帝国主义在东部的战线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对于变更世界政治格局,维护世界和平、正义,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也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反殖反霸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证明白一条真理:中国必需走自己的路。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照搬别国无产阶级革命阅历也不会使中国走向新生,中国革命是沿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成功的。依据这一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阅历与中国详细国情相结合。——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随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参考答案:示例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阅历与中国的详细国情相结合。分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成功,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并开拓了新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