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专家讲座_第1页
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专家讲座_第2页
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专家讲座_第3页
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专家讲座_第4页
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页总论

各论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页序一、中药学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起源、采集、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学”。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页序二、“中药”与“本草”概念及其变迁

“中药”:中药是祖国传统药品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疗疾病并含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物质。

“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含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因为其起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典籍称为“本草学”。草药民族药中成药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页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发展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页中药起源一、原始社会药品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起源——即药食同源

“毒药”——应该清楚是这个时期“毒药”是中药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药品。

动物本能。此时期特点:试错,实践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页二、中药学发展这部分内容分为十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以下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

著作贡献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页(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七)明代(公元1368—1644)(八)清代(1644—1911年)(九)民国时期(1911—1949)(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8页(一)夏商周时期《诗经》中包括植物和动物共300各种,其中不少是后世草著作中收载药品。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鄘风·桑中》

采摘菟丝子要去什么地方我是去沫邑郊外远方在那里要问我思念谁姜家漂亮大姑娘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9页(一)夏商周时期《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医疗用途。《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包括药品240余种,对炮制、制剂、使用方法、禁忌等有记述,说明中药复方应用含有十分悠久历史。能够说它是最早包括药品炮制、制剂等内容医药专著。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0页(二)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它是现存最早(第一部)药学专著。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1页(三)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1.作者:梁·陶弘景所辑2.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3.载药数目:730种《炮炙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收录了300种药品炮制方法。《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2页(四)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或称第一部药典)。《本草拾遗》陈藏器《食疗本草》《海药本草》《药性论》(《药性本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3页(五)宋代宋代官修本草有:公元973~974年刊行《开宝本草》;

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1061年刊行《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宋代本草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1.作者:唐慎微

2.成书年代:1082-1083年

3.载药数目:1500余种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4页(六)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本草,普通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明,含有显著临床药品学特征。如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5页(七)明代

代表作:《本草纲目》

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

朱橚撰《救荒本草》,选择可供灾荒时食用之物414种,编成食疗专著。兰茂《滇南本草》,它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古代地方本草,是我国一部优异地方性本草代表作。李中立《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

缪希雍《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炮制专著。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6页(八)清代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7页

第二章中药产地与采集1.何谓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药材。2.确定道地药材主要原因有哪些?确定道地药材,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原因相关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关键原因。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8页3.采集

采集与药效关系:中药材所含有效成份是药品含有防病治病作用物质基础,而有效成份质和量与中药材采集季节、时间和方法有着十分亲密关系。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19页植物药采收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叶类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候进行。有些特定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花类花采收,普通在花正开放时进行,因为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主要。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则须于花朵盛开时采收。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0页植物药采收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该采取未成熟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根和根茎类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准,认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另外,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1页植物药采收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此时植物生长旺盛,不但质量较佳,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形成层细胞分裂快速,树皮易于剥离。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应尽可能防止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同,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集。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2页第三章中药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品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依据医疗、调制、制剂需要,而进行必要加工处理过程,它是我国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3页第一节炮制目标

炮制目标:8个方面①纯净药材,确保质量,分捡药品,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确保安全用药;⑥增强药品功效,提升临床疗效;⑦改变药品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4页第二节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1.修治修治目标是为深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修治包含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5页2.水制法水制法主要目标是清洁药品、除去杂质、软化药品、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惯用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6页3.火制法**火制法是将药品经火加热处理方法。惯用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7页炒——炒黄、炒焦、炒炭①炒黄是将药品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品固有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②炒焦是将药品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③炒炭是将药品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炒黄、炒焦目标——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解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份易于溶出。炒炭目标——是缓解药品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作用。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8页炙法——炙法是将药品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透药品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品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方法称炙法。惯用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29页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品,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0页煅法——将药品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份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1页煨法——煨法是将药品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品隔层分开进行加热方法。其目标是除去药品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份,以缓解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2页4.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它辅料进行炮制药品方法。惯用方法有煮、蒸、炖、潬、淬等。5.其它——制霜、发酵、精制、药拌。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3页第四章中药性能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4页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品治病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效,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到达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目标。中药药性(中药性能)——把药品与疗效相关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含药品发挥疗效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表达出来作用。是药品性质与功效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机制及其利用规律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含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5页中药作用1.治疗作用­—药品治病防病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惯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发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相关,也与人体质原因相关。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6页第一节四气1四气概念及起源2四气性质和程度上差异3四气确实定依据和基准4四气所表示药品作用5四气与功效关系6四气与治则关系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7页1、四气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品寒热温凉四种不一样药性,它反应药品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改变方面作用倾向,是说明药品作用性质主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叙述。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8页2、四气性质和程度上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品寒热界限不显著、药性平和、作用较缓解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些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不一样,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围。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39页3、四气确定依据和基准四气确定依据:用药反应四气确定基准:病证寒热怎样确定?药品寒热确实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药品,属于寒性或凉性药品。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药品,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品。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0页4、四气所表示药品作用四气表示药品作用寒凉药普通含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普通含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5、四气与功效关系(1)药品寒热与药品功效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详细关系。(2)药品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品作用性质,它只反应药品作用性质一个侧面,而非全部。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1页6、四气与治则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2页第二节五味1、五味含义及起源五味含义—指药品真实滋味,包含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品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3页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品五味,是经过口尝而得到,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品滋味和作用联络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品作用,这就是最初“滋味说”。以后,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4页2、五味作用⑴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六淫之邪,含有发散表邪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5页⑵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①甘补:甘味有补益作用。治疗虚证。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品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作用,能润燥。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6页⑶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含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含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7页⑷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一样之处,涩味不含有酸味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8页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炽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结果。苦味药经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炽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留,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相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49页⑹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作用。便秘。⑺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作用。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0页第三节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概念:升降浮沉反应药品对人体作用趋向性,是说明药品性质概念之一。是药品作用定向概念。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1页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2页2、升降浮沉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3页3、升降浮沉确实定升浮含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药品,其药品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沉降含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药品,其药品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另外,一些药品作用趋势不显著,如南瓜子,含有杀虫作用。还有一些药品作用趋势含有双向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4页4、升降浮沉与气味关系含有升浮之性药品——大多含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含有沉降之性药品——大多含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属阴。药品升降浮沉是从药品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品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品功效直接相关,而经过药品功效间接反应了升降浮沉与气、味关系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5页5、影响药品升降浮沉原因①四气五味②药品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6页掌握药品升降浮沉药性,能够指导临床正确选择用药。依据病情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人体正常功效。普通情况①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②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③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④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一些情况必须升降同用,以调整气机,恢复脏腑功效。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枳壳配伍,一升一降。临床意义:①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功效失调,使之恢复正常。②因势利导,以助祛邪外出。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7页第四节归经1、归经概念:是药品作用定位概念,即表示药品作用部位,是主要性能主要内容。归——是药品作用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归经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记载《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记载,为归经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品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8页2、归经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病证为依据。

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59页3、归经应用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利于区分功效相同药品,指导合理用药,提升用药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0页第五节毒性1.毒性与“毒药”概念毒性——药品毒性是指药品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普通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发功效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物质。剧毒药品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靠近,或一些治疗量已到达中毒剂量范围,所以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猛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后果。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1页“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全部能治疗疾病药品均称为“毒药”狭义:当代毒药即为此义,指含有一定毒性药品。这些药品用不妥,就可能造成中毒。2.中药毒性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取大毒、有毒、小毒三类3.中毒常见临床表现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份有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不一样,作用于人体不一样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发不一样症状。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2页第五章中药配伍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3页1、中药配伍概念及目标配伍概念:配伍是指有目标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品配协议用。目标: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方面兼顾病情。2、何谓中药“七情”药品“七情”:单味药应用和药与药之间(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品“七情”。“单行”——单味药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金散等药与药之间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4页3、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含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药品配合应用,能够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治疗作用。大黄、芒硝即为相须配伍。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5页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一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标一致药品配合应用,而以一个药为主,另一个药为辅,能提升主药疗效。(有主辅之分)。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二者均能利水,以到达治疗气虚水肿目标。黄芪、茯苓为相使配伍。——性能功效有一些共性又如,雷丸驱虫,大黄泻下通便,治疗虫积证,雷丸为主,大黄为辅,以其泻下之功辅助雷丸驱虫之力,两药配伍为相使配伍。——二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标一致。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6页相畏:一个药品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个药品减轻或消除。相杀:一个药品能减轻或消除另一个药品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畏与相杀是对一个问题,从两个不一样方面进行说明。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7页相恶:即两药适用,一个药品能使另一个药品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补气作用。相反:两种药品适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8页4配伍临床指导意义:①药品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饿而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②药品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原有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相恶)③药品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药品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品、烈性药品时,必须考虑选取。(相杀、相畏)④药品配伍后能够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标准上应该防止应用。(相反)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69页第六章中药用药禁忌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0页**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一些药品适用会产生猛烈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防止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1页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儒门事亲》张子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2页十九畏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要求:“注明畏、恶、反,系指普通情况下不宜同用。”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3页2证候禁忌因为药品药性不一样,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适应范围,所以,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麻黄性味辛温,功效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效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病证。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所以,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普通药品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品“使用注意”部分。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4页3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指妇女妊娠期间除中止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药品。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禁忌。一些药品含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药品。依据药品对于胎元损害程度不一样,普通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之品、有堕胎作用药品。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螫、雄黄、砒霜等。慎用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部分药及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中药学总论专题知识宣讲第75页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