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国民生产与使用核算2国民分配核算国际收支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分析指标任志强对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理解正确吗?
引例
周立波关于GDP笑话讲得对不对
周立波曾讲了一则关于GDP的笑话。两个富豪在饭店用餐。甲对乙说:如果你敢在饭店裸奔一圈,我就给你五千万。乙想这么容易就能赚到五千万,不是很划算吗?于是真的裸奔了一圈,然后到甲面前拿钱。过了一会,两人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觉得白白损失五千万。乙觉得虽然赚了五千万,但有点丢脸。为找回平衡,乙对甲说:如果你也敢裸奔一圈,我也给你五千万。甲真的也裸奔了一圈。按理说这下两人该平衡了吧?但他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财产一点没增加,反而都丢了一次人。这时来了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你们应该高兴啊!你们仅仅裸奔了两次,就为国家贡献了一个亿的GDP啊!这一讽刺可谓辛辣,但对GDP的理解并不正确。3
引例:任志强对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理解正确吗?
根据“猫眼探财经”2016年9月24日的一则报道,知名的房地产大佬任志强在接受访谈时说道:“我们的GDP计算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投资增加值计算的,所以我们的房地产投资下来以后,经济就掉下来了。另外一类是按照房租计算的,但中国现在房租的增加值非常低,基本上对经济没什么太大影响。而国际上大部分国家计算GDP是以房租为主的,所以对GDP影响不在投资上,而是在房地产租金的增加值上。”任志强关于GDP计算方法的这一理解正确吗?本书前面各章介绍了各种统计方法。要在经济管理领域更好地发挥统计的作用,仅掌握一般的统计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如何科学地测度社会经济现象即如何科学地设置和计算有关指标的问题。要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也必须了解各种经济社会统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口径和来龙去脉,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统计数据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统计方法也将失去用武之地。本章将着重从如何理解和使用经济统计数据的角度,扼要介绍有关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知识。并重点论述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应用GDP指标。相信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够对任志强对GDP计算方式的这一理解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6国民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核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一、国民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统计”也称“国民经济核算”,它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统计核算。“国民经济”的概念通常包括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从横向看,国民经济是由全社会各单位、各部门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纵向看,各经济单位和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彼此依存、相互衔接、不断循环,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因此,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7为了进行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首先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量化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可以实际操作;其次,还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客观资料,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只有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合理地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地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据,调控有度。正因如此,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必要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政府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8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庞大复杂,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式加以组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规范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套宏观核算制度,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界定一系列宏观核算的概念、定义和核算规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核算方法和表现形式。我国现行的国民核算体系主要由“基本核算表”组成。五大核算是国民经济统计最基本的部分。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3.资金流量核算4.国际收支核算5.资产负债核算。9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常住单位原则(界定核算范围)“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该定义实质上包含着“空间(经济领土)”和“时间(经济利益中心)”两方面的规定。“经济领土”并不等于通常所说的地理或政治领土。前者还要加上一些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其中主要包括驻外的使领馆、新闻或移民机构、科学考核站、援外机构以及军事基地,等等;另一方面,又要减去国外在本国类似的领土飞地。“经济利益中心”取决于机构单位在何处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如厂房、设施、住宅等),并长期(通常为一年以上)从事某种经济活动。10与常住经济单位相对应的概念就是“非常住经济单位”,它们指的是那些在本国经济领土上不具有利益中心的经济活动单位。一国的所有的常住单位或所有机构部门构成该国的“国民经济总体”;而所有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或存在经济联系的非常住单位则统称为“国外”。常住经济单位在主权领土以外的生产活动仍然是本国的生产活动,属于本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范围,而非常住经济单位在本国主权领土之内的生产活动则不属于本国的生产活动,不属于本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范围。11(二)生产性和社会性原则(确定核算对象)
所谓“生产性原则”,是指应对生产活动的全部有效成果进行计量。现行的核算体系主张“综合性生产”的观点,即凡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并消耗一定人力、与物力的活动都属于生产,都必须进行统计。所谓“社会性原则”是指作为核算对象的生产活动成果还必须具有社会性,即不仅是生产者个人所需的,而且还是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成果。凡具有市场性的生产成果也都具有社会性。但现实中也有一些活动属于非市场化生产,却仍有社会性,如政府的服务、农民自产自用的产品等,为便于历史及国际对比,仍纳入核算的范围。对于一些暂时还不具备完全社会性的产品如自行完成的家务劳动等目前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12掌握社会性原则对于正确界定GDP计算的内容有重要意义。周立波曾讲了一则关于GDP的笑话。两个富豪在饭店用餐。甲对乙说:如果你敢在饭店裸奔一圈,我就给你五千万。乙想这么容易就能赚到五千万,不是很划算吗?于是真的裸奔了一圈,然后到甲面前拿钱。过了一会,两人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觉得白白损失五千万。乙觉得虽然赚了五千万,但有点丢脸。为找回平衡,乙对甲说:如果你也敢裸奔一圈,我也给你五千万。甲真的也裸奔了一圈。按理说这下两人该平衡了吧?但他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财产一点没增加,反而都丢了一次人。这时来了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你们应该高兴啊!你们仅仅裸奔了两次,就为国家贡献了一个亿的GDP啊!这一讽刺可谓辛辣。但根据社会学原则,可以发现周对GDP计算的理解并不正确。(三)平衡原则(进行计算与核对)
就整个社会再生产流程而言,生产的成果是社会产品,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弥补中间消耗的价值,其他部分经过分配、再分配渐次形成各部门、各单位的收入。如果不考虑国际间的经济往来,由于能够分配的只是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的价值,生产多少,也就分配多少,因而,社会产品的生产总额与分配总额在数量上应该是相等的。从使用的角度看,如果不考虑进出口,生产的社会产品除了作为生产资料被消耗的外,一部分用于消费外,另一部分用于投资,社会产品使用的总额与社会产品的生产额也必然是相等的。因此,从理论上说: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者在总量上应该是恒等或平衡的。这就是所谓的“平衡原则”,国外有的学者将这种关系称作“三方等价原理”。14“三方等价”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实现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制定具体的核算处理方法时,还需要从核算体系的全局考虑问题,充分保证再生产各环节核算的整体性平衡。例如,在计量产出时如果包括了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那么,在计量使用时就应该将其计入最终使用的消费品总量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再生产核算的“三方等价”和“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全面实现。15第二节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16国民经济分类的作用机构部门分类活动部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作用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统计和分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分类,可以将国民核算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只有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其运行规律。国民经济的分类并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根据考核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标志、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结构本身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也要适时地反映出这种变化。17二、机构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是对国民经济各常住单位,按其财务决策权进行分类。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实体。机构部门由常住机构单位构成。一个单位如果只有生产决策权而没有财务决策权,就只能作为经济活动部门的基本单位,不能作为机构部门分类的基本单位。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常住机构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2016年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版本中,已改为5个。181.非金融企业部门。指主要从事各种非金融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企业所组成的部门。包括除金融服务企业之外的各种企业。2.金融部门。指主要从事金融活动的部门。包括从事资金借贷、保险、证券投资活动的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单位。3.政府部门。指主要从事国家管理活动的中央政府行政机关、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等。4.非营利机构部门。包括由国家财政差额预算拨款的非营利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团体。5.住户部门。包括以消费者身份出现的城乡居民户和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经营户。
19三、活动部门分类活动部门分类是从生产的角度,按各基层单位活动性质对常住单位的分类。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大企业,可能同时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如果只按主要活动对企业进行分类,就会产生某些企业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活动不同质的情况,不利于对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分析。按活动部门分类,也就是对掌握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进行分类。同一类性质活动的基层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产业部门。但这种分类存在层次差别,根据分析的需要,可粗可细。20(一)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A.Fisher)于1930年代提出的。三次产业是就产业形成的时序划分,同时反映了劳动对象特点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三次产业分类,国际上已经通用。但各国的具体标准并不相同。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对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1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和警察等。22(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是最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分类。它是构成三次产业和其他国民经济分类的基础。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制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行业分类具有多层次结构,便于灵活地进行相应的分解和归并处理,以满足各种需要。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对象是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经济主体的总和。其分类标志则是它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旧的行业消亡,一些新的行业则不断出现。因此,行业分类也必须与时俱进。2002年重新修订颁布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个门类,然后再依次划分为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23表13-1
联合国及我国的产业分类对照表24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1)国家标准行业分类(GB/T4754-2002)门类产业名称门类行业名称1农业、畜牧狩猎业和林业1农、林、牧、渔业2渔业2采矿业3采掘业(采矿和采石业)3制造业4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电力、煤气、蒸汽和水的供应业5建筑业6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修理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旅馆和餐饮业8批发和零售业9运输、仓储和通讯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保险业10金融业(含保险业)11房地产、租赁、咨询、研发等活动11房地产业12公共管理和国防、社会保障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教育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卫生和社会保健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环保、社团、文体和其他服务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有雇工的居民家庭16教育17国际组织和机构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0国际组织第三节国民生产与使用核算25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一、国内总产出“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计量的各单位、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总量。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货物和服务两大类。本章所说的产品均包括货物与服务。货物是生产出来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实体,如工业产品、农产品等等。服务是直接用于满足使用者需要的无形产品,它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从价值形态看,国内总产出是总产品完全价值的总和。其构成为:(1)
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即折旧)c1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即中间消耗)c2;(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m
。26对于总产出,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农业按产品法计算,工业按工厂法计算,建筑业按工程结算价款计算,商业按购销差价即毛利计算,营利性服务业按营业收入计算,非营利性服务业按经常费用支出计算等等。由于每一部门或单位的产品价值中都会包括一些由其他部门或单位提供而被自己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当我们把各单位的产出综合为国内总产出时,其中就包括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大量重复计算,并且,这种重复计算的程度还与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关。因此,国内总产出只是一个有关国民经济生产过程的“总周转量”指标,它能够表明全社会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并能用于对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但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7二、国内生产总值(一)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用货币计量的由本国常住单位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同时又是全社会各常住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运动角度看,生产活动的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中间产品是本期生产出来,并在本期再次投入生产活动作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的产品。最终产品则是指本期生产,本期不再加工,可供社会最终消费、使用或者库存的产品。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应从全社会的角度,根据产品的实际经济用途来确定。28只有社会最终产品才是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有效成果。GDP反映的就是一国的常住单位为社会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量。从价值的角度看,生产活动中的价值也可以分为两种:中间消耗(C2)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的价值,它是上一个生产环节的活动成果;增加值则是在生产过程中把中间产品加工成最终产品所追加的价值。各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反映了其为社会最终产品生产所作的贡献,GDP反映的就是一国的各常住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全社会的增加值总和等于全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29表13-2简单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部门1部门2…部门n最终产品总产品部门1x11x12…x1nf1X1部门2x21x22…x2nf1X2︙︙︙︙︙︙︙部门nxn1xn2…xnnf1Xn增加值v1v2…vn
总产值X1X2…Xn
从横向看,该表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
是第i部门生产提供给第j部门作为原材料的中间产品,
是第i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Xi是第i部门生产的总产品。其平衡关系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即有:
,
i=1,2,┄┄,n(13.1)从纵向看,该表反映各部门的价值构成。
是第j部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i部门产品的价值,
是第j部门的增加值,Xj是第j部门的总产值。其平衡关系为:中间消耗价值+增加值=总产值。即有:
,
j=1,2,┄┄,n
(13.2)全社会最终产品价值=(13.3)全社会的增加值==(13.4)因为,
;
=所以,=也就是全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等于全社会各单位增加值的总和。32=
=
(二)主要作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避免了中间消耗的重复计算;能完整地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的实物内容。能同时从生产、收入和最终使用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计算;具有国际可比性,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GDP核算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最重要经济总量指标。萨缪尔森写道:“如果没有诸如GDP这些核算经济总量的指标的话,政策制定者们只能在杂乱无序的数据海洋中漂泊。GDP及其相关数据资料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们把经济驶向关键的目标。3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主要缺陷是:计算生产成果时,未将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如自然资源的耗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加以抵扣。如果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以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该指标只是反映生产成果的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人民实际的生活福利。例如,由于质量原因,有些城市修的马路,没多久就要拆除翻修。每次翻修都计算增加值,从而有可能使GDP增加,而这并没有带来人民福利和社会财富的真实增加。一定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34(三)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生产、分配和使用等角度,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计算。1.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各单位或部门的总产出-该单位或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单位或部门的增加值
(13.5)2.从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3.6)
35最终消费支出又称总消费,分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分。居民消费是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又称总投资,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用于研发的支出和文学艺术中用于原创的支出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存货增加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进口的差额。36根据平衡原则,采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理论上应相等。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使计算结果出现差异。表13-3是按两种方法计算的我国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中可看出还存在较大误差。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西方国家通常以支出法的结果为准;在我国,使用环节的全面核算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对各地区的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时,计算产品净流出相当困难。相反,各主要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生产核算和收入分配核算基础较好,因而多以生产法与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目前,各地区的“净流出”实际上是用按生产法或收入法计算的生产总值减去总消费和总投资后得到的,因此,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完全相等。37三、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简称NDP,是本国常住单位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全社会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是包含了部分重复计算的生产指标,国内生产净值则是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指标。由于在实际核算中,固定资产损耗的影响因素复杂,折旧计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假定性,难以做到客观、统一。此外,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区分那些产品属于新创的产品,也就是说,NDP并没有完整的实物形态与之对应。这些会影响到该指标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所以,它只是作为GDP核算的一个辅助指标。38第四节国民分配核算39从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及其使用去向一、从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的分配法又称收入法,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营业盈余十固定资产折旧
(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由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还包括劳动者自产自用的产品价值。(2)生产税净额。指各生产单位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补贴以后的净值。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使用生产要素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政策性的单方面收入转移,故而进行扣减处理。40(3)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经营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营业盈余通常还要根据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方提供的资本和财产要素进行分配,具体分配形式可表现为利息、红利、土地租金和其他。(4)固定资产折旧。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其中政府单位、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自有住房等按国民经济核算中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固定资产折旧。41二、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简称GNI,是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取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的总和。当前各国经济都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常住单位在生产中要使用非常住单位的生产要素,非常住单位也要使用常住单位的生产要素。例如从国外引进技术、资本、雇佣劳动力,或本国的技术、资本、劳动力流出国外。所以本国的常住单位要对非常住单位的生产要素支付红利、工资等要素报酬,这是本期生产的GDP在生产领域初次分配;反之,本国的常住单位也会从非常住单位获得劳动者报酬、红利等初次分配收入。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13.8)42该指标过去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GNP实际上并不是生产指标,而是一个收入指标。早期的国民经济核算中,曾以GNP作为核心指标。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GDP逐步取代了GNP,联合国《1993SNA》已将GNP正式改称为GNI,即国民总收入。与GNI有关的另一个指标是“国民净收入(NNI)”,它与其他收入指标的关系如下所示: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
43三、国民可支配收入及其使用去向国民经济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在生产领域进行,它与GDP的来源和创造相联系,并根据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对GDP的贡献大小来分配。初次分配可以使市场机制对要素价格的形成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再分配则在全社会范围进行,着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再分配主要是各类经常转移收支。转移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和资产,而没有取得相应的货物服务和资产的交易活动。经常转移指除资本转移外的所有转移收支,具体包括: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收支、其他经常转移收支如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44最常用的“收入”概念是国民可支配收入。所谓“可支配收入”,是指各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在一定核算期内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得到、可以自主支配的全部收入;而“国民可支配收入”则是指一国的所有常住单位或所有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之和
=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与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13.11)45可支配收入形成之后,必然有一定的去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必须将消费性开支与投资性开支区分开来。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就是“储蓄”,包含固定资产折旧因素的称作“总储蓄”,扣除折旧因素的则称作“净储蓄”。储蓄是进行投资(实物投资或其他非金融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本国或本部门的储蓄未必与自己的投资相一致。需要通过金融交易或资本转移,对资金的余缺进行融通。从全国的角度看,由于国内各机构部门的转移收支互相抵消,所以只要计算与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如果计算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则还需计算来自其他部门的转移收支净额。表13.4是2013年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形成与使用状况。读者可自行验证以上所述各种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46指标金额指标金额一、国内生产总值588018.8三、
国民总收入583196.7劳动者报酬298966.1四、来自国外转移净收入-539.8生产税净额73536.4五、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82656.9营业盈余103747.0六、最终消费301008.4固定资产折旧111769.3七、总储蓄281648.5二、
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4822.1
表13-4
2013年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形成与使用第五节国际收支核算48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误差与遗漏各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国民核算中,对外经济往来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的。一、经常项目指与国外经常发生的收支往来。包括:(1)货物的进出口;(2)服务的进出口;(3)收益收支,包括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的收支;(4)经常转移,主要包括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外
国其他部门及个人之间的无偿援助和捐赠等。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净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对外收益净额及要素净收入是国民总收入的组成部分,对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则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49二、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交易引起资产所有权变更,金融交易则引起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资本项目包括:
(1)资本转移,即本国与外国之间资产所有权的无偿转移,包括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或投资赠款、债务减免等。(2)无形资产购买或处置,具体包括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或其他可转让合同等交易。
金融项目包括:(1)直接投资,指为获长远利益,直接参与经营的对外投资;(2)证券投资,主要包括股票及债券交易;(3)其他投资,包括贸易信贷、政府贷款、银行贷款、其他部门贷款、货币及存款等。50三、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拥有的可以直接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经常收支与资本金融收支统称为国际收支。由于各种原因,国际收支常常会出现顺差或逆差。这时,储备资产可起到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的作用。国家还可通过储备资产的增减干预外汇市场,从而间接地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四、误差与遗漏理论上,国际收支差额与储备资产
的增减净额相抵为零。
但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误差与遗漏”。51五、各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栏是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表的宾栏设贷方、借方、差额三栏。对资本和金融项目,贷方记录对外获得收入的项目,如货物服务出口、获得投资或借款,收回投资或贷款等;借方记录对外发生支付的项目,如货物进口、支付服务费、投资、偿还贷款等;差额是贷方发生额减去借方发生额后的余额,正数表示顺差,负数表示逆差。对储备资产来说,净增列入借方,净减列入贷方,顺差为负数,逆差为正数,与上述项目差额的符号相反。各项目之间存在如下平衡关系:
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
储备资产差额)
52
差额贷方借方一、经常项目21967760279917714257949955货物47599163235414489187815327服务-1919694019094433138291373收益-34109852129612224707108经常转移-302347741126707136147二、资本和金融项目3823968257298724253474756资本项目-3275193950197225金融项目3827243257104774253277532三、储备资产-11778012312279014900802四、净误差与遗漏-14013716
14013716表13-5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摘要)
单位:万美我们以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参见表13.5)。从表13.5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的经常收支总额实现了顺差219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收支顺差382亿美元,从而使我国的储备资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当年净增1178亿美元。储备资产净增额之所以小于国际收支的总顺差,是由于存在误差和遗漏1401亿美元。
净误差与遗漏差额14013716
=
-(21967760+3823968-11778012)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储备资产差额)
54第六节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分析指标55国民生产分析指标收入分配分析指标最终使用分析指标其他重要的分析指标一、国民生产分析指标(一)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时期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数量变化中,包含价格变动因素,因而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生产水平的变化。所以用GDP来反映经济发展速度时,必须注意其价格问题。采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各个时期的GDP,称为“名义GDP”。如果各个时期的GDP都采用固定价格、可比价格或某个特定时期的价格来计算,则称为“实际GDP”。经济增长速度应以消除了价格变动影响的实际GDP作为计算的基础。56实际GDP可以利用计算名义GDP得到的资料和有关的价格指数去推算。在统计实践中有以下两种方法:
(1)双紧缩法。
实际GDP=实际总产出—实际中间投入(2)单紧缩法。
实际GDP=实际总消费+实际总投资+实际出口-实际进口57名义GDP与实际GDP相除,可以得到GDP紧缩价格指数。它可以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的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期的实际GDP求得。也可以利用名义GDP指数和紧缩价格指数去求得。
58(二)各部门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该指标可以按三次产业分类计算,也可以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计算。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各部门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所占地位及其变化情况。59表13-6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单位:%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10027.947.624.5200010014.745.439.820141009.242.748.1(三)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式中各部门增加值和GDP的增量都应以可比价格计算。(四)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说明每个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数量,用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效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60
二、收入分配分析指标(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这两个指标分别是GDP和GNI与同期全国人口平均数的比值,分别反映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在计算地区的这两项人均指标时,应注意其所利用的人口数据要采用本地区的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作为划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依据。从总量看,中国已居世界前列,但如用人口平均,则尚处在世界中下游水平。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352美元,居世界112位,最高的卢森堡则有49056美元。提高人均GDP,既要大力发展生产也要控制人口的增加。61(二)分配构成利用国民经济分配的基本统计资料,可以分别计算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和最终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析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大致相当于企业,住户大致相当于个人。如果将历年的资料进行对比,还可以观察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总体变动趋势。分配的构成还可以从不同性质的收入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可计算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在初次分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等等。62表13-7我国各机构部门在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单位:%63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在下降,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则有上升的趋势。年份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合计200824.518.357.2100201319.818.961.3100(二)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分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一种是由于居民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篮球场地租赁合同协议
- 冷库维修合同协议
- 合同额变更的补充协议
- 种子合同协议范本
- 解除运输协议合同
- 华图协议班合同条款
- 货物合同变更协议
- 夫妻终身协议合同
- 可转股协议存款合同样本
- 简易加工协议合同
- 2025年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招聘6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4修订版)
- 三14《情绪对对碰》心理健康课件
- 双硫仑(戒酒硫)药片药品说明书
-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8 第八章 小组社会工作
- 生理学(全套课件)
- 路基石方破碎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二年级美术上册课件 《3.我的手印画》 赣美版 (共18张PPT)
- Q∕SY 126-2014 油田水处理用缓蚀阻垢剂技术规范
-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价考试三级全套课件
- 适老化改造培训课件(PPT 3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