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a.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b.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c.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a.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b.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1.社会动荡战乱,人们易于接受宗教学说。2.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吸引力。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2.反佛斗争文化冲突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思想及作为a.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神灭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b.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本、新罗等国,对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中印及沿途国家间的文化交流。3.复兴儒学文化融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他强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扬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授谱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企图建立一个融汇“百家之学”的新儒家学说。二、文学艺术1.文学社会变迁影响文学艺术的风格*唐诗繁荣的原因1.国家社会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2.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思想自由。3.科举制“以诗取仕”的推动。4.统治阶级的爱好和提倡。5.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2.艺术文化多元、文人自觉*魏晋隋唐时期书画艺术形成的条件1.知识分子群体形成2.笔墨纸砚等文具改进3.多元思想影响情感表达三、科技特点:实用性强,服务于农耕经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才基础: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社会条件:隋唐统一后安定的社会环境,文化基因:多元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主观因素:士人用多种方式反省社会表达自我。“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四、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唐代对外交往(链接·选择性必修1)1)原因: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表现a.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b.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c.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4.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链接·选择性必修3)外传:制度、文化、物质、技术传入:物种、宗教、娱乐文化【探究点二】唐朝中外文化频繁交流的特点及影响1)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领域广泛;渠道众多;范围广阔,内容丰富2)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魏晋以来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隋唐统一局面,*统治阶级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