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1.“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2.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有利于当时()A.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3.下图为洛阳龙门交脚弥勒造像,建于北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形象。下面右图为杭州飞来峰弥勒造像,建于南宋,仿照的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弥勒造像的变化反映出()A.佛教自我调适逐渐融入中华文化 B.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C.南宋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 D.佛教内部思想流派发生变迁4.隋唐时期朝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教学,如隋朝在国子寺设书学博士以事书法教导;唐朝不仅在国子监设书学,而且以“身、言、书、判”四项标准铨选人才。这些做法()A.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B.推动了人才选拔改革C.扩大了儒家思想影响 D.提高了官员行政能力5.《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前三卷讲粮食、蔬菜的种植,第四、五卷讲果树、林木的种植,第六卷讲动物饲养,第七、八、九卷讲酿酒、做酱等副业,第十卷介绍南方一些植物。这反映了,贾思勰()A.主张加强南北耕作技术的交流 B.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善于总结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6.孙思邈:“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说明孙思邈的《千金方》()A.吸收了理学为生民立命精神 B.奠定了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C.全面总结了历代药物学成果 D.体现了中医的医德伦理思想7.唐高祖、唐太宗虽尊李耳为祖却以儒学为主,高宗虽精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则天虽称道却以佛教治国,唐玄宗时期虽然道教大炽,但佛教依然强盛。这体现了()A.三教并行的思想局面 B.统治者重视宗教治国C.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8.东晋后期,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寺庄”“寺户”等相继出现,寺院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南朝时寺院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局面带来的影响是()A.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均田制遭到破坏C.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D.租调制无法维持9.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A.实行自由开放的文化政策 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 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10.《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辉衣,诸君何为入我辉中!’”这反映了()A.统治者思想较包容 B.魏晋名士放浪形候C.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D.儒家地位受到冲击二、论述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安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面的唐代长安示意图展现了众多的历史现象。——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从图中任选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三、材料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材料三: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材料四: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简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的意思是大唐这个国家,法律完备,是个珍贵的国家,应该常常去。说明日本要以大唐国政治文化为蓝本来促进本国的发展,故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对唐文化仰慕崇敬,主张学习中国文化,没有反映中国学习日本的文化,因此B项中的相互交流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没有涉及贸易和经济往来,故C项错误。故选:A。2.答案:D解析: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1中洛阳龙门北魏时期的弥勒造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的特点,图2中南宋时期的弥勒造像则仿照的是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融入中华文化中,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并非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列举了杭州一个造像为例子,但不能说明南宋时期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排除C项;北魏到南宋弥勒造像的不同不能体现佛教内部的思想流派,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政府对书法艺术的重视。选率A:根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教学”“以‘身、言、书、判’四项标准铨选人才”可得出,隋唐时期政府重视书法,积极倡导书法教学,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隋唐时期对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视,而不是选才改革。排除C:材料体现政府重视书法有利于推动书法艺术发展,而非扩大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促进书法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与提高官员行政能力关系不大。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等农业生产经验,体现了作者善于总结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技术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出《齐民要术》记载的主要是农业生产经验,不涉及商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贾思勰的重农抑商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中的“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可知,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非常宝贵,因此医生在治病救人时应该尽职尽责,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的医德伦理思想,D项正确;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而理学在宋朝产生,排除A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医德的重要性,而非对历代药学成果的全面总结,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三教并行的思想局面。选择A:由材料“尊李耳为祖却以儒学为主”“精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等表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统治者崇儒、尊道、礼佛,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武则天“以佛教治国”只是材料部分内容,选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唐朝时儒学受到佛道的挑战和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D: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并非材料主旨。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选择C:根据材料“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地主经济发展,占有大量土地与人口,这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寺院地主经济发展与儒学地位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D:D项说法夸大了寺院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不符合史实。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尊崇孔子,修建老子庙,唐太宗提高道教地位,这有利于道家学说的发展,对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唐朝文化政策的自由开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初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重视,故排除C项;唐初统治提倡道教,并不等于打压儒学、佛教,故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由“礼岂为我辈设也”“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可得,魏晋时期名士阮籍、刘伶等人表现出忽视或者无视儒家提倡的礼的行为,反映出儒家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名士阮籍、刘伶的生活态度与当时世人对其的讥讽,并未涉及到统治者的态度,所以没法得出统治者思想包容的结论,排除A项;魏晋名士放浪形骸只是表面现象,题干设问是“反映了”,需要看到这些现象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名士阮籍与刘伶自由洒脱的生活作风与世人对其的嘲讽态度,并未触及法律,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法律制度相对宽松的结论,排除C项。11.答案:历史现象:佛寺、道观和摩尼教庙宇等遍布长安各居民区。形成原因:唐代前期国力强盛,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皇室为巩固政权,奉老子为始祖,道教一度处于尊崇地位,因而长安城中道观众多;佛教自魏晋以来长期盛行,到唐代发展至鼎盛阶段,因而长安城中佛寺也很多;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来宗教大量传入中原,长安城内摩尼教、景教等教派的庙宇较多。评价:这是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的体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客观上冲击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地位。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从历史地图中选取一例历史现象,进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并作简要评价。作答时既可从长安示意图中提取出“佛寺、道观和摩尼教庙宇等遍布长安各居民区”,也可提取出“长安城市布局方正严谨”“商业区和居民区的界限严明”等历史现象,建议考生选取知识储备充足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时要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完整有序。12.答案:(1)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都主张改良社会。儒家主张: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工具管理国家,变法革新,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等思想。(2)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受统治者的尊崇)。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3)特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儒道佛既存在一定的思想冲突,也出现交融趋势。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可知,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根据材料“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可知,都主张改良社会。主张:儒家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包括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包括以法律为工具管理国家,变法革新,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等思想。(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