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重点难点】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东周时期,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2.导火线: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表现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抉择(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2)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1)唐朝法律①发展:唐高宗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特点:礼法结合。(2)唐朝教化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基层教化: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推动因素①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基本历程: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乡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宣讲内容为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结果: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考点探究】1.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内涵及原因(1)内涵:指封建法律制度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战国、秦朝法律制度基础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法律制度的历史过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是“礼制”与“刑律”的互动过程,既是在礼制发挥主导作用下的刑律儒家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礼制刑律化的过程。(2)原因①儒家法律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②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③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④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2.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1)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令”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各州官僚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的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达标检测1.关于某部重要典籍的编修缘起,《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十四年,右丞相张说奏曰:‘《礼记》汉朝所编,遂为历代不刊之典。今去圣久远,恐难改易。今之五礼仪注,贞观、显庆两度所修,前后颇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与学士等更讨论古今,删改行用。’制从之。”以下关于该典籍的叙述正确的是()A.继承汉以来立法经验,礼法结合的典范B.推广魏晋以来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C.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D.成为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2.中国传统年画多为钟馗等有镇邪功能的神人力士,或是秦琼这类武将人物。清代的扬州年画在人物形象上,多呈现历史故事中的治世明君、报国忠臣、圣贤君子等形象,下图《屈原与渔樵耕读图》即为典型。清代的扬州年画()A.彰显了市民社会地位的提升 B.蕴含了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C.表现出崇文重道的题材特色 D.体现了抽象的文人审美取向3.表内容出自《商君书》。“刑生力,力生强,强生成,威生德,德生于刑”《说民》“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画策》“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据此可知,该书()A.立足于融合儒法思想 B.服务于君主集权需要C.确立了德主刑辅原则 D.完善了国家统一理论4.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下图是《唐律疏议》书影,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B.礼法结合的典范C.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D.开创律令儒家化5.西汉中期以后,经义决狱和引经注律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经义决狱是指直接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大义作为判案依据,无论立法、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引经注律是指儒学大师依据儒家经典为律法作注。这些手段使()A.儒家经义法典化 B.国家法律体系化 C.儒学地位边缘化 D.法律程序规范化6.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载:子、媳“殴大父母者,黥为城旦舂(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