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

部编教材2016语文七年级上下册、2017语文八年级上下册,

课内古诗词共23首,课外古诗词诵读共32首,部编九(上)语

文课内古诗词三首,课外古诗词诵读共8首,九(下)语文教材

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从教材选取的这些古诗词来看,我们在综合

复习时,横向联系一下,从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表达等方面作点

分类,既可以避免按照课文顺序单调重复理解背诵每首诗,又可

以清晰比较出诗词的异同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以下我将初中语文古诗词作的分类与我们语文界的各位同仁

分享交流,以期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一、《诗经》--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部编2017语文八(下)课内选取了《诗经》里的两首诗、

课外诗词诵读也选取了两首。课内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

《兼葭》。《关雎》是一篇男女爱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

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不低俗,所谓“乐而

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像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

所谓“哀而不伤”。本诗开篇就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

力。刻画人物方面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

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

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兼葭》每章开

头托物起兴,描写深秋景色,渲染凄清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

人设置背景,主人公的行动是不顾露霜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

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表现出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

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点。全诗营造出了飘渺朦胧的

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

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学习这两首诗,我们在把握基本内容之后,还要重点理解重章

叠句的表现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两诗的具体句子为例的

理解在此不赘述。

部编教材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要求学生阅读,教师还要引

导学生分析归纳两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八(下)

教师教学用书第162页“问题探究”3作了全面的归纳,我个人

觉得这些归纳要点的方式可以作为“异同点”类的典型题,值得

好好斟酌。

学习这两首诗,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悟诵读是“心悟口诵”

的过程,只有认真揣摩诗歌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再辅之以

一定的诵读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为了培养学

生的兴趣,教师出示《关雎》的第一章的一种翻译,要求学生另

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原诗

的语言、节奏、情韵,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现代汉语的驾驭运用能

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选取了出自《诗经邺风》的《式微》

和《诗经郑风》的《子衿》。诵读《式微》,注意体味《诗经》

中常见的风致:内容极其单纯,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抒

发质朴率真的情感。诵读《子衿》,注意把握一、二章和第三章

的不同:第一、二章运用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

做出强烈的反问,增强表达效果,第三章以“挑”“达”的动作

刻画心理,末句运用夸张式的独白(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

将深深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两首选自《诗经》的诗以

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营造氛围与课内的两首是相同的。

二、思乡情结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渡荆门送

别》/李白、《黄鹤楼》/崔颍,这些诗中均有思乡主题的呈现。

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

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

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本诗教

学重点放在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的构思上。诗以对偶

句发端,“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

“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

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

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

出来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

现的情景。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

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

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

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

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

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

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

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

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

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

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游子深秋远行图,并

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诵读本

诗关键放在“组合富有特征的景物”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上。秋

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会让人感到忧愁和

悲伤,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马致远的这首小令,

教读过程中始终把“我”置于秋景之中去“感同身受”。他的布

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

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

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

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

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多益。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

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让人

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

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

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

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还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

愁绪徘徊在漫漫的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

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

深切,悲伤更为凄厉。写景之妙啊!

他的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个字便觉愁重,

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

之前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

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

人读之而倍感“断肠人”凄苦,这首小令情与景交融达到天衣无

缝的境界,反复诵读不禁潸然泪下。

李白《渡荆门送别》可以与七(上)课外的《峨眉山月歌》

一起读。两诗都写于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之时。唐开元十二年

(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

出发,经三峡,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

下,向楚地出发(《渡荆门送别》)。两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

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

之情。

《峨眉山月歌》这首短小的绝句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

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诗境中无处

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艺术形象。《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叙事、描写、抒情相

结合,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动,景色优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

力。教学时一般的处理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描写诗句所展现的画

面以加深印象。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运用拟人

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有了对李白的这两首诗的理解,我们再引导学生诵读公元

735年李白游洛城时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七下课外诵读),

不难理解李白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崔颍的《黄鹤楼》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

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

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顾题诗在上头。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

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

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

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

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

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教学这首诗,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感的变化:(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寂寞、惆怅)(2)结合一二联中的两个“空”字理解

这种情感。(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

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

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3)诗中最能概

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

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

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思乡愁绪。)其次是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在阳光明媚

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

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最后是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

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颈联写到的楼

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

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

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

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

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三、结合人生际遇,抒写个人情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1、表达怀才不遇之感。怀才不遇是指有才学而未遇其时,不

得重用。还指不得志的人。我们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此类诗有:《登

幽州台歌》/陈子昂、《贾生》/李商隐、《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行路难》(其一)/李白、《赤壁》/杜牧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

元年(696年)。陈子昂诗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

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在了解这一背景下指导朗

读: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

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前后句

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整

体感知: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鹫八级;最后

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

从中来,潸然泪下。理解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

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

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结合

诗句感知意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

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

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苍茫的孤独感。)

《贾生》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

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

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

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

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

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

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

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一一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抓关键词“可怜”,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本诗在行文方面

的特点:“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

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可怜”是可惜、可悲的

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

评之情。诗人嘲讽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

遇的感慨。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一一前两句围绕

“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对照而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显得特别有力。)

(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

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

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

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

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

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

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月下独酌》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

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

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

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

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

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

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

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

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

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

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

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

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行路难》:理解主旨:“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

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

才不遇的情怀,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抒写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迷

茫、苦闷的心态及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

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

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

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

漫主义的情调。

把握结构: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

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

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

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

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

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

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

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

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

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

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

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

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

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就整体而言,这首诗起伏跌宕,曲径通幽。前四句写面对美

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

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

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

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

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

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

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

奈。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

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

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

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以小见大的写

法既含蓄又形象。本诗常与他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比阅

读。(四川达州2017年中考题:(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2)

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1)甲诗借古物

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

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

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乙诗表达了诗

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2、被贬际遇

唐刘禹锡被贬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鉴赏关键点】这首诗一反

前人悲秋的感慨,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晴空中鹤飞冲

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

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形象鲜明,寓意深

刻。【思想内容】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

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

绪和不屈的斗志。【名句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这两句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图景,引发

诗人无限的情思,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

怀,表现奋发进取的精神。本诗常与写“秋”题材的小令《天净

沙•秋思》比较阅读(如: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

么不同?《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

秋思乡之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古诗中“左迁”一词直接提示“被贬”、“远调”之意,唐代

韩愈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

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

精神。“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

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

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

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

生之路的难行,读来使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与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

唐代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而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表达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

篇,从远道寄给他,这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

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

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

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在唐代,被看

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

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

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这里既有对老友遭

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

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

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

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李白在

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

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三国魏诗人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

生活,有感而发,写下了慷慨激愤之作《梁甫行》。本诗主要运

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

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隐居生活

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描绘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

物时所领悟到的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表达了诗人淡泊明

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常见考题呈现:(1)诗中表达诗人心

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o(心远悠然)(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示例: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3)“悠然

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写出了隐士在田间耕作

的悠然闲适的意境。“见”给人以不经意之感,符合悠然闲适的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意境,“望”则给人急切、期盼之感,与全诗意境不合。)

初唐诗人王绩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

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

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

献。《野望》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教学重点:借

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感受律诗音韵之美、

积累名句。难点: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

诗中寄寓的感情。细读赏析环节呈现如下:1.首联传达出诗人什

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传达

出百无聊奈的彷徨心情。“徙倚”)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

自己的话描述。3.颈联中哪几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

归纳这两联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光色交融、远近交错、动静结

合的写作妙笔。)4.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运用什么手法传达

这种情怀?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在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

以结尾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

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而且还要跨越两千多年去寻找

知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旷古的落寞、旷世的情怀啊。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引

导诵读时想象诗人在竹里馆里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

一起。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

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与陶渊明的隐者心态类同。

表达寂寞孤独心境的诗还有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七言绝句《约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客》》。“闲敲棋子落灯花”,小小的动作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诗人

排遣内心地怅惘和无奈。

4、离情别绪

古诗中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比比皆是:《别董大》(唐•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

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孟浩然之广陵》孤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初中语文中出现的两首诗很有

代表性: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名句“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语言凝练而形象、饱含深情而富

含哲理,一改过去送别诗那种黯然销魂的悲伤低沉基调,而代之

以积极、昂扬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一点与盛唐

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点比较:

这两句不仅写景,而且还巧妙用“浮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到处

漂泊,诗人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

徐缓而恋恋不舍,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这正是诗人此刻的心情啊!

情景交融,动人肺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送别时的豁达开朗,也可

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放在一起体会。出自《诗

经小雅》的《采薇》中“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与“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都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感情。前者表达戍

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后者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

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王勃的这首五律还可以与王维的七绝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加以对比。两诗题材相同,表现的都是与友人

送别的情景。王维诗借景抒情,情绪趋于低沉,王勃的诗直抒胸

臆,情绪区域达观。王维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的意境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反。两诗都有出色

的景物描写,王维诗中的景清新明丽,渲染了气氛,王勃诗中的

景气势宏伟,意境开阔。两诗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中有画”

的特点。

离别诗中常见的意向归纳:杨花一飘忽不定一离愁别绪;杨

柳一谐音留也一杨柳依依一缠绵俳恻一送别怀人;鸿雁一鸿雁传

书一思乡怀人;杜鹃一叫声凄切一悲凉凄清一-羁旅思归;夕阳

一凄凉失落一怀古幽情一思乡怀人;秋一满目苍凉一游子思乡怀

人。

三、忧国忧民情怀

综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忧国忧民思想源远流长。从魏晋时曹

氏父子努力建功立业,关注天下苍生到唐朝杜甫“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宏愿,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无不折射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忧民意识,

这是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血脉,潜藏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

闪烁着知识分子特殊的情怀和文化关照O我们初中语文部编教材

中选取的此类诗篇有: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

居易的《卖炭翁》、杜牧的《泊秦淮》、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大作》等。

“诗圣”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

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

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在他的诗中贯穿着

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课文选取的《春望》《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我们教学时,比较了两诗的异同点。相同点:背景相

同,都写于唐安史之乱时期。《春望》诗写于他探家途中投奔肃

宗被俘被押至长安之时(756年3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

于761年他辗转奔波到四川暂时安定之后,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

结束;开篇都写实:《春望》开篇写“春望”所见:战乱后国都

残破不堪,长安城乱草丛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写秋风

破屋的情景。主旨相同:都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不同点:

体裁不同。《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

古诗。抒情方式不同:《春望》诗深沉含蓄,除了忧国之外,还

有思家悲己之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叙事后,直接发出

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教材将歌行体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乐府体诗《卖

炭翁》放在一课,除了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形式

上与近体诗有着明显的差异外,其它比较的点也较多。两诗在思

想感情上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

多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两诗都有精彩的描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写,应引导学生加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

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

抒情的语句。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泊秦淮》,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我

们找到清代袁枚七绝《马嵬四首》(其二),与之比较阅读以加深

理解。(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前者是诗人夜晚住宿在秦淮河畔,听

到歌声的感触;后者则是诗人在去陕西赴任的途中,路过当年唐

明皇被迫赐死杨玉环的马嵬坡时,联系时势所引发的历史性思考。

前者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而后者更偏重民生。(D两首诗都

引用了古代的诗歌,请从表层与深层意义两个角度分析它们各自

在诗里的作用。(《后庭花》也就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

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伴随着陈的灭亡,它也就

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在这首诗中指的是寻欢作乐,而并不是

实指这支曲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长诗,内

容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在这里指的是帝王的爱情。)

(2)“用典”可以使诗句内容含量增大,请从这两首诗中任意找

出两处,并加以分析。(《泊秦淮》中“隔江”一方面照应“亡

国恨”,同时又指当年隋兵已经在江北岸,而陈后主却依然沉湎

于声色之中。《马嵬四首》(其二)中“人间亦自有银河”化用牛

郎织女的传说。)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

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o这首诗由两个方面组成:

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

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

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

使他的诗歌在热情奔放的同时,却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

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

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

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

诗篇。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

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

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学习这首诗,直接的拓展就是陆游相关的爱国诗,如《示儿》,

进一步加深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印象。再就是写“梦境”的诗句归

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天接云

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

我归何处?(李清照《渔家傲》)

四、表达雄心壮志

《观沧海》和《龟虽寿》中分别展现了曹操青年和晚年的宏

伟志向。教学过程中,课堂重点有意识地会落到名句赏析上:“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杨,志在千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综合复习时,我们不妨将这一类诗

词名句加以积累并作赏析,学生既能由重点句子去理解全诗,又

可以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引用。教材中出现地此类名句有: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登飞来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

城子密州出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破阵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

零丁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等。

另外富含哲理的诗也可以以类似地方式加以处理: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

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

湾《次北固山下》)这些诗句富含的哲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

材的诗。初中教材中出现的边塞诗反映如下内容:1、边塞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

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中有表

现征夫艰苦生活的内容。3、报国、思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六、知人论世析宋词

1、苏轼:被贬的经历,豪放的词风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眉56〜1063)进

±o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乌台诗案),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

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僧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

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

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

中建立的。

教材中选取了苏轼的三首词,分别是《江城子密州出猎》《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江城子-密

州出猎》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

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教学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此词表达了强烈抗敌的政治主张,抒

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接点题,次写围猎时的

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

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

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

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

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

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

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

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

上片问天,下片问月。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

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远,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苏

轼任密州知府徐州太守时期,诗词创作已渐趋成熟,初步形成了

豪放、旷达的词风,并开始有许多佳作问世。尤其以这首《水调

歌头》让人耳熟能祥。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

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

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

初中语文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