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尊师名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题目

四、作者简介

五、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六、重点字词

绯红鲜红标致落第诘责不逊托辞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物以稀为贵

七、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

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

的事情?写了哪些事?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写的,

叙述线索又是什么为口何选材?

八、精读课文,思考:“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

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37段)“我”总还时时记起他的什

么?

(提示:阅读4-35段,选择两人交往过程中你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

“我”的情感。)

九、研读赏析。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2、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

么思想品质?

十、问题探讨

1、鲁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可藤野先生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

写道:“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

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我”在东京境遇怎样?到仙台又怎样呢?请结合语

句所在的语段,说说“我”的心情。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下文哪一句呼应?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2、讨论: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

3、(5段),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大概是

物以稀为贵罢。”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4、“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5段)

5、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

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9段)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呜呼,无法可想!”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7、“我”在日本是作为弱国子民深受歧视和侮辱的,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

生去对我很好,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十一、小结

我”独自在异国,身陷屈辱、绝境,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

恳地关心、帮助“我”,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写这篇《藤

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

现实对抗。

十二、拓展研读

1、讨论:既然有一位如此伟大的老师的关怀、帮助,后来鲁迅又为什么弃医

从文?

2、讨论: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你从中得到怎

样的启示?

3、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十三、作业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

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

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后反思:

2、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二、欣赏母子情的图片,《游子吟》

导语

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

孩子时,还不准孩子哭出声来。对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请

看胡适的《我的母亲》。

四、板书课题:我的母亲

五、作者简介:

六、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文经绐()庶()祖母

翳()绰()号

佃()户恭()

筹()备摹()画

七、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翳责罚管束气量广漠宽恕质问文给给

八、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思路是什么?

九、探究讨论

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概括至具体)?

1、讨论交流

2、具体分析

十、这些事件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十一、评一评

请用“母亲是一个—的人。因为文中写道—”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

母亲的形象。

十二、说一说

1、请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3、在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所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4、既然全文重点是写“母亲是我的恩师”,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

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

十三、生活采真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

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

母亲的影响?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十四、各抒己见

课文既写了母亲给予自己的直接的教育,也写了母亲为人的方式给予自己的影

响。你对母亲教子的方式和为人的方式有怎样的理解和看法?

十五、课文总结

十六、美文美读(课后研读)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十七、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十八、积累:名人谈母爱,自古以来民间的俗语。

十九、小结

二十、布置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注音写两遍。

教后反思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

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人生

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牛汉写的一首诗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酷()似枉()读马鬃()磨磨蹭()蹭哄()笑调()教哄()

骗起哄()调()动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为)去温厚

四、整体感悟

1、课文写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围绕“第一本书”写了哪些内容?

①交待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②回忆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和事;

③抒发了对第一本书的崇敬赞美之情。

三、划分文章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四、探究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

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

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

子里叫卖纸烟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4.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后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2)怎么理解“枉读了”、“枉写了”和“人不能忘本”中“枉、本”所揭示的

深刻含义?

5.“我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七、品味主题

读了牛汉而《我的第一本书》的内容后,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感情?

九、积累名言

教后反思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

世界。

3.品评语言,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

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四、整体感知一初识托尔斯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把握不准的词,小组交流。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托尔斯泰给你留下怎样的初步印象?

五、细读文本一了解外貌特征

1、前半部分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2、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3、为什么要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六、精读美句一感受眼睛魔力

1、作者是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眼睛的?突出了眼睛的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语句朗

读、分析、体会。

2、描写内容

3、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你看出它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联系背景——探寻伟人内心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

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

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

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

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

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八、拓展延伸

九、总结:

十、布置作业:

请写你最熟悉的人的某一个片段,要求运用上述方法写写他的那双眼睛!

H^一:以名言结束

教后反思

5、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富有感情的朗

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3.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

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

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

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一首赞美海伦•凯勒的诗、一句名言。

二、作者简介

三、出示课题及教学内容:再塑生命

四、预习检查

觅食惭愧小憩遨游冥思遐想

1、字词学习

搓捻企盼繁衍迁徙花团锦簇油然而生美不胜收繁花似锦风云突变不可名状期期

艾艾

五、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记叙的主要事件:

2、迅速浏览课文,再次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六、主题探究

1、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

怎样理解呢?

2、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

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3、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

理解爱”三件事呢?

七、课外拓展

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

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八、课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身边还有这

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

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

九、推荐作业

1.观看影片《海伦•凯勒》,并写观后感。

2.收集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

教后反思

6、雪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体味“雪”的含义

2、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渗透在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二、作者简介

鲁迅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1925年1月18日,写作本文的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

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他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

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四、字词积累

博识脂粉奁消释褪尽升腾凛冽磬口

五、研读课文、讨论赏析

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如何给文章划分层次?

江南篇

1、哪个句子写出了江南雪的特点?

2、如何理解“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文段向我们展示了哪些色彩?从中你感受到了江南的雪野有什么特点?

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虚写?《春》中哪个句子与它相似?

5、作者写塑雪罗汉对展示江南的雪景有什么作用?

北国篇

1、文中有哪些语句是描写朔方的雪的?

2、这些词语描写的只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雪”吗?

3、作者笔下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觉得江南的雪景图与北方的雪景有什么

不同?

4、作者用哪三个形容词来形容雪?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5、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六、课堂小结

七、拓展延伸

1、诗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字以内的

片断。

八、教学反思:

7.雷电颂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

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

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

《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二、读准字音:

三、积累词语:

睥睨:虐待:鞭挞:雷霆:踌躇:罪孽: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求: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要用不同语气、语调、语速。

五、问题探究

1、研讨:

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

样的?

2、研读:

⑴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

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

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赏析:

艺术特色

1、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1.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2.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3.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

大精神。

七、布置作业:

1、练习三

2、背诵1一6节

3、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内容,写出自

己的心得体会。

八、教学反思:

8、《日》、《月》

巴金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场、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

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导入图片)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

场(yang):日出。浸(jin)

姮(heng)娥,即嫦娥。皓(hdo)月:明亮的月亮。

2、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点评后,学生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C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C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

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7)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

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8)“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

“死”有什么含义?

(9)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10)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猜“她”

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1、与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

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

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

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2、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六.教学反思

9.海燕

IWJ尔基

教学目标

1、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2、象征手法、对比和烘托。

3、散文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2、渗透在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引入新课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二、积累字词

呻吟翡翠蜿蜒苍茫蠢笨飞沫飞窜胆怯

掠起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题目是《海燕》,请你替作者拟定一个副标题。

要求: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洁,

字数不可过多。

例:一勇敢的斗士一暴风雨的勇士一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利的预言

家一无畏的革命者一革命的先驱者一划破乌云的利剑

2、这篇散文诗是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来写的,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看看

暴风雨到来之前海面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根据这些变化,你们认为文章刻画了几

个场面?

3、在这三个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4、请同学们齐读有关描写海燕形象的句子,想像三个场面中海燕的雄姿,小组

讨论,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并说说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5、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6、作者为什么还要反复地写狂风、乌云、惊雷、闪电呢?

7、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何作用?

五、归纳小结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

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

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

得胜利的前景。

六、拓展延伸

文中除了描写海燕,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你想像一

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等会说些什么,试“海燕的宣

言”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海燕的心理应包括欢乐,渴望暴风雨,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七.教学反思

10.组歌浪之歌雨之歌

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背景

二、字词积累

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

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三、《浪之歌》

(1)、自由美读课文

美读要求

1.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顿、快慢等)。

3.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2)、默读思考、合作探究

1.“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2、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

3、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3)、探究主旨

这首诗仅仅写浪对岸的爱情吗?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雨之歌》

(1)、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2)o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合作探究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这种胸襟和情怀,对你有什么启迪?

(4)、品味赏析

品读诗歌,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5)、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五、拓展延伸

1、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

(如花、草、彩虹、雪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

中心)

六教学反思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

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

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A,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B,然后总结作者的思

想观点。

A,我就是关键语句哟,你走眼了吗?

1、反对征服自然的说法,认为人的智慧仅是大自然智慧这沧海中的一滴。

2、大自然要窃笑人类。

3、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在挖掘人类陷阱。

4、宇宙中有比人高级的生物。

5、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相形见细。

6、大自然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

7、我只是宇宙机体的一个部分。

8、宇宙是有生命的。

9、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10、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11、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B,看看作者想说什么?(思想观点)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

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

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

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

自己”?

三,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要求人类面对自然应该有怎样的认

识?应该怎样去做?)

敬畏自然,从字面说就是对自然又敬重又畏惧。

敬重自然,就是要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得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承认人类自身是自

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畏惧自然,不同于古

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就是要认识到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应该调整与自

然的关系,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自然更加美好,人类的生存更加美好。(看图)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说法。

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

是大自然的智慧。

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

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五,拓展

让我们高呼!

环境与人类共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是一叶扁舟,人类需要同舟共济。

手拉手整治母亲河,心连心保护大地球。

存一分敬畏,留一分安全。

六,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

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

象性、抒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难过、悲痛的。

二,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

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同样的

悲剧还有哪些?

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体裁:报告文学

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

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文学性(形

象性)、抒情性

四,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五,罗布泊资料简介

六,读课文,字词义。

1,字词

①萧瑟②和煦③干涸

④吞噬⑤裸露

2,释义: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吞噬:吞食;并吞。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七,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用

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

2,依据文章内容,概括造成美丽的仙湖消逝的原因有哪些?

3,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情?(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八,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哪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九,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

十,文中还介绍了哪些同样的悲剧?

十一,请拟一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

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十二,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

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

十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本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

3、了解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4、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认识自然的神奇力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懂得人类也要注意调节,以求和谐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用概括提要的方式整体把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3、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教学难点

1、运用记叙的要素构建记叙的框架。

2、运用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

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

谜的兴趣。

一,注苜,词意

媲()美挑衅()

迷惘()笃()信

啮()齿滑稽()

徘徊()逃窜()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四,精读探究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

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

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

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

旅鼠的道路”。

六,拓展延伸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

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

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四,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体会其作用,

并揣摩作者的感情。

作用:

(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揣摩作者的感情: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

第二句:表明了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

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第三句: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得大雁

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五.对你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总结归纳: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六,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七,拓展延伸

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1、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一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

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想象,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以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星新一(1926-1997),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超短篇小

说响誉世界,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

代表作有《恶魔天国》《人造美人》《声网》和《梦魔的标靶》

二,什么是科幻小说?

即科学幻想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三要素。

三,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读出下列字词。

哂笑牟取履行

棘手钏钉贪婪

众目睽睽莫衷一是

一视同仁任劳任怨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梳理课文内容(限一个字):

开端:(现)洞发展:(议)洞

高潮:(填)洞结局:(出)洞

五,探究学习

1,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小石头是从里来的?接着可能还会

发生什么?

2,出现这样一个洞,洞里被填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是谁之过?

六,文章主旨是什么?

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

大自然报复。

七,想象训练请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给课文续写一个生动具体的结尾,一百字

左右。

要求:可以在意料之外,必须在情理之中。

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

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

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掌握生字词

(四)理清脉络:

(五)整体感知:

1、文章描绘了几个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

2、山路漫歌(环境描写,以环境衬人)

3、金满斗会(场面描写,片面结合)

(六)研读透析入木三分:

1、开篇介绍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中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的胜利形象,其中用了一连串

的动词,试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七)语言品析:

1、文章的的第四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路上的景色,

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

么意图?

2、找出第五段中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并认真品味加以评析?

(八)课后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模仿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

篇700字的作文。

教后反思: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理解文章行文从容、语言优美的风格。

3、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曰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3、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掌握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根据内容,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

2、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3、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4、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怎样的情感?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是为什么?这句

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2、选段引袁枚《腌蛋》中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直接引袁枚的文,而改

为转述,效果有何不同?

3.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5、结尾囊萤映雪的故事与文章内容无关吗?

6、课文以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你认为这样的行文线索严谨吗?为什么?

7、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端午的鸭蛋:1、端午的风俗2、家乡的

鸭蛋3、端午的鸭蛋)你在文中能找到一例么?

8、“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六)品味赏析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两个圆圆的

黄,使人惊奇不已。

1、“惊奇不已”的“已”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2、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3、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4、文章语言的特色:

(七)课外延伸: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教后反思:

18、吆喝

萧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

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

“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3、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生字词注释:

(四)理清文章思路:

(五)整体感知:

请找出文中描写吆喝的句子朗读并画出来。

(六)深入探究入木三分:

1、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1—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3、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五自然段的叙述以什么为顺序?

5、第九自然段中对于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作者

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四季”这一段(10自然段),写了哪几种吆喝?其中哪一种写的

最具体生动?

(七)品析欣赏:

1、H自然段-13自然段是评议性文字,分类别对吆喝声进行欣赏,你

能从文中找出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吗?

2、儿化首运用:

3、合辙押韵句式:

4、读完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

(九)结语:

(十)作业:

教后反思

19、春酒

琦君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4、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

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质朴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质朴的特点。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事?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

吗?

(四)品读课文,用心体验:

你觉得课文中真正能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什么?

(五)领略意境理解感情:

文章结尾作者因为怀念春酒,并泡了八宝酒,那思乡的感情排遣了吗?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乡愁》

(七)品味语言;关注细节:

(八)感悟体会

教后反思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

3、欣赏本文情节虽然简单但曲折有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品味字词,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和“绝”。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掌握生字词

(三)结合语境理解划线词语:

1.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

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2.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

识吗?

3.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

(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泥人张、杨七、杨巴究竟“奇”在

何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

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

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

种夸张的作用?)

(五)美文欣赏:

(六)赏读品析:

1、这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2、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

3、品析好嘴之“好”

4、精读课文(6-15)自然段

(七)品析探究

1、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

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2、“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

嘛?傻啦?”请赏析本句好在哪?

3、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

“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

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赏析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4、在《泥人张》中说技艺靠“手”,而在《好嘴杨巴》中说技艺靠“嘴”,

两者是否矛盾?

(八)作业:

我身边的“俗世奇人”

教后反思

21课《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

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感悟一运用”

2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

自由的情怀。

【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郡人。他文章工于写景,

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1山川美景在文人笔下恣情挥洒,请看图片联想文章语句。

2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

从内容、写法、情感三方面进行比

较,试分析两文的异同点。

3词语

1)通假字

“反”通"返”,返回

“转”通“唯”,鸟叫声

2)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

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

3)重点词语

天下独绝(),百叫不绝()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O

一百许里()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

5测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

(3)经纶世务者

(4)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

(6)皆生寒树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总结:

1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

2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反思:

22课《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逐

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

官职。

二、,整体感知课文。

陶渊明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在思想、

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1解决生字

嗜辄吝褐箪汲侍觞瓢

2翻译课文方法点拨

名号来历:宅边有五柳树。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洛子觞赋诗,

3、一词多义

(以)

因以为号(把)

以此自终(凭借)

(之)

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无怀氏之民欤(助词,的)

(言)

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于贫贱”,介宾短语后置)

5、翻译下列句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思考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2.如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4陶渊明三大爱好:

.5本文写人的方法

四语言特点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

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

读来生动活泼,引人。

五作业(请用课文原句答题):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o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o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o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O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教学反思:

23课《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1由作者简介导入新课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其实,韩愈初登仕途,很

不得志。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

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

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2读准字音

祗zhl骈pian槽杨caoli

(Si)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hD也

石d&邪y6见xian

3朗诵课文

文段一:

二1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一辱没

骈一一同称一著称

2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

于一在之一结构助词,的

以一因为虽一即使

三探究

是?

一句

点的

者观

达作

段表

1、本

什么

明了

字说

段文

3、本

呢?

如何

命运

里马

,千

伯乐

没有

如果

2实、词

一食

、餐

食马一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