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6.1赤壁赋16.2登泰山记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6.1赤壁赋16.2登泰山记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6.1赤壁赋16.2登泰山记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6.1赤壁赋16.2登泰山记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6.1赤壁赋16.2登泰山记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七单元16【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歌窈窕之章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济水东流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舞幽壑之潜蛟【答案】A【解析】A.与例句同为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名词的意动用法。D.动词的使动用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④都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表疑问语气。③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B.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C.至于泰安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C【解析】A.古今义都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B.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C.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D.古今义都指凌乱,杂乱不堪。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A.客有吹洞箫者 B.固一世之雄也C.渺渺兮予怀 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A【解析】A.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B.推断句。C.谓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5.下列各项中,引用或化用的句子对应关系不当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诗经》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孟子》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庄子》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答案】B【解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论语》【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登泰山记[清]薛福成必置身高超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夐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行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③。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独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行斯须去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有删改)【注】①夐(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方格。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B.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C.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D.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答案】D【解析】“十数”是修饰限制“名迹尤甚者”的,解除A、C;再依据动词“乘”“出”其支配对象分别为“山轿”“郡北门”,解除B。故选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游记有带争论色调的,有带科学色调的,有带抒情色调的。B.泰山:又名岱山、外方。自秦始皇起先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C.督师:明清时除皇帝外最大的地方官员,掌有较大的兵权。师,军队。督师,统率军队的意思。D.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闻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答案】B【解析】“外方”为嵩山的古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坎坷,诸峰环绕,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漂亮的山景,最终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D.文章的描写、争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丽;深刻精辟的争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启迪。【答案】C【解析】“最终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分析错误,文章最终仍旧在描写登泰山的状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突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忽然绽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从前没有马上停下来。(2)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隧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参考译文】肯定要置身在高而敞亮的地方,然后心和眼睛才不被近处的事物遮挡,才可以抒发我胸中广袤高远的志向。所站的地方越高,看到的地方越远。以前,孔子登上泰山后,就认为天下变小了,不是指人的目力能穷尽广袤的天下,而是因为天下群山中高大邈远之境没有超过泰山的,到了泰山就感觉到胸怀豪迈旷达,与天相接,广袤无限,即使广袤的天下,也不能够扰乱自己的思绪。同治四年(1865),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曾公的名望在全国被人们推崇。其次年,(曾公)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察河防,绕道泰安,视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非常闻名的名胜古迹,都尽情欣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宏的气概,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日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所去过的地方没有达到这座山的百分之一,而泰山景色漂亮、富有灵气,各处有各处的美景,意象大不相同,但又无法描绘出来,我因此没有写出来。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抬头望岩石的缝隙,白云悠然地飘浮。越阶可以向上,不知道通向何处。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志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突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忽然绽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从前没有马上停下来。等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曲折似乎一条带子。徂徕山雄踞旁边,高出群山,它的山峰仿佛能达到泰山的半腰,而郡城坐落在原野上,像棋盘一样。远远地凝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似乎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改变。然后才知道不登上泰山的山顶就不知道众山的确不高呀。人的独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走出尘世之表象,摒弃浅陋狭隘的见解,那万物就不能成为蒙蔽我的事物了。而事物特别的形态、奇妙的意趣,在我所凝视的范围内没有隐匿的。那些如泰山这类有形的高,往往不能许久地保持,只有如精神境界这类无形的高才不会很快离自己而去。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隧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过了三天,骑着马很快回到了济宁,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董昭,字公仁。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劝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节选自《三国志·董昭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答案】D【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是袁绍问董昭用什么方法治理钜鹿时董昭的回答。结合语境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可知“欲……”的主语应是董昭自己,所以“众谋欲诱致其心”的断句不合理,据此解除A、C。“耳”在这里是句末语气词,其前不应断开,据此解除B。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敬重。B.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掾史。C.檄是古代用于正式的文书,假如在其上插鸟羽,则表示非常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D.太祖作为帝王庙号运用,多被用来指开国之君,也有不是帝王而被后人追授的,文中的曹操就是这种状况。【答案】A【解析】字并非古代成年男子特有,古代女子行笄礼,表示成年,不便直呼其名,也会另取字。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敌人做内应,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B.董昭巧使妙计,平定魏郡贼乱。他兼任魏郡太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利用他们做间谍,趁机击败了贼人。C.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告主将。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劝告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廷并让他举荐曹操袭父爵。D.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入城,最终胜利劝服他们率城倒戈。【答案】C【解析】依据“曹今虽弱……当故结之”可知,董昭并未让张杨举荐曹操袭父爵。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郡惶恐,乃以次劝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郡人都恐惊担心,(董昭)就依次劝慰,于是全都平静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赞扬他干得好。(2)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被谗言鼓动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到汉献帝那里去,到河内时,被张杨留下。9.董昭为什么选择杨奉和太祖合作?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杨奉和韩暹、董承、张杨等人不合,董昭认为杨奉兵力最强,且没有同伙救济,可以和太祖互通有无。【参考译文】董昭,字公仁。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瓒,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官员,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归附公孙瓒。袁绍听说了,派遣董昭兼任钜鹿太守。(袁绍)问:“你用什么方法治理(钜鹿)?”(董昭)回答说:“一个人的微弱力气,不能消退众人的图谋,我想诱导他们的心,提出和他们共同协商,等到获得了他们的实情,就依据详细状况来制服他们。计策临到那时才能确定,(现在)不能说出来。”当时郡里的豪门大族孙伉等几十人是特地谋划反叛的主要人物,惊扰了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假造袁绍的檄文告谕全郡说:“(我)得到贼人安平人张吉的口供,他们将攻打钜鹿,贼人用原孝廉孙伉等人做内应,檄文传到郡中就逮捕孙伉等人执行军法,作恶的只是他们本人,妻子儿女不连坐。”董昭依照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