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1页
初中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2页
初中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3页
初中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4页
初中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九上语文第二单元提纲孔乙己一、回顾小说的相关文体知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的刻画是中心。按照篇幅的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一)人物描写1、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二)人物形象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三)故事情节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2、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四)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④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孔乙己》的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打倒孔家店,拥护德(民主)、赛(科学)两先生的口号,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林琴南等人“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引自鲁迅《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种种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三、《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及细节描写。四、文章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五、生字词1、字词读音与书写阔绰(chuò)舀(yǎo)羼水(chàn)绽(zhàn)拭(shì)蘸(zhàn)打折(shé)2、难词释义格局:布置的格式。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间或:偶然,有时候。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阔绰:阔气。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六、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三层(第12~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阅读1-3段,回答问题1、文中对短衣帮和长衫客进行了哪些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四个方面的对比:衣着,短和长;姿势,站和坐;地点,里和外;菜肴,荤和无。目的: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2、长衫客踱进里面喝酒的“踱”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传神地表达出长衫客们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和短衣帮构成鲜明的对比。3、①作者渲染了咸亨酒店怎样的气氛?②对掌柜的脸孔和主顾态度的交代有什么作用?①气氛压抑,人情冷淡,揭示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的冷酷现实。②进一步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更突出了孔乙己被当作笑料的可悲的社会地位,为孔乙己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4、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1、应怎样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2、小说常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找出文中对孔乙己的各种描写,并分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肖像和外貌描写。社会地位低下,穷困潦倒,想保持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却又十分懒惰的老书生形象。)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语言描写。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不堪,受封建教育毒害深重,已经达到了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程度了。)③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神态和语言描写。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力图维持自己是读书人的清高。)④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肖像和语言描写。内心已经感到羞耻,但表面上却表现得更为激烈,说明他仍然热衷功名,追求科举,自命读书人清高。)3、试分析文中“排”字的表达效果。“排”在这里的意思是“一一摆出”,这既是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又是对短衣帮的示威和回击,表现了孔乙己的虚荣和穷酸气。4、谈谈“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首先揭示了酒客们麻木不仁,丝毫也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其次是以笑写悲,用笑声衬托悲凉的意味,使孔乙己的遭遇更具悲剧效果。阅读第5-8段,回答问题1、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孔乙己)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有哄笑取乐?他们只知道哄笑取乐,奚落他人,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求片刻的刺激和欢乐,可见他们都是受封建制度的侵蚀,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其实,他们和孔乙己一样,都是受封建统治者奴役的一群,他们的命运和结局也不会比孔乙己强多少。2、选文中哪些事例非常典型地反映出孔乙己受封建科举毒害很深?①别人问他识字吗时,他显出不屑的样子,表明他自视读书人,清高,不屑置辩。②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他神色大变,满嘴之乎者也,表明触及到了他内心深出最痛楚的地方,揭开了他精神上的疮疤。由此可见,他受封建科举毒害之深。4、简要分析“罩”字的表达效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将碟子盖在手下,保护所剩不多的几粒豆子的情状。为了活命,他不得不这样。欢乐当中透着辛酸。5、简要分析“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句的表达效果这一细节描写很风趣,是孩子们笑的原因,因为他们听不懂;也写出了孔乙己的担心和着急,但在这个时候还满嘴的之乎者也,可见迂腐至极,受毒害之深。阅读第9–13段,回答问题1、第9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可有可无。(有,就是取笑的材料;没有,别人照样过。)2、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①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孔乙己的穷困潦倒。②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走”,说明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孔乙己此时哪还有人的尊严可言呢!这样写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推测的语气,因为没有亲见他的死,也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的死,是不确定的。这也反映出孔乙己无人关心的可悲命运,人情冷漠的残酷社会。“的确”是十分肯定的语气,根据孔乙己现在腿已经断了的情况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了,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面对心灵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他只有死路一条。两词连用,准确表达出了孔乙己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写出的晚秋的凉意,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4、孔乙己断腿后仍然取笑他的是谁?举例说明这个人最关心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明什么?掌柜的;他最关心的是个人利益,是钱。他是一个自私冷漠,惟利是图,没有同情心甚至没有人性的家伙。说明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5、请具体谈谈作者都写了谁的笑?每种人的笑的含义是什么?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分别是第4段、第6段、第8段、第11段。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不经意的笑;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的笑,奚落取笑;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是哄笑,取笑;孩子们的笑是天真的笑,是觉得有趣的笑。这笑声不仅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世态炎凉,也表明了孔乙己被损害被侮辱的社会地位。6、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以笑写悲,不仅暴露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麻木不仁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揭露了人们的不觉悟,也增添了文章悲剧色彩。7、假设孔乙己中了举人,大胆地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别人又会怎样?请描写一个生动具体的场面或景象。(答案略)8、理清小说的线索: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一厘米一、作家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二、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的伟大母爱,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三、写作特点分析。1、以小见大,主题深刻。本文以“一厘米”为标题,视角别具匠心,从小事中体现人物的不平凡,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从而使文章的主旨鲜明而深刻,有很强的感染力。2、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透过一个人的心理描写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为了小也,她忍”表现了一位母亲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性格;“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表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挚爱之情。3、独特形象的比喻。如:“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作家将家境不富裕要培养出有大家风度的孩子有一定难度比作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全力以赴就能取胜,形象而生动,让人过目不忘。4、对比、设置悬念等手法的成功运用。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设置悬念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第1—23段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第二部分(第24—100段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第三部分(第101—144段):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五、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挑剔(tì)允(yǔn)诺

矜(jīn)持

吮(shǔn)吸

骄横(hèng)哄(hōng)笑脱臼(jiù)

狡黠(xiá)

内疚(jiù)

兀(wù)自锲而不舍(qiè)战战兢兢(jīng)窘(jiǒng)迫忐忑(tǎn

tè)不安侃侃(kǎn)而谈执拗(niù)六、解释下列词语。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5、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6、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7、矜持:拘谨,拘束。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9、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10、狡黠:本指狡猾奸诈,课文中指耍小聪明。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12、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白皮书:政府、议会等公开发表的有关政治、外交、财政等重大问题的文件,封面多白色,所以叫白皮书。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战战兢兢:课文指害怕畏惧的样子。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彬彬,配合和谐。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七、课文知识点。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条线索组织了哪些情节?本文的线索是“一厘米”(或“该不该买票”这件事)。围绕这条线索写了这些情景:坐公交车,为不够1.1的儿子买票;吃西瓜时,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参观寺院两次量身高;自己写信讨回公道。2、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因为她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负责。3.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因为她要讨回公道,讨回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比金钱更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八、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和含义。1、中心句: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惟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赏析】心理描写,这是一位母亲的宣言,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沉的爱,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2、比喻句:“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赏析】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3、比喻句:“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赏析】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4、重点句:陶影充满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她的儿子的。【赏析】这是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就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孩子是自己的好”,真实自然的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感情的深厚。5、心理描写句:“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赏析】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九、阅读选文,回答问题。①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②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③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祥,看来是位领导。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她究竟想要什么呢?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叫爷爷。”她吩咐。“爷爷。”小也叫得很甜。“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到有些无措。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1、读第①段文字:(1)说说陶影乘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是她家庭经济拮据,她想尽量少花钱。(2)第①段文字主要用_心理_描写,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是_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也更突出她追求完美的艰辛_。2、读第②段文字,陶影为什么要为未满买票标准的儿子买一票?这时她看重的又是什么?她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这时她看重的是对孩子进行的“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把儿子培养成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3、请合理想象当两位干部向小也说明事情的原委后,小也会怎样?陶影会怎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会如何对待妈妈?如:小也此时真正理解了妈妈,他后悔自己当时的言行伤害了妈妈,连忙向妈妈道歉;陶影感到儿子终于理解了自己,以往多大的苦都没有掉过泪,可现在她不知是委屈,还是高兴,泪水不听话地流了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很听妈妈的话,再也不惹妈妈生气,勇于替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点拔:抓住人物性格、内心和原文内容去考虑。)差半车麦秸一、作家简介: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30年代开始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人性的恢复》,中长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长夜》、《李自成》等。二、主题思想: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第1――11段):这部分在人物正式出场前,写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对主人公的回忆。(这是侧面叙述和描写。以下是正面叙述和描写。)第二部分(第12――58段):这部分主要写“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第三部分(第59――108段):这部分写主人公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第四部分(第109――122段):这部分写在一次破坏日本鬼子的铁路、伏击运输车的战斗中,主人公英勇战斗,光荣负伤。这时的主人公,已经成长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喷嚏(tì)擤(xǐng)麦秸(jiē)歼(jiān)灭绰(chuò)号分泌(mì)毡(zhān)帽瘫痪(tānhuàn)冷峻(jùn)舐(shì)噙(qín)着泪窘(jiǒng)忌讳(huì)谄媚(chǎnmèi)胆怯(qiè)哽咽(gěngyè)霹雳(pīlì)五、解释下列词语。1、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2、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3、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4、谩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5、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六、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差半车麦秸”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游击队员为什么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差半车麦秸”本意是“不聪明”的意思;在文中具体是指新加入游击队的王哑巴;游击队员们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是因为他们见证了王哑巴由普通百姓成长为游击队员的历程,也表现了他们对王哑巴的喜欢和怀念,也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分析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并说明其代表的意义。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华儿女身上的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力量,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答题时要点答出来即可)七、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在我们游击队住下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灯火,我们总是要点着灯火睡觉,从“差半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连着两夜都发生了令人很不痛快的事情。第一夜灯火在半夜熄灭了,一个同志起来撒尿时踏破了别人的鼻子。第二夜,哨兵的枪走了火,把大家从梦中惊起来,以为是敌人来了,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一两支手电是不济事的,有的误摸走了别人的枪支,有的摸到枪支却找不到刀子。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我心里有一点约摸,便向“差半车麦秸”偷看了一眼。“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看集中在他身上。“糟糕,”我心里说,“他要挨揍了!”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几乎又要跪了下去。可是队长忽然笑了起来,温和地问道:“这样的生活你能过不能过?”“能的,队长!”“差半车麦秸”从腰里抽出他的小烟袋来,送到队长的胸前,“你老抽袋烟吧!”同志们全笑了,有的笑得捧着肚子蹲了下去。队长也笑得连连打着喷嚏。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不笑。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模,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第二天我把“差半车麦秸”拖到没人的地方,悄悄地问他为什么每夜要把灯火熄掉,他的脸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地咕哝道:“香油贵得要命呐,比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睡不惯。啊,你抽烟吧!”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差半车麦秸”在宿营时偷偷熄灭了屋子里的灯而导致营地混乱。2、最后一段运用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差半车麦秸”的哪些性格特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差半车麦秸”质朴、节俭的性格特点。3、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举出两处并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例:动作细节——“噙着小烟袋”的动作细节在文中出现过多次,非常鲜明地表现了北方农民的身份特征。“擤鼻涕后往鞋尖上抹,吃完饭用手指甲剔牙”等动作细节,都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了他身上的一些陋习,这些细节真实而生动。八、阅读李春雷的《雪中小卓玛》,完成文后题目。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采访归来,驱车赶往西宁。天上飘着纷乱的雪花,把青藏高原上的大山都染白了。刚刚走出几公里,我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上学了没有?”“谢谢!”“你叫什么名字?”“谢谢!”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但现在看来,她的境遇决不会像我想象的那么孤苦。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以前,她或许从电视里看到过外面的世界,和外面世界的人们。但那些都是虚幻的,遥远的,这一次,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于是,她向外面的世界,向这个国家,发出了第一句真挚的心声:谢谢!谢谢!这是她的第一次生命感受,这是她的第一次面向外界的喊话,这是她的第一篇作文!虽然只有两个字,却是最准确最真诚的表达!大雪簌簌地落着,很快就掩盖了她的头发和衣服。转眼之间,她变成了一个晶莹的白雪公主。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雪仍然在落着,她坚毅地捧着纸板,面向大路,面向远方,静静地沉默着,像一个小小的思想家。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小卓玛坚定地立在风雪中向救援的人们表达感澈之情。(概括时要围绕记叙文的要素)2.文中写天气的寒冷尤其多次写到雪,有何用意?答:表现高原恶劣的环境,村托出小卓玛(勇敢、坚强、镇定、执著等)的形象,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接近即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词巧妙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结合这个词揣摩小女孩的心理。答:“迟疑”,包装精致的食品吸引了小卓玛,她想接受,但又想到灾区其他孩子更需要这些枣西,因而犹豫不决,表现了她此时此刻矛盾的心理状态。(围绕矛盾心理答即可)4.阅读全文后,藏族小姑娘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答:①有感恩之心;②坚定和倔强;③懂事;④镇静和成熟等。(至少答出其中三点)5.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丁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清兵卫与葫芦一、作家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对当时日本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他是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二、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各部分大意。全文共46小节,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头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第二部分(2-6):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第三部分(7-20):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第四部分(21-44):写小说的中心事件即清兵卫买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葫芦,却因此被父亲抹杀了他爱好葫芦的天性,而那个葫芦被人以高价收藏。第五部分(45-46):呼应开头,交代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又热衷于绘画了,但结局难料。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茶卤(lǔ)葫芦籽(zǐ)呵斥(hēch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