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诊断课件_第1页
斜视诊断课件_第2页
斜视诊断课件_第3页
斜视诊断课件_第4页
斜视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斜视与弱视斜视诊断10.5

第一章

基本理论及概念

(BasicTheoryandConcept)第一节眼外肌的解剖与功能斜视诊断10.5一、眼眶:二、筋膜系统:三、眼外肌:四、眼外肌的检查与眼球注视位置的关系

第一节:眼外肌的临床解剖及功能斜视诊断10.5一、眼眶:1、形状:为漏斗形的骨腔2、组成:额骨、上颌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3、结构:

①视神经孔

园形,直径4~6mm,有视N、眼A等②眶上裂

有第Ⅲ、Ⅳ、Ⅵ脑N、第Ⅴ的第一支、眼上V等③眶下裂

有第Ⅴ脑N的第二支、眶下N、眶下V等4、功能:保护眼球斜视诊断10.5眶上裂视神经孔眶下裂斜视诊断10.5二、筋膜系统:

1、组成:①

球筋膜②眼外肌肌鞘③遏制韧带④悬韧带2、功能:使眼球能自如地悬挂在眼眶内。斜视诊断10.5内眦遏制韧带外眦遏制韧带眼球筋膜肌鞘斜视诊断10.5为下直肌和下斜肌的肌鞘融合为一且与该处的Tenon氏囊相连悬韧带(Lockwood氏)斜视诊断10.5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1、起点2、止点3、走行4、N支配5、功能眶尖处之总腱环鼻侧角膜缘后5.5mm直肌中最肥大且力量最强的动眼N(Ⅲ)内转眶尖处之总腱环颞侧角膜缘后6.9mm与眼球的接触弧长外展N(Ⅵ)外转眶尖处之总腱环上方角膜缘后7.7mm位于眼球垂直子午线的鼻侧,与前后轴形成23°角动眼N(Ⅲ)动眼N(Ⅲ)上转内转内旋下转内转外旋眶尖处之总腱环眶尖处之总腱环下方角膜缘后6.5mm眶底处之鼻下方眼球赤道部后颞上象限巩膜眼球赤道部后颞下象限巩膜位于眼球垂直子午线的鼻侧,与眼球视轴成51°角滑车N(Ⅳ)动眼N(Ⅲ)内旋下转外转外旋上转外转三、眼外肌斜视诊断10.5上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下直肌7.7mm5.5mm6.5mm6.9mm斜视诊断10.51-1眼外肌的运动功能

斜视诊断10.5[外直肌]

其附着线距角膜缘6.9毫米,肌长40.6毫米,肌腱长8.8毫米,宽9.2毫米,由第六对脑神经支配,其作用力与水平向轴及前后向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故收缩时仅使眼球外转,但在向上、向下第二眼位状态下,可略助眼球上、下转运动(图1-1、1-2)。

斜视诊断10.51-2眼外肌(右眼正位)1-3

眼外肌及外直肌附着线(右眼侧位)斜视诊断10.51-4外直肌——

外转

lateralrectus斜视诊断10.5[内直肌]

附着于距角膜缘5.5毫米的巩膜上,全长40.8毫米,腱长3.7毫米,附着线长10.3毫米(图1-1、1-2),是最强大的眼外肌,其走向与外直肌方向一致,作用力与水平向轴及前后向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故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但在向上、向下第二眼位状态下,可略助眼球上、下转运动。斜视诊断10.51-5内直肌——

内转

medialrectus斜视诊断10.5[上直肌]

附着于眼球垂直经线上方距角膜缘7.7毫米的巩膜上,其附着线不与角膜缘平行,鼻侧端距角膜缘近于颞侧端,上直肌走行方向与视轴呈23°角(图1-1、1-2)。在第一眼位其主要作用是使眼球上转,次要作用是内转、内旋(图1-3)。当眼球外转23°时肌肉的走行与视轴重合,此时上直肌仅有上转作用(图1-4)。当眼球内转67°时(实际不可能达到),上直肌走行与视轴呈直角,肌作用力只有内旋、内转作用而无上转作用(图1-5)。斜视诊断10.51-6

上直肌(眼球在第一眼位)1-7上直肌(眼球外转23°)1-8上直肌(眼球内转67°)斜视诊断10.51-9上直肌——上转,内旋,内转斜视诊断10.5[下直肌]

附着于眼球垂直经线下方距角膜缘6.5毫米的巩膜上(图1-1、1-2),与上直肌相同,其附着线鼻侧端比颞侧端更接近角膜缘。在第一眼位下直肌与视轴成23°角,因此在第一眼位下直肌的主要作用是下转,次要作用是内转、外旋。当眼球外转23°时下直肌只有下转作用;当眼球内转67°时(实际不可能达到),此肌无下转作用而只有外旋、内转作用(参考图1-3、1-4、1-5上直肌)。斜视诊断10.51-10下直肌——下转,外旋,内转斜视诊断10.5

[上斜肌]

附着于眼球赤道后的外上象限的巩膜上。在第一眼位时上斜肌的牵引力与视轴呈51°角,因此收缩时可产生下转、内旋作用,由于上斜肌的附着线位于眼球旋转中心(垂直轴)的后方,因此该肌收缩时还有外转的作用(图1-6)。当眼球外转39°时上斜肌的牵引力方向与视轴垂直,无下转作用而只有内旋及外转作用(图1-7);若眼球内转51°,则只有使眼球下转的作用(图1-8)。斜视诊断10.51-11

上斜肌(眼球在第一眼位)1-12上斜肌(眼球外转39°)1-13

上斜肌(眼球内转51°)斜视诊断10.51-14上斜肌——内旋,下转,外转斜视诊断10.5

[下斜肌]

止于眼球赤道后外下象限的巩膜上。下斜肌几乎全部由肌肉构成,只在附着点处有少许肌腱组织,肌长37毫米,腱长1毫米。下斜肌附着线被外直肌覆盖,几乎呈水平形,长9.4毫米。视神经距其后端约4.5毫米,黄斑位于其后端上1毫米、后2毫米处。下斜肌走行方向与上斜肌滑车后部分大致相同,与视轴呈51°角,于第一眼位时下斜肌收缩产生上转、外转和外旋作用(图58、59),若使眼球内转51°,只有上转作用;如眼球外转39°,只有外转和外旋而无上转作用(参考图1-6、1-7、1-8上斜肌)。斜视诊断10.51-15

上、下斜肌及其附着线斜视诊断10.51-16

下斜肌—外旋,上转,外转

inferioroblique斜视诊断10.5眼外肌运动中的配合关系

第一眼位时眼外肌作用斜视诊断10.51-2-1第一眼位时眼外肌作用表斜视诊断10.5[单眼运动中的主动肌、合作肌与拮抗肌]

眼球的每一运动均由几条眼外肌的主要与次要作用共同完成,起主导作用的肌肉称为主动肌,起辅助作用者称为协同肌(synergisticmuscles),与上述作用相反的肌肉称为拮抗肌(antagonisticmuscles)。例如:眼球内转时内直肌为主动肌,上下直肌为协同肌,外直肌与上下斜肌为拮抗肌,其中外直肌是主要拮抗肌。(表1-1)。

斜视诊断10.5表1-1

眼球运动中眼外肌的关系眼球运动

主动肌

合作肌

拮抗肌

外转

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

内转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

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上转

上直肌.

下斜肌.

下直肌、上斜肌

下转

下直肌.

上斜肌.

上直肌、下斜肌

内旋

上斜肌.上直肌.

下斜肌、下直肌

外旋

下斜肌.

下直肌

.上斜肌、上直肌斜视诊断10.5[双眼运动中的配偶肌]

当双眼向某方向运动时,两眼之间协调一致,使视线指向同一方向以保持双眼单视。双眼间有相同作用而且互相合作的一对眼外肌称为配偶肌。它是指两眼共同运动时,两眼的主要作用肌肉,例如:双眼右转时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为配偶肌。六对配偶肌见图。斜视诊断10.51-2-26个主要诊断眼位和6对配偶肌斜视诊断10.5[诊断眼位]

诊断眼位是临床上比较配偶肌之间功能强弱的眼位。检查方法是使眼球转到某一位置,在该位置只突出两配偶肌的某一个主要运动功能,排除次要功能,而且尽力排除或减少其他肌肉参与该运动的可能性。例如,使右眼球上转的肌肉包括右上直肌及右下斜肌,当令右眼向右上方注视时,右眼视轴与右上直肌作用力方向一致,上直肌收缩时只产生上转作用而无内转、内旋之次要作用,另外也使右下斜肌的上转作用处于难以行使作用的力学位置。假如令右眼向右上注视时上转受限,即可认为右上直肌功能不足,右上转位即为右上直肌的诊断眼位。以此类推各肌诊断眼位如图。斜视诊断10.51-2-3上直肌的诊断眼位(外转23°)

除内、外直肌以外,临床上观察其他两组垂直肌肉的配偶关系时都是以其垂直作用为主。斜视诊断10.5四、眼外肌的检查与眼球注视位置的关系(一)眼球的位置:1、原位注视:2、次位注视:(第一眼位)为正前方注视(第二眼位)(第三眼位)为内、外、上、下转为向内上、内下、外上、外下转动(二)眼外肌的六个注视眼位:(三)协同肌、对抗肌和配偶肌:斜视诊断10.5六对配偶肌注视眼位配偶肌向右看向左看向右上看向右下看向左上看向左下看右外直肌右内直肌右上直肌右下直肌右下斜肌右上斜肌左内直肌左外直肌左下斜肌左上斜肌左上直肌左下直肌斜视诊断10.5三对相互制约的主要拮抗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旋转运动外直肌上直肌上斜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斜视诊断10.5(二)眼外肌检查的六个注视眼位注视位置被检查的眼外肌向右看向左看向右上看向右下看向左上看向左下看右外直肌右内直肌右上直肌右下直肌右下斜肌右上斜肌左内直肌左外直肌左下斜肌左上斜肌左上直肌左下直肌斜视诊断10.5第二节眼外肌生理一.眼球运动的生理二.双眼视觉生理斜视诊断10.5

一.眼球运动的生理

1.旋转中心

2.Fick轴和Listing平面

3.肌肉平面

4.眼球旋转轴

5.眼外肌与眼球的切点和接触弧斜视诊断10.5

眼球运动的基本定律

1.Sherrington定律

2.Hering定律

3.Donder定律

4.Listing定律斜视诊断10.5二.眼球的位置

1.原在位

2.第二眼位

3.第三眼位斜视诊断10.5三单眼运动(见表2-4)单眼运动包括外转、内转、上转、下转、内旋和外旋斜视诊断10.5四双眼运动1.双眼平行运动2.配偶肌斜视诊断10.5五眼球运动范围利用周边视野计,视标选用E字视标,大小根据视力而定斜视诊断10.5六近距离注视复合动作AC/A1.隐斜法

2.梯度法斜视诊断10.5二.双眼视觉生理

一、双眼单视(融合机能):(一)定义:双眼共同注视的目标同时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通过大脑融像作用成为单一清晰像。

1、正常的视网膜对应

2、双眼运动协调一致(二)正常双眼视形成必备条件:

3、视网膜上的物像必须相似

4、大脑中枢有完善的融合机制

1、同时知觉(三)双眼单视的临床分级:2、融合力

3、立体视觉

斜视诊断10.5双眼视觉生理(一)正常双眼视觉1.双眼中心凹注视2.正常的眼球运动功能3.视网膜上的物象必须相似4.正常的视网膜对应斜视诊断10.5(二)双眼视觉的生理机制:视网膜成分:主观视觉方向:视网膜对应:双眼单视圆和Panum空间:融合功能:视网膜竞争:生理性复视:立体视觉:立体视力:斜视诊断10.5(三)双眼单视功能失调的后果:1、复视:两眼的中心凹接收不同的像,无法将其融合成单一像,从而出现双重像。2、抑制:

发生斜视后,在双眼视的情况下,同一物体不能同时落在两眼的中心凹上,因而出现复视现象。为了消除“复视”的干扰,大脑自动关闭一眼视觉信息的传入。3、异常视网膜对应:是一种感受器的适应。4、偏心注视:单眼视情况下,视网膜的中心外区域可以用于注视。5、弱视:斜视诊断10.5斜视(strabismus)

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向目标一侧,称为斜视。斜视诊断10.5双眼单视功能失调的后果:混淆视和复视:交叉复视:同侧复视:抑制:弱视:异常视网膜对应:旁中心注视:肌肉挛缩:球结膜挛缩:斜视诊断10.5

一眼球运动的生理1旋转中心

2Fick轴和Listing平面3肌肉平面

4眼球旋转轴

5眼外肌与眼球的切点和接触弧斜视诊断10.5

(一)、视网膜对应点

双眼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点称为视网膜对应点(图1-1)。以双眼中心凹为中心的视网膜各点(如F1与F2,c1与c2)皆具有共同视觉方向,在视网膜上围绕中心凹形成一个位置相互对应的倒像。斜视诊断10.5右眼左眼图1-3-1

双眼视网膜对应点

斜视诊断10.5(二)、双眼视差在双眼视网膜上分别感受着不完全相同的刺激,形成双眼视觉上的差异,称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视觉的基础。斜视诊断10.5(三)、视界圆假设客观视空间中有一系列点在注视点的两侧,每一点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把空间中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曲面,称为视界圆。通过两眼结点和注视点的外接圆即Vieth-Müller圆周就是该距离的视界圆。在视界圆之前的刺激点产生非交叉视差;在视界圆之后的刺激点产生交叉视差(图1-12)。斜视诊断10.5

1-3-2

视界圆

其中在B点产生非交叉视差,A点产生交叉视差,而在O点落入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无视差产生图1-3-3

Panum区

阴影内所有的点刺激双眼视网膜将会产生双眼单视,而阴影以外的点刺激双眼视网膜将会产生复视

斜视诊断10.5(四)、Panum空间

位于视界圆内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该区的物体虽然没有成像在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但能够形成双眼单视。Panum空间近侧或远侧的物体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呈现复视(图1-13),即为生理性复视的基础,形成立体视的深度感。

斜视诊断10.5(五)、异常视网膜对应由于长期处于斜视状态,斜视眼视网膜发生定位功能的变化,原来非对应区域的视网膜会取得共同的视觉方向,使输入皮层的信息发生重新组合,消除复视,产生较粗的双眼单视。斜视诊断10.5

正常人双眼的眼位有偏斜的倾向,但能够通过融合机制控制时为称为隐斜(phoria),如融合机制不能控制,则双眼表现为间歇性或恒定性偏斜状态,称为显斜(heterotropia,tropia)。斜视诊断10.5

大部分斜视是在儿童期发病,影响正常的双眼视觉的发育。如能在儿童期正确治疗,可以获得功能性治愈,恢复或重获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双眼单视。成年后手术仅能获得美容的效果。斜视诊断10.5斜视时的双眼视觉改变复视(diplopia)与混淆视(confusion)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非对应点上的结果。混淆视是外界的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斜视诊断10.5抑制(suppression)为了消除复视而产生的代偿机制。视觉中枢主动抑制偏斜眼的物像而在偏斜眼的黄斑区产生一个抑制性暗点。斜视诊断10.5异常视网膜对应偏斜眼黄斑区以外一点与注视眼黄斑区建立的异常对应关系是对复视和混淆的代偿。斜视诊断10.5偏心注视(eccentricfixation)偏斜眼使用黄斑中心以外一点作为注视点,通常在有较深弱视及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斜视眼。斜视诊断10.5双眼单视分级1级为同时知觉2级为融合3级为立体视觉斜视诊断10.53.双眼单视必须的条件

binocularsinglevision双眼视力相近或者相等。具有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能力。眼外肌的协同作用。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具有完善的融合功能:同时视,融合,立体视。斜视诊断10.5双眼视觉⑴双眼单视在注视时外界物体在双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成像,经大脑枕叶视觉中枢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具有立体感的像,称为双眼单视。斜视诊断10.5一、问诊内容

问诊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斜视诊断尤有价值(图2-1-1),主要内容如下:

1.眼位异常的发病时间或发现时间。

2.眼位异常的程度和出现频度,包括:

1)是否有时正位,有时斜视(隐性斜视、间歇性外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图2-1-2)、隔日性内斜视及隐性垂直斜视(DVD)等(图2-1-3);

2)斜视角度是否有变化,充分睫状肌麻痹或充分矫正屈光不正后是否正位(用于鉴别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斜视诊断10.5

图2-1-1

询问病史

上图

裸眼内斜视

下图

充分矫正屈光不正后正位图2-1-2调节性内斜视斜视诊断10.5

3)斜视角稳定不变(见于恒定性斜视);

4)斜视眼稳定于某眼不变还是可以双眼交替注视。

3.观察幼小时期或发病前照片:尽可能的请病人带来幼小照片(图2-1-4),观察分析照片上眼位及头位(图2-1-5)。斜视诊断10.5图2-1-4

观察患儿各年龄眼位图2-1-5

斜视引起的代偿头位

斜视诊断10.5

4.是否进行过弱视治疗,特别是遮盖治疗,遮盖何眼、何方法、何时间,遮盖是否认真和有效(图2-1-6)。a遮盖治

b上图

遮盖不认真c下图

遮盖认真

图2-1-6

询问遮盖治疗史

a询问手术术式

b检查手术疤痕

图2-1-7

询问手术史

斜视诊断10.5

5.是否做过斜视手术

1)

何时、何地、何眼、何种手术(图2-1-7a);

2)

术前斜视类型,检查手术疤痕(图2-1-7b);

3)前次手术效果和眼位持续状况,可以借用前次手术前后照片比较(图2-1-8a);

4)术前术后是否做双眼视训练,何种训练

a.上次手术前后

b全身异常

c先天性小眼球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母女内斜视图2-1-8

全身、眼部异常情况及家族史

斜视诊断10.5

6.全身情况及家族史

某些患者具有家族因素,例如,间歇性外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弱视等。全身是否存在先天异常或后天疾病,若长辈和近亲患斜视时,子女应在2-3岁时进行斜视检查(图2-1-8)。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二节视力、屈光检查斜视诊断10.5婴幼儿视力的检测方法:

观察双眼角膜映光点的位置。

视动性眼球震颤法(optokineticnystagmus,OKN)。选择性观看法(preferentiallooking,PL)。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斜视诊断10.5一般检查检查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颜面对称,有无内眦赘皮假性斜视,和代偿头位。斜视诊断10.5一、视力检查

1.三岁以上儿童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及单字视力表等(图2-1);对数视力表

国际标准视力表

图形视力表

拥挤视力表

不同大小的单字视力表

双目视力仪

图2-1

儿童常用的视力检查表

斜视诊断10.52.各年龄儿童的正常矫正视力如下:

2岁:0.4~0.5

3岁:0.6~0.8

4岁:0.8~0.9

5

岁:1.0以上3.视力不良儿童不能注视,视线与环境不吻合,经常用手搓眼,常常存在斜视、高度屈光不正(主要是远视)、影响视力的先天、后天异常(上睑下垂、角膜白斑、瞳孔残膜、白内障、眼底病等)(图2-2)。斜视诊断10.5a斜视

b上睑下垂

c角膜白斑

d先天性白内障

e远视(眼轴过短)

f瞳孔残膜

g视神经萎缩

h视线与环境不吻合

I用手搓眼图2-2

各种影响视力正常发育的危险因素

斜视诊断10.5二、屈光检查

1.睫状肌麻痹剂的应用

幼儿患者如果发现视力不良或有内斜视时,必须在睫状肌充分麻痹后进行屈光检查,特别是生后6个月以后发病的内斜视,更需注意(图6)。对于调节性内斜视,必须隔一定时间,使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重复检查,应注意阿托品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否存在阿托品过敏史及青光眼家族史(图2-3)。斜视诊断10.5

图2-3

阿托品过敏

图2-4

散瞳及等候验光的患儿图2-5

屈光检查及验光设备斜视诊断10.5

2.散瞳验光及常用的散瞳药物:(图2-4、2-5)

(1)0.5%~1%阿托品眼膏:

适合12岁以下的儿童。1日两至三次,点双眼,每次一小滴,连用三至五天。该药是强散瞳剂,睫状肌麻痹充分,作用时间持续2~3周。

(2)2%后马托品眼膏:

适用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60分钟1次,共5次,每次一小滴,点双眼,10小时以后散瞳验光,作用时间持续作用1~3天。

(3)1%复方托品酰胺:

适用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每次1滴,5分钟1次,共4次,点双眼,60分钟后检影验光。作用时间持续4~8小时。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三节

注视性质检查

斜视诊断10.5

一、使用带有检查固视用的特殊视标的直接检眼镜二、注视状态及其分类(图2-6)

1.中心注视良好:中心凹可以对准靶心,瞳孔缩小。

2.中心注视不稳定:中心凹还可以对准靶心,但不如健眼稳定。

3.偏心注视

:中心凹不能对准靶心,可分为以下几种:

a、中心凹旁注视;b、黄斑旁注视;c、周边注视;d、游走注视斜视诊断10.5中心注视

a中心凹旁注视

b黄斑旁注视

c周边注视

图2-6

注视状态及其分类

a双眼开放时右眼不能注视

b右眼单独开放时依然不能注视

图2-7

右眼不能注视的典型病例

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四节

斜视角检查法(一)斜视诊断10.5一、单视标检查法

1.角膜映光法(Hirschberg法)

是粗略估计斜视角的简易检查方法,常用于斜视角的初步检查、注视不良、眼球运动功能极差(麻痹性斜视)或幼儿不合作等情况。检查方法:令患者注视眼前30cm电筒光源,观察双眼角膜上光源映照光点的位置。

定性分析:当映光点落在一眼的角膜中心,另一眼角膜中心颞侧时为内斜视;落在鼻侧时为外斜视;落在下方为上斜视;落在上方为下斜视(图2-8)。斜视诊断10.5斜视诊断10.5斜视角测量角膜映光法(Hirschberg法)斜视诊断10.5图2-8

角膜映光定性分析示意图

a正位b内斜视c外斜视d左眼上斜视e左眼下斜视斜视诊断10.5定量分析:根据映光点距离瞳孔中心的位置来估计斜视度(图2-9)。

当映光点位于双眼瞳孔中央时为正位;位于瞳孔边缘时,其斜视角约为15°;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约为30°;在角膜缘为45°。斜视诊断10.5

15°

30°

45°图2-9

角膜映光定量分析示意图

斜视诊断10.5

2.棱镜中和法:

精确测量斜视度的方法。

常用棱镜:块状棱镜和串状棱镜。串状棱镜适用于较小斜视角的测量;块状棱镜多用于检查大度数斜视(图2-10)。

斜视诊断10.5b块状棱镜

a串状棱镜

图2-10

各种三棱镜斜视诊断10.5

原理:三棱镜的光学作用:光线穿过三棱镜,在进入和离开三棱镜折射面时会发生两次折射(折射方向均向基底),正常人通过三棱镜观察时感觉物体向尖端移位。使斜视眼角膜映光点移至瞳孔中心的棱镜度为该眼的偏斜度(图2-11)。斜视诊断10.5A三棱镜对光线的折射B斜视眼(左)视轴与光轴不相吻合

C经三棱镜校正后斜视眼(右)视轴与光轴吻合图2-11

三棱镜作用原理示意图

斜视诊断10.5棱镜的放置:棱镜的尖端指向斜视方向。检查方法:

①将三棱镜置于斜视眼前,调整其度数至映光点移至角膜中心,该棱镜度即为该眼的斜视度(见右侧动画)。

②Krimsky法:将棱镜置注视眼前,逐次增加度数,直至映光点移至斜视眼角膜中心为止,所加棱镜度即为其斜视度。斜视诊断10.53.遮盖及去遮盖法

操作方法:用遮盖板或拇指遮盖一眼约4~5秒,破坏融合功能后,观察另一眼是否移动;然后再快速去除遮盖,观察双眼同时注视条件下的眼位。最后遮盖另眼,重复上述检查。该检查必须要求患者双眼有运动及注视能力并能配合检查。主要作用:

1)鉴别显性斜视与隐性斜视:当去除遮盖后被盖眼快速由斜视位回到正位时为隐性斜视,否则为显性斜视;

2)观察被遮盖眼是否能注视:当去除遮盖后被盖眼能快速由斜视位回到正中位时说明被盖眼具有良好中心注视,否则为注视不良;

3)鉴别间歇性斜视与恒定性斜视:当去除遮盖后被盖眼不能快速由斜视位回到正中位,固定在原斜位不动时,说明被遮盖眼为恒定性斜视;如果去除遮盖不久或在主观努力下又可以回到原位时为间歇性斜视。

4)当遮盖一眼后,未遮盖眼出现眼球震颤,而去除遮盖后眼球震颤消失,说明患有隐性眼球震颤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四节

斜视角检查法(二)斜视诊断10.5

4.交替遮盖法:检查方法:被检者注视正前方视标,注视距离为33cm(视近)或5m(视远)两种,用遮盖板交替遮盖双眼,观察原被遮盖眼的运动方向。双眼交替遮盖需反复多次,充分暴露最大斜视角,并验证判断结果。该检查要求患者密切配合,双眼具备良好运动及注视能力。斜视诊断10.5判断方法:

1)当遮盖右眼约3秒钟后再遮盖左眼,此时右眼由外侧向正中移动,而遮盖左眼3秒钟后再遮盖右眼,此时左眼亦由外侧向正中移动时,说明患者存在外隐斜视或外斜视。

2)当遮盖右眼约3秒钟后再遮盖左眼,此时右眼由内侧向正中移动,而遮盖左眼约3秒钟再遮盖右眼,此时左眼亦由内侧向正中移动时,说明患者存在内隐斜视或内斜视。

3)当遮盖右眼约3秒钟后再遮盖左眼,此时右眼由下方向正中移动,而遮盖左眼约3秒钟再遮盖右眼,此时左眼由上向正中移动时,说明患者存在左眼高于右眼的垂直隐斜视或显性斜视。斜视诊断10.5

5.三棱镜交替遮盖法:

该方法能在始终破坏融合的情况下,测量眼球的最大偏斜度数(隐性与显性斜视度数的总和),常用于术前检查最大偏斜度数,为手术设计提供依据。要求患者双眼具有正常运动及注视能力,并能配合检查。斜视诊断10.5

操作及判断方法:被检者注视正前方视标,注视距离为33cm(视近)及5m(视远),用遮盖板交替遮盖双眼,观察原被遮盖眼的运动方向,反复数次,然后判断斜视性质(判断方法同交替遮盖检查)。将三棱镜置于非注视眼前(三棱镜的尖端同斜视方向一致),一边进行交替遮盖,一边调整三棱镜度数,直至不再出现眼球调整运动为止,此时的三棱镜度数即为斜视度数。

斜视诊断10.5

6.Maddox杆检查法:

主要用于检查隐性斜视及测量斜视角度数。原理:Maddox杆由数根并行排列的玻璃圆柱组成(图2-12),通过Maddox杆看一点光源时所见到的是一条亮线(图2-13),且这条亮线的方向与Maddox杆柱镜方向互相垂直,至使双眼物像不等,破坏融合,暴露出最大斜视角(隐性与显性斜视度数的总和)。

斜视诊断10.5

图2-12Maddox杆示意图

图2-13

Maddox杆置左眼前示意图图2-14

Maddox杆检查各种可能结果(左眼戴Maddox杆)斜视诊断10.57.双Maddox杆检查法:用于测量旋转性斜视的度数。被检者双眼前分别水平放置Maddox杆柱镜,被检者可以在垂直方向见到两条亮线,若被检者一眼所见亮线不垂直,可令其调整该眼Maddox杆轴位方向,至两条亮线能在垂直方向互相平行为止,此时镜架指示度数即为该眼的旋转斜视度数。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四节

斜视角检查法(三)斜视诊断10.5二、双视标检查法:

被检者在人为分视双眼(红绿镜片、偏振光等)情况下(图15),使各眼中心凹分别注视各自的视标,进行斜视检查,该检查法适用于具有正常视网膜对应的麻痹性斜视,临床常用方法如下:斜视诊断10.51.Hess屏检查:检查设备:被检者戴红绿互补色眼镜(图2-15),手持绿色投影灯(图2-16),Hess屏上的红灯及绿投影灯的颜色,分别与红绿眼镜相同。Hess屏上每条曲线的交点依次排列着25个小红灯,中央部分9个小红灯排列方式接近田字型,相邻两灯之间的水平或垂直距离均为15°(图2-17)。检查时被检者头位保持正直不动,检查距离是50cm。对于轻度眼外肌麻痹患者,可以使用周边的16个灯,较明显的眼外肌麻痹患者,可以使用中央的9个红灯检查。斜视诊断10.5图2-15

红绿眼镜分视双眼

图2-16

Hess屏检查(实际检查应在暗室)

图2-17

Hess屏检查报告用纸斜视诊断10.5原理:

Hess屏实际上是借红绿镜片分视双眼状态下,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在各诊断眼位上的斜视角。检查时借红绿眼镜分视双眼,隐性斜视被暴露,双眼斜视方向将与其视轴相同。由于红绿眼镜的颜色分别与屏上的红绿灯光相同且互补,所以此时戴红镜片的眼睛只能看见屏上的红灯,是注视眼;戴绿色镜片的眼未能见到屏上任何光点,这时令被检者按主观感觉红色光斑位置向屏幕投绿光,并使红绿色光点自觉“重合”,此时患者实际上是将绿光投向了绿眼的视觉方向上,或者说将绿光投向了绿眼的视轴方向(图2-18a)。Hess屏的检查结果是分析麻痹性斜视的眼外肌在各诊断眼位上运动功能。这一点与复视像检查结果完全相反(图2-18b)。斜视诊断10.5a

正常人右眼注视A点时,左眼视觉方向依然对准A点,所以被检着可以将绿光投在A点。

b

左眼内斜视且正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右眼注视A点时,左眼视觉方向对准B点,所以检查时会将绿光投在B点。

图2-18

Hess屏检查原理示意图

斜视诊断10.52.复视像检查检查设备:红绿互补镜片,蜡烛或点光源,检查在暗室或半暗室中进行,病人眼前不能存在杂光。临床上为了方便,经常省去红绿镜片中任意一片,当省略绿镜片,则询问红像和实际光源间距离,并分析结果。斜视诊断10.5检查方法:在被检者眼前分别放置红绿眼镜(经常为右红左绿),在患者眼前约1米距离9个诊断眼位的位置,依次展示蜡烛或点光源(图2-19)。由于佩戴了红绿玻璃,所以戴红镜片眼将烛光看成红色,戴绿镜片眼看成绿色。询问患者自觉红绿蜡烛光的位置,若存在复视时应再认真检查并询问:1)复视的方向,其水平复视是同侧复视还是交叉复视;2)最大分离在何诊断眼位;3)周边物像属何眼。斜视诊断10.5a

右上方注视b

右下方注视c

左下方注视d

右上方注视

图2-19

复视像检查图例(展示部分方位,但是实际检查应在暗室或半暗室进行)斜视诊断10.5原理:视标落在斜眼黄斑中心凹外的视网膜上,正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将产生复视(复视像位于斜视的相反方向)。当左眼外直肌麻痹,左眼内斜,患者正常视网膜对应,视标的物像落在右眼黄斑F及左眼黄斑鼻侧点f(图2-20),由于视网膜的定位功能(刺激黄斑鼻侧视网膜通过大脑视中枢将会主观感觉刺激物来自于颞侧,而刺激黄斑部将会感觉刺激物来自于正前方),因此主观上认为物像位于物体的左侧(这一点恰与Hess屏检查相反,或者说与斜视方向相反)。各眼外肌麻痹的红绿复视像检查典型结果如图2-21。斜视诊断10.5a

双眼黄斑F注视A点,如左眼内斜视网膜上f点的视觉方向指向A′点。

b

内斜视且正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右眼黄斑F注视A点时,物象落在左眼f点上,所以自觉复视像方向在A′点。图2-20

复视像原理示意图

斜视诊断10.5各眼外肌麻痹红绿复视像典型结果图例:

(右眼戴红镜片、左眼戴绿镜片)A右外直肌麻痹

B右内直肌麻痹

C右上直肌麻痹

D右下斜肌麻痹

E右上斜肌麻痹

F右下直肌麻痹

L

R

图2-21

各眼外肌麻痹的复视像图(每张图的左右均同图A)斜视诊断10.5

2.同视机检查法:

常用同视机机型(图2-22):图2-22

各种型号同视机(上排为国产,下排为进口机器)斜视诊断10.5同视机的基本结构共分三大部分(图2-23(图2-24):

1)同视机镜筒,反光镜,画片箱,画片;a同视机镜筒

b反光镜

c画片箱和画片

图2-23同视机基本部件

图2-24

同视机的临床使用

斜视诊断10.5

2)镜筒通过摇柄及旋钮可以水平、上下及旋转活动,借此检查患者的斜视角;

3)检查用画片,其中三级视功能检查画片如下:

a.同时视画片(两张画片主质完全不同)(图2-25);

b.融合画片(两张画片的主质相同,但各多一个检验标志)(图2-26);

c.立体视画片(两张画片主质相同,但是排列位置存在一定视差)(图2-27)。

斜视诊断10.5上方是两张同时视画片,下方是正常人观察到的情况。上方是两张融合画片,下方是正常人的观察情况。上方是两张带有视差的立体视画片,下方是正常人的观察情况。

图2-25

同时视画片

图2-26

融合画片

图2-27立体视画片

斜视诊断10.5

a

交叉视差

(正常人感觉逐环突出)

b

非交叉视差

(正常人感觉逐环凹入)

图2-28

立体视画片原理示意图

斜视诊断10.5

三级视功能检查的简要操作方法(图2-24)

1.同时视检查:

1)自觉斜视角检查:将一对同时视画片分别插入左、右镜筒,让病人自己调整或者医师完全按被检者指示调整镜筒的水平、垂直和旋转位置,把两张同时视画片(完全不同的两个画片如猫和房子、鱼和鱼缸)重叠起来(使猫进入房子),该位置即为被检者的自觉斜视角。

2)他觉斜视角检查:让病人分别注视左、右同时视画片,医师一边交替熄灭两侧灯光,一边向斜视方向调整同视机的一侧镜筒位置,直至交替熄灭时两眼不再发生调整运动为止,此时该镜筒所指的斜视角为他觉斜视角。

当自觉斜视角等于他觉斜视角时,患者存在正常视网膜对应。斜视诊断10.5

2.融合检查:

左、右镜筒放在自觉斜视角处,分别插入一组融合画片,锁定镜筒,医师分别向辐辏或分开方向调整镜筒,观察被检者跟随镜筒转动时出现的破裂点或恢复点。

3.立体视检查:左、右镜筒放在自觉斜视角处,分别插入一组立体视画片,询问患者立体视感觉(图2-28)(详见第七节双眼视功能检查)。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五节AC/A检查斜视诊断10.5一、AC/A定义:

AC/A为单位调节引起的调节性集合。集合的单位为三棱镜度△,调节的单位为屈光度D。二、AC/A检查法:

梯度法(gradientmethod):患者在全部矫正屈光不正的状态下,在病人眼镜架上附加正球镜片或负球镜片,检查距离不变,调节力会发生相应的变化,-1D球镜会诱发1D调节;若在双眼前分别加+1D球镜,会使调节减弱1D。调节力发生变化以后会引起偏斜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变化幅度之比即为AC/A。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AC/A=(△1-△0)/D斜视诊断10.5

△0是未加球镜时的偏斜度,△1是加球镜后的偏斜度,D是所加镜片的屈光度。假如某患者未加-3D球镜时的斜视度是+5△,加-3D球镜后,注视距离不变,斜视角变为+20△,然后按以下公式计算:AC/A=20△-(+5△)/3=5△/D。

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

(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六节眼球运动检查斜视诊断10.5眼球运动是斜视检查的重要内容,精细眼球运动检查主要是借助电生理仪观察:水平平滑追随运动及扫视运动(图2-29a、b、c),临床斜视检查主要是肉眼观察双眼运动是否协调,到诊断眼位后双眼运动结果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运动过强或不足(图2-30)。斜视诊断10.5a水平平滑追随运动检查

b扫视运动检查

图2-29

精细眼球运动检查

图2-30

临床眼球运动检查

斜视诊断10.5一、诊断眼位:第一眼位(原在位),第二眼位,第三眼位。基本眼位有六个注视位置:右侧,右上,右下,左侧,左下,左上。二、眼球运动的分类

1.双眼共同运动(version):又称注视运动,检查时令病人双眼向正中、右、右上、正上、左上、左、左下、正下、右下方向注视。

2.双眼异向运动(vergence):集合运动(视频演示)、分开运动(视频演示),该异常在临床上根据病变程度常称为集合或散开的麻痹、不全麻痹或过强。

3.单眼运动(motion):单眼的水平、垂直各方向运动运动。斜视诊断10.5三、眼球运动的检查法:

1.Parks三步法(动画2-10)

第一步:确定哪一只眼上斜视,将可能力弱的肌肉局限在四条。第二步:确定在眼球内转时或是外转时上斜度数增大,将可能力弱的肌肉由四条缩小到两条。第三步:判断头向右肩倾斜时或是向左肩倾斜时上斜度数增大,确定麻痹肌。

2.被动牵拉试验

检者用镊子捏住直肌附着点或附近巩角膜缘,向该肌诊断眼位方向牵拉眼球,观察是否存在限制眼球运动的因素;凭手感体会各方向牵拉时抵抗力是否正常(图2-31)。该检查常用于诊断固定性斜视、内分泌性眼外肌病、Brown综合征、眼外肌的挛缩及纤维化等疾病。斜视诊断10.5

a

被动牵拉眼球

b

主动收缩试验

图2-31

眼球牵拉试验

斜视诊断10.5

3.主动收缩试验检查者用镊子夹住被检验直肌对侧角膜缘外2mm处的结膜,令患者眼球向被检验直肌诊断眼位方向运动,感受主动肌收缩的力量,并估计该肌力量减弱的程度(图2-31)。斜视诊断10.5

4.娃娃头试验及Bell试验娃娃头试验:当患者眼球不能主动上转时,令患者双眼注视正前方不动,下颌慢慢内收,观察双眼是否还能继续注视正前方不动(图2-32)。能继续注视正前方者,说明眼上转肌的核及核下部分功能正常,若不能上转系核上功能异常。娃娃头试验Bell试验:正常人自然闭眼,由他人人为助开上睑时,若观察到被检者此时双眼能上转,说明支配上转肌的核及核下部分功能正常,若不能上转系支配上转肌的核及核下部分功能异常(图2-34)。斜视诊断10.5a注视前方

b下颌内收时双眼不能上转

图2-32娃娃头试验

图2-34

存在Bell现象

斜视诊断10.5

5.头位侧转试验

令患者注视正前方不动,快速左右转动患者的头部,观察外转眼运动情况,(视频演示)用于鉴别真假展神经麻痹。假性展神经麻痹患者在头位侧转时双眼外转功能正常,展神经麻痹者仍表现外转受限。斜视诊断10.5

6.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

检查方法是将头向高眼位方向倾斜,即向斜颈相反的方向倾斜,此时麻痹眼眼位升高、复视加剧;当头再反向倾斜时,麻痹眼眼位不升高、复视不明显,这种现象称为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阳性。

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对鉴别上斜肌和另眼上直肌麻痹的价值:例如双眼向左上方注视,右眼高于左眼时,可能是右眼上斜肌麻痹所造成的下斜肌功能强或左眼上直肌麻痹。此时将头向右肩倾斜,由于本体姿势反射右眼将内旋运动,左眼外旋,右眼司内旋运动的肌肉为右眼上斜肌及上直肌,正常情况下其垂直作用互相抵消,而该眼上斜肌麻痹时,上斜肌不能抵消上直肌的垂直作用而表现麻痹眼眼位升高、复视加剧。斜视诊断10.5第二章

斜视检查(ExaminationofStrabismus)第七节

双眼视功能检查斜视诊断10.5一、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包括:同时视、融合、立体视(详见第四节斜视角检查法)。二、立体视检查

1.立体视检查的临床意义:检验双眼视觉的最高级形式;反映双眼视功能;提高与距离有关的观察、工作和判断能力;筛选斜视、弱视;选择斜视手术时机;估计斜视、弱视治疗效果。

2.立体视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1)立体镜(1838)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视觉研究领域(图2-35、2-36)。

2)上个世纪60年代发现双眼驱动细胞,研制了随机点立体图对(图2-39),革命性推动了立体视研究。斜视诊断10.5

图2-35

古老实体镜

图2-36

近代实体镜斜视诊断10.53.双眼分视的方法:双色镜(特别是红绿镜)、反射镜、偏振光镜、立体镜、视差屏障、指向性屏幕、圆柱继时型透镜板、全息立体图、位相差转盘、双眼分离眼镜等,临床上最常使用前四种方法。

4.立体视差阈值:即立体视锐度,是双眼视差的最小辨别阈值。受光照强度、测试时间等许多因素影响,因检查方法而各异。一般认为≤60秒为正常,15~30秒的立体视锐度为优秀,经良好训练可达2--7秒。

5.立体视差基本原理:立体视觉由双眼视差引起,将双眼单视界圆前面的视差称>非交叉视差,后面的视差称交叉视差,正常立体视锐度,中心凹为≤60″,黄斑立体视为80″~200″,周边立体视为400″~800″(图2-37)。

6.常用的立体视检查法:

1)颜少明、金贵昌立体视图检查图(图2-38、2-39、图2-40)

为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图,观察时戴红绿眼镜。立体视锐度为40″~800″,共分8级,使用30″~150″立体视差测定交叉及非交叉视差。使用方便,适用于2岁半到5岁幼儿的视近立体视觉。斜视诊断10.5a视近用立体视检查图b视远用立体视检查图及临床应用

图2-39

金贵昌设计的立体视检查卡

图2-38

颜少明远、近立体视检查图斜视诊断10.5a分视立体视检查仪

b计算机立体视

c立体视检查板

d立体视检查图及临床应用图2-40

金贵昌设计的立体视检查方法(部分)

斜视诊断10.5

2)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图2-41)

被检查者借偏振光镜片分视双眼,检查图双眼视差从3000″(蝇)~40″(圆圈),距离检查图40cm,观看检查图上苍蝇两翼时,可产生起浮欲飞的感觉。1-9图在一个方框中绘有四个圆圈,有立体视觉的患儿能感觉其中一个圆圈浮起,用来测量立体视阈值使用。其中1号图案的视差为800″,随号数增加,其视差递减。7﹑8、9号视差为60″﹑50″及40″。动物图片的视差仅粗略地分为A、B、C三级。如看到3组动物图形中的浮起动物及1~6号图案,说明其有周边融合的可能。斜视诊断10.5a检查用图b检查用偏振光眼镜

a检查用图

b检查用红绿眼镜图2-41

Titmus立体视检查图

图2-42

Awaya新立体视检查图

斜视诊断10.53)TNO随机点立体图(图2-43)、王蔼侯计算机乱点立体视检查(图2-45)

戴互补红绿眼镜,注视由计算机产生的随机点组成的图像,图板共7枚,前3枚是简单的定性试验图,用其鉴别立体视的有无,最大视差为1900″。图Ⅳ用以检查抑制的有无与抑制眼,图Ⅴ、Ⅵ、Ⅶ是定量立体视检查图,立体视差由480″~15″。斜视诊断10.5a随机点立体图b临床应用

c检查用红绿眼镜图2-43

TNO随机点立体图

斜视诊断10.5随机点立体图

图形立体图

临床应用

检查用眼镜

图2-45

王蔼侯计算机乱点立体视检查图2-44

胡聪计算机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

斜视诊断10.5第三章

斜视各论共同性斜视

(ConcomitantStrabismus)斜视诊断10.5

共同性斜视是指双眼视轴分离,但无神经及肌肉的器质性病变。临床上主要分共同性内斜视及共同性外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的发病学说较多,包括解剖学说(肌肉及韧带发育异常)、调节学说、融合机能缺陷学说及神经反射学说等,另外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斜视诊断10.5【主要特征】

一眼正位,非注视眼偏向鼻侧或颞侧;各诊断眼位斜视角大致相等;第一、二斜视角大致相等;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无复视、恶心、呕吐症状及代偿头位。斜视诊断10.5第一节共同性内斜视

(ConcomitantEsotropia)一、先天性(婴幼儿性)内斜视(congenitalorinfantileesotropia)

【主要特征】6个月龄前发生的恒定性内斜视,开始时内斜视可间歇出现;内斜视角较大(30△~50△以上)且稳定,受检查距离、注视眼及调节因素影响较小;凭一般临床检查方法难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斜视诊断10.5【伴随特征】1.一般为轻度远视,戴充分矫正眼镜后斜视角不减小;2.大多注视良好,双眼可自发出现交叉性注视(crossedfixation),即注视右侧时使用左眼,注视左侧时使用右眼,表现为假性外直肌麻痹。较少形成弱视,但是单眼注视者否;3.外转运动略不足,内转略微过强;4.存在视动性眼球震颤(ospantokineticnystagmus)和眼球水平平滑追随运动的非对称性。5.常合并单眼或双眼斜肌运动异常;6.常合并A或V征;7.常合并DVD或DHD;8.存在显性或隐性眼球震颤(manifestorlatentnystagmus);9.46%~90%合并垂直斜视,故可有头位异常;10.具有遗传性。斜视诊断10.53452-121-21-116-16987baf(图1、1-1)各眼均能注视,双眼表现交叉性注视,各眼注视时另眼恒定性内斜视+30°。

(图1-2)充分睫状肌麻痹及戴镜矫正后斜视角不减小,

(图2、6)视远、视近内斜角大致相同。左、右转且使用外转眼注视时双眼运动大致正常,

(图2-1、6-1,请分别与图2、6的外转眼比较)使用内转眼注视时外转眼呈假性外直肌麻痹。

(图3~9)其他各诊断眼位双眼运动大致正常。示范病例一

(先天性内斜视)

图一先天性内斜视

斜视诊断10.5二、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acquiredconcomitantesotropia)

1.调节性内斜视(accommodativeesotropia)

I.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efractiveaccommodativeesotropia)

充分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后,内斜视变为正位或轻度内隐斜视者称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远视引起了过多的集合,其次还与分开性融合或外展的肌储备力不足及双眼视功能不良有关。约占共同性内斜视的1/4,占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1/3。斜视诊断10.5【主要特征】1.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成人,常发生在2~3岁左右。斜视角变化较大,早期间歇出现,视近时内斜角加大,视远时减小;2.充分麻痹睫状肌或完全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后,内斜视变为正位或内隐斜视;3.斜视角的大小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及视近时所使用的调节量有关;4.多为中度远视(+2~+6D之间);AC/A正常(多在3~5△/D之间);5.随着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正视化"远视度数和内斜角度均会减少甚至消失,有些患者可发展成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或微小斜视角斜视;6.多数患者能获得双眼视觉,只要及时使用矫正眼镜,就较少发生弱视。7.有一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将发展成微小斜视角斜视。斜视诊断10.5示范病例二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图1-2)

左眼注视时右眼内斜视,

(图1,图1-1)充分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后双眼正位,

(图2~9)但是视近时仍内斜视,各诊断眼位双眼运动大致正常。

(图11、12)1、2岁照片示双眼大致正位。

34521-2

1-1

169871112图二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右0.6+4.50DS=1.0

左0.7+3.75DS=1.2斜视诊断10.5II.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高AC/A)(nonrefractiveaccommodativeesotropia,highAC/Aratio)临床上较少见,视近内斜角大于视远内斜角,其基本机理为调节与调节性集合之间关系不正常,即与高AC/A(高于6:1)有关。【主要特征】1.多在1至4岁发病,也有人认为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3岁。2.视远时双眼正位,视近时,尤集中精力看精细物体或图案时出现内斜视,一般认为此类视标刺激调节,故称为调节性视标(accommodativefixationtarget)。充分睫状肌麻痹或戴充分矫正眼镜后视近内斜视无改善。3.AC/A比值过高,可达10△/D以上。4.戴+3D眼镜后,视近内斜视减轻或消失。5.斜视与屈光状态无关,患者可以为正视、远视或近视,以中度远视多见。多有双眼视觉,一般不引起斜视性弱视。6.无统一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戴双焦眼镜(上半部视远和下半部视近)有效,但将引起一些生活不便。缩瞳剂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样有副作用。斜视诊断10.5图三之1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带双焦眼镜前)右:1.0-0.50DS=1.5左:1.2+0.25DS=1.2

示范病例三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34521-31-21-116987(图1)第一眼位视近时各眼注视另眼内斜视。

(图1-1)双眼前各加+3D球镜时视远、视近均正位;

(图1-2)各加-3D球镜时即使视远左眼也内斜视,且内斜视较裸眼还明显。

(图2~9)AC/A=17△/D,各诊断眼位双眼运动大致正常。斜视诊断10.5deafhg图三之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戴双焦眼镜后)图(图g)双焦眼镜:眼镜上方为平光,无放大作用;下方小镜为+3D,存在放大作用,

(图d、a、h)通过眼镜上、中及下方注视远近时双眼均正位。

(图e)视近通过上方眼镜看近左眼注视时右眼内斜视,

(图f)通过下方眼镜视近时双眼正位。图三之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戴双焦眼镜后)斜视诊断10.5III.部分调节性内斜视(partiallyaccommodativesotropia)该病具有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成分,当发育到有明视欲望、能进行调节的月龄,又出现了调节性内斜视,即包括调节和非调节两种因素,非调节因素可能是先天性内斜视。所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较调节性内斜视发生早,内斜视出现的时间决定于非调节成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占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1/3斜视诊断10.5【主要特征】

合并轻、中度远视,充分睫状肌麻痹,戴完全矫正远视眼镜、双焦眼镜或缩瞳剂后内斜视角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有学者认为残存内隐斜或显斜视大于10△时方能称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残存的内斜视几乎都是先天性内斜视;常伴有单眼弱视及异常视网膜对应,少数人存在双眼视;常伴有单或双眼的垂直斜视(上、下斜肌异常,DVD等)。斜视诊断10.5示范病例四(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图四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右:0.4+3.75DS+1.75DC×90°=0.5

左:0.9+2.25DS+0.25DC×90°=1.2

34521-116987abc(图1)裸眼时左眼注视右眼内斜视+28°,左眼中心注视,右眼旁中心注视且异常视网膜对应。

(图1-1)充分矫正后内斜视+15°,

(图2~9)

各眼位双眼运动正常。

(图a)6月时右眼内斜+20°。

斜视诊断10.52.非调节性(获得性)内斜视(nonaccommodativeoracquiredesotropia)非调节性内斜视是指6个月后发生的、与调节无关的内斜视,占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1/3。【临床分型及特征】I.基本型(basicesotropia)①与调节因素无关;②无明显屈光异常;③视远、视近斜视角大致相同,刚刚发病时内斜角较婴幼儿型内斜视小,逐渐增加至+30△~+70△;④发病年龄为6月以后,通常为儿童期;⑤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斜视诊断10.5示范病例五

(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

(基本型)图五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基本型)

右1.2+1.25DS+0.25DC×90°=1.2

左0.9+2.00DS+0.75DC×90°=1.2

21-1

16

a

图五注释

(图1)

视近,左眼注视右眼内斜视,

(图1-1)视远,右眼注视左眼内斜,上述两斜视角相等,充分睫状肌麻痹后斜视角不变。左右眼可以交替注视。

(图2、6)双眼左、右运动大致正常。

斜视诊断10.5

II.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视近)内斜视(nonaccommodativeconvergenceexcesssotropia)①2~3岁发病,也有生后较早发生者;②屈光状态为远视或正视;③AC/A比正常或较低;④单眼调节近点正常;⑤视远正位或轻度内斜视,视近时内斜视著(+20°~+40°);⑥病因与调节无关,双焦眼镜及缩曈剂治疗无效,可能与神经支配异常有关。斜视诊断10.5示范病例六

(后天性内斜视)

(非调节集合过强型)

图六后天性内斜视(非调节集合过强型)

21-116(图1)

充分睫状肌麻痹及戴完全矫正眼镜后,第一眼位视近时左眼注视右眼内斜+30°,AC/A=3△/D。

(图1-1)视远时右眼大致正位,但是残存+8△

内隐斜。

(图2、6)双眼向左、右侧运动正常。

斜视诊断10.5III.分开不足型(视远)内斜视(divergenceinsufficiencyesotropia)

分开不足型(视远)内斜视与分开麻痹及展神经麻痹不同,主要表现为:①视远内斜视角较大,间歇出现或恒定内斜视;视近时正位或轻度内斜视,但是各诊断眼位斜视角相等;②融合的分开功能不足,单、双眼外转及其他方向运动正常,无外伤及神经疾患;③AC/A比值较正常人低。斜视诊断10.5示范病例七

(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

(分开不足型)图七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分开不足型)

AC/A=4△/D

融合范围+24°~+35°(图1)第一眼位视近时左眼注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