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 道路设计说明_第1页
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 道路设计说明_第2页
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 道路设计说明_第3页
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 道路设计说明_第4页
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 道路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道路设计说明PAGE1道路设计说明一、工程概述㈠、工程范围及规模武侯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因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基本在四环路内),东与锦江区隔河相望,南与高新区、双流区接壤,西与双流区相连,北与青羊区毗邻。东西向长约13千米,南北向宽约10千米,土地面积75.36平方千米,辖11个街道、71个社区。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南桥二路以南、科韵路以西、三环路以北、华泰四路以东。设计道路南桥一路东西走向,西起华泰五路,东至科园南二路,道路长度约283.17米,道路红线宽度为16米,双向两车道;设计道路华泰五路南北走向,南起三环路辅路,北至南桥一路,道路长度184.169米,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双向两车道。垃圾站出入口改线道路2#路东西走向,西起华泰五路,东至垃圾站内道路,道路长度约47.557米,车行道宽7米,双向两车道。㈡、现状情况描述南桥一路与华泰五路交叉口东北方向为南桥垃圾压缩中转站。南桥一路西侧现状路沥青路面车行道宽度为7米,双向两车道;东侧现状路车行道宽度为10米,双向两车道。华泰五路北侧现状路沥青路面车行道宽度为8米,双向两车道;南侧为三环路辅路,单向四车道。设计道路所处位置大多为垃圾处理站场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及附近施工临时场地及便道、公园等。填土层较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进行道路工程建设。㈢、设计内容本次设计为新建南桥一路、华泰五路、2#路,具体设计内容包含道路红线范围内的车行道和人行道路面结构、路基、无障碍、警示柱等。现状垃圾压缩中转站出入口位于南桥一路与华泰五路交叉口处,保留现状会导致此交叉口为五岔路口,且此出入口角度不满足规范,对交通安全不利。因此,本次设计将垃圾站出入口进行改线,在交叉口以北的华泰五路东侧新建2#路,与场内车行道连通。据调查该垃圾站将于8月迁移,本设计中2#路是否实施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需求确定。二、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1、成都武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设计委托》2、成都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应用技术中心提供《成都武侯文化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规划及地理信息专题图(Z2022-00056)-1》3、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1/1000带状地形图4、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成都市武侯区南桥一路、华泰五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7、《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3、《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1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17、《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8、《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19、《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版2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三、设计标准㈠、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3、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10年。3、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3.54、路面设计轴载:标准轴载BZZ-100。5、路基沉降控制标准:一般路段≤0.3米。6、抗震设防基本烈度:7度。7、坐标系采用成都市平面坐标系。8、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9、交通等级:中交通(仅2#路为轻交通)10、交通设施等级:D级㈡、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情况1.修改调整建设进度计划,使其合乎时间逻辑性。按意见调整。2.补充GB55002-2021、JTGD50-2017作为设计依据。按意见补充3.补充说明道路沿线用地现状及工程地质条件,论述路基处理必要合理性,适当减小换填厚度。按意见补充调整。4.补充说明路面交通等级类别及其确定的依据理由、土基回弹模量要求,核实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合理适配性;路床弯沉值要求太低;场地地质条件、项目周边蓄排水设施是否满足路基排水要求?若是条件不允许,人行道不必采用透水路面结构;路缘石不必采用花岗岩。按意见调整。5.补充说明(标明)起止点处(含相交道路)道路现状及衔接关系要求(平面竖向/结构)、交叉路口实施范围(计量原则)、两侧土地开发建设时序、工程范围内既有天然水系/桥涵构筑物设置情况…,核实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临时工程、边坡支护、拆除工程…)。按意见调整。6.补充说明交安设施设计等级、针对性细化量化交通工程设计内容(人行过街安全设施、交叉口渠化导流设施、智慧交通/多杆合一设施…)。按意见补充,具体见交通工程。7.加强文本校核,保持图文表格内容一致、前后对应。按意见调整。四、工程地质情况(引自地勘报告)㈠、工程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根据钻孔揭示,拟建场地范围内从上至下的地层主要为既有路面结构,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卵石层,各岩土层的分析与评价如下:(1)既有路面结构工程区附近主要为既有施工区及垃圾处理厂厂区,既有道路及厂区路面结构均为水泥混凝土,层厚0.20~0.60m。(2)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2-1>杂填土:黄褐、灰褐等杂色,松散~稍密,干燥~稍湿。由砖块、碎石及少量黏性土等组成。主要分布于附近厂区就施工区内,层厚0.30~1.20m,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小于5年,该层均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自重固结尚未完成,结构疏松,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等特点。<2-2>素填土:灰黄、褐灰色、灰黑色,稍密,稍湿。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含少量卵石、砖粒等杂物,偶见植物根茎及腐殖质。该层在区段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5~5.5m,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小于5年,该层结构疏松,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等特点。(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3-1>砂卵石:青灰色。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较好。卵石含量40~60%,粒径以2~8cm为主,最大粒径12cm,主要充填物为砂。场地内普遍分布,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勘察范围内以松散卵石层为主。2、水文地质本次勘察期间勘察范围内未见稳定地下水位,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以及既有类似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本区间工程范围内地下水主要有赋存于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1)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层中,大气降水、沟渠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由于其水量小,对工程基本无影响。(2)砂卵石层孔隙潜水砂卵石层孔隙潜水主要是靠上层滞水、大气降水或地下水径流补给。其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的特点。孔隙潜水动态变化显著,无稳定水位,难以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根据收集资料显示孔隙潜水出水量约为2.5~4.2L/h。㈡、工程特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结果,道路路基干湿类型为中湿状态,结合拟建工程场地实际情况及拟建工程特点,对拟建工程场地岩土的工程特性评价如下:<2-1>杂填土为新近填土,由砖块、碎石及少量黏性土等组成,未经碾压,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呈各向异性,具高压缩性,工程性能差,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和路基下卧层,层厚较薄,建议对<2-1>杂填土进行挖除换填处理,且处理后应进行相关检测工作。<2-2>素填土为新近填土,主要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含少量卵石、砖粒等杂物,未经碾压,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呈各向异性,具高压缩性,工程性能差,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和路基下卧层,建议对<2-2>层素填土进行换填或者分层夯实处理,且处理后应进行相关检测工作。<3-1>砂卵石,卵石含量40~60%,粒径以2~8cm为主,最大粒径12cm,主要充填物为细砂、黏土。场地内普遍分布,土质较均匀,松散,压缩性中等,强度中等,可考虑作为路基持力层使用。地基承载力见下表。地层代号岩土名称地层时代承载力容许值(kPa)2-1杂填土Q4ml1002-2素填土1003-1松散砂卵石Q4el+dl180㈢、建议1、通过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路线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明,拟建线路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自然斜坡稳定,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工程场地适宜进行道路工程建设。2、路基持力层选择:挖方段将素填土层开挖换填后以经检验符合规范要求合格的填土作路基持力层;填方路段建议对素填土层进行换填或者翻填并分层夯实处理后以经检验符合规范要求的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3、填土路堤应分层碾压夯实。路基填土的填料、填筑工序及压实度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4、拟建道路的挖方路堑边坡和填方路堤边坡,填方路堤边坡可按1:1.50~1.75放坡修筑,填方路基基底设成逆坡。挖方路段建议放坡处理,放坡坡率可按1:1.0作放坡。5、路线应设置有效的截、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路基产生危害及影响沿线路基稳定性。6、挖方段边坡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跳槽开挖。7、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埋藏有雨污水管道,建议下一步开展更为详尽的管道勘探工作。8、应加强路基验收工作,在路基施工时会同业主、质检、设计、监理、施工和勘察等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对地质异常现象或不可判定地质因素应进行及时、准确处理。9、根据《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本勘察范围内存在地下管线,并在平面图中标示,施工中地下管线扰动可能造成工程风险,建议施工阶段进一步加强施工地质工作,降低对地下管线施工扰动的工程风险。五、道路设计㈠、平面设计按照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要求,并在满足规划的前提下加以优化,确保平面线形设计满足规范要求和行车安全要求。本项目道路平面设计,南桥一路西起现状华泰五路,东至现状科园南二路,全长283.17米,道路红线宽度16米,全线共有2处折点,圆曲线半径分别为180米、200米;华泰五路南起三环路辅路,北至现状南桥一路,全长184.169米,道路红线宽度20米,全线一处折点,位于交叉口范围内,故不设圆曲线;2#路西起现状华泰五路,东至垃圾站内道路,道路长度47.557米,车行道宽7米,全线无折点。㈡、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依据现状地面标高进行设计。南桥一路最大纵坡1.276%,最小纵坡0.3%;华泰五路最大纵坡1.5%,最小纵坡为0.539%;2#路最大纵坡为6%,最小纵坡为0%,凸形竖曲线半径为70米,凹形竖曲线半径为250米。工程实施起终点与现状路高程衔接,与旧路路边相接位置采用竖曲线圆顺,避免产生跳台、塌陷等现象。㈢、横断面设计=1\*GB2⑴标准横断面南桥一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16米,道路横断面为单幅路形式,具体布置为:3米(人行道)+10(车行道)+3米(人行道)=16米。华泰五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20米,道路横断面为单幅路形式,具体布置为:4米(人行道)+12(车行道)+4米(人行道)=20米。2#路车行道宽度7米,道路横断面为单幅路形式。=2\*GB2⑵横坡度及路拱车行道设双向坡,横坡为1.5%,路拱曲线采用修正抛物线型路拱,抛物线公式为:Y=(2/B)n-1×i×Xn(n=1.5)南桥一路人行道设坡向道路内侧的单向横坡,i=2%。华泰五路人行道坡向道路外侧绿化带的单向横坡,i=2%。人行道外侧设坡向道路外侧的0.5米保护性土路肩,i=3%。2#路车行道外侧设坡向道路外侧的1米保护性土路肩,i=3%。=3\*GB2⑶加宽和超高南桥一路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每车道加宽0.45米,加宽缓和段长度为10米。采用施划标线形式实现。㈣、路基设计1、路基填料填方路基应选用级配良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泥炭﹑冻土﹑膨胀性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作为填料,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2、路基设计=1\*GB2⑴、路基处理=1\*GB3①、根据地勘报告并参考周边道路路基处理做法,本工程一般路段道路路基处理如下:车行道范围内换填0.8米砂砾石,人行道范围内换填0.3米砂砾石。管沟拆除后坑槽回填需做撼砂处理。=2\*GB3②、当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米,并应设置2%的反向坡。=2\*GB2⑵、路基边坡一般路段填方边坡坡率均采用1:1.5,挖方边坡坡率均采用1:1.0。3、路床设计保证路床范围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床顶面设计回弹模量不应小于30MPa,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采用换填或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等处理方法。4、压实度要求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以及《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的要求,路基压实度应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使路面有一个必要的稳固土基,在填筑时,用回填料分层回填压实。路基填筑的压实度标准为重型压实标准,采用重型机械分层碾压密实,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强度指标要求见下表:路基最小压实度及最小强度指标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CBR值(%)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610下路床30—8095410上路堤80—15094315下路堤150以下92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61030—8093410㈤、路面设计=1\*GB2⑴、车行道设计设计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力学指标计算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根据道路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气候特征,以及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量和交通组成,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拟定道路结构组合及厚度。路面总厚度77厘米。具体如下:车行道结构:4厘米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粘层沥青(0.5L/m2)6厘米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粘层沥青(0.5L/m2)6厘米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厘米橡胶沥青碎石封层透层沥青(1.1L/m2)2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含量为5%)2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含量为4%)20厘米级配碎石碾压路床各结构层设计参数和竣工验收弯沉值如下:道路计算弯沉值表路面结构类型抗压模量(MPa)劈裂强度(MPa)顶面计算弯沉值(0.01mm)20℃15℃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140020001.420.2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20018001.022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20018001.025.2水泥稳定碎石15000.529水泥稳定碎石15000.561.5级配碎石225-198.3土基40-232.9=2\*GB2⑵、人行道设计8厘米30×30厘米混凝土彩色方砖3厘米M7.5水泥砂浆2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含量为5%)20厘米级配碎石碾压路床(压实度不小于93%)㈥、路缘石及树池构造设计路缘石均采用C40预制混凝土路缘石。沥青路面车行道外侧采用30×12×99厘米平面石与15×27×99厘米立边石组合的形式,立边石埋置深度为12厘米,外露高度为15厘米;人行道外侧以及2#路车行道外侧采用条石镶边,尺寸10×15×99厘米。树池尺寸为120×120厘米,间距6米。路缘石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混凝土路缘石》(JC/T899㈦、无障碍设计1、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出入口等行人通行位置、通行路线存在立边石高差的地方必须设置缘石坡道。人行横道线两端必须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采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度,坡度不应大于1:20,宽度应与人行道宽度相同。2、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行进盲道应设在距离围墙、花台、绿化带、树池边缘0.25~0.5m处,其宽度宜为0.3~0.5m。行进盲道在起终点、转弯处、台阶、坡道和障碍物及需要处应设提示盲道,当盲道宽度不大于0.3m时,提示盲道宽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盲道材料与人行道相同,其表面应符合防滑要求。盲道宜避开地下管线井盖铺设。若不能避开井盖,则井盖必须与盲道齐平。㈧、交叉口设计南桥一路-华泰五路相交路口采用平A2类交叉口。南桥一路-1#路相交路口采用平B2类交叉口。华泰五路-三环路辅路相交路口采用平B1类交叉口,华泰五路右转进出三环路辅路。㈨、其他附属设计警示柱:2#路车行道两侧设置间距2米的警示柱,立柱采用C30混凝土材料,底座采用C20混凝土材料,标注外涂红白相间的铅油。边沟:如现状排水沟仍保留利用,则在南桥一路北侧修建浆砌片石边沟,详见图纸。护坡:南桥一路与华泰五路交叉口西北侧修建浆砌片石护坡,详见图纸。预埋管:在道路交叉口处预埋3根D600过街管道。涵管端部出人行道范围2米,完成后两侧采用砖砌封堵。管顶覆土不小于0.7米,具体埋置深度根据其他管线确定。垃圾箱:道路两侧设置垃圾箱,原则上按照50m的间距布置,具体布置点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㈩、海绵城市设计道路范围内采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以调蓄和截污为主。秉承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生态化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在本路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具体内容为华泰五路绿化带设置植草沟,具体见排水工程。六、技术要求=1\*GB4㈠、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良好的抗水损害能力。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1\*GB2⑴、沥青混凝土技术指标本工程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表试验指标单位改性沥青混合料普通沥青混合料击实次数(双面)次75试件尺寸mmφ101.6×63.5空隙率VV%3~6稳定度MS,不小于kN98流值FLmm2~4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设计空隙率(%)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26.5191613.29.54.752101111.51213153111212.51314164121313.51415175131414.51516186141518.5161719沥青饱和度%65~75=2\*GB2⑵、沥青混合料材料技术指标=1\*GB3①、普通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用石油沥青,SBS改性沥青采用I-D级,其技术指标为:A级70号石油沥青技术指标表检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针入度指数PI*-1.5~+1.0*10℃延度不小于*cm15*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15℃延度不小于cm100软化点(R&B)不小于℃46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闪点不小于℃260溶解度不小于%99.5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15I-D级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表检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针入度指数PI*-1.5~+1.0*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软化点(R&B)不小于℃60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闪点不小于℃230溶解度不小于%99质量变化不大于%±1.0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残留延度(5℃)不小于cm15注:表中*表示经建设单位同意可作为选择性指标,也可不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2\*GB3②、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其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沥青混合料粗集料技术指标表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62.5吸水率,不大于%2.03.0坚固性,不大于%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8%1215%18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35磨光值PSV,不小于40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3\*GB3③、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备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0%。沥青混合料细集料技术指标表检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4\*GB3④、沥青混合料用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沥青混合料矿粉技术指标表检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含水量,不小于%1粒径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5\*GB3⑤、橡胶沥青=1\*ROMANI、橡胶沥青中废胎胶粉应采用常温研磨粉碎的斜交胎胶粉,橡胶粉粒度目数为20目,橡胶粉的物理技术指标和化学技术指标见下表:橡胶粉的物理技术指标项目相对密度水分金属含量纤维含量单位—%%%技术标准1.10-1.30<1<0.01<1橡胶粉的化学技术指标项目灰分≤%天然橡胶含量≥%丙酮抽取物≤%炭黑含量≥%橡胶烃含量≥%单位830222842技术标准GB4498—GB/T3516GB/T14837GB/T14837=2\*ROMANII、沥青中废胎胶粉的建议掺量(外掺)为沥青质量的15-20%,最佳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橡胶沥青技术标准见下表项目指标项目指标180℃旋转粘度(Pa•s)2.0~4.05℃>1025℃针入度(0.1mm60~80薄膜烘箱老化后质量损失(%)<0.4软化点(℃)>4725℃>80弹性恢复(%)>555℃>40=2\*GB4㈡、功能层技术要求=1\*GB2⑴透层沥青技术要求=1\*GB3①沥青路面各类基层上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宜省略。=2\*GB3②透层油采用乳化沥青,用量1.1L/m2。=3\*GB3③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稀释剂的用量或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基质沥青的针入度通常宜小于100。透层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允许根据渗透情况适当调整,当使用成品乳化沥青时可通过稀释得到要求的粘度。=4\*GB3④喷洒后通过钻孔或者挖掘确认透层油深入基层深度不宜小于5mm。=5\*GB3⑤透层油洒布后的养生时间随投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实验确定,确保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乳化沥青渗透且水分蒸发,然后尽早铺筑沥青面层,防止工程车辆损坏透层。=6\*GB3⑥透层油质量技术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PC-2型乳化沥青质量技术要求表试验项目单位下封层破乳速度慢裂筛上残留物(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道路标准粘度计C28.3S8~20蒸发残留物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溶解度,不小于%97.5针入度(25℃)0.1mm50~300延度(15℃)cm40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常温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2\*GB2⑵粘层沥青技术要求=1\*GB3①粘层沥青采用快裂或中裂PCR改性乳化沥青。=2\*GB3②粘层沥青的用量应根据下卧层的类型通过试洒确定。粘层沥青建议用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0.5L/m2;在沥青层之间兼做封层而喷洒的粘层沥青其用量不少于1.0L/m2。=3\*GB3③粘层油用PCR型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如下质量技术要求。PCR型改性乳化沥青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筛上残留物(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10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5蒸发残留物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延度(5℃)Cm20软化点,不小于℃50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常温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3\*GB2⑶、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技术要求①橡胶沥青洒布量为2.2-2.3kg/m2。②碎石集料采用9.5mm~13.2mm石灰岩碎石,超出粒径范围的石料含量不应超过10%。碎石撒布量的范围一般在10-12Kg/m2,根据试铺情况确定。=3\*GB4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1\*GB2⑴水泥稳定碎石要求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4MPa。=2\*GB2⑵水泥宜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3\*GB2⑶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对所用砾石应预先筛分成3~4个不同粒级,然后配合,使颗粒组成符合相应的级配要求。=4\*GB2⑷水泥稳定碎石压实度不小于98%(重型击实标准),水泥稳定碎石中碎石的压碎值≤30%,CBR值≥80%。=5\*GB2⑸水泥稳定碎石养生期不得小于7天。=6\*GB2⑹设计所给水泥剂量为参考值,施工时根据设计抗压强度通过试验确定所需水泥剂量和混合料最佳含水量,并按试验确定剂量增加0.5%;水泥最小剂量3%,最大剂量5.5%。=4\*GB4㈣、级配碎石底基层技术要求级配碎石压实度不小于96%(重型击实标准),CBR值不应小于80%。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最大粒径为37.5mm,液限应小于25%,塑性指数应小于8。=5\*GB4㈤、混凝土步道砖技术要求混凝土步道砖边长与厚度的比值小于5时,应进行抗压强度控制,边长与厚度的比值不小于5时,应进行抗折强度控制。混凝土步道砖的抗压和抗折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MPa)抗压强度等级平均值单块最小值抗折强度等级平均值单块最小值Cc50≥50.0≥42.0Cr5.0≥5.00≥4.20七、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1\*GB4㈠、级配碎石施工要点⑴级配碎石应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压实度要求。⑵级配碎石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⑶级配碎石的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具有设计规定的路拱。=2\*GB4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要点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并应在第一个重冰冻(-3~-5⑵雨季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已经摊铺的水泥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⑶水泥稳定碎石要求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集中拌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配料应准确,拌和应均匀;②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含水量,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③不同粒级的砂砾以及细集料(如石屑和砂)应隔离,分别堆放。④必须采用流水作业法施工,使各工序紧密衔接,特别要控制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超过2h。⑷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①应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时应在混合料处于或大于最佳含水量(气候炎热干燥时,基层混合料可大1%~2%)时进行碾压,直到压实度不小于98%(重型击实标准)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15t以上的振动压路机碾压。④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⑤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分两层用摊铺机铺筑,下层分段摊铺和碾压密实后,在不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宜立即摊铺上层;否则应在下层养生7天后,顶面撒薄层水泥或水泥净浆,再铺筑上层。⑥每段基层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保湿养生,不使基层表面干燥,也不应忽干忽湿。宜采用无纺布进行养生。无纺布铺匀后,应立即洒水,并在整个养生期间保持无纺布的潮湿状态。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⑦养生结束后应先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沥青。喷洒透层沥青后,宜在上均匀撒布5~10mm的小碎(砾)石,用量约为全铺一层的60%~70%。=3\*GB4㈢、沥青混合料施工要点⑴施工准备①基层应符合下列要求:基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宜的刚度;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变形较小;表面平整、密实、拱度与面层一致,高程符合要求。②半刚性基层铺筑后应及时进行养生和保护,浇洒透层油(或铺筑下封层),并尽快铺筑沥青面层,防止因暴晒出现开裂。⑵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①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②沥青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2.2的规定。③沥青材料应采用导热油加热。当混合料出场温度过高,已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时,混合料不得使用,已铺筑的沥青路面应予以铲除。④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制,拌和机应有防止矿粉飞扬散失的密封性能及除尘设备,并有检测拌和温度的装置。⑤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并经试拌确定。间歇式拌和机每锅拌和时间宜为30~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少于5s),连续式拌和机的拌和时间由上料速度及拌和温度调节。⑥间歇式拌和机热矿料二次筛分用的振动筛筛孔应根据矿料级配要求选用,其安装角度应根据材料的可筛分性、振动能力等由试验确定。⑦机械拌制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合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分离现象。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并应及时调整。⑧拌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不立即铺筑时,可放入成品储料仓储存。贮料仓无保温设备时,允许的储料时间应以符合摊铺温度要求为准,有保温设备的储料仓储料时间也不宜超过72h。⑨出厂的沥青混合料应逐车用地磅称重,并按现行试验方法测量运料车中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签发一式三份的运料单。⑶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较大吨位的自卸式汽车运输、车厢应清扫干净。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侧板和底板可涂一薄层油水(柴油与水的比例可为1:3)混合液,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②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放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小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③运料车应用蓬布遮盖,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夏季运输时间短于0.5h时,也可不加覆盖。④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或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卸料。⑤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⑥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后应凭运料单接收,并检查拌和质量。不符合温度要求,或已经结块、已遭雨淋的混合料不得铺筑在道路上。⑷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①铺筑沥青混合料前,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当下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洒布透层、粘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②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并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成梯队作业进行联合摊铺,相邻两幅的摊铺应有5~10cm左右宽度的摊铺重叠。相邻两台摊铺机宜相距为10~30米,且不得造成前面摊铺的混合料冷却。③施工气温低于10℃时,不得摊铺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及要求详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第5.6.6④沥青混合料机械摊铺的松铺系数为1.15~1.35,并应根据实际的混合料类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由试铺试压方法或根据以往实践经验确定。⑸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成型①压实后的沥青混合料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的分层压实厚度不得大于10cm。②沥青混合料压实宜采用钢筒式静态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组合的方式。③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按初压、复压和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和初压、复压和终压各阶段的碾压要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5.7的细则规定。=4\*GB3④沥青混凝土面层各层铺筑并压实后,均需采用胶轮压路机进行赶光。⑹接缝处理①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应采用热接缝。施工时应将已铺混合料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层,再最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②半幅施工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宜加设挡板或采用切刀切齐。铺另半幅前必须将缝边缘清扫干净,并涂洒少量粘层沥青。上下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表面的纵缝应顺直,且宜留在车道区会划线位置上。③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下层横缝可采用斜接缝,上层接缝可采用平接缝。铺筑接缝时,可在已压实部分上面铺设一些热混合料使之预热软化,以加强新旧混合料粘结,并在开始碾压前铲除预热用混合料。=4\*GB4㈣、路基施工要求要点=1\*GB2⑴、注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场地的清理,对原地面进行表面清理,并平整压实至规范要求。施工前应修筑路基处理试验路段,以获取各种施工参数。掌握分层松铺厚度,按采用的压实机具现场试验来确认,一般情况下填土路堤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填石路堤松铺厚度不大于50cm。=2\*GB2⑵、为了使路基获得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保证路基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路基应分层填筑、均匀压实,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