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某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某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某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某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某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级中学高二(上)第

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也可能得病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内环境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D.若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则组织液渗透压会升高

2.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通过三种调节方式即可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下列有关内环境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

C.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就是淋巴

D.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

4.下列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吃山楂分泌唾液和望梅止渴都是非条件反射

B.非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层参与,所以非条件反射不受意识支配

C.条件反射消失的过程就是相关反射弧被破坏的过程

D.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仍需非条件刺激强化和

巩固

5.如图所示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相应结构传递信号的图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过图中结构完成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中,⑥的面积会增大

B.⑤接受④后结果是使⑧的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C.⑦的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

D.⑧处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免疫活性物质是在人体内环境中产生的

C.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下丘脑既能作为感受器,也能作为效应器

D.细胞呼吸的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7.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a、c处分别放置电位计。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V.>

A.刺激b处骨骼肌也会做出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传出"生\

B.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C.刺激b均可观察到a和C处电位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D.图中的骨骼肌就是效应器,接受到a传来的兴奋可以收缩产生运动

8.相比成年人的排尿过程,婴儿对排尿的控制相对不准确,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直接控制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

B.成年人能够憋尿能体现出人体神经系统具有分级调节的机制

C.如果脊髓在胸段损坏往往会出现排尿失控的状况

D.婴儿容易遗尿的原因是位于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中枢发育不完善

9.下列关于激素、酶、神经递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能产生神经递质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可能会产生神经递质

C.能产生醐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激素一经起作用后会被灭活,酶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第2页,共30页

10.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各种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B.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C.语言中枢的H区被破坏,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

D.人脑中的一些高级神经中枢会控制脊髓中的一些低级神经中枢

11.如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B.激素②为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C.下丘脑中某些神经能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某内分泌腺

D.激素①和激素②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

12.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下列关于此过程内环境发生变

化及调节的推断错误的是()

A.运动时,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B.出汗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口渴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D.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13.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

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的调

节能力,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为水中毒。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机体能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方式调节水盐平衡

B.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可能会使垂体合成更多的ADH

C.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集合管吸水能力加强

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

14.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火学敏原

B细胞辅助性T细胞过,原组织胺

检遵二薮建一髅

记忆B细胞抗体肥大细胞

A.常见的致敏原有花粉、牛奶、青霉素、结核杆菌等

B.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致敏原

C.人体首次接触致敏原,体内将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表现出病症

D.过敏主要由机体免疫系统过强导致,应用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

敏反应症状

15.糖尿病是当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病,有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两种类型,I

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是引起口型糖

尿病的原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胰岛素可以控制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

B.若口型糖尿病是患者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则该病又属于自身免疫病

C.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大脑皮层中经常产生渴觉

D.糖尿病患者多尿是因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16.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食物中的糖类一^*|卜⑥f所能量

6血[鱼一肝糖原、肌糟原

肝糖原公

糖产一脂肪、某些氨基皎

脂肪等非糖物质一^|目♦尿樵

A.图中①〜⑥过程都可以在内环境中完成

B.血糖浓度明显超过6.1mmol/L时可能会出现尿糖

C.胰岛素可通过抑制②③过程、促进④⑤⑥过程降低血糖水平

D.剧烈运动产生的CO2、乳酸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pH发生微小变化

17.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

错误的是(

A.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B.K+外流会触发Ca2+通道打开,使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第4页,共30页

C.胰岛素的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吸收利用葡萄糖

18.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都是由特异性免疫负责实现的

B.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D.骨髓和胸腺是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的部位

19.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全都依赖于免疫细胞来完成

B.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过敏反应主要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各种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0.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一般是相反的

C.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而副交感神经不活动

2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淋巴回流受阻均会出现组织水肿

C.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

C.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3.根据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血液流入-A,B一血液流出

A.如果器官为肌肉,则02浓度A处低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浓度A处低于B处

24.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寒冷刺激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促进其分泌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使机体增加产

B.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特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可刺激下丘脑某部位产生兴奋并沿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

D.下丘脑既能分泌激素,又是体温调节中枢,也能控制机体感觉、节律和水盐平

25.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处理的病菌病毒等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

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医学技术。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

用完,因此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进行过接种或受到

某种病原体的侵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它们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分泌的

B.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C.肺结核患者通过抗体的作用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所有的结核杆菌恢复健康

D.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疾病,还可以预防某些癌症

26.如图所示,图1为内环境模式图,②、③、④、⑤表示液体,图2为人体内的细胞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细胞外液

图1图2

第6页,共30页

(1)②至⑤中C02浓度最高的是[],蛋白质最为丰富的是1

CO2从组织细胞的产生部位运输到血浆穿过层膜。(口填数字,一填名称,

方法规律)

(2)正常人体内⑤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

到⑤中的乳酸可由等缓冲物质中和,使得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

(3)①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填标号)。

(4)据图2回答:甲、乙和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填数字),外界环境的

Na+、氨基酸等物质进入组织细胞要经过系统。

27.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回

答有关问题:

局作《大

多巴胺转运蛋白:可需

(1)刺激甲图中的④,结合乙图分析此处的膜电位是,该变化是由

引起的•刺激甲图中的①,可以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偏转,次数为

次。

(2)在丙图中5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

但检测到5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

的功能。

(3)据丁图可知,①中的多巴胺分子通过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完成兴奋

的传递,然后脱离②,通过突触前膜上的重新转运回流以实现多巴胺分子

的重复利用。

(4)可卡因可以阻断多巴胺的回流,造成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致使突触后膜

所在的神经元持续。长期吸食可卡因的人,神经元为缓解兴奋,突触后膜

会发生多巴胺受体蛋白数量(填“增多”或“减少”)的代偿性变化,从

而造成突触后膜受损。

28.对人体而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下丘脑参与

人体的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信号剌激

靶细胞<■--激素胰岛卜激素一►靶细胞

血糖调节

水盐调节

(1)正常人在饭后一小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而空腹时人体血糖的主要来

源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体内存在胰岛B细胞的抗体,这

些抗体使胰岛B细胞受损,从免疫学角度看,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属于病。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可以刺激的相关部位产生兴奋,从而使胰岛B细

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该调节过程属于调节。

(3)体育课上,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有些同学就立即去冲冷水。你认为这种做

法是否合适:(填“合适”或“不合适”,从体温调节的角度分析,理由是

29.为探索影响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一些

实验:

(1)实验一: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

行不间断检测。每隔3d对甲鼠的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其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

腺激素水平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曲线b表示的激素是o

②实验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与甲状腺的体积的关系是呈(正

相关、反相关)。

③通过该实验,可以启示我们:对于患甲亢的病人可以通过方法治疗。

(2)实验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乙,每隔3d注射一次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并测得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总是先上升后下降,

请分析产生这种生理变化的原因。

①当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升高时,促使垂体合成和分泌较多的,

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过程的调节机制称为。

②当停止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其体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就会抑制

和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相应的激素水平下降,该调节机制称为

第8页,共30页

0369121518时间(d)

30.如图是从动物体内剥离出的一个蟾蛛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已知药物X

能阻断蟾蛛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

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

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

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在实验位

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

①将药物X施加于点,再刺激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将药物X施加于点;再刺激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若①处理后肌肉,②处理后肌肉,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

兴奋传递。

若①处理后肌肉,②处理后肌肉,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

兴奋传导。

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既阻断神经元之间

的兴奋传递,也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3)在B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是由于。

31.全面推广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的有效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中时,主要依靠(填细胞名称)参与作战,

其活化需要

与该细胞的接触及活化后的与该细胞的结合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

还需要的作用。

(2)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部时,主要依靠的方式进行作战,这种方

式称为细胞免疫。其活化过程需要等细胞的参与。

(3)接种新冠疫苗后,该疫苗在人体内作为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填细胞名称),其中的能分泌针对新冠病毒的

特异性抗体。

第10页,共30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体也可能会患病,如某些遗传病,A正确;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或手脚上磨出的“水泡“,里面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正

确;

C、一般情况下,人体酶的最适温度为内环境正常温度,内环境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

率可能会下降,C错误;

D、若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则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量增加,进而渗

透压会升高,D正确。

故选:Co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等知识,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

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内环的稳态有赖于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因此,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

误;

C、体内酸碱度的维持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参与,但主要还是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C正确;

D、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时候,内环境的稳态

就会遭受到破坏,这说明人体维持内环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D正确。

故选:B,

题图分析:图示概念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对于内环境检

态,目前普遍公认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B是体液调节和免

疫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因此C、D可以是温度和

渗透压。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解:A、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故组织细胞参与

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A正确;

B、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

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B正确;

C、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淋巴和血浆,C错误;

D、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代谢的必要

条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Co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言、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对于相关概念的理

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吃山楂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望梅止渴分泌唾液属

于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A错误;

第12页,共30页

B、非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层参与,但大脑皮层可以调控非条件反射,B错误:

C、条件反射消失的过程中相关反射弧没有被破坏,而是没有非条件反射的强化与巩固,

C错误;

D、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仍需非条件反射强化和巩固,

D正确。

故选:D。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

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

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

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本题考查反射的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解:A、图中结构完成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时,①处的兴奋状态可导致

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期间有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会导致⑥突触前膜的面

积增大,A正确;

B、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⑤受体接受④神经递质后不一定

能使⑧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故不一定会使⑧的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

错误;

C、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因此⑦的成分为组织液,C错误;

D、⑧是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故实现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

、口

1天。

故选:Ao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

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

物质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3、分析题图: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囊泡,④是神经递质,⑤是受体,⑥是突

触前膜,⑦是突触间隙,⑧是突触后膜。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解: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是在人体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中产生的,

B错误;

C、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也可以

作为效应器分泌相关的激素,C正确:

D、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既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o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液调节

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

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

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下丘脑的功能,识

记体液调节的过程,识记免疫活性物质的产生,能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各选项,属于

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答案】A

【解析】解:A、反射的完成应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处给以适宜刺激,兴奋可以传至

骨骼肌,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A正确;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不能由b传至c,因此处电流表指针

第14页,共30页

不能发生偏转,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骨骼肌是效应器的

一部分,D错误。

故选:A。

据图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中

骨骼肌是效应器,a是传出神经,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途径是感受器神经中枢-a-

骨骼肌.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反射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识

记反射的基本条件,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8.【答案】D

【解析】解:A、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直接控制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辎中,

A正确;

B、排尿反射中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成年人能够憋尿,说明低级

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成年人能够憋尿能体现出人体神经系统具有分级调节的机

制,B正确;

C、如果脊髓在胸段损坏,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失去脑(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

的调控,往往会出现排尿失控的状况,C正确;

D、排尿中枢在脊髓,婴儿容易发生遗尿现象的原因是大脑发育不完善,高级中枢对低

级中枢的控制作用较弱,D错误。

故选:D。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

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

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本题考查排尿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考查生命观念和

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9.【答案】C

【解析】解:A、能产生神经递质的细胞是活细胞,活细胞能产生酶进行正常的代谢,

A正确;

B、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既能分泌激素也能产生神经递质,B正确;

C、能产生酶的细胞是活细胞,但是活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只有内分泌器官和内分

泌细胞能产生激素,C错误;

D、激素一经起作用后会被灭活,酶化学反应前后不变,D正确。

故选:Co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

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本题综合考查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总结。

10.【答案】B

【解析】解:A、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各种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A正确;

B、学习和记忆也是一些高等动物所具有的功能,B错误;

C、大脑皮层中的H区被破坏后,人体能说、写和读,但不能听懂话,即患有听觉性失

语症,C正确;

D、大脑皮层中的一些高级神经中枢会控制脊髓中的一些低级神经中枢,例如大脑皮层

可以控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D正确。

故选:Bo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

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

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

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该过程中既有反射弧的存在,也有激素对于血糖平衡的调节,因此调

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第16页,共30页

B、激素②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为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B

正确;

C、下丘脑中某些神经能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某内分泌腺,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正

确;

D、肌肉细胞表面没有激素①(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

故选:D。

据图分析,激素②可以降低血糖浓度,故激素②为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激素①可以升高血糖,为胰高血糖素。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

识记、理解与掌握,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剧烈运动过程产热量增加、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A正确;

B、机体缺水,抗利尿激素增多,B错误;

C、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同

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C正确;

D、饮水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D正确。

故选:B„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一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

一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一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减少T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T尿量增加。

2、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

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本题主要考查水盐调节机制,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熟练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

调节机制。

13.【答案】B

【解析】解:A、正常机体如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等情况时,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等方式,减少ADH的分泌,减少水分的重吸收,排出多余水分,从而提升细胞外液渗

透压,维持水盐平衡,A正确;

B、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

C、ADH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使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正确;

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有

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B。

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

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

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本题考查水盐调节,要求学生结合“水中毒”的症状描述,判断体内发生的渗透压变化

和体液调节途径,并且根据解决方法对其原理进行思考解答。

14.【答案】A

【解析】解:A、结核杆菌不属于过敏原,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B正确;

C、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体内将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表现出病症,C正确;

D、过敏主要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过强导致,应用氯雷他定片、息斯敏等抗组织胺类药物

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

故选:A。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

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

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第18页,共30页

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5.【答案】D

【解析】解:A、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注射胰岛素可以控制I型糖尿

病患者的血糖含量,A正确;

B、II型糖尿病是抗体破坏胰岛素受体引起的,患者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则该病又属

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大脑皮层中经常产生渴觉,C正确;

D、糖尿病患者多尿是因为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水分重吸收

减少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血糖平衡的调节: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

理判断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解:A、①过程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②-⑥过程发生在细胞

内,都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糖浓度明显超过6.1mmol/L时,超过了肾糖阈,葡萄糖即由尿中排出,出现糖尿,

B正确;

C、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即胰岛素可通过抑制②③过程、

促进④⑤⑥过程,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

D、剧烈运动产生的CCh、乳酸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pH发生微小变化,但由于缓冲物

质等的存在,机体能使pH维持在一定范围,D正确。

故选:A=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浆中,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②肝糖原分解,这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糖异生作用。④其他的单糖,如果糖、

半乳糖等单糖也可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去路:①葡萄糖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供

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②葡萄糖在肝、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③转变为非糖物质,

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多种有机酸等。④转变为其他糖及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

唾液酸、氨基糖等•⑤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糖阈时,葡萄糖即由尿中排出,出现

糖尿。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7.【答案】B

【解析】解: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分析图中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经过

一系列的调节,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A

正确;

B、图中当K+外流受阻时才会使细胞膜电位变化,促进Ca2+通道打开,Ca2+促进胰岛素

的释放,B错误;

C、胰岛素是蛋白质,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C正确;

D、胰岛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吸收利用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B。

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

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

转化成血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

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第20页,共30页

【解析】解:A、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实

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错

误;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

基础,C正确;

D、骨髓和胸腺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成B细胞,在胸腺中

形成T细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D错误。

故选:Co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

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

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9.【答案】B

【解析】解:A、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依赖于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完成,A错

误;

B、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参与抗

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B正确;

C、过敏反应主要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失调有关,是免疫功能过强的表现,C错误;

D、有些免疫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如浆细胞等,D错误。

故选:Bo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

(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

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难度适中。

20.【答案】D

【解析】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协调完成各种生命

活动,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作用于同一器官,且两者的功能通常相反,如交感神经

使心跳加快,而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B正确;

C、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饭后立即运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不利于消化系统对食

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并非不活动,D错误。

故选:D。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

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

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本题主要考查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信息,并结合所学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

能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记忆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1.【答案】A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

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A、正常情况下糖原位于肝脏或者肌肉细胞内,而不会在内环境中,A错误;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组

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B正确;

C、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

确。

故选:AC。

第22页,共30页

22.【答案】AD

【解析】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AD。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各种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

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答案】BCD

【解析】解:A、如果器官为肌肉,肌肉细胞呼吸消耗02,则02浓度A处高于B处,

A错误;

B、如果器官为肝脏,饭后血糖升高,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胰岛素分泌增多,促

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以及转化为非糖物质储存,故饭后在肝脏中

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B正确;

C、如果器官为胰脏,胰脏细胞需要消耗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以维持生命活动,则饥饿

时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C正确;

D、如果器官为胰脏,饥饿时血糖降低,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则饥

饿时胰高血糖素的浓度A处低于B处,D正确。

故选:BCDo

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

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解决生物问

题,难度适中。

24.【答案】ABD

【解析】解:A、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递至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然后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促

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机体组织细胞加快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

A错误;

B、血糖调节体现了明显的反馈调节特点,没有体现出分级调节的特点,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兴奋并以神经冲动传的形式上行传至大脑

皮层产生渴觉,C正确;

D、调节水盐平衡、节律、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但机体感觉是躯体感觉中枢产生

的,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BD。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具有产生兴奋、传导兴奋,还可以作为神经中枢,

下丘脑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够分泌相关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是体温

调节的中枢、血糖平衡的中枢和水盐平衡的中枢。

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要求学生识记下丘脑在稳态维持过程中四个方面的作用。

25.【答案】ABC

【解析】解:A、人体内存在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免疫活性

物质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A错误;

B、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而浆细胞不能发生增殖和分化,B错误;

C、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因此肺结核患者需要通过抗

体的作用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作用才能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C错误;

D、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的病毒或病原体具有抵抗力,

而染疾病和某些癌症可能是由病毒或病原体引起,因此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疾

病,还可以预防某些癌症,D正确。

故选:ABCo

第24页,共30页

疫苗通常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

体,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具有特异性、记忆性的特点。

本题考查了免疫的应用和预防,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应注重知

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6.【答案】③细胞内液③5无机盐和蛋白质HCCh-和HP042-⑤②⑤④②消化

系统和循环

【解析】解:(1)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④表示淋巴,⑤表示血浆,②至

⑤中C02浓度最高的是③细胞内液。蛋白质最为丰富的也是③。C02从组织细胞的产生

部位运输到血浆需要穿过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的膜+2层毛细血管壁的膜=5层膜。

(2)正常人体内⑤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氧呼吸产生并

释放到⑤中的乳酸可由HCCh-和HPO42-等缓冲物质中和,使得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

定。

(3)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⑤血浆和②组织液。

(4)图2中的甲血浆,乙淋巴和丙组织液分别对应图1中的⑤、④和②,外界环境的

Na+、氨基酸等物质进入组织细胞要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

故答案为:

(1)③细胞内液③5

(2)无机盐和蛋白质HCCh-和HP04%

(3)⑤②

(4)⑤④②消化系统和循环

1、分析题图1:表示内环境模式图,其中①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表示组织液,③

表示组织细胞,④表示淋巴,⑤表示血浆。

2、分析题图2: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甲表示血浆,

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组成的。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

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

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答案】外负内正钠离子内流2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胞吐多巴胺转运

蛋白兴奋减少

【解析】解:(1)刺激甲图中的④,传出神经纤维发生膜电位变化,由静息时的外正

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出现动作电位,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引起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

子内流引起的。刺激甲图中的①,根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

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

偏转2次。

(2)检测到5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用药并没有影响突触前膜释

放神经递质这个过程,再结合题目说用药导致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药物抑制了

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功能。

(3)据图可知,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达突触间隙,

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兴奋传递后脱离受体,再通过突触前膜上的

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流进入细胞。

(4)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因此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会造成突触后膜所在

的神经元持续兴奋。据题可知,长期吸食可卡因的人,神经元为缓解兴奋,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蛋白数里将减少。

故答案为:

(1)外负内正钠离子内流2

(2)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

(3)胞吐多巴胺转运蛋白

(4)兴奋减少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

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

物质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3,判断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图乙表示传出神经在静息状

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

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

本题结合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的相关知识,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

第26页,共30页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28.【答案】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自身免疫下丘

脑神经一体液不合适低温刺激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失,

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解析】解:(1)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