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二课《面具设计制作》教案_第1页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二课《面具设计制作》教案_第2页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二课《面具设计制作》教案_第3页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二课《面具设计制作》教案_第4页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二课《面具设计制作》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面具设计制作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1)本课的设置,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

对美术文化的学习的做法,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

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

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对面具产生的不同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了解面

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面具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于

法。了解画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面具深刻的

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小认识美术二

面具作为一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最初对妖魔鬼怪的驱赶、

对图腾的崇拜。到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对美如:牛活的向往,面具寄托着

人类丰富的情感,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流传

于民间。现在面具已不仅仅用于祭祀,而是成为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

人们除山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时不可缺少的装饰。

利用当地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

如纸浮雕等技法等,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巾。面具主要分为平面和立体两大

类:平面面具泛指采用平面材料。经过剪、贴、画等技法制作完成的面具。

立体面只是指采刚各种适合制作的材料、经过剪、折、贴、逢、穿编、彩

绘或雕刻等于法制作而成的面具。

(2)学生可结合校园活动的不同主题没汁面具。头戴面具进行表演、

联欢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作带来的快乐,通过活动增进彼此之间

的友谊。

(3)版面介绍,版面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面具知识介绍、面具欣赏、

学生作业选登、学生头戴面具的效果和面具的制作过程等。

在面具欣赏部分,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代表不同艺术风格的面具

作品。这些面具采用不同的材质,表现出当地的风俗与审美取向。其中,

“科特迪瓦面具”的材料为木头,雕刻后保留了木头的本色,长圆形与周

围的几何形组成简洁的造型,几何形中的螺旋状线与横线增强了疏密节奏。

面具的造型突出外形的起伏,强调整体的力度。而“瓦努阿图面具”用麻

制成。粗糙的麻自然悬垂、拧卷、缠绕,产生出独特的肌理效果。在两件

藏戏面具中,“藏戏中蓝面具”是其中的一件。蓝面具藏戏是藏戏八个剧

种之一。这件画具在藏语中叫“温巴”(即猎人),面具的材质是在皮革上

裱深蓝底花缎。轮廓造型及眼、眉、鼻、嘴等均由吉祥图案构成,脸上还

装饰着贝壳、玛瑙和绿松石,下巴和两腮装饰有猝子毛或山羊毛做成的白

胡子,额头正中饰有金色的太阳和月牙,两耳垂有流苏,象征吉祥之意。

整个面具制作精美,光彩夺日。另一件“藏戏面具大赤嘎”为木雕彩绘制

成。造型方正,怒日圆睁。龊牙咧嘴,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式;红、黄、蓝、

绿等高纯度颜色平涂的面颊、额头与黑色勾画的眉、眼、鼻,形成色彩强

烈,形象鲜明的效果、在“威尼斯狂欢节面具”的图中可以看到,人们

头带面具参加狂欢节变成厂另外一种形象,说明面具作为道具在节日、

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学牛作业部分选取了几件不同的面具造型。有的采用拟人化手法。

将面具没计•成萝卜造型,眼镜和围巾的设计尤其巧妙地突出厂构思,显

得情趣盎然。有的与民间戏曲的脸谱勾画相结合、使面具的外形变化更加

丰富。无论采用哪些手法,其共同点都是活泼、风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这些面具利用材料在色彩、肌理等方面的特点,如硬纸做主要部分,软纸

(皱纹纸等)做装饰,麻绳做头发,金银纸做点缀等。还注意了材料之间的

相互补充,形成色彩鲜明、形象夸张的面具造型。教材分步骤介绍了面具

的制作过程:一张平面的纸,在头顶、下巴等部分刻开,再挤压、粘贴后,

使面具成为有凹凸变化的立体面具,在此基础上再添加装饰,彩绘纹样,

制作完成。

2、教学内容与目标:

⑴教学目标:

•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

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演变、

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

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

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

常用的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亥人粘贴、

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出乎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学生合作完成作业时,

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通过为艺术节举办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亲

身体验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感受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认识面具艺术对

环境、对气氛所起到的烘托作用。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a、介绍面具知识、面具的历史、面具的种类、面具的材料。重点介

绍面具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引导学生查找面具资料。

b、指导学生巧妙利用当地的可制作面具的材料,根据材料的特性,

设计制作出有个性、有新意的面具。

c、组织面具表演。

学生活动:

a、搜集面具的资料(图片、实物、文字介绍等)。与同学交流自己对

面具文化的了解。

b、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学习面具的设计方法。

c、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为艺术节(其他学科课本、文学作品、影视

剧)设计制作有创意的面具。在设计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想像

力、创造力。

d、进行面具表演,评选有创意的面具。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材质特点)和对材料的

综合利用。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3)学习材料:

面具作业的呈现效果包括平面的和立体的两大类。

平面效果的面具即在较硬的材料上着色、粘贴装饰图案完成。学习材

料包括:硬纸板、泡沫板、吹塑板、及时贴、水粉色、刻刀等。

立体效果的面具一种是用纸等材料经过剪、亥I、卷等方法,制作成有

凹凸起伏的面具;另一种是在立体的材料上进行再加工,如在木瓜瓢,(葫

芦瓢)上彩绘等。立体面具的学习材料包括:纸(板纸,皱纹纸,彩色纸)、

葫芦瓢、(木瓜瓢)及时贴、麻绳、毛线、羽毛等。提倡充分利用本地易

找的、有特色的材料进行制作。

二、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课例一:(探究式学习)

课前教师布置:要求同学查找有关面具的信息。

A、找一副面具的照片或面具的实物。

B、有关面具的文字介绍。(可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查找,询问家

人等方式)

主要教学活动:

1、学生谈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让学生将面具按年代的远近、

面具的产地等,分别展示自己带来的面具。这样就将面具分为了几大类。

2、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请学生在班上介绍自己收集的面具及相关

知识(年代、材料、造型特点等),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由同学回答。

3、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古今面具的功能一样吗?为什么说

面具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面具?设计艺术节戴的面具

应有什么要求?经过讨论,大家对面具的功能、制作要求都有了基本了解

和认识,为设计与制作打下了基础。(学生制作略)

本课例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启发,使学生

学会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和

将本课的知识引向更深的文化层次。这样,学生会对学习的内容记忆深刻。

课例二:(合作式学习)

(欣赏面具作品,了解面具知识略)教师布置:以小组的形式A、选择

一部影视片或语文、英语课文(如哈里波特、西游记等)设计一组面具,头

戴面具表演一段影片的对白。强调分工协作(收集形象资料、画草图、准

备材料、制作、排练)。B、讨论并写出面具设计的评价标准,全班在综

合各个小组写的评价标准以后,制定出面具表演的评价标准。

演出时,有学生组成评价组对每个组的表演进行评判。

本课强调:

1、设计与应用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结合。学生讨论确定选择感兴

趣的内容,根据对人物的理解,设计出能够表现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

夸张的面具造型。

2、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学生要为寻找形象去上网、找图片等分工协

作,调动每个人积极性的同时,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3、学生讨论制定评价标准,而不是由教师规定要求,学生会对面具

的设计制作的要求理解得更好,做起来更加精心。

三、教学评价

评价点评价方式

1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对面具文化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形式的设置,

学习、对作品的欣赏?如认识面具选择评价方式:A、学生以组

的由来,认识我国面具的主要种为单位,讨论后选一个代表回

类,分辩出我国面具与非洲面具在答教师布置的有关面具方面的

造型等方面的区别。通过参加讨问题。B、在观看面具作品后,

论、查找资料,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学生谈自己对面具的认识和感

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受。C、课前教师布置查找面

具方面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学习面具知识。

2学生是否能初步了解面具在材质、用语言表达出不同地区、不同

色彩、肌理等方面的特点?了解面国家面具的设计特点和设计风

具的设计特点、设计风格?格。能够认识材料、色彩在面

具设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学生能否认识到面具艺术对环境、观看在节日等活动中人们头戴

对气氛所起的烘托作用?民间面具的场面的图片或录

像,使学生了解现代面具在社

会、生活和一些活动中所起到

的作用。对于完成为艺术节设

计面具的作业,起到开阔眼界、

明确设计要求的目的。

4学生是否能设计出有个性、有创意学生画出设计稿,以个人或小

的面具?大胆创新,造型独特。A组为单位,为艺术节(可选择其

是否能运用剪、亥1」、粘贴、彩绘等它学科课本、文学作品、影视

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作剧的人物形象、卡通形象、动

业完整,粘贴结实,易于配带。B植物形象、抽象形象等)设计、

是否能选择当地易找的材料,对材制作面具。

料的加工方法得当,并能对各种材

料进行综合利用?C能否在面具

创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

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D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5学生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通过全班展示面具,进行面具

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设计制作

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是否能的面具进行评价。学生自己谈

投入对作品的评价,并对自己和同面具的创意,尤其是在对材料

学的作业进行评价?的综合利用方面的做法,对自

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

上,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

四、相关资料

面具知识: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几乎所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这

些面具展示出原始艺术的想像力和精湛的技艺。

(一)我国的面具艺术

1、面具的由来与演变

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疾病、瘟疫和死亡是厉鬼在人体内兴妖作怪,

于是就戴上可怖的面具,跳着激烈的舞蹈,向妖魔鬼怪发起反击,以达到

驱鬼逐疫的目的。他们认为鬼怪的样子是丑陋的,可怖、凶狠的,于是就

将面具制作得比鬼怪更凶残、更狰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威吓阻退鬼

怪的作用。戴着面具的驱鬼逐疫的神被称为方相氏。方相氏驱鬼时,往往

嘴里发出“傩”(nu6)、“傩”的声音,因此,这种仪式被称为“傩而

且,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送葬队伍中还能看到。

从《续汉书•礼仪制》中可以了解到,西汉时傩仪开始从祭祀向娱乐

转化。除夕夜,大内禁中,一百多个贵族子弟人人头戴黄金四目的面具,

身蒙熊皮,赤裙黑衣,右手持戈,左手扬盾,个个威风凛凛。这时皇帝来

到前殿,只听得“童子们等候在此,请开始逐疫”一声令下,中黄门(宦

官)开始领唱,大家齐声应和。在一片“傩”“傩”声中,方相氏率领这

一百多人的驱鬼队伍,向厉鬼发动猛烈的攻击,最后手持火炬把疫鬼赶出

端门,宫外的骑兵高举火把充作接应,在极其热烈、沸腾而神秘的气氛中

一直到把火炬投入洛水中,证明已把疫鬼葬于九泉之下。这当中既有中黄

门和童子的唱和,也有一百多人随方相氏的群舞,驱鬼逐疫的人们装扮绚

丽,阵势十分壮观。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很早以前,面具、“傩”与歌

舞就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根据《北齐书》对兰陵王故事的记载,以及唐《乐府杂录》对这个故

事成戏的记载,兰陵王因貌美需要借助于面具遮挡自己的面孔,恐吓敌人,

百战百胜。军队为之歌唱欢呼。公元?00年,武则天在宫中大摆宴席,

唐明皇的弟弟五岁的歧王,客串了《兰陵王》这一出大戏。歌颂这位带着

面具打仗的英雄,说明面具与戏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用美好的语言、

歌词和戏曲来歌颂英雄和他们的所作所为。这样,面具已不光是一种信仰,

同时也是力量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兰陵王》故事的流传,至

今很多地区的人们仍在重大节日或劳动之余头戴面具驱邪逐鬼,欢庆胜利。

从宋代起,面具向着戏剧伎艺的方向发展,傩祭“有场景、有道具、

有烟火、有台步、有服装”,虽然还是头戴面具装神弄鬼,驱疫避邪,但

是,气氛由可怖转为热闹,由驱鬼逐疫转向驱除晦气,乞求平安。面具的

形象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如头戴面具、口吐烟火和现代的川剧的变脸几乎

一样,最终演变成为除旧迎新的习俗。时至明清,傩进一步戏剧化。

面具制作所用的材料,在古时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中的材

料绝大多数采用木头,还有石、布、瓷、皮、龟甲、铜、棕、纸、竹、瓢、

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等。

从文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和传承来看,中国面具的主要类型有:藏面具、

傩面具、百戏面具、彝族面具、萨满面具。这些传统的面具艺术以其功能

来区分,包括五大类。它们是跳神面具、节祭面具、生命礼仪面具、镇宅

面具、戏剧面具。

2、藏戏面具艺术

藏面具以青藏高原的地理、民俗和藏传佛教文化为背景,分成寺院及

民间“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两类,影响达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

云南藏区以及内蒙、河北和东北部分地区的藏、蒙、门巴、羌等民族。藏

戏约有8个品种,虽然所用面具多少不同,但都能体现出藏族假面剧的独

特风格。其中又以蓝面具藏戏最具代表性。藏剧演出的剧目有《文成公主

和尼泊尔公主》系取材于历史故事,《诺桑王子》表现善恶斗争,《顿月顿

珠》,描写兄弟情谊,等等。

不管是哪个剧目,其演出的程式大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温

巴顿”,(即猎人净地)相当于序幕。第二部分DU“雄”,也就是正戏。藏

剧角色众多,但总不外正反两类。若以性别划分,男性角色主要有男主角,

一般是豆子、父亲、国王、大臣、老翁、村民、渔夫;猎人、总管、男佣、

头上、高僧、隐士、妖魔等。女性角色主要有女主角,一般是仙女、公主

或王妃、娱妃、母后、母亲、龙女、巫婆和魔女等。男女主角为方便演唱,

只作涂面化妆,其他角色大多戴面具表演。其形状有硬质平面的,如国王、

王后、隐士、喇嘛、龙女、母亲、巫女以及部分魔鬼有布制软面具,戴在

脸上可以显出立体感。如老翁、大臣等面具还有立体的。如戏中穿插的跳

神面具,一部分鬼神以及滑稽角色“阿扎尔”等,同一形制的假面,色彩

上却千变万化。国王、父亲等为红脸黑须,高僧、仙翁则为黄脸白须,王

后涂成绿面,巫女以半白半黑的阴阳脸。不同的形象表现庄严、正直、温

和、奸诈的不同性格。正戏中还常常出现许多动物,都由演员穿戴假面和

假形装扮。如狮、虎、象、猴、鸟、鹿、兔等动物面具,制作非常精巧,

造型写实。象鼻可以卷地取物,虎口可张合自如,舌可垂涎,眼能启闭。

演员表演时披上毛茸茸的兽皮,穿上人工制作的羽衣,学着鸟兽啼叫,使

整个戏场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藏剧的第三部分叫‘'扎西",即以祝福迎祥

的仪式结束表演,并载歌载舞接受观众的捐赠。藏剧的内容虽以宣扬佛法

为本,但它的整个表演并不受宗教仪式的制约〈少数剧种除外),而致力

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生悲欢离合的展现。

藏戏面具以其制作精致,造型独特,成为世界面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藏戏面具多采用毛皮制作,造型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温巴(猎人)面具在制

作上非常讲究。要在皮革上裱蓝底花缎,轮廓造型和眼睛、鼻子、嘴等有

吉祥图案构成,脸上镶嵌贝壳、玛瑙和绿松石,面具大额头正中是太阳和

月亮,两耳垂有流苏,整个面具光彩夺目。藏族的跳神面具是立体中空的

套头,先用泥或木头做成头状模型,再加工五官,最后上色,涂漆、装饰。

西藏面具还特别注意眼神、牙齿的刻画,再加上经常用骷髅做装饰,因而

产生慑人心魄的效果。

3、傩戏面具

傩戏面具这枝独具民族特色和传统个性的民俗艺术之花在我国具有

悠久的历史。在偏远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科技

落后,形成封闭性的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为傩祭和傩戏

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傩戏主要流行于贵州、云南东、四川、

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最典型的道具,也是区

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面具在造型设计上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与原则,

通过对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性格的塑造。如表现人物的凶猛、

威武、冷静、奸诈、滑稽、忠诚等。单色面具往往给人以狰狞可怖的感觉,

而彩色面具则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如红色代表忠勇,白色表示奸诈,黑色代表刚烈,蓝色表示刚强等,通过

对眉毛、鼻子、眼睛、牙齿的刻画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形象,产

生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的美感。傩面具由于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

面的差异,在艺术造型、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等方面表现出非常丰富

的效果。

地戏、傩堂戏、变人戏是三种典型的傩戏。

地戏及其面具是傩戏群中的重要品种。地戏演出,其目的一是娱乐,

二是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傩祭活动内容。地戏演出

如《说岳》、《三国演义}等,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佩戴的面具,雕刻精细,

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大胆夸张。地戏面具的材料多为丁术和白杨。

地戏面具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将

帅面具最为引人注目,而且造型独特,又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

将之分。它们均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构成。头盔又有平盔和尖盔之

分。这种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安顾及其周边地区的汉(屯堡人)、布依、

伤佬、苗等民族中。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讲究刀法明快,轮廓分明,既注

重写实也注重夸张。武将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勇武、刚烈。文

将面具注重灵气,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刻画,威严而又庄重,平和而刚

劲。少将面具则为五官端正、剑眉倒竖,多为粉脸小生形象,透着英武、

洒脱、阳刚之美。女将面具则讲究秀气、娇媚、端庄、娴静,又不失武戏

的人物特征,显现出一股飒爽英姿的精神气质。

道人面具。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或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为前

来助战的神仙或修道之人。他们不戴头盔而戴道冠,相貌丑陋、怪异。如

鸡嘴道人,面部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被刻成鸡翅和鸡尾,一副似人非人、

似鸡非鸡的形象,整个造型于怪异中显现其反派人物的奸诈、狡猾性格。

动物面具。地戏中的动物面具主要有虎、狮、犬、牛、马、猪、猴等。

面具强化狮与虎的凶猛、马的温驯、猪的憨厚、牛的勤劳、狗的亲近、猴

的淘气,妙趣无穷。

傩堂戏是傩戏家族中的重要品种,也是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演

出前要举行复杂的法事,法事完毕,演员便佩戴面具上场表演戏剧。剧本

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像贵

州省德江县流传的剧目就多达百余个,被傩文化学界誉为“傩堂戏之乡”。

演员佩戴的面具材料多为杨木和柳木(因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柳木民间

认为可以避邪),造型偏重写实,也予以夸张,具有凝重之感。色彩的运

用不像地戏面具那样复杂和绚丽。色彩较为单一、和谐,不强调以色彩的

变化而主要以雕刻手段产生各种不同造型来完成戏中人物形象、性格和身

份的刻画。

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正神面具表现正直、

善良、慈祥、温和。其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凶神面

具表现勇武、凶悍、威猛、狂傲。在傩堂戏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

祛邪之职。他们的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犷、奔放。雕刻制作时,面

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作恰如其份的夸张,把他们雕刻成头上长角、嘴吐

短牙、横肩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等等之类的形象,凶神恶煞的精神

气质获得了充分的表现。世俗人物面具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

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

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他方面的装饰。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

姜师、安安、鞠躬老师、卖酒娘子等等。丑角面具则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

这类面具或歪嘴皱鼻,或细眉小眼,或龊牙咧嘴,或五官失调。如秦童、

秦童娘子、算命先生、唐二、秋姑娘等等都是很生动的丑角面具造型。傩

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

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这类面具也很生动传神。

在面具制作中,艺人为了突出戏中人物各自的性格和形象,以增强戏

剧角色的怪异、奇特等特殊效果,把一些面具制作成动眼断颌或动眼吊额。

眼珠和下颌可以脱离于面具主体之外,成为活动的部件,存放和表演时用

绳子和竹棍将其与面具主体连接为一体。表演时以嘴操纵绳子,眼睛和下

领会上下开合,使面具产生动感。

变人戏及其面具也是傩戏家族中的重要晶类。在贵州、四川、重庆、

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省(区、市)的汉、苗、土家、布依、彳瓦、毛难、

传佬等民族中都有流行,是一种流行地域较广、涉及民族众多的傩戏。与

地戏、傩堂戏相比,变人戏的内容更为古老,祭祀色彩更为强烈。他们把

面具当做神灵看待,每次活动和戏剧表演结束,他们要取下面具,存放在

寨边人家。整个活动从头到尾洋溢着浓厚的原始气息,充满着神秘感和神

圣感。在村民心目中,演员佩戴面具后就成了神灵的化身,面具是沟通阴

界与阳界的工具,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于是,远古岁月中先民的形

象和他们的生活、生产,便亦真亦幻、似真似幻地出现在其后世子孙的眼

前。

4、百戏面具

产生、传播于中原汉文化所影响的地区,包括古代乐舞和杂技中的假

面假形装扮,是我国近现代戏剧、民间歌舞和游艺假面的主要渊源。

5、彝族面具

以彝族毕摩〈巫师》文化和火崇拜为背景,流行于云、贵、彝族聚居区,

主要品种有节祭面具、丧葬面具和玩耍面具。彝族艺人将面具雕刻成前额

凸出、鼻子长、鼻梁直、嘴巴小、脸型直长、眼睛斜且大、无耳朵、无眼

珠、无牙齿。整体形象显示出一种单纯、原始、稚拙、憨厚、天真、怪诞

的艺术风格。这种面具一般不用油彩精心描绘,色彩单一,只布一黑一白。

造型雕刻完成后,先用墨汁或锅烟或别的什么黑涂料随便涂成黑色,再用

石灰或别的白涂料在整个面部画上一道道白线以表示“撮泰”老人的年岁

和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那一道道白线纹饰,对于每个面具都有一定区别。

有的为横纹,有的为竖纹,有的为波纹,有的作放射状。在同一件面具中,

往往两种或几种形状不同的纹饰并用,而且还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6、萨满面具

以我国北方骑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萨满文化为背景,主要为古代的契

丹人,以及后来的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满族。现已濒

于绝迹。

(二)国外的面具艺术

1、非洲面具

非洲的面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最大特点是它的多样性。

如材料除木头以外,植物的茎杆、藤条、纤维和叶子等,还有陶土、金属、

骨角、鸟兽皮毛、贝壳、玉石、串珠等,都经常被作为材料使用,而且经

常是几种材料同时使用。在造型方面,大多数非洲面具通过洗练的手法和

荒诞的造型结构传达某种神秘的信息,沟通人与鬼魂世界的联系,因而充

满迷人的魅力。非洲面具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举办生产活动、社会组织,

鬼神祭和节庆娱乐,都有与之相关的面具。面具代表神灵参加涉及群体生

存繁衍的重大仪式。

有很多非洲面具以简练的几何造型来传达内在的意韵。如刚果瓦奔伯

族的舞蹈面具全无面庞,只有两只白色的椭圆型的眼珠占满整个面部,漆

黑的瞳孔呈菱形。而巴彭得族的舞蹈面具为突出其神秘感,把面具处理得

更为抽象,脸是圆盘状的平面,四周装饰着华丽的羽毛,正中凸出枪管状

的一对眼孔。总之这些造型摆脱了对人面与兽面的临摹,手法极其大胆、

概括。

2、其他地区的面具

新石器时代古希腊的面具用陶、石等材料制作,从造型上看,既有装

饰瓶罐颈部的面具花头像,也有单独悬挂的面具。其中戏剧面具应算古希

腊面具之最。

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面具常表现为人与动物,如牛、熊、水鸟等相互混

合的特征。欧洲十六、十七世纪的假面舞会深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在反

映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对此都做过描述。由此衍生出风靡英、法、

意大利的宫廷假面舞会。至于节日面具,除意大利的狂欢节假面以外,欧

洲民间面具中用于民间节日、祭祀使用面具的例子是很多的。

居住在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土著民族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假面文化。美

洲印第安人使用面具的历史相当悠久,分布于拉美各地的古代印第安文明

遗址,常有假面出土。

爱斯基摩人的面具造型大都取材于海洋生物,有时也加进人物形象。

例如一个水獭或海鸭形象,反面却现出魔鬼的面孔。印第安部落喜欢用石

头和木料制作大大小小的图腾柱,在上面雕刻河狸、鱼等动物和海妖的图

像。为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印第安艺术家常缩小图像的身躯比例,把它

们的脑袋雕得特别大,并突出表现其圆眼、粗眉、大嘴。有的人形面具表

现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