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永远是新闻工作的天敌,也是新闻界的“顽疾”。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经典文献《多种声音和一个世界》就罗列出了新闻失实的若干表现:用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报道代替确凿的事实;或是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轻蔑意义的形容词和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还有其他各种方法可以歪曲事件和形势的全貌:突出强调并不真正重要的事件或把表面性的和毫无关系的事情与真正重要的事情混杂在一起;把各种零散情况拼凑成新闻,并且作为整体加以描述,或是将部分真实情况汇集在一起,拼凑成一个看来好像是完整事实的样子;通过一种暗示的办法介绍事实,以造成曲解,从而使读者、听众和观众作出有利于特殊利益的结论;用一种办法描写各种事件,以激起无根据的或夸张的疑虑和担忧,目的在于影响个人或者整个社会和政府决定今后的行动,对于假定公众不感兴趣的事实或事件,保持沉默。有无明显的倾向性是衡量一篇报道专业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判断一篇报道的倾向性时,可以先问几个问题。(一)记者是否在报道中表达了观点?如果记者在报道中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观点,或者在对事实的陈述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篇报道就不够客观。因为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新闻评论才提供观点,新闻客观性的核心要求就是将事实与观点分离。(二)报道中是否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或副词?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或副词,往往能够体现报道者的主观倾向,进而会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判断。(三)报道是如何呈现涉事多方的观点的?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基于中立的立场,平衡地、准确地呈现各方的观点。对于一篇涉及多方的报道来说,如果通篇只见一方的观点而其他几方的观点却隐匿不见,或者一方观点所占篇幅明显高于其他几方,或者记者在使用直接引语时,引用的话语明显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背景,采访对象有“被代言”之嫌;那么我们就可以基本认定这篇报道不够客观。另外,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低俗,报道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等等,受众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帮助判断报道是否专业。(摘编自刘勇《如何解读新闻》)材料二:基于传统PC互联网技术的、以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把受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传播世界。2014年,我国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这标志着网络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今天的“第一媒体”!2013年,我国移动通信4G正式启动,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应用的出现。移动媒体——以手机等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的新兴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以移动网络为依托的媒体形式被划归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又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定制性等新特点。(1)互动性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受众可以即时与传播者沟通,传播者也能即时回答,使大众传播转化为人际传播,这让研究者欢呼雀跃,人们终于不必再做媒体的奴隶,而是要做媒体的主人了。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个人制作、传播新闻成为可能。(2)超文本结构所谓超文本结构,就是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在超文本结构中,常常有多个主题连接,通过特定程序的功能把与主题相关的新闻都连在一起,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网络新闻的超链接功能是对线形编辑的一种突破,这种表现形式更有利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3)海量的信息现实中大型的新闻网站每天要更新成百上千条新闻,如“新浪网”的滚动新闻每天发布约1700条,“新华网”每日发布的最新新闻信息超过110万字。这对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无疑意义重大,但海量信息也会造成信息泛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向我们冲来。对于一般受众来说,过量的信息已成为一种负担。(4)即时性网络新闻报道可以借助技术优势,达到即时性。以2015年的“两会报道专题”为例,“人民网”发的新闻稿与会议进程之间的时差已精确到了“分”。网络新闻采用的滚动播报,随着新闻事件的变化而随时更新,一般在新闻事件发生几分钟内就可播报,使受众在接受新闻时的时间感更加强烈。人们阅读的新闻已不是昨天发生的事件,而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这就使网络新闻在处理突发新闻事件上占了绝对优势。(摘编自郝雨《传播媒介与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种声音和一个世界》一书中罗列的新闻失实的若干表现都存在共性的问题,即记者在报道时不够客观,或不够准确。B.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真实性是最基本的前提,但“真实”不等于没有倾向,而或显或隐的倾向性也是新闻报道非专业的体现。C.网络媒体时代,个人可以制作、传播新闻;受众可以即时与传播者沟通,人们不再是媒体奴隶,而成为媒体的主人。D.网络媒体新闻把多个相关主题的新闻连在一起,有利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报道,有利于受众对其做全面的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天敌,只要谨守真实性的底线,就一定能够根除这种弊端。B.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是基于真实性的前提的,倾向性、人文关怀、隐私保护等等都是受众评判的标准。C.

基于传统PC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各领域,因而超越传统媒体而被称为“第一媒体”。D.移动媒体基于高速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载体而生,具有其他媒体形式所没有的便携性、实时性等特征。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新闻客观性观点的一项()A.

董明珠因盛情难却接受了汉服的试穿,她被自己惊讶到,没想到穿汉服还挺好看的!(《搜狐新闻》2024年5月16日)B.5月14日深夜,郑州大风,次日,有网友发布剪辑后的视频称,高280米的“大玉米”楼被刮倾斜。(《新浪新闻》2024年5月15日)C.27年来,她的“犟脾气”让她在极贫乏的条件下建起“弃婴家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穷人慈善家。(《南方周末》2013年1月)D.《央视快评》栏目标题:《把祖先留下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央视新闻联播2024年5月15日)4.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时间先后的,从第四媒体到第五媒体大发展,是先后出现的,材料二基本按时间节点展开论述。B.材料二基本是总分结构关系,先是概括了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的发展状况,接着从四个方面的特点展开具体分析。C.

在论证移动网络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时,文本运用了一系列的数字等事实做论据,在分析其他几个特点时并没有这样。D.

因为移动网络媒体的科技属性和“新”媒体特征,文本侧重介绍性概述,能让读者全面了解论述对象的整体面貌和基本特征。5.在移动媒体时代,治理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任重道远。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给出你的建议。【答案】1.C

2.B

3.D

4.C

5.①提高新闻从业者(或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②提高受众的批判分析能力,正确引导受众对新闻的喜好倾向;③各种媒体平台等新闻载体自律规范,自我把控;④从社会层面上完善对各种传播平台的法治监督、引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再是媒体的奴隶,而成为媒体的主人”错,原文是“不必再做……而是要做……”,都是一种可能性说法,不是必然如此;另外,逻辑关系也不符合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就……”条件关系错误,文中说这是“顽疾”,所以应该是“只有……才……”。C.对被称为“第一媒体”的原因理解有误。原文是“2014年,我国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这标志着网络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今天的‘第一媒体’”。D.“具有其他媒体形式所没有……”说法有误,原文“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选项扩大范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B.眼见不一定为实,“剪辑后的”视频内容夸大细节,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C.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D.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使用表明观点的形容词,比如本句中的“珍贵”等等。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在分析其他几个特点时并没有这样”的理解有误,在论述“即时性”特点时,就有“精确到‘分’”“几分钟内”等数字。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用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报道代替确凿的事实;或是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轻蔑意义的形容词和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可知,要提高新闻从业者(或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②结合材料一“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低俗,报道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等等,受众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帮助判断报道是否专业”可知,要提高受众的批判分析能力,正确引导受众对新闻的喜好倾向;③结合“现实中大型的新闻网站每天要更新成百上千条新闻”“海量信息也会造成信息泛滥”可知,各种媒体平台等新闻载体自律规范,自我把控;④结合“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个人制作、传播新闻成为可能”可知,从社会层面上完善对各种传播平台的法治监督、引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摩诘诗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宝玉笑道: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宝钗正告诉众姊妹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只见写道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听了心下不信,料着是他们瞒哄自己的话,还只管问黛玉宝钗等。(节选自《红楼梦》第48—49回)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节选部分在小说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文中时时处处的“笑”与题目的“苦吟”并不切合,但构成了艺术上的反差美。B.在《红楼梦》全书中,黛玉给人的整体印象大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谨慎的形象,本文却写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C.宝钗评诗多不具体,“不好”“不是”“还使得”,如此评诗,一是品鉴能为不够,再就是性格使然,她并不认同女孩子写诗的行为。D.现实中香菱写不出众人称赏的好诗,梦中却写成了,既应验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说,也表明香菱的诗才有限。7.下列对三首咏月诗的有关品评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第一首诗,宝钗说“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则说“措辞不雅”“被他缚住了”,可见此诗多陈词套语,少了真情新意。B.宝钗评第二首诗说“还使得”,黛玉说“过于穿凿”,二人看法有分歧,表明此诗虽然还不够好,但有可取之处,有了进步。C.有人说第三首诗的颔联化用了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这突出表现了香菱活学活用的诗才。D.从宝黛、众人对三首诗的点评中,可以发现曹雪芹的诗歌创作观:要多借用前人的名句,以避免直白无趣,但又不能堆砌辞藻。8.香菱三首咏月诗创作在小说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笑”在此文段中出现了二十多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红楼梦》全书简要分析。【答案】6.B

7.D

8.①香菱写诗、改诗的行为,丰富了她的形象特征(或“性格特点”);②借助众人对三首诗的评论,间接描绘出了大观园众人形象侧面,特别是黛玉、宝钗形象;③三首诗从初写到改定的过程,也是小说情节内容逐渐丰富、完备的过程,是构成了小说情节完整性的必要部分;④给小说的叙事增添了抒情性色彩,增添了小说的文化意蕴。9.①无处不“笑”,无时不“笑”,白天“笑”,梦里“笑”,在欢笑声里营造出一片远离尘俗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快乐净土;②大观园众姊妹的欢声笑语,表现了她们生命中的青春活力,反映出此时此刻的无忧无虑;③自始至终的“笑”声不断与《红楼梦》整部书的悲剧色彩构成强烈的反差,读来令人唏嘘叹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不切合”理解有误,题目的“苦吟”体现香菱苦志学诗,而大观园众姊妹的欢声笑语,表现了她们生命中的青春活力,二者并不矛盾;C.“品鉴能力不够“理解有误,宝钗评诗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她对香菱学诗不以为然;D.“也表明香菱的诗才有限”理解有误,香菱梦中写成了诗体现香菱对学诗的痴迷。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要多借用前人的名句”理解有误,原文黛玉说“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可见是鼓励香菱自己创作,不被前人束缚。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香菱写诗、改诗的行为,刻画香菱对学诗的执着,丰富了她的形象特征,香菱是一个聪明好学、刻苦勤奋、学而不厌、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悟性极强的人,表现她内在的美好。②借助众人对三首诗的评论,间接描绘出了大观园众人形象侧面,特别是黛玉、宝钗形象。如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使香菱很快悟入作诗门径,获得成功。体现她待人真诚平等,不虚情假意。宝钗评诗多不具体,“不好”“不是”“还使得”,对香菱学诗不以为然,骨子里透出对香菱的歧视。③三首诗从初写到改定的过程,也是小说情节内容逐渐丰富、完备的过程,是构成了小说情节完整性的必要部分。香菱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的词语堆砌起来,凑成一首诗了无新意。第二首诗有所进步,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全诗是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第三首诗颔联化用了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突出表现了香菱活学活用的诗才。④三首咏月诗嵌入小说,给小说的叙事增添了抒情性色彩,增添了诗意和文化意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本节主要写香菱向黛玉学作诗,文中写了二十多次“笑”,可谓无处不“笑”,无时不“笑”,白天“笑”,梦里“笑”,在欢笑声里营造出一片远离尘俗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快乐净土。②大观园众姊妹的欢声笑语,表现了她们生命中的青春活力,反映出此时此刻的无忧无虑。如香菱和黛玉都是孤苦无依的女子,黛玉是心思细密的女子,从不曾对他人敞开心扉,但是她能在香菱面前发自真心的笑,就说明她已经真心接受了这样的姐妹之谊。而香菱学诗也是脱离日常生活苦闷的原因,她此时的笑,既是逃离纷扰后发自真心的笑容,也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只有在这时,她们才能展现年轻女孩的青春活力和无忧无虑。③自始至终的“笑”声不断与《红楼梦》整部书的悲剧色彩构成强烈的反差,读来令人唏嘘叹惋。如香菱命运不幸,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后来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最后难产而死。这样一个苦命人有着诉不完的悲愁,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中直接写香菱的“笑”竟有13处之多,几乎处处弥漫着她的笑声,增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凡居洛阳十五年。(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骚扰百姓者,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失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介甫之智与贤A皆过B人C及其失也D乃与不及之E患F均G此H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害,文中是偏义复词,偏指“害”,与《六国论》中“强弱胜负已判矣”的“胜负”用法不同。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员初到任,“致仕’则是指官员离任退休。C.责,文中指责令、命令,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的“责”意思不同。D.固,文中指本来,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必使国家衰败,在给王安石的信中,司马光指出了变法的多种弊端。B.司马光政治思想保守,反对变法,但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官位荣辱,而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司马光说天下人十分厌恶王安石,极力诋毁他,只有王安石知道自己不应该被这样对待罢了。D.司马光在材料一中从历史的角度指出变法害国,材料二则具体分析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危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2)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天下莫能及。1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司马光指责他四件事,请根据材料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四件事的具体内容。【答案】10.CDG

11.C12.C

13.(1)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这是把官位当作私恩,封给不适合的人。(2)比起周公、孔子来就有差距了,现在居然自以为天下的人没有谁赶得上。14.①侵官:新设立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衙门。②生事:用人不当,官员骚扰百姓。③争利:贷款给百姓,获取不当利息。④拒谏:过于自信,不能接受贤德者的不同意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的智慧与德行都超过了一般人,等到其失误的时候,竟然跟愚者、不贤者的“不及”行为相等,这就是我所说的用心过了头。“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中,“介甫之智与贤”是主语,“皆过”是谓语,“人”是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及其失也”中,“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D处断开;“此”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故选C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强弱胜负已判矣”的“胜负”不是偏义复词,指“胜利和失败”,并列关系。句意:司马光上书陈述其害。/而强弱、胜负已经确定了。B.正确。C.错误。都指“责令、命令”。句意: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上级试着让蟋蟀斗了一下,蟋蟀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D.正确。“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意思是“顽固”。句意: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知道自己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有误,“光独知其不然”是说司马光知道不该是这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荣”,使……荣耀;“是以”,这是把;“私”,当作私恩。(2)“间”,距离、差距;“乃”,居然,竟然;“及”,比得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知,侵官:新设立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衙门。②由原文“聚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然其中亦有骚扰百姓者”可知,生事:用人不当,官员骚扰百姓。③由原文“贷息钱,鄙事也”可知,争利:贷款给百姓,获取不当利息。④由原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可知,拒谏:过于自信,不能接受贤德者的不同意见。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其害。皇帝问:“如果汉朝一直守着萧何制定的法令不改变,可行吗?”司马光回答说:“哪里只是汉朝(应该一直不变更)呀,假如(夏商周)三代国君一直保有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的法令制度不变,即使到今天仍可以保有他们的国家。汉元帝改变了宣帝的政令,汉朝于是衰落。由此说来,祖宗的法令制度不能改变。”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封给不合适的人。”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请求离开了京城。在洛阳一共居住了十五年。材料二: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搜刮尽人民的财富。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于是,各自斗智斗巧,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这样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了。又委任常平仓、广惠仓的官员四十多人,使他们在各个地方推行新法。所委派的人虽然都是选择才能出众之士,但其中也有扰乱百姓使他们不得安宁之徒,所以谤议纷纷,像沸腾的开水在翻滚,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说到侵夺原有官吏的职权,只能把政治秩序搞乱,您反而以为是治国良法而实施;放款收利息,这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作为王道善政而尽力推行;徭役自古都由平民负担,您反而打算征收免役钱,而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这三项措施,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适合,而您独自以为可行,并不是您的见识比不上普通的人,而是特意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以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您的智慧与德行都超过了一般人,等到其失误的时候,竟然跟愚者、不贤者的“不及”行为相等,这就是我所说的用心过了头。自古以来作为人臣中的圣者,没有谁超过周公和孔子的,即使周公、孔子也不是没有过错,不是没有从师(学习)。您虽然称得上是大贤,比起周公、孔子来就有差距了,现在居然自以为天下的人没有谁赶得上。人们的议论跟我相合就赞许,与我不合就讨厌,这样一来,正直的人怎么能被进用?谄媚的人怎么能被疏远?正直的人一天天被疏远,谄媚的人一天天得到亲近,而希望一切事情处理得当,美好的名声能够传播四面远方,太难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许浑①玉树②歌残王气终,景阳③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④高低六代宫。石燕⑤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①许浑:晚唐诗人。②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③景阳:南朝宫名。④禾黍: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诗经·王风·黍离》一诗。⑤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为了保卫景阳宫,以至于边疆瞭望的守卫都撤空了,但《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消歇时,南朝陈的历史还是结束了。B.颔联写景,先写眼前,历代无数官员的坟茔掩映在松楸林中;再用“黍离”的典故,共同营造出沉重的历史感和悲凉的氛围。C.颈联用神话传说描写金陵风雨莫测的天气变化,隐隐给人以干戈起伏、世事变幻之感,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令人眼前一亮。D.“豪华尽”呼应首联的“王气终”,首尾一体,抒写了金陵繁华一去不返,六朝终归于尽的事实,令人怅恨低徊,感慨不已。16.同是借古抒怀,本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表达的情感却有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A

16.相同:都表达了对金陵城繁华不再、王朝更替的慨叹。

不同:本诗重在感慨昔盛今衰(或“怀古伤今”);王词重在反思:不必空自叹息,要有所变革,避免重蹈覆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为了……都撤空了”理解有误。“景阳兵合戍楼空”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是说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首联以“玉树”“王气终”“戍楼空”“禾黍高低”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蒙华尽”“惟有青山”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王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念往昔、繁华竞逐”,表达繁华不再、王朝更替的慨叹;“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表达不必空自叹息,要有所变革,避免重蹈覆辙。根据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概括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对秦王朝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要是六国“________,________”,合力向西抗击秦国,秦国自己都不可能安全,更不可能轻松灭掉六国。【答案】

①.载舟覆舟

②.所宜深慎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用之如泥沙

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覆、慎、锱铢、赂、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优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

A

。①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

B

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②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

C

,徘徊不已。③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④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一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表达效果。【答案】18.A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B渐入佳境(曲径通幽)

C一唱三叹(叹为观止)

19.B

20.构成要素:“园之佳者”(佳园)是本体,“诗之绝句,词之小令”是喻体,“如”是比喻词。

表达效果:“佳”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说园林“佳”并不能给人形象具体的感受,把园林比为诗词的“绝句”和“小令”,“佳”的小巧精致、余韵悠长等的特点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指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二者配合得当,可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B.语境形容竹林创设的幽雅意境,可用:渐入佳境(曲径通幽)。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多形容景致僻静、幽雅。C.一唱三叹(叹为观止)。一唱三叹: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叹为观止: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本句领起下文,“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强调亭榭之额的作用,而②处后文“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是在举例讲题额给人的联想作用。故最恰当的是②处。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的构成要素,要指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本句“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把“园之佳者”比作“诗之绝句,词之小令”,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齐全,是比喻中的明喻。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此处“园之佳者”比较抽象,很难想象,而借助喻体“诗之绝句,词之小令”就能联想到诗词的“绝句”和“小令”的特点,表达出小巧精致、余韵悠长的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之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

——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②

?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怎么样才能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忧得失成败。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