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0.2《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教学重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析文题尊师重道、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而踏入学校的大门后,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伴随着我们一生。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师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他如何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二、作者介绍,了解背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因祖籍是昌黎郡望族,顾以郡望称。也称“韩吏部”,因官至吏部尚书。也称“韩文公”,因为死后谥号为“文”。韩愈写《师说》,是因为当时士大夫读书的风气不好,都采用门阀制度。贵族门阀自认自己的血统高于寒门,贵族子弟不用从师学习,有高贵的血统就可以蔑视他人。贵族子弟不管学识怎样,最后都可出来做官。士大夫们都养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向地位低下的人从师学习,还会遭到别人的耻笑。韩愈为了扭转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批判士大夫之族以血统论高低的不良之风,鼓励后学从师的风尚,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齐读第一段。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从师学习?明确: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増加力度。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核心,是目的。道,就是儒家思想。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是一种提倡进取、鼓励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授业,指传授学业,是一种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解惑,是具体任务。从而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句话,明确的提出了从师的必要性,,从师学习的问题已不容置疑,接着就自然而然把话题引到了择师的标准上。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句话直接指出了从师学习不看年龄,不看门第,只看学识。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批判了以门第论高低的观念。小结:第一段话提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直接指出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第二段的中心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三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第四段的中心句: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3.像李蟠这样的人多不多?三句中心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不多。作者是为了批判和讽刺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作者是在有目的的写文章。4.齐读第二段。作者怎么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明确:对比。用了三组对比(找出来,可用原文句子)。即“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自己与孩子对比;“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之族”。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以门第论高低、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开头用一个感叹词,增强了批判的语气和力度,令人耳目一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指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而正因为时间之久,想要扭转这种风气就困难重重。运用三组对比,从时间的今昔对照,把矛头指向了如今的社会现实。第一组,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从师学习的态度上进行对比,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圣人就会更加圣人,而最重要的是,愚人就会更加愚昧了,从而指出当时"耻于从师"的严重性。第二组,“爱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说明这是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遗弃,是非常不明智的反常做法。第三组,“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之族”双方的从师态度对比,说明"士大夫之族”最后竟然连“巫医乐师百工”都比不上,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低成反比的奇怪现象,矛盾直指“士大夫之族”,増强批判力度。5.三组对比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是否可以调换序?明确:古今(时间)纵向对比父母子女深浅不同(自身)(自比)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横向对比(身份地位)比你厉害的人,从师学习;比你不如的人,从师学习。而你却不从师学习。三组对比之间既有时间上的纵向对比,也有父母本身对子女和对自身自相矛盾的事实对比,再有身份地位不同的横比关系,三组对比之间的先后顺序却是不可调换的,因为三个对比顺序与首段相呼应。第二段:立论驳论立论:①古之学者必有师。驳论:①古之圣人…其皆出于此乎?②师者…生于吾乎?②爱其子…未见其明也。③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6.除了对比,还有其他的话,为什么要加上这些话呢?这三句话都用了什么样的语气?(在原文中找出)明确:作者对每个对比抒发的语调不同。其,揣测语气,大概(疑问语气)陈述句中的否定语气(陈述语气)感叹语气(感叹语气)在这段话中,除了三组对比,另外这三句话的语气又有着变化,各有不同,使文章读起来文气顺畅,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辩论的逻辑力量。三组先后顺序不可调换,语气越来越强烈。情感很明确,也很强烈。严密的逻辑,强烈的语气。批判很有力量:逻辑(严密);语气(强烈);情感(明确)7.齐读第三段。举例的作用?阐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明确:该段以孔子等圣人从师学习作为事例,进一步阐明了人们从师的必要性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必要性。第三段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新的概括。提出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观。8齐读第四段。分析作者哪些话表明他的立场?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不拘于时”,表明了他的立场,反对“耻学于师”的风气。“能行古道”,表明了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作者对李蟠进行赞扬,一方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鼓励和支持肯定,另一方面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表明了作战的立场,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说明了写作缘由,勉励李蟠,向后学号召。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作者对士大夫有哪些情感在里边?讽刺、嘲讽更多吗?明确:讽刺、批判、否定、愤怒、惋惜等,而惋惜更多些。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痛惜此社会风气,呼吁扭转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是简单的嘲讽。2.当今有铺张浪费的风气,该怎么去批判?(5分钟讨论)(列3组对比)例:古人节俭我们更应该勤俭节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物质上节俭精神上的节俭(对自我欲望的克制)3.我们校园当中,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太好的现象(风气)?例:沉迷手机,玩手机之风,怎么批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