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_第1页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_第2页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_第3页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_第4页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7篇

泱泱华夏数千年以来,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1

说起中国近代史,世人都知道,那是一条用血液和泪水汇成的河流——由于清政府的脆弱,帝国主义列强都将中国看成是发财的工具,用完各种手段蹂躏与侵略中国。其实这样的侵略并不是头一回了,早在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就常常騷扰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在汉代时,日本被称作“倭国”,所以沿海居民咬牙切齿地称他们为倭寇。但是倭寇并没有实现侵略中国的野心,那是由于明朝有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山东登州人。戚继光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戚景通由于屡立军功被朝廷封侯赏爵。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让戚继光变成纨绔子弟,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通经史,明大义。父亲觉得他是可造之材,对他期望很高,于是更加严格地教育他。17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官居四品。位居高官并没有让他懈怠,反而更加让他觉得自己必需实现抱负,那就是像父亲一样纵横疆场,为国效力。

1548年,戚继光得到了兵部主事计士元的推举,开头被朝廷留意。当时的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成天忙着炼丹而无心国事,国事几乎是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全权处理。戚继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们在争论当时朝廷头疼的倭寇问题时,戚继光见解独到,而且提出了明确的方案和对策,从而得到了张居正的信任,成为解决倭寇问题的主要人物。戚继光在检阅当时的明朝军队后深感绝望——由于皇帝不理朝政,军队训练长期荒废,纪律松懈,士兵素养很差,战斗力更是低下。于是不久,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矿工和农夫组成“戚家军”。接着他自创了军事史上闻名的鸳鸯阵,加上朝廷为戚家军配备了新的战舰和新式火器,以及严格的训练,戚家军快速成长为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从今成为抗倭的主力部队。

1561年5月,一万倭寇兵分两路大举攻击浙江,妄图占据台州和宁海。戚继光闻讯,便亲自领兵前往宁海迎战。戚家军行动快速,在倭寇还在桃渚烧杀抢掠的时候,就快速切断了敌人的后路,逼迫敌人不得不决战于雁门岭。此地易守难攻,倭寇曾在这里赛过明军,可是戚继光的军队却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全歼倭寇。此时台州由于兵力太少,几近失守,戚继光火速回师救援。他身先士卒,士兵们得到鼓舞,个个如下山猛虎,倭寇被打得节节败退。他们妄图用抢来的金银当做糖衣炮弹击溃戚家军,可是戚家军纪律严明,士兵个个对倭寇恨之入骨,攻击得更加猛烈。此役,戚家军只伤亡三人,而倭寇全军覆没。有意思的是,出兵的时候,火头军开头煮饭,凯旋之时,饭才刚熟,可见戚家军战斗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此后倭寇又几次攻打台州,但是戚家军勇不行挡,战战皆胜,令倭寇闻风丧胆,从今戚家军声名大振。

1562年,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6000人往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在此非常猖獗,在好几个岛屿上建立了活动基地,对四周的村落进行烧杀抢掠。戚继光只用了九天,就全歼横屿岛上的全部倭寇,收复了这座被倭寇侵占三年的岛屿。1563年,戚继光再战福建,取得平海卫大捷,接着连战连捷,最终平定了福建莆田地区长达九年的倭患。这年10月,戚继光升任总兵,统领浙粤闽三省军务。倭寇贼心不死,集结近三万人杀往福建沿海,戚继光率军打退其先锋,兵分几路将其部队截成数段。其次年2月,戚继光先后给倭寇残留部队两次毁灭性打击,肃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势力,接着又出兵广东,将倭寇势力一网打尽,至此基本平定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倭患。

1568年,戚继光奉命镇守蓟州。他在蓟州16年,加固城墙,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多次打退侵扰的敌人,军威大振,从今蓟州安静。戚继光离职之后,戚家军并没有解散,而是将优良的军事作风传承了下来,成为明朝后期的主力部队。他们作战威猛,纪律严明,为当时百姓津津乐道。戚继光也因抗击外国侵略者,泽被人民,成为宏大的民族英雄,其事迹至今被人民广为传颂。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战火纷乱的三国时期,豪杰辈出。奸雄曹操、武圣关羽、仁德刘备……一个个都有着英雄气概,最令我佩服的还得数常山赵子龙。

“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严凛凛。”仅仅一个外貌描写,赵云就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仪表堂堂,而且高大威严,咋能不让人宠爱呢?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是刘备对赵云由衷地赞美。长坂坡一战,赵一龙单骑忘曹营七进七出,面对曹操几十万大军,丝毫不畏惧。他一个人就杀死了曹营五十多个名将,一杆长枪使得是无人能敌,使曹操不得不鄙视赵云。莫不是很大的胆识,哪敢单枪匹马闯曹营啊!汉水一战,黄忠被曹军团团围住,赵云只带领数十人马来救,他一人杀进重围,吓得敌人四处逃跑,解救了黄忠。

赵云其次是武艺超群。每次交战,总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手起一枪,那人便落于马下”。就是这么简洁的一句话,却足以体现出赵云的武艺超群。有次交战,敌军看到赵子龙,就不敢上前,而赵云挺枪走马,如入无人之境。

赵云其他的亮点更是数不胜数。用计取桂阳,这是智;单骑救主,这是忠;为刘备赴汤蹈火,这是情。

赵云还被刘备誉为“虎威将军”,在五虎冲排第三,关羽、张飞居他之上,我有些替他打抱不平。赵云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只得了第三。这明显是刘备偏袒关羽张飞,可他们有什么好的?关羽争强好胜是出了名的,还大意失了荆州,这就是他的功劳?张飞鞭打兵卒,最终死于手下之下,他又有什么好的?赵云呢,次次打战没输过,还被称为“常胜将军”。哎!刘备真是偏心。

问三国谁最强,切看常山赵子龙!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3

屈原是我国闻名的爱国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诗体。

屈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二十多岁时便学识渊博,能诗善文,年纪轻轻就当上楚国的左徒,常同楚怀王一起讨论政事,接待各国使臣,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屈原生活在各国兼并、战斗激烈的战国中后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数秦国最为强大,其次是楚、齐等国。秦国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对外扩张,一心想要吞并其他六国。而作为大国的楚国也想实现统一大业,为此,屈原竭力辅佐楚怀王,对内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屈缘由能言善辩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并使楚怀王成为六国联盟的领袖,制止了秦国的扩张。因此屈原深得楚怀王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由他做主。然而这让贵族们特别忌妒,他们明里暗里和屈原作对。

一天,楚怀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就想抢了去看。屈原抓紧收起草稿,冷冷地说:“这是个草稿,还没定下来,谁也不能看!”

靳尚自讨没趣,心生怨恨,便去楚怀王那里陷害屈原,说屈原处处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专权独断,根本就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楚怀王听了信以为真,火冒三丈,从今就对屈原疏远了,不仅听不进屈原的忠告,还将他贬为三闾大夫,管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秦王得知这一状况,窃喜,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议 。张仪认为在六国之中只要离间了齐、楚这两个最有实力的大国,六国联盟也就瓦解了。于是秦王派张仪到楚国,先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等人,同时提出以献商于六百里土地,换取楚与齐的断交。可是楚怀王并没有看出秦国的陰谋,竟听信了张仪、靳尚等人的花言巧语,背弃齐国,结果上了大当,不仅六百里土地没到手,而且在攻打秦国的时候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楚怀王见形势危险,不得不重新任用屈原,派他去恢复齐楚联盟。屈原到齐国后,尽力施展其外交才能,好不简单才恢复了齐楚联盟。不料秦王听说此事后,又派张仪来瓦解齐楚联盟。楚怀王原来想杀掉张仪,但是禁不住靳尚和郑袖替张仪说好话,又稀里糊涂地把他给放了。等屈原从齐国回来,张仪早没影儿了。而楚怀王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对靳尚、郑袖这班人特别宠信,对屈原非常疏远。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眼看着楚国衰败下去,悲愤不已。他把满腔的情感倾泻到诗句中,写出了出名的长诗《离騷》。

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他怕楚、齐再次结盟,就设法拉拢楚王,常给楚怀王送礼,还把女儿嫁给楚怀王的儿子。楚怀王以为秦国真的要同楚国交好,就同秦国结盟了。对此,屈原竭力反对,惋惜楚怀王当时被奸臣所蒙蔽,屈原忠心劝告不但无效,反而被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国的出尔反尔,惹恼了参与合纵的其他各国。公元前304年,齐、韩、魏三国因楚国违反纵约而攻打楚国,楚国向秦国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于是,秦国出兵,三国也就退兵了。公元前303年,留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因杀了一个和他发生冲突的秦国大夫,逃回楚国。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了楚将唐昧,占据楚国的重丘。这时,昏庸的楚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性,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公元前299年,秦又一次攻楚,取楚八城,秦昭王趁机“邀请”楚怀王去武关会盟。

屈原此时已从流放地返回,他和昭雎等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可子兰怕失去秦昭王欢心,竭力怂恿楚怀王前去。结果楚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秦国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不愿,就被押往咸陽软禁起来,此时他才懊悔没听屈原的忠告,但为时已晚。楚怀王在咸陽被软禁了一年多,其间几次逃跑都没有胜利,最终气恼成疾,死在了秦国。

屈原听到这个消息,悲愤交加,又写了《招魂》一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楚怀王被扣于秦国之际,楚国立太子横为国君,即顷襄王。顷襄王也是个昏君,他让子兰代昭雎当令尹,整日被奸臣的谗言包围,只顾享乐,不问政事。不久,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夺取楚国15城。屈原见朝廷如此腐败,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不禁忧心如焚。但他仍寄盼望于国君,连写了几篇奏章,劝顷襄王亲贤远佞,革新内政,以报仇雪耻。但这些奏章却落到了子兰等人的手里,他们更嫉恨屈原,于是又陷害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之地。

在流放中,屈原仍时刻心系楚国的命运,盼望顷襄王能召他回去,挽救国家命运。然而,一年又一年,他盼来的只是无望。

流亡期间,屈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又写出了《九歌》《九章》等优秀诗篇。

与此同时,楚国的形势越来越危险。不久,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的郢都,毁坏楚先王的陵墓,顷襄王外逃,楚国已朝不保夕。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沦亡,在悲愤交加中,于这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抱负。这年他62岁。

当地百姓听到这一噩耗哀思万分,争先恐后去打捞他的遗体。虽费尽周折,却仍一无所获。有人就用苇叶包了粽子,投进江中,祭祀屈原(一说是担忧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这种活动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直到今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4

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以后,匈奴好几年不敢来犯汉朝边关。他们虽然表面上说要跟汉朝和好,而实际上仍对中原心怀不轨。

匈奴的单于多次派使者来汉朝以示友好,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扣留了。汉朝为了报复,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想趁匈奴的新单于刚即位,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了使者来求和,还答应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从常惠,出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上礼物,送回被扣留的使者,准备等单于写了回信就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却出了意外。

在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殊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足。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伴侣,就暗地跟张胜商议 ,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赞成这个方案,并拿出钱财支持虞常。没想到虞常的方案不但没胜利,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查问出同谋。

苏武原来不知道这件事。张胜怕受到牵连,到了这时候才告知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会牵连到我。假如让匈奴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常惠眼疾手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了种种刑罚,最终供出了张胜。单于听了卫律的报告后大怒,想杀死苏武,但是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假如违反了使命,丢失了气节,茍且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张把他抱住,但是苏武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渐渐清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很有骨气,非常敬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便劝苏武投降,为他效力。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当场杀了虞常,又举剑威逼张胜,张胜贪生怕死就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面不改色地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逼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很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荣华富贵。先生假如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会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本是汉朝的臣下,却忘恩负义,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绝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没有方法,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这样有骨气,更坚决了劝降的决心。他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熬煎的方法,逼苏武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啃皮带、羊皮片充饥。

单于拿苏武没方法,只好送他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而且将他和随从常惠分开,禁止他们互通消息,还告知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毫无疑问,单于是要长期监禁他。

苏武来到北海,那里荒无人烟,只有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是他唯一的陪伴。没有吃的,他就挖草根充饥。日子一长,旌节上的毛全脱落了,但苏武还是紧紧地攥着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不愿撒手。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

匈奴又跟汉朝进行议和,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单于哄骗使者说苏武已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使者又一次到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买通监视他的匈奴兵,私下和汉朝使者见面,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详情告知了使者,并教给使者应付单于的方法。使者见了单于,严峻责怪道:“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该哄骗汉朝。吾皇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条绸子,上面明明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大吃一惊。他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便向使者赔礼说:“苏武的确还活着,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访时,才40岁,在匈奴受了19年的熬煎,胡须、头发全白了。苏武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观察白头发、白胡须的苏武手里拿着光秃秃的旌节,全部人都深受感动,赞扬他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5

“南天一柱”冼夫人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英雄不计其数,他们像天上闪烁的繁星,始终闪耀到今日。能够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定有过人之处。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女性,她们丝毫不比那些大丈夫逊色,在那些动乱的年月,成为安定天下的巾帼英雄。人称“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就是一位精彩的女性。

冼夫人家境很优越,家族世代为南越的首领。冼夫人自幼聪颖过人,足智多谋。由于南越部落较多,在隋朝之前的动乱年月,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斗。冼夫人自幼没有女儿娇弱的性格,而是喜爱追随父亲和哥哥驰骋疆场。她好像天生就有一股霸气,得到高人传授武艺和韬略之后,不但能够弯弓执刀与敌人战斗,而且对于行军布阵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经过几次部落之间的战斗之后,她深得同族的敬重和信任,甚至南海的一些部落都望风归附。

苗裔首领冯融看中了冼夫人的才华,于是为儿子冯宝向冼氏求亲。冯宝新任高凉郡太守,长得一表人才,又是官宦世家,冼氏自然是答应了这门亲事。冼夫人嫁于太守冯宝,辅佐丈夫,开头了她辉煌的一生。

548年,侯景在寿陽发动叛乱,梁朝方案在采石矾反抗叛军渡江,以另一支精锐部队偷袭寿陽,使得叛军不能前后相顾,以此瓦解叛军。但是朝廷误命通敌的萧正德为平北将军,萧正德表面备战,暗地却资助叛军,于是侯景顺当渡江,梁武帝被围困在台城,梁朝岌岌可危。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救援台城,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谎称有病,迟迟不愿应敌。冼夫人看穿李迁仕推脱应敌,肯定是有谋反之意,于是和丈夫假装去送军资,李迁仕中计,毫无防范地打开城门,冼夫人下令攻城,将李迁仕独守的空城一举攻下。进而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叛军。

之后,陈霸先击溃侯景,趁机取代梁朝称帝,南朝瞬间更朝换代。在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连天,岭南地区却安稳无事,这是由于冼夫人的治理。这个时候,冯宝已经病逝,陈霸先顾念旧时和冯宝一起作战的友情,特命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为陽春郡太守。570年,广州刺史欧陽纥谋反,陈霸先鞭长莫及,冼夫人就近联络百越酋长共同抗敌。欧陽纥诱扣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为人质,冼夫人不顾儿子的安危,马上发兵守境,助陈朝平定叛军。冼夫人功不行没,被敕封“石龙太夫人”。

陈朝经过三代皇帝,到了陈后主手中时,终被隋文帝所灭。南北朝时的对峙局面虽然得到统一,但是岭南地区尚未归附隋朝,岭南各族便推选德高望重的冼夫人为首领,维持地方安定,岭南地区俨然一个独立国家。此时冼夫人已经六十多岁,当地民众都称她为“圣母”。知道陈朝已灭后,为了避开干戈,百姓受苦,冼夫人深明大义,归附隋朝,从今南北正式统一。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岭南王仲宣不服隋朝,发动叛乱。冼夫人已经接受了隋朝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平乱。可是冯暄战败,冼夫人又派幼孙冯盎前往,而且亲自上阵,很快就平定叛乱。从今南疆一片静谧,隋文帝大加欣赏,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虽然不是什么官位,但是隋文帝却授予冼夫人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而且赐予遇到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见机行事的特权。

冼夫人坐镇岭南,明大体、识大义,惩治贪官,招抚部族,使岭南的政务紧紧有条。冼夫人此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仍旧策马巡察。

南北朝是我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朝代更迭特别频繁,这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冼夫人这样一位雄杰。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社会的进展;她的军事才华同样出众,一生经受大小战役很多,运筹帷幄,敌人闻风丧胆。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冼夫人在混乱的年月脱颖而出,做成了很多男子汉也做不成的大事。冼夫人虽然经受了三个朝代,但是她始终忠于自己的部族,忠于自己的职守,使岭南地区安定富强长达半个世纪,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是特别难得的。周总理曾赞扬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6

在山西省代县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相传这是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的不朽功勋而建的。说起杨家将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满门忠烈,须眉巾帼皆是盖世英豪。

一说杨家将,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杨业了。杨业自小就善骑射,武艺高强,每次打猎他的收获总是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要如猎鹰追赶野兔一般。”杨业在年轻的时候由于擅长领兵作战,所以很受北汉皇帝的信任,官拜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建议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宋朝,避开不必要的伤亡,遭到反对之后,他并未变节投宋,而是报刘氏知遇之恩,舍命爱护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仍在城南与宋军作战。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觉得他是一员勇将,在将他收降之后,仍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于是杨业和潘仁美一起担负起防备契丹入侵的重任。实际上,潘仁美只是挂名的将军,重任都落在杨业一个人身上。

杨业没有辜负宋太宗的重托,980年3月,契丹十万大军来攻,杨业率部一路堵截奇袭,将契丹大军杀得片甲不留,契丹节度使萧咄李被斩杀,大将李重诲被俘虏。这一仗让契丹人魂飞魄散,从今,他们只要一见到“杨”字军旗,便吓得胆战心惊,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

杨业驻守雁门关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契丹军始队终不敢入侵一步。杨业战功显赫,难免招来一些同僚的忌妒,有人隐秘上奏诋毁杨业,但是太宗皇帝没有轻信,而是将密折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986年,宋太宗打算彻底解决契丹的騷扰,执意全面攻击契丹。杨业兵出雁门关,出师两个月就大获战果,但是由于其他几支部队溃败,假如杨业孤军深化敌部,特别危急。杨业本想爱护百姓离开战地,然后再谋攻敌之策,可是主帅潘仁美坚决反对,他好大喜功,执意让杨业攻打寰州。杨业解释说这样会失败,监军王铣就陰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手握几万大军却不敢和敌人正面交战,莫非你有不行告人的准备?”杨业生气地说:“我只是为了削减伤亡,好完成皇上交托的使命。”最终杨业被逼得没有方法,只好出兵前往。两场恶战之后,杨业寡不敌众,潘仁美和王铣竟然没有接应他突围,杨业虽勇敢作战,但最终还是受伤被俘。杨业铁骨铮铮,不愿屈服契丹,最终绝食而死。

杨业虽死,但是他的爱国血脉却留传了下来。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即杨六郎深得父亲真传,智勇善战,军纪严明。杨延昭儿童时代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喜爱做军事嬉戏。杨业常对伴侣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杨延昭长大之后,父亲就带他上阵作战,很快他就成长为一名成熟威猛的大将。986年,杨延昭随父亲在朔城激战,手臂被乱箭射中,却毫不介意,连续浴血奋战,大慑敌军。999年,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击,宋军节节失利,杨延昭奉命保卫遂城。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人人自危,杨延昭神情泰然自若。时值寒冬,杨延昭命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契丹军无法攻城,契丹久攻不下,还损失大半人马,只好去攻打别处。杨业死后,杨延昭保卫北方二十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杨家将里闻名的英雄。他们祖孙三代,在当时的北宋几乎是家喻户晓,深得民众敬佩。

杨家将那种尽忠为国、浴血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历史长河涤荡得闪闪发光。至今,他们的英姿仍旧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7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世家,受酷爱读书的父亲的熏陶,从小也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非常鄙视杨邦乂、胡铨这些前辈英雄,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二十岁时,文天祥高中状元,从今走上了坎坷仕途。

当时的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政治腐败,外有蒙古人频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权位低微,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后被外放到地方,担当负责断案的官员,始终没有参加抗击外族侵略的机会。

1274年7月,年仅四岁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见南宋政权交替,内部动荡,便派二十万铁骑借机进犯南宋。南宋军队仓促应战,根本无法反抗蒙古铁骑的猛烈攻击,城池相继陷落。蒙古铁骑很快便打过了长江,南宋都城临安岌岌可危。朝堂内外一片混乱,官员纷纷外逃,太皇太后紧急下诏,要求各地进京勤王。

然而,宋军将领都被蒙古军队打怕了,如此大的一个王朝,仅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文天祥以一介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