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方式_第1页
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方式_第2页
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方式_第3页
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方式_第4页
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陈述方式高三数学邱振均摘要: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遵循七个原则,数学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可以采用五要素方式。关键字: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较旧课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中出现了新的课程内容、新的课程目标、新的师生角色、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等等。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它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在数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要遵循什么原则呢?教学目标要如何表述呢?本文试着从以下内容进行论述。一、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由课程目标规定的,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新课程为了实现全面的育人功能,对教学目标的母项是规定的,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三项,简称“三维”目标。高中数学的“三维”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并且是一个整体,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的分目标,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高中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遵循一般的目标设计原则,在新课程数学背景下还要考虑以下原则。1、以《标准》中十项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研制组通过国际比较和自我剖析、借鉴与反思,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四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标准》的10个基本理念,与时俱进地对高中数学课程予以明确的定位,前瞻性地规划未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图景。10个基本理念是构建《标准》的基石,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因此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指导思想。只有以《标准》的10个基本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背景的教学目标。2、以《标准》的课程目标作为设计指南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中的体现。《标准》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和以往的课程目标有所不同,把“个人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标准》的六条具体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和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和近年的《大纲》相比,这六条目标的显著差异是:(1)重视“三基”的实用性,强调“三基”的本质、来源和实际背景,并且用“了解”、“理解”、“体会”明确了掌握程度;(2)提出“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五种基本能力,增加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3)强调了解数学之价值、体会数学之美、明确数学之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标准》的课程目标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作为指南,在三维教学目标中努力贯彻实施课程目标的要求。3、注重采纳《标准》的教学建议为了指导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不偏离课程改革的目的、不贬低高中数学课程的价值,《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7个建议。“教学建议”认为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既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又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学建议”中的7个建议对教师如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采纳这些建议。4、以《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作为依据《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分必修、选修课程和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以模块、专题或自身为单位,从内容与要求、说明和建议、参考案例等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内容和要求包括课时的安排与分配、知识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说明部分主要是对教师教学的,比如针对具体的内容,教师如何引入教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尝试推导,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引进实际问题背景,如何处理数学的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平衡等;参考案例部分则是针对内容与要求提供的具体案例,以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内容标准为依据,才能达到新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1]-《数。教学目标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行为内容1学生..能识别..一个给定集合的子集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3..借助长方体模型指出..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4..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命题视具体情况,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有时可以省略。2、格伦兰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尽管马杰的行为目标避免了传统目标表述的模糊性,但它只注重可观测的外部行为,而忽视反映内心活动的心理过程,这种陈述法还是会回归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的老路,所以格伦兰(N.E.Gnnlund,1978年)提出了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即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如“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这里的“理解”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一,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对教师的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到底在哪里促进“理解”,所以需要用可以证明“理解”水平的行为实例进一步说明,如“a.用自己的话转述指数函数的定义;b.能根据给定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其是否是指数函数;c.能区别指数函数和指数式函数”,有这三个实例的补充,通过显形的外部行为“转述”、“判断”、“区别”,概括性教学目标就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了。格伦兰的内外结合观,不仅避免了用内在心理术语描述目标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同时也防止了行为目标可能产生的机械性与局限性,所以许多心理学家比较支持格伦兰的观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给出了“了解”、“理解”等数学行为的外显行为水平,如下表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例子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环境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一般地,我们可以参考上表对概括性目标进行合理的具体化。3.表现性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和内外结合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短期内发生的行为变化,但远期目标和高级认知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在与师生平等交流的会话、探究和意义建构中发展。对于这类目标而言,教师很难预期一两节课后学生将会发生的变化,所以这类目标采用行为目标和结合目标表述方式都不可取。为此,艾思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教师期望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2]。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中,“提高数学化的能力”这个表现性目标可以陈述为:“通过抛硬币实验,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初步提高数学化的能力”。三、案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人教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a、分析一次函数图象和直线的关系;b、能说出直线方程的两个特征。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a、能说出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和倾斜角的取值范围;b、能根据给出的图形,作出直线的倾斜角;c、分析得出直线和直线的倾斜角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3、理解直线的斜率公式:a、准确说出斜率公式以及角a的取值范围;b、指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不是映射关系;c、能根据给出的角或图形,求出该直线的斜率。4、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a、准确说出该公式极其使用的范围和步骤;b、能准确运用公式解题。过程和方法:5、(1)分析研究直线的方程的意义;(2)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a、分析斜坡和倾斜角的关系,b、通过联想,找到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的斜率;从而提高数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在本节每一个概念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初步体会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形成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与传统模式相比,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可能有点复杂,但其理念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的都是外显化和可测评的行为动词,对教师的教学和交流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所以“复杂”是值得的。结束语:数学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的合理设计和陈述既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执行新数学课程的计划,提升新课程数学教学能力,寻求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清楚地把握尺度、掌握方向和注意某些问题。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