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漳州市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漳州市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漳州市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漳州市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检测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古诗文阅读陶冶了我们的情怀:品读北朝民歌《木兰诗》“①________,②________,送儿还故乡。”让我们领略了花木兰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与王维静坐,感受《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③________,④________。”以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幽静闲远的格调,传递出诗人幽远宁静的心境,仿佛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与岑参路遇,他远赴边塞,途中望乡,《逢入京使》中一句“⑤________,⑥________。”让人动容,而“⑦________,⑧________。”又让我们感受到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样的远行者的复杂心理;与韩愈相逢,和花木一起珍惜春光,争芳斗艳,感受《晚春》中“⑨________,⑩________。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句中的生命的力量。【答案】①.木兰不用尚书郎②.愿驰千里足③.深林人不知④.明月来相照⑤.故园东望路漫漫⑥.双袖龙钟泪不干⑦.马上相逢无纸笔⑧.凭君传语报平安⑨.草木知春不久归⑩.百般红紫斗芳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驰、漫、逢、芳菲。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大家知道,疟疾是困扰①(A.rǎoB.lǎo)人类几千年的重大传染病。药物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甲(A.额手称庆B.振奋人心)的是,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了我新的灵感和乙(A.反思B.启示),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发现折射出东方和西方智慧的róng②(A.融B.熔)合,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更加健康。丙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疾病威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不可持续发展,等等。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科学工作者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①处____________②处__________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横线上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下列句子中,填入丙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B.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C.作为地球人,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D.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共命运,我们同呼吸【答案】(1)①.A②.A(2)①.B②.B(3)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礼物。(4)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与词义辨析。①处,“困扰”读作kùnrǎo,意思是搅扰,使感到难办。故选A。②处,“融合”读作rónghé,指不同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熔合”读作rónghé,指多种固体吸热量变为液体融为一体。在语段中指的是东方与西方的智慧交融,应选“融合”。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甲处,“额手称庆”,意思是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感到庆幸;“振奋人心”意思是某件事使人振作奋发。在语段中指在研究青蒿素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灵感,让人振奋。应选“振奋人心”。故选B。乙处,“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启示”指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在语段中指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人们带来启发,应选“启示”。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这句话宾语残缺,应在“人类”后添加“的礼物”。【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结合下文“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分析,前文最后一句应与“问题”相关,故排除B、D;“作为地球人”放在“我们同呼吸”前语意更衔接。故选C。二、阅读(70分)(一)(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诗人客居洛阳时闻笛感受,感受真挚,韵味无穷。B.“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易触动羁旅之愁。C.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诗人的想象。D.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4.诗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答案】3.C4.“满”是“遍布”的意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笛声的动人和夜晚的安静。【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有误,第二句“散入舂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运用,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玉笛声无处不在的意象,这是诗人由听到的笛声而引发的联想,不是想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满”字,是遍布的意思,意在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极写夜之宁静,反衬诗人听到笛声后的寂寞孤独之情。(二)(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①。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②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③言,政④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注释】①宗:根本。②世祚:指国运。③玄:深奥。④政:只,仅仅。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王劝其学学:____________(2)俄而起惊俄而:___________(3)众人皆问之皆:____________(4)向梦见伏羲向:___________6.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节奏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常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B.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C.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D.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8.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5.①.学习②.不久、一会儿③.都④.刚才6.C7.(1)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作为根本。(2)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8.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学:学习;(2)句意:一会惊醒。俄而:不久、一会儿;(3)句意: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皆:都;(4)句意:我刚才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向:刚才。【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子意思:常在孙权身边喝得酩酊大醉。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常在孙权身边喝得酩酊大醉”独立且完整的表达句意;“诵《易》一部”是“忽于眠中”做的事;故断为: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1)乃:于是;以……为:把……作为;宗:根本。(2)众坐:指在座的人;皆:都;呓:说梦话;诵:背诵。【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乃博览群籍”可知,吕蒙广泛的阅读书籍,博览群书,是好学的表现;根据“忽于眠中诵《易》一部”“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可知,在睡梦中在诵书,是好学的表现。【点睛】参考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作为根本。常在孙权身边喝得酩酊大醉。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刚才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爆米花香林海蓓①腊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走在古老的东禅巷,阳光照亮了半条巷子,巷子的另一边则在背阴处。②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浙江黄岩留下的旧街老巷已经不多。而留在这些巷子里生活的,也大多是上了年纪舍不得离开的人。每每走在这些街巷,我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③远远地,听到沉闷的一声“砰”响,好多年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走近了一看,果然有一群人,手里正拿着各种容器,容器内装着还散发着热气的爆米花。④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有的拿来大米,爆出来的是“大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⑤那一声“巨响”后,小锅炉里的米花会冲进一个长长的、有着细密网眼的布袋里。等热气消散,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我们这些孩子将它们用一个干净的脸盆接住,装好后带回家。一碗米刚好“爆”一盆米花。回家后,等盆里白白胖胖的米花彻底冷却,再装进密封的饼干桶、玻璃罐、布袋中,留着慢慢享用。⑥那时候,我们会把干燥的食品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塞几把米花,一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放学后回到家里,还会把米花放到糖水里,这样吃出的是另一种味道。⑦其实,我的母亲自己就会做不少美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四季她总能做出一些美味。冬天的北方,每家都会储藏大白菜、萝卜和大葱。母亲把萝卜切成厚度一厘米左右的片,在每片上再切几刀,然后挂在铁丝或绳子上晾晒,之后放些盐腌制起来,没多久就可以吃了。这些萝卜干既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就稀饭,还可以炒菜。快过年时,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麻花、油条、猫耳朵、叶片、金果条……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⑧随父母从部队转业到黄岩,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时物资供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许多小时候觉得稀罕的东西都变得寻常起来。比如,在街上可以看到农民担着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在售卖,街巷里时不时地飘来阵阵大海的咸腥味。那些原来母亲做给我们吃的小点心,也可以在街头小店里买到,不必再等到过年才有口福。⑨但有一样东西,似乎还是只有临近过年时才能吃到,那就是爆米花。⑩南方的爆米花,与北方相比有些许不同。比如把年糕切成片,“爆”出来的是扁圆形的“糕片”;切成条,“爆”出来的则是长条形的“糕条”。有时候人们还会用豆类来“爆”。另外,“爆”的时候放少许糖精,则多了份松而甜的口感。⑪物资越来越丰富,让人们慢慢淡忘了年少时对食物的渴望。平时街上也再难见到,那个巷口的小车和车上小小的锅炉,还有摇炉的人不声不响站起时孩子们见状奔跑的瞬间……⑫可是,当那不经意的一声闷响传来时,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欢声笑语……(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20版)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引出下文的内容。B.第④段回忆小时候在北方快过年时,与同学一起和爆米花的故事。C.本文告诉我们,随着物资的日渐丰富,爆米花不再受人们喜欢了。D.文章写了北方和南方的爆米花,最后点出文章的中心思想。10.第③段写到“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熟悉”和“陌生”分别指什么?请简要概括。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赏析加点词语)(2)等热气消散,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12.第⑦段写到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回答。13.题目“爆米花香”中的“香”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9.C10.“熟悉”指的是小时候在北方的爆米花香;“陌生”指的是已经很久没有闻到爆米花香了。11.(1)但、却,表示转折。写出了孩子们那时虽然“害怕”到不敢看爆米花的过程但是却喜欢爆米花的内心真实感受。(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倒出来的爆米花”比作是“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爆米花的多和孩子们内心的喜悦。12.勤劳能干,善于理家,心灵手巧等。13.①字面的意思是指爆米花的香味;②在文中深层意思既指对儿时在北方生活的美好回忆;③指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之情。【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爆米花不再受人们喜欢了”表述有误。结合第⑪段“物资越来越丰富,让人们慢慢淡忘了年少时对食物的渴望”可知人们不是不再喜欢爆米花了,而是逐渐淡忘了对它的渴望;结合第⑫段“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可知当特有香味传来时,依然会勾起人们的回忆;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后文第④段“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可知作者小时候在北方时经常听到“爆米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拿出家里的粮食,“爆”出各种不同口味的“爆米花”,所以现在听到“砰”的声响,闻到香味,感觉非常“熟悉”;结合第③段前文“远远地,听到沉闷的一声‘砰’响,好多年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可知作者已经很久没有听到“爆米花”的声响了,也很久没有闻到“爆米花”的香味了,所以说猛一听到和闻到,感觉比较“陌生”。【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1)结合第④段“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中“捂”“不敢看”可知我们对于“爆米花”的过程有些紧张,有些害怕;再结合后文“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中“飞快地”可知我们对于“爆米花”又非常地喜欢。所以,划线句中“但”“却”表示转折,我们虽然紧张和害怕,但内心却无比欢喜,十分期待“爆米花”,表达了那时的我们对爆米花喜爱的真实心理。(2)“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运用比喻手法,把“倒出来的米花”比喻为“瀑布”,生动地写出了爆米花的数量之多,结合第⑤段“我们这些孩子将它们用一个干净的脸盆接住,装好后带回家。一碗米刚好‘爆’一盆米花。回家后,等盆里白白胖胖的米花彻底冷却,再装进密封的饼干桶、玻璃罐、布袋中,留着慢慢享用。”可知我们对于接到的爆米花非常的喜爱和欢喜,等待的过程是充满期待的,形象地描绘了那时的我们对爆米花的期待和欢喜心理。【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结合第⑦段“我的母亲自己就会做不少美食”“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可知母亲可以用有限数量的原料做出花样百出的小吃,可见出母亲手工的精巧;结合第⑦段“母亲把萝卜切成厚度一厘米左右的片,在每片上再切几刀,然后挂在铁丝或绳子上晾晒,之后放些盐腌制起来,没多久就可以吃了”可知除储藏菜品以外,母亲还会对其进行加工,为家人寻求食物的美味,可见出母亲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特点;结合第⑦段“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可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普通面粉做出各种美食以满足家人的口味,可见出母亲善于理家的特点。【1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结合文章第③段“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可知爆米花“香”指的是爆米花的香味,这是表层义;结合第④段“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第⑪段“平时街上也再难见到,那个巷口的小车和车上小小的锅炉,还有摇炉的人不声不响站起时孩子们见状奔跑的瞬间……”、第⑫段“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欢声笑语……”可知爆米花的“香”指的是作者儿时在北方生活时闻到的爆米花香,代表着自己那充满欢声笑语的美好生活的回忆,这是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第⑧段“许多小时候觉得稀罕的东西都变得寻常起来”、第⑪段“物资越来越丰富,让人们慢慢淡忘了年少时对食物的渴望。平时街上也再难见到”,可知社会在变化,生活也在变化,往日值得欢喜的现在大多已不常见,暗含了作者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告诫我们应好好珍惜现有生活,这是情感义。(四)(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大师,到平民张达明①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一生坎坷,多灾多难。每当回忆这些往事,他都很伤心,尽量埋在心中,不愿触动它。②启功先生一岁时,父亲去世,他随祖父生活。十一岁时,祖父去世,家里变卖了世藏书籍才凑够了殡葬费用。当时,母亲克连珍与未出嫁的姑姑恒季华尚不能独当一面。启功先生随即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当时,凭他的能力,的确难以养活母亲和姑姑,还是靠祖父的两个学生募款两千元,才勉强生活下去。③其实,那两千元恰恰是公债,利息还要供启功先生上学。为解决生活窘迫,他有时要去卖画,贴补家用。天津有一位周先生,很看重他的才华,说:“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供你上大学,出国留洋。”启功先生一方面感激,一方面暗想:“我一个人出国留洋了,我母亲怎么办,姑姑怎么办呢?”④启功先生一直敬重清代哲学家、文学家与史学家汪中先生,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2002年,启功先生专程去扬州郊区,找到了汪中先生的墓,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他动情地说:“青年求学时,汪中先生便一直是我的偶像,也是祖师爷。”启功先生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汪中先生的《述学》。有人问他,为什么特别对《述学》具有亲切感,他答道:“《迷学》里面有一封信,信里意思是,每到寒夜,汪中与他母亲相拥取暖,流落街头,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第二天早晨。每每读到这儿,我都要掉泪。”⑤启功先生有那么多荣誉头衔,但他从来没说过自己有多了不起,应该获得怎样的高档待遇。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⑥比如,修下水道的工人来家里,他总是以礼相待,从来没说你是工人,你要为我服务。有一回,有个修下水道的工人在路上遇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主动跟他握手。那人慌乱地说:“我手是脏的。”启功先生幽默地说:“不要紧,只要你不是“黑手党',咱们就是朋友。”⑦启功先生不仅经历的事多,读过的书也多,所以,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学术追求和思想追求,只是没有那么张扬。他的面貌看似很平和,骨子里却爱憎分明,有时还很强烈。⑧有人说,启功先生的确有君子之风。他自己却说:“什么是君子之风,就是有自己的原则,不能超越做人的底线。”有趣的是,他将居室起名为“坚净居”。启功先生非常喜欢康熙皇帝的两句话,并把那两句话,细心地镌刻到自家那方砚台上:“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正是启功先生欣赏与追求的人文目标吧。(摘自《河北日报》2018年4月13日10版)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中周先生的话从侧面表现了启功先生很有才华。B.启功先生之所以敬重汪中先生,是因为看到了汪中先生《述学》中的一封信。C.第⑤段在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启功把自己当普通人的内容。D.第段中加点词“黑手党”表现了启功先生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特点。15.启功先生为什么给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坚净居”?16.启功先生的“君子之风”体现在哪些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写出三点)【答案】14.B15.坚净,如石头般坚硬,如清水般洁净。坚净,正是启功先生欣赏与追求的人文目标。16.①孝顺:挑起生活重担,听到有机会可以出国留洋时,担心母亲和姑姑。②敬重前辈;专程找到汪中先生墓并恭敬鞠躬。③平易近人:对修下水道的人以礼相待。④有追求、有原则:他有追求但不张扬,骨子里爱憎分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B.根据文章第④段“启功先生一直敬重清代哲学家、文学家与史学家汪中先生,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可知,启功先生一直敬重汪中先生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本项“是因为看到了汪中先生《述学》中的一封信”原因分析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第⑧段“启功先生非常喜欢康熙皇帝的两句话,并把那两句话,细心地镌刻到自家那方砚台上:‘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正是启功先生欣赏与追求的人文目标吧”可知,启功先生非常喜欢康熙皇帝的两句话,“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意思为“石虽小,有其坚韧一面;水虽少,纯净是其优点”,表达出如石头般坚硬,如清水般洁净的品质。坚净,正是启功先生欣赏与追求的人文目标。故启功先生给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坚净居”。【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①根据文章第②段“当时,母亲克连珍与未出嫁的姑姑恒季华尚不能独当一面。启功先生随即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和文章第③段“天津有一位周先生,很看重他的才华,说:‘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供你上大学,出国留洋。’启功先生一方面感激,一方面暗想:‘我一个人出国留洋了,我母亲怎么办,姑姑怎么办呢?’”可知,启功先生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听到有机会可以出国留洋时,担心母亲和姑姑,体现了他孝顺。②根据文章第④段“启功先生一直敬重清代哲学家、文学家与史学家汪中先生,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2002年,启功先生专程去扬州郊区,找到了汪中先生的墓,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可知,启功先生专程找到汪中先生的墓并恭敬鞠躬,体现了他敬重前辈;③根据文章第⑥段“比如,修下水道的工人来家里,他总是以礼相待,从来没说你是工人,你要为我服务。有一回,有个修下水道的工人在路上遇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主动跟他握手”可知,启功先生对修下水道的人以礼相待,体现了他平易近人;④根据文章第⑦段“启功先生不仅经历的事多,读过的书也多,所以,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学术追求和思想追求,只是没有那么张扬。他的面貌看似很平和,骨子里却爱憎分明,有时还很强烈”可知,启功先生有追求但不张扬,骨子里爱憎分明,体现了他有追求、有原则。(五)(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如今,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材料二】“黏屏”现象也映照着短视频的“内容引力”,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材料三】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速发展及预测的有关数据。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大数据监测【材料四】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若过度沉迷会给孩子带来过度关注外在、失去思考力等危害。如何有效防沉迷,成为一道现实课题。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未来短视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社会、家长、平台几方要打配合战,责任共担。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内已有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B.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C.社会、家长、平台默契配合,才能有效防止孩子沉迷网络。D.近年来大多优质短视频富有正能量,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18.通读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三所传递的主要信息。19.短视频为何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请简要分析。【答案】17.C18.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7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增速大幅提升,预计2019年到2020年后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及增速放缓,趋于稳定。19.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容易传播扩散;能满足传播参与者的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解析】【17题详解】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提取辨析。解答时,要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综合分析,可以将每一个选项放入材料文本中进行比较辨析。C.“社会、家长、平台默契配合,才能有效防止孩子沉迷网络”表述有误,根据材料四中“未来短视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社会、家长、平台几方要打配合战,责任共担”的内容可知,不能说明“能有效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故选C。【18题详解】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数字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通过图表中2016至2019年短视频用户人数的增长可以得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图表中2017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短视频用户107.0%的增长率可以看出,该时间段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及增速大幅提升;从图表中2019年到2020年短视频用户持续增加,但增长率降低,可以预计出2019年到2020年后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及增速放缓,趋于稳定。据此作答即可。【1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明确题干要求,围绕文章中体现短视频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通过材料一中“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可以概括出短视频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容易传播扩散;通过材料一中“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可以概括出短视频能满足传播参与者的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通过材料一中“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以概括出短视频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通过材料二中“‘黏屏’现象也映照着短视频的‘内容引力’,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可以概括出短视频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据此作答即可。(六)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完成问题。(6分)20.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阅读策略内容呈现阅读记录(1)关注人物甲年轻,要强,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甲是个理想的人。句中的“甲”是:1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乙给洗劫了句中的“乙”是:2丙是祥子之前的雇主,待人宽和,在祥子落魄后还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雇佣祥子包月在他家里拉车。句中的“丙”是:3(2)关注情节刘家父女只剩了彼此瞪着,已无话可讲;祥子是闭口无言。车夫们,不管向着谁吧,似乎很难插嘴。打牌的人们不能不说话了,静默得已经很难堪。不过,大家只能浮面皮的敷衍几句。劝双方不必太挂火,慢慢的说,事情没有过不去的。他们只能说这些,不能解决什么,也不想解决什么。见两方面都不肯让步,那么,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机会便溜了吧。“清官难断家务事”是指哪件事?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小福子孙侦探曹先生(2)“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家务事”指刘四爷怀疑祥子是因贪图他的钱财而娶虎妞的,所以在自己的寿宴上与女儿虎妞争吵。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虎妞想与他成亲,而刘四爷瞧不起祥子。(意思答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内容。(1)根据“甲年轻,要强,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甲是个理想的人”可知,甲是小福子。她是祥子与虎妞在大杂院生活时的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后被父亲卖到了白房子,因不堪受辱而自杀,祥子彻底堕落。祥子准备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曹先生遭到特务的跟踪,不敢回家,他让祥子去接他的老婆孩子。祥子刚到曹家,就被孙侦探抓住。孙侦探骗祥子说他与乱党曹先生串通,需要花很多钱疏通才能免罪,这样就把祥子攒下来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全部骗走了。根据“丙是祥子之前的雇主,待人宽和,在祥子落魄后还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雇佣祥子包月在他家里拉车”可知,丙是曹先生。祥子曾在曹宅拉包月,曹先生对他极好。祥子落魄后找到曹先生,他同意祥子还来拉包月,还允许小福子来家里帮工。他是祥子心目中的“圣人”。(2)刘四爷与虎妞父女决裂时,刘四爷对祥子恨之入骨,对虎妞持有泥巴扶不上墙的态度。刘四爷是一个极其看中利益且自私自利的人,当他得知虎妞和祥子结婚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决不能让祥子那个臭小子独吞自己的家产,由于他不想别人继承自己的财产,而且本身性格就是自私的他果断地让虎妞做出了选择;选择祥子还是选择父亲,为什么刘四爷还要让虎妞选择,因为他觉得虎妞是一个可以帮他获得更多的利益的人,而祥子只是一个拉车的,不可能让他继承自己的财产,但是虎妞却选择了祥子,于是刘四爷就与虎妞断绝了父女关系。三、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