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邑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考生须知:⒈本试卷共4页,共21个小题,满分120分。⒉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⒊试卷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⒋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⒌考试结束,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5题23分)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春》)(2)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天上的街市》)(3)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4)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论语》)(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6)《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答案】①.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③.河流大野犹嫌束④.于我如浮云⑤.水何澹澹⑥.山岛竦峙⑦.乡书何处达⑧.归雁洛阳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得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注意“笼、薄、缥缈、嫌、澹、竦峙、雁、洛”等字词的正确书写。2.下列词语中的音、形、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匿笑(ruò)遛达不毛之地(草木、庄稼)B.黄晕(yùn)热忱拈轻怕重(挑)C.怦怦(pēng)徘回咄咄逼人(高大威武)D.称职(chèng)狭隘人迹罕至(罕见)【答案】B【解析】【详解】A.匿笑(ruò)——nì,遛达——溜达;C.徘回——徘徊,咄咄逼人(高大威武)——气势汹汹;D.称职(chèng)——chèn,人迹罕至(罕见)——稀少;故选B。3.下面画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他的想法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但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实来回答人们的疑问。B.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C.李老师的演讲生动形象,催人奋发,同学们随声附和,都认为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D.“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答案】C【解析】【详解】A.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句中用于形容袁隆平的想法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不相同,符合语境,使用恰当;B.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句中用于形容全国人民都得到了恰当的安排,符合语境,使用恰当;C.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句中用于形容同学们认可李老师的演讲,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D.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句中用于形容“工匠精神”要求我们要有好上加好的态度,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故选C。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B.我国有许多和“狼”有关的成语,例如:狼狈不堪、杯盘狼藉、虎狼之心、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等,这些大都是贬义词。C.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D.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朝花夕拾》是散文集,选项中“小说集《朝花夕拾》”有误;故选D。综合性学习。(6分)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材料一:很多初中生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大量智力正常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材料二:近年来“读图”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用观看影视、漫画来代替阅读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初中生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1)上面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现象?(2)请你针对上述现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初中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或:低)。(2)示例一:建议学校开设阅读课,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示例二:建议学科老师加强阅读指导,开设课前一分钟演讲、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培养读和说、写的能力;示例三:建议家长订购报刊杂志和课外书,督促孩子们多读书、多写随笔;示例四:建议学生阅读时圈点勾画课堂上勇敢展示自我。(能针对“初中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或:低)”这一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国国民整体读书氛围确实有些差”“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可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根据【材料二】“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可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综合以上,可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材料的阅读运用能力。解答时,紧扣材料所呈现某一方面的现象,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提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原因方面看,材料二从“‘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这两句中可以分析出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下降的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漫画、音像制品普及的负面影响。示例:学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多阅读文字作品。第二部分阅读理解(6-20题47分)一、(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期许,那么诗中“剪烛”的目的是()A.把烛光调亮 B.把烛光调暗 C.把烛光熄灭 D.把蜡烛剪断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答案】6.A7.“涨”字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大雨如注、水池水面升高的情景,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衬托出作者无限的愁思。【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意思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剪烛”的目的是把蜡烛调亮,以便夜晚长谈。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意: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思家念亲之愁。二、(13分)阅读《<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4)博学而笃志:_________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知而不愠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回也不改其乐择其善者而从之 D.学而不思则罔淫慢则不能励精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1.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论语>十二章》提出做到“_________”,就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张做学问应该在“_________”字上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远大目标。(请用原文回答)【答案】8.①.A.生气,恼怒②.B.浮躁③.C.以……为快乐④.D.坚定9.D10.(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2)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11.①.学而时习之②.志(非志无以成学)【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②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躁:浮躁。③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④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9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为:动词,替,给,做事/动词,当、成为、作为;C.其:代词,代指颜回/代词,其中;D.则:都是连词,就;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故:旧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为:当、成为。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广:增长。成:达成,成就。【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由此可知,做到“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由此可知,诸葛亮主张做学问应该在“志”字上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远大目标。【点睛】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诫子书》: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困守在陋室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9分)书将伴我走向未来(节选)叶辛①谁都知道,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来源于实践;知识也来源于书本。对我来说,由于年轻,由于经历比较简单,后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②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每天的空闲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我也要找一本节来读上几段;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在家里是这样。在旅途上、在开会的旅馆里,我也是这样。这种读书的嗜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③中小学时期,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并且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笔记。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不要撒谎、不要阿谀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脚踏实地,要独立思考;书本开阔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除了我自小看到的马路、电车、外滩,除了我熟悉的上海,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山河,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事物;书本也陶冶了我的精神,我在书上读到“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等等格言警句。当然喽,书本使得我从小材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大自然。这一切潜移默化似的影响,对我后来在艰苦的插队落户生活中潜心奋斗,起了多大的作用啊。1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读书是一种“嗜好”?13.阅读文章第③段话,概括读书对作者有哪些影响。14.文中画线句作者讲了自己读书的方法,你认同他的做法吗?简单说说理由。【答案】12.作者喜爱读书,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13.①教我正直诚实;②开阔了我的眼界;③陶冶了我的精神;④引领我热爱生活和自然;⑤影响我以后在插队生活中能够潜心奋斗。14.示例:我对作者多读有趣的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非常赞同,只有多读有趣的书才能开阔人的眼界,只有坚持做读书笔记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有所思,日积月累,最终有所收获。【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嗜好”指特别深的或特殊的爱好;“这种读书的嗜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中的“这种”为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前文;联系第②段“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每天的空闲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我也要找一本节来读上几段;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在家里是这样。在旅途上、在开会的旅馆里,我也是这样”可知,“嗜好”指作者喜欢读书,能够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③段“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不要撒谎、不要阿谀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脚踏实地,要独立思考”可知,读书教会作者如何做人,教会作者正直诚实;根据“书本开阔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除了我自小看到的马路、电车、外滩,除了我熟悉的上海,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山河,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事物”可知,读书开阔了作者的眼界;根据“书本也陶冶了我的精神,我在书上读到‘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等等格言警句”可知,读书陶冶了作者的精神;根据“书本使得我从小材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大自然”可知,读书引领作者热爱生活和自然;根据“这一切潜移默化似的影响,对我后来在艰苦的插队落户生活中潜心奋斗,起了多大的作用啊”可知,读书影响作者以后在插队生活中能够潜心奋斗。【14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第③段画线句“中小学时期,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并且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笔记”可知,作者的读书方法是读很多有趣的书,边读边做笔记;我赞同这种读书的方法;坚持做笔记有助于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养成思考习惯,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长。四、(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程怡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15.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说一说第③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17.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什么?18.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19.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答案】15.①.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②.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16.①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②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③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17.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18.(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19.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爸爸教我读诗的几件事,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题缺少的事件可按所给的第二件事示例概括。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①—③段),回忆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第二部分(第④段)叙述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第三部分(第⑤—⑧段)叙述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并在很多年后还记忆犹新。故三件事是: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据第③段“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可知,第一件事可概括为: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据第⑤段“姐姐是长女,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可知,第三件事可概括为: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不能仅停留于句子的表面义,努力结合主旨挖掘深层含义。第③段画线句子“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是对夏夜景物的描写,写出了夏夜满天繁星的美丽景色。结合后一句话“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可以看出,那晚父亲吟诵的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④段“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可知,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这是爸爸高兴得流泪主要原因。【1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第②段“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第①段“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可以看出“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第①段“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可以看出“我”会认字他的高兴;第④段“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可以看出“我”理解诗句意思,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第④段“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第⑤段“1959年秋,我上小学……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可以看出,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可见父亲是一个懂得教育的人。据此解答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主题分析即可。这句话位于文章的结尾,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句子中“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是指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表达了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据此解答即可。五、名著阅读。(5分)20.阅读《西游记》选段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2)《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答案】(1)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2)可从故事情节、神话色彩、丰富的想象力、生动有趣的形象等方面作答。示例:《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所以深受青少年喜欢。【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选段①出自《西游记》四十一回,该情节是“大战红孩儿”。红孩儿外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他使用一杆丈八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他的鼻子会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幸亏观音菩萨感知他们师徒有难,特意来降服红孩儿,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给红孩儿戴上金手镯,最终收服了红孩儿,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选段②的情节是“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路过了一个火焰山的地方,火焰山上面的火势非常大,烤得当地居民和唐僧师徒口干舌燥,难以前行。孙悟空听说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熄灭火焰山的火,于是先后三次去向铁扇公主借取芭蕉扇,孙悟空第一次借芭蕉扇的时候。铁扇公主用扇子扇飞了孙悟空,孙悟空没有办法,只好变成小虫子,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面折腾,铁扇公主受不了折腾,于是给了孙悟空一把假扇子。第二次的时候,孙悟空变成了牛魔王骗走了铁扇公主的真扇子,但是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牛魔王变成的猪八戒,骗走了孙悟空的扇子。第三次孙悟空于牛魔王大战,想要借出扇子,最终牛魔王没有打过孙悟空,于是铁扇公主借给了真扇子给孙悟空,唐僧师徒才得以继续往西赶路。【小问2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结合对名著的理解可以从故事情节、神话色彩、丰富的想象力、生动有趣的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示例1、《西游记》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示例2、《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示例3、《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第三部分写作(50分)21.作文(50分)21.作文请以“原来,这就是答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感情真挚,书写工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例文:原来,这就是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一首毛泽东在长征时写的一首诗,这本来是一首气势浩大的诗歌,但是,每当我听到这首诗时,总有一种莫名的疑惑。是啊,长征全长超过六千英里,可以横跨北美大陆两次以上,且不说它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单单是这六千多英里的距离,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仅凭双脚就可以坚持下来的。何况,红军一路上还有无数的雪山、草地、河流、丛林,以及无数蒋介石精锐部队的阻击!红军们不但缺衣少食,而且只有小米加步枪的武器装备,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到达了目的地,并最终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一直十分困惑,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让他们无惧生死,走向胜利。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四川蒋介石军队的话来说:“他们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