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室管理手册_第1页
化验室管理手册_第2页
化验室管理手册_第3页
化验室管理手册_第4页
化验室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介休市昌盛煤气化有限公司质量检查管理程序手册编制:李祖玉审核侯建国批准郭惠彪十月十日目录第一章方针目的…………6第二章人员培训…………7第三章检测前的准备……………………8第四章检测………………10第五章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12第六章环境与安全………13第七章分析人员管理程序………………14第八章分析人员培训管理程序…………19第九章仪器设备管理程序………………21第十章试剂材料管理程序………………30第十一章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34第十二章原料质量监督检查管理程序……38第十三章生产的中间控制分析管理程序…………………42第十四章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管理程序……47第十五章产品质量检查管理程序…………51第十六章不合格品监督管理程序…………54第十七章保存样品管理程序………………56第十八章质检争议管理程序………………59第十九章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64第二十章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69第二十一章数据质量记录管理程序………74第二十二章质检资料管理程序……………79第二十三章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82前言介休市昌盛煤气化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图:介休市昌盛煤气化有限公司介休市昌盛煤气化有限公司董事会 董事长董事长总经理总经理财务总监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副总经理计划财务部市场部综合办公室计划财务部市场部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质量检验部安全环保部动力设备部生产技术部车队食堂材料库产品车队食堂材料库产品销售原料采购科保卫科检化中心机电仪车间净化车间班组炼焦车间其中生产技术部下设生产运转班组。重要从事焦化和煤气净化的加工,重要产品有:焦炭、粗苯、焦油、硫胺等。本公司为满足用户和指导生产的需要,设立了质量检化验中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全的质量监督检查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司经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产品质量实行国际通用标准。质量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质检体系是公司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最重要的基础部分。质检体系实行ISO9000系列标准,对推动公司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正是我公司编制和推行《分析手册及其程序文献》(以下简称《手册》)的目的所在。

本《手册》依据GB/TI9002一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描述了本公司质检体系的组织结构,阐述了质检体系的方针、目的、质量职责:根据管理特点和运营的阶段,将质检体系的所有活动,划分为23个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管理要素(见第四章);通过程序文献,对每一个要素的实行所涉及的组织、程序、过程和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对我公司质检体系的正常运作起着决定作用。

本《手册》编写的主导思想是保证它的先进性,既符合了GB/TI9002一ISO9002标准模式,同时又考虑了现实的可行性。在总体设计上力求形成一个严密而有序的闭环管理体系。在编写的具体技术方面,突出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为此本《手册》既对质检体系与生产、安全、供应、销售和计量等体系作了明确的界定,同时又确立了彼此间互相制约、密切配合的工作关系。

本《手册》在描述质检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充足引用和贯彻了国家标准和本公司有关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实行GB/TI9002一ISO9002标准模式后的本公司质检体系,不仅应当可以保证公司预定质量目的的实现,并且有助于公司达成更高的质量目的。本《手册》是对外介绍我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本公司质检体系必须遵守的公司内部法规。《手册》文本的管理和内容的改善,须履行严格而有权威性的程序(见《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附加说明:

本《手册》由介休市昌盛煤气化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起草、解释和修订。 第一章方针、目的 1方针:本公司质检体系应严格遵循下述工作方针:按照GB/TI9002一ISO9002标准模式健全质检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实行质量检查和监督,以严谨、求实、公正、准确、快捷的工作质量,保证本厂各道工序,各种产品质量处在预定的受控状态。

2目的:

2.1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检测率100%

2.2产品质量检测率100%

2.3检测准确率100%

2.4上级技术监督部门质量抽检符合率100%

2.5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满意;供户、用户、协作方满意。

第二章人员培训1、概述人员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提高质检人员素质,保证检查数据准确无误的保证。2、职责检化中心分析人员的培训由质检部负责,3、培训3.1所有从事分析工作的人员都要通过培训,并取得上级颁发的分析人员合格证。3.2培训和考核要建立培训档案,并妥善保管。3.3人员培训详见《质检人员培训管理程序》。第三章检查前的准备1概述检查前的准备是保证检查工作的前提条件,重要涉及检查人员、仪器准备、物资、检查依据和检查环境等准备。

2检查人员

2.1技术人员应具有本专业中专以上或相似专业大专以上文化限度,从事质量检查工作四年以上的人员担任。

2.2检查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限度或初中文化限度,具有五年以上从事检查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取得省厅颁发的质检人员合格证、本厂颁发的安全作业证方可上岗。

3仪器设备

3.1按工作规定配备齐全。

3.2所有的计量器具、仪器设备按规定定期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3.3使用仪器设备完好率达100%。

4检查依据

4.1所有检查项目必须有技术标准和规定的分析依据。

4.2所有的产品必须执行现行的标准,若没有现行标准,必须制定公司标准,且分别履行备案手续。

4.3对于进厂原料,根据供方质量保证情况和公司需求制定公司原料标准。

4.4根据检查规定,原始记录、台帐、报告单等报表要实行规范化。5物质准备

5.1物质重要涉及化学试剂、药品、标准溶液、基准物质等。

第四章检测1概述检测是检查的基本环节,应严格控制检测条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职责检测任务由检化中心各分析组负责。各分析组对本岗位所出具的检查数据负责。

3检测

3.1检测要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实验方法和程序进行。

3.2检测必须做平行样。如不合格时,必须重新采样检测。

3.3在检测过程中,仪器、设备出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检查因素,经修复校准后方能使用。

3.4检测程序应符合《原料检查管理程序》、《生产的中间控制分析管理程序》、《产品检查管理程序》。

3.5附图:原料、中控、产品检查工作程序图。进入下道工艺总会计师经营综工程设备部生产技术部董事长副经理副经理总经理进入下道工艺总会计师经营综工程设备部生产技术部董事长副经理副经理总经理董事会出厂总会计师安全环保部监事会经营销售部计划财务部综合部不合格生产解决仪器设备鉴定检查工作物资供应检查前的准备采样检测结论合格检查报告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 第五章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

1概述

检查报告是质检部的“产品”,因此应保证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的质量。

2职责

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由承检人认真填写,组长审核。各分析组对本组出具的检查报告负责。

3检查记录

按《质检记录管理程序》执行。

4检查报告

4.1检查报告单承检人填写,并与原始记录、台帐数据相一致,不得涂改或更改。

4.2检查报告单应及时按《质检信息管理程序》规定的线路传递。

4.3出厂产品检查报告单的填写,与原始报告单数据相一致,并加盖产品质量检查章、分析者、领导审核后审核章。

第六章环境与安全1检查场合必须具有检查工作所需求的条件。

2职责

质检化验室负责本室的环境和安全工作。同时应接受安防部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

3环境

3.1质检化验中心应有独立的检查室、仪器分析室、标准溶液室、天平室、高温室、样品室、办公室和更衣室。

3.2各检查室必须按承检项目的规定配备相应设施,具有相应的检测条件,具体详见《化验室环境安全管理程序》

4安全

4.1各检查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4.2按规定配备好劳动保护用品,并按规定使用和穿戴。

4.3“三废”排放要按规定执行,具体详见《化验室环境安全管理程序》第七章分析人员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了保证质检体系有效运营,必需对质检人员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直接或间接从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管理2相关文献

2.1《化验室环境安全管理程序》

2.2《各分析室内部考核办法》

2.3《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3管理职责

3.1质检人员由质检部归口管理。

3.2质检人员的平常管理由各分析组具体负责。质管员负责监督。

4管理内容与规定:

4.1总则:

4.1.1公司各质量监督检查岗位应按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检查、检查专业质检人员,以及其它辅助工作人员。

4.1.2各类质检人员的数量、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应与所承担的质量监督检查任务相适应。

4.1.3质检人员应服从统一的行业管理和职业纪律约束。

4.1.4对质检人员应进行经常的培训和考核。

4.2素质和资格:

4.2.1所有质检人员均应按照《检查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的规定取得本公司颁发的安全作业证。

4.2.2质检部负责人应由专业知识面广,熟悉本公司质量监督检查业务的工程师或从事检查工作五年以上的助理工程师担任,并具有以下条件:

a熟悉并认真贯彻执行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b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作风正派,坚持原则。

C熟悉并严格执行技术标准。

d熟悉各检查室技术业务,能指导质检工作,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e熟悉公司管理、质量管理和本公司生产过程。

4.2.3检化中心负责人应由从事检查工作三年以上的技术人员或从事检查工作五年以上,具有相称于中技或高中文化限度的技术工人担任,并具有以下条件:a熟悉本分析室承检任务的技术标准、规程,有一定的检查业务和组织能力。b熟悉本分析室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能排除一般故障和维护保养。c有相应的安全知识,能防止和解决突发的安全事故。

d有一定的质量管理和生产工艺知识,能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与本分析检查有关的问题。

4.2.4技术人员应由从事具体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二年以上、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专以上文化限度的质检人员担任,并具有以下条件:

a熟悉并掌握有关质检业务和技术标准。

b具有宣贯技术标准,制定质检方案,解决一般技术难题和独立开展技术工作的能力。

c取得科技管理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4.2.5质检人员应具有中技或相称于高中以上文化限度,并达成:

a经资格考核,获得省级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b熟悉所承检任务的技术标准、规程,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c熟悉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规定,掌握采样、制样技术。

d熟悉所使用的药品、溶液试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

e能按操作规程对的使用仪器设备,并能对的维护保养。

f能准确分析检查数据,出具检查报告,并认真填写原始记录。

4.2.6设备维修人员应具有以下条件:

a具有高中以上文化限度,熟悉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掌握有关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

b熟悉常见仪器设备的构造、性能和检修规程。

C掌握一般维修技术。

4.2.7其它人员:

其它人员应具有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素质,熟悉各自职责,掌握本岗位的业务技能。4.3职业技能:

4.3.1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地执行标准和《质检手册》规定的各项管理标准。4.3.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主观臆断,不马虎行事,不弄虚作假。4.3.3坚持贯彻有关质量法规,坚持原则,照章办事,秉公执法,不绚私情。4.3.4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发布质检报告。末经规定的审核(复核)确认程序,不得擅自对外披露质检活动结果。4.4人员调配:4.4.1质检体系各级各类岗位的人员配备应保持相对稳定。换岗学习要有计划地进行。4.4.2顶岗、换岗或新从事质检岗位的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质检工作。4.5培训质检人员的培训应严格执行《质检人员培训管理程序》。4.6考该和评价:

4.6.1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该程序》审核评价。4.6.2各分析组应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本分析室质检人员进行综合考核。5质检人员基本情况:

5.1化验室应建立质检人员基本情况档案。

5.2质检人员基本倩况表:

分析人员基本情况表单位: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限度本工种工龄岗位取证时间有效期限备注第八章分析人员培训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保证质检体系的有效运营,不断提高质检人员业务技能,必须对所有质检人员进行经常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质检人员的培训管理。

2相关文献

2.1《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

2.2《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2.3《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3管理职责:质检人员培训由化验室归口管理,分析组负责人和专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实行。4管理内容和规定

4.1总则

4.1.1质检工作应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未经资格培训、考核合格,不得从事质检工作。

4.1.2质检人员的培训应以“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内容为主,其它相关知识为辅。4.1.3培训方式应坚持“自学为主,集体辅导为辅“的原则。并定期或不定期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

4.2资格培训所有质检人员均应参与质检人员专业培训,并获得《安全作业证》和《质检人员上岗作业证》。

4.3技能培训

4.3.1专门培训:新从事质检工作的人员和原质检人员变动岗位,都必须进行专门培训。专门培训应由专人负责,并限定期限。培训期限为:新从事质检工作人员为三个月;原质检人员变动岗位为一个月。

4.3.2专题培训新产品投产、新标准贯彻、检查方法改变、质检工作出现新情况和薄弱环节时,均应由化验室组织一定范围的质检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4.3.3岗位平常培训岗位平常培训由分析组负责人或专职技术人员组织。培训内容要编制成卡(岗位应知应会卡)供质检人员随时查阅。

4.4考核第九章仪器设备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保证质检数据的准确可靠和质检体系运营的有效性,需对质检活动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本程序合用于质检体系所有仪器设备的管理

2相关文献

2.1《分析人员管理程序》

2.2《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

2.3《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2.4《分析人员培训管理程序》

2.5《试剂粉料管理程序》

2.6《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2.7《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2.8《质检资料管理程序》

3术语

3.1维修是指为排除设备故障和(或)恢复设备功能进行的活动。维修分为计划维修和故障维修两类。计划维修是指根据设备的特性,预先拟定周期,有计划进行的检查和修理活动;故障维修是指设备出现故障,由专职维修人员进行的维修活动。3.2确认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标准,对测量设备(器具)量值和计量特性进行溯源的验证活动。确认一般有检定、校准和比对三种方式。4管理职责仪器设备由化验室归口管理。4.1化验室设专责管理人员对本单位仪器设备的配备、确认、报废及有关资料进行管理。4.2各分析组应指定专人负责单台(件)仪器设备的平常管理,并对仪器设备的运营负完全责任。4.3专职维修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5仪器设备的分类:5.1非测量设备a辅助设备b设施

5.2测量设备a测量仪器b测量器具。

6一般规定

6.1分析组应具有与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装置及计量器具,其数量、性能、精度应符合技术标准规定。

6.2从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的人员,均应具有《分析人员管理程序》规定的相应资格。

6.3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应符合《检查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的规定和有关说明文献的规定。

6.4仪器设备应按照说明文献规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和操作。6.5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均应由各分析组分别进行编号和建帐(10.3.1、10.3.2),每台设备均应指定专人进行平常维护管理。

7管理内容和规定

7.1配备计划新增或更新设备,应由分析组根据需要编制配备计划报化验室,并经化验负责人审核批准。配备计划应涉及用途、名称、规格、型号、合用范围、重要技术特性指标、生产厂商等内容。配备计划应报送化验室,并及时送交市场部。

7.2领用与验收

7.2.1市场部采购人员应按照配备计划的规定组织采购,购回入库后及时告知需用单位。

7.2.2需用单位在领取时应和化验室负责人员共同复核,开箱查验设备的合用性(与需用计划的符合性)、完好性与成套性(装箱实物与清单的符合性),并做查验记录,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领用手续。

7.2.3使用单位应于厂商承诺的保证期限内,按照有关说明文献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查其技术性能,并作调试记录。确认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

7.2.4使用单位凡出现下述情况,应告知化验室与厂商联系予以解决。a发现设备外观、包装和标记不符合规定。b发现设备合用性、完好性、成套性不符合规定。c发现设备技术性能不符合规定。

7.3使用和维修

7.3.1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技术准备活动:a随机技术资料设备管理人员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管理程序》进行管理。b使用单位应严格按随机技术资料编制使用操作规程。

c按照《质检人员培训管理程序》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设备。

7.3.2使用单位应对投入使用的设备实行专人管理,每台设备均应附有明确的专责标牌(10.3.4)。

7.3.3设备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发现异常应采用调整措施,重大异常应立即停机,立即告知维修人员。7.4维修

7.4.1设备的计划检修由化验室主管领导决定:故障维修由设备专责人员提出请求,化验室负责人安排专职维修人员维修。

7.4.2维修人员应按照有关设备检修规程对设备赶行认真检查诊断检修,并填写维修记录。维修记录应说明故障情况及产生故障的因素,采用的措施及维修后的运营情况,必要时对以后设备的使用、管理提出建议。

7.4.3设备维修完毕后,应经设备专责人验收确认,专责人应对设备进行重新调试,确认无误后,在维修记录上签字认可。

7.4.4确认为管理和操作不妥导致设备重大故障的,维修人员和设备专责人应向单位主管领导报告,必要时,召开事故分析会,采用纠正措施,防止事故的再发生。7.5报废

7.5.1当设备出现超期服役、功能丧失或精度下降,经维修无效,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应予以报废。

7.5.2设备的报废应由有关分析组提出书面报告,维修人员签字认可,主管领导审查批准。

7.5.3凡报废的设备,应由专责管理人员办理有关报批手续,按规定进行处置。8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除应满足“7”规定的程序外,还应执行下述规定的确认措施。8.1测量仪器

8.1.1测量仪器(简称仪器)的配备计划,应经公司主管部门批准。

8.1.2仪器的安装调试,应在技术人员和(或)维修人员指导下进行。8.1.3经调试合格的仪器,应按照《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编制操作规程。8.2测量器具

8.2.1测量器具的配备、领用和管理应满足《试剂材料管理程序》的规定。8.2.2新领用的测量器具应报送有关部门进行确认。

8.2.3初次确认应由使用单位向确认单位提出请求,进行验收确认;在用测量器具的确认,应由确认单位依据确认间隔告知使用单位进行例行确认。

8.2.4经确认的测量器具应标明确认状态。

9检查与评价9.1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9.2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质量,由仪器设备专责人于每次维修后进行综合评价,并反馈化验室负责人。

10记录

10.l所有记录均应符合《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的规定。

10.2下述记录作为仪器设备专属资料由专责管理人员按照《质检资料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10.2.1开箱查验记录

10.2.2安装调试记录和报告

10.2.3维修记录

10.2.4设备报废请示报告

10.2.5仪器计量特性确认记录

10.2.6设备事故解决报告

10.3下列记录应形成表式

10.3.1在用设备一览表单位:在用设备一览表分析组:编号设备名称辅助设备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数量原值制造厂商出厂日期使用日期使用单位出厂编号主机辅机10.3.2测量仪器、器具一览表测量仪器、器具一览表序号编号类别仪器名称规格型号精度分级检定周期检定期间备注10.3.3报废设备一览表报废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报废时间批准单位批准人主管领导经手人备注10.3.4设备专责牌设备专责牌设备名称出厂编号设备状况使用单位负责人10.3.5仪器使用登记表仪器使用登记表使用日期测定样品测量范围使用温度使用情况使用者备注第十章试剂材料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保证质检工作的质量,保证安全和控制检查成本,需对质检工作所需的试剂材料的贮存、发放和领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本程序合用于质检工作所需的试剂(涉及药品、标准物质、基准物质)和材料(涉及工具和物资)的管理。

2相关文献

《质检体系内部宙核程序》

3管理职责基准物质、化学试剂、药品由化验室归口管理,各分析组具体负责。4管理内容和规定

4.1管理人员试剂材料管理人员(专职材料员)应具有一定的物资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管理范围内试剂材料的性质、用途和贮存规定,掌握必要的安全、消防知识。

4.2储备库

4.2.1化验室应设试剂材料库,用于各分析组所需用试剂材料的储备。

4.2.2试剂材料库的结构、面积应满足试剂材料分类、隔离和单独贮存(4.3.2、4.3.3)的规定,并且干燥、避光、远离震动、热源和污染,密封良好。

4.2.3试剂材料库应设必要的通风、安全和消防等辅助设施。

4.3贮存

4.3.1一般试剂和材料应按照适当的分类方法进行有序的分类贮存。

4.3.2不相容试剂(互相混合或接触会发生剧烈反映、燃烧、爆炸或放出有毒气体的不同种试剂)如酸与碱,氧化剂与还原剂,应在不同的货架上隔离贮存。4.3.3危险品(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试剂)应单独贮存。a易燃易爆试剂应贮于铁柜(璧厚lmm以上)中柜顶部有通风口,不得贮于冰箱内。b腐蚀性试剂应放于塑料容器中,玻璃包装的浓酸浓碱应放于铺有厚胶皮或沙子的柜(架)底层。

c剧毒品应锁于专门的库(柜)中,有两人以上保管。

4.3.4试剂材料库应有四号定位(库号、架号、层号、位号)明确标记,每个位号上均应有所贮试剂材料卡片(6.1)。

4.3.5管理人员应建立试剂材料分类储备明细帐(6.2),并做到帐、物、卡相符。4.3.6对所用试剂材料均应根据实际需用情况制订储备限额。4.3.7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库存试剂材料的贮存情况:a帐、卡物是否相符。b试剂标签和密封情况是否完好。c试剂外观是否有锈蚀、变色、变质、浑浊、潮解和结块等现象。d库内温度、湿度是否符合贮存规定。e有机液体试剂和其它不稳定试剂存放期不得超过一年。

4.3.8每月终,管理人员应对试剂材料领用和储备情况进行认真的盘点和核算,分别算出本月入库、出库和库存试剂材料的数量及金额,办理结转手续,并将结果报主管领导。

4.4领用和发放

4.4.1试剂材料的领用须经分析组负责人与材料专职管理人员共同办理领用手续。4.4.2双方当事人应认真核算所涉试剂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标签、外观、密封情况、有效期、生产许可证)无误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5检查与评价

5.1专职管理人员应每月与各分析组负责人核对帐目,发现差错应查明因素,及时纠正。

5.2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对试剂、材料的管理进行审核。5.3凡因试剂材料管理不善导致质量事故的,应按照《质量事故管理程序》严厉解决。

6登记表式

6.1试剂材料卡(略)

6.2试剂材料分类储备明细帐(略)

6.3试剂材料发放记录(略)第十一章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保证质检工作的秩序,需对检查室环境与安全及涉及安全的各个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本程序合用于质检化验室所属各分析组。

2相关文献

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2分析室“三废”回收及解决方法

2.3《分析人员培训管理程序》

2.4《试剂、材料管理程序》

2.5《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3管理职责检查室环境及安全由化验室归口管理,各分析组具体实行。

4管理内容与规定

4.1环境检查室应具有与检查任务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4.l.1检查室应远离污染源,防止震动、粉尘、烟雾、噪声、酸碱腐蚀、恶臭、电磁辐射等对检查工作的干扰。

4.1.2检查室的建筑、结构、面积和照明应满足检查工作的规定,并有相应的辅助设施,保证检查工作正常进行。

4.1.3检查室应布局合理,物品定置管理,方便操作有利安全。与检查无关的物品不准带入检查室。

4.1.4检查室应卫生整洁。

4.1.5检查室应安静有秩序,不准进行与检查无关的活动。与检查无关的人员未经许许可不准进入检查窒。

4.1.6检查中产生的“三废”有回收价值的应当回收;不能回收的应进行解决,达成环保规定,方可排放。

4.1.7根据检查工作特点,检查室应分设化学分析室、高温室、天平室、样品室等;还应有办公室和更衣室。各室环境除应满足一般规定外,还应做到:a天平室:避光、防震、防尘、气流稳定,室温18一26℃,且波动不大于0.5℃天,相对湿度55%一75%。

b化学分析室:采光良好、排风好、上下水电畅通。下水道采用耐酸碱腐蚀材料。c仪器分析室:防尘、防震、干燥,并符合仪器共有的特性规定,室温15-30℃,相对湿度60-70%。d高温室:消防设施完善,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加热设备各自有专用插座和电源开关。

e样品室:通风好、避光、干燥。

4.1.8有特殊规定的检查项目,检查室环境还应满足其技术标准规定。

4.2安全质检工作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避免因安全事故对工作导致一定的影响。

4.2.1质检人员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所有安全教育均应符合《分析人员管理程序》的规定。

4.2.2执行各种技术标准、检查方法和操作规程,对涉及安全的环节都必须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4.2.3检查室应根据工作性质配备必要的消防、防护器材,放置于明显易取的位置并指定专人管理。

4.2.4属于危险品(有毒、易燃、腐蚀性等)的试剂材料应安照《试剂材料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2.5严禁将食物带入检查室,严禁将检查器皿用做餐具或将检查用试剂材料、设备挪做他用。

4.2.6质检人员上岗前必须按规定着装,严禁穿高跟鞋、裙子和无领无袖等服装上岗。4.2.7操作应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定的安全规范。质检操作中的一般安全规则见附件一。

4.2.8检查人员必须熟悉本岗位水、电、气、排风等开关的位置及使用方法。4.2.9一切电器设备必须绝缘良好,安全可靠,并有良好的接地装置。4.2.10检查室内严禁吸烟和随意动火,不得在烘箱、高温炉内烘烤食物及生活用品。4.2.11仪器设备运营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岗位;停止运营应立即关机:对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及时告知维修人员。下班前,质检人员应检查检查室内水电器设备和门窗关闭情况。

5检查与评价

5.1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应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5.2主管领导及专职管理人员,应经常对检查室环境及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巡检,上、下班前分析组负责人应对各班环境及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记录

6.1各分析组应认真填写工作日记,对本分祈组环境与安全管理情况进行逐日记录。6.2倒班岗位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逐班交接记录环境与安全及其他管理情况。第十二章原料质量监督检查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验证原料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规定,以便对不合格的原料采用控制措施,需对原料质量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督。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化工原料的质量检查监督。

2相关文献

2.1《分析人员管理程序》

2.2《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2.3《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2.4《试剂材料管理程序》

2.5《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

2.6《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2.7GB8170-87《数字修改规则》

2.8有关原料标准

3管理职责原料质量监督检查由化验室归口管理,各分析组具体实行。

4管理内容和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原料检查人员应符合《分析人员管理程序》规定的资格。

4.1.2检查所依据的技术标准应符合《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的规定。原料技术标准见附录《承检原料及标准一览表》。

4.1.3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符合《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规定。

4.1.4试剂、材料应符合《试剂材料管理程序》的规定。

4.1.5检查室环境应符合《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的规定。

4.1.6采样器具和样品容品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4.2采样

4.2.1原料购入后,由管理部告知化验室检查人员前往现场采样,并出示供方的质量证明单。

4.2.2检查人员应将质量证明单与实物核算后,按有关技术标准进行采样,并填写样品标签。技术标准有规定的应采用样品一式两份。

4.2.3样品立即送交化验室检查人员。

4.3检查

4.3.1检查人员应核算样品标签、样品量和样品容器的技术状态,确认无误,方可接受。4.3.2样品为一式两份,检查人员应随机抽取一份作为检查用样品,另一份作为保存样品。保存样品应按照《保存样品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3.3检查人员应将待检样品充足混匀后,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检查。4.3.4检查过程中出现异常清况,应停止检查,查明因素后,重新检查。4.3.4检查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解决应按GB8170-87《数字修约规则》解决,并按标准规定进行各种校正。

4.3.6当初次采样检查为不合格时,应告知检查人员加倍采用复查样,进行复查检查。4.3.7分析组负责人应对检查结果及其过程参数进行复核。

4.3.8化验室负责人应对检查结果进行审核。

4.4质量监督

4.4.1原料质量检查人员,应认真核算供货方提供的质量证明单,发现与实物不符或有误时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

4.4.2以质论价的原料,其检查结果与供方承诺的证明不符,或供方有异议时,公司有关单位应于接到检查报告三天内告知化验室进行复查、确认或仲裁检查。4.4.3库存原料超过规定贮存期限的,公司有关单位应告知化验室进行复查检查。4.4.4未经化验室检查或检查的原料不准投入生产。

4.4.5经检查不合格的原料,应按《不合格品管理程序》执行。

5检查与评价

5.1原料质量检测率为100%。

5.2本程序执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

6记录

6.1样品标签表式如下:样品标签样品名称取样日期批(车)号采样者备注6.2检查过程中应及时填写检查记录。

6.3检查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检查报告。

6.4所有记录和报告,均应符合《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的规定。第十三章生产的中间控制分析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了使化工生产过程质量处在受控状态,保证化工生产的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运营,需对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本程序合用于化工生产过程质量的检查(简称中控检查)。

2相关文献

2.1《分析人员管理程序》

2.2《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2.3《试剂材料管理程序》

2.4《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

2.5有关中控检查技术标准

2.6《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3管理职责中控质量检查由化验室归口管理。

3.1检查规定(既需要进行检查和控制的项目及内容)由生产部及有关岗位提出。3.2检查或与检查有关的技术、管理标准的制(修)订,由化验室负责4管理内容和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检查人员应具有《质检人员管理程序》规定的资格。

4.1.2检查技术标准应满足《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的规定。

4.1.3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符合《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规定。

4.1.4试剂材料应符合《试剂、材料管理程序》的规定。

4.1.5采样设施、工具和容器应符合《焦化产品轻油类取样方法》、《焦化产品固体类取样方法》和《焦化粘油类产品取样方法》的规定.

4.1.6检查室环境应符合《检查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的规定。

4.2分析进程

4.2.1检查规定提出后,经生产部审核汇总后告知化验室。检查规定涉及控制点(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控制项目、控制指标和检查周期(频次)等内容。

4.2.2化验室应根据检查规定,按照《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制订中控检查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应可以满足检查规定提出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规定。4.2.3化验室应根据检查规定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编制《生产控制分析进程表》(附件一)《生产控制分析进程表》经生产部批准,报请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发布,限期实行。4.2.4中控分析组应严格按照《生产控制分析进程表》进行检查。

4.2.5在实行过程中发现有不适宜的内容或需要增补时,生产岗位、生产部和化验室均有权提出修改建议。

4.2.6生产部与化验室就修改建议的可行性协商一致,报请公司主管领导批准,由化验室负责对进程进行局部修改,并告知有关单位及中控分析组。

4.3检查

4.3.1中控分析组检查人员应按照《生产控制分析进程表》或工艺规定的规定进行采样检查。采样和检查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4.3.2检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检查。

4.3.3检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停止检查,找出因素并排除后重新取样检查。4.3.4检查过程中应及时填写原始记录(中控检查记录见6.1)。

4.3.5检查结果的计算,应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各种校正。技术标准未作明确规定期,可进行如下简略计算:

a计量器具经检定合格后,直接以名义量值进行计算。

b通过对原始数据(过程参数)中的变数间隔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其相应的检查结果之间相差不超过规定的允许误差时,允许预先绘制直观的换算表式(或坐标曲线),直接查阅检查结果。

4.3.6当技术标准未作明确规定期,常规检查可不进行平行测定。检查结果为不合格时应重新取样检查.

4.3.7检查结果应急时反馈到生产岗位。反馈的方式应符合下述规定的方式之一:a报送检查结果告知单(或报告)b直接填写生产岗位(或调度)操作记录c在生产工段规定的场合公布检查记录。

4.3.8中控室带班长应对当天所有检查结果进行复核。

4.3.9中控室带班长应每月将所有检查结果汇总,编制“化工生产过程质量检查报表”(6.2),经化验室负责人审核后,送交记录人员。

5纠正措施

5.1经检查确认为不合格的物料和半成品,应按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执行。5.2经化验室负责人对“中控检查报表”的复核,发现有漏检、错检漏报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纠正。

5.3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评价和纠正。6登记表式6.1中控检查记录](略)6.2中控检查报告单位:中控检查报告记录期:检查项目控制指标最高最低平均应检次数实检次数违反次数检测率合格率备注制表:审核:附件一:生产控制分析进程表生产控制分析进程表序号采样地点试样名称分析项目计量单位控制指标检测方法检测频率质量特性分级承检单位备注第十四章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程序l目的与范围为验证产品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规定,保证产品质量在仓储、运送中免受影响,需对产品内在质量、包装质量以及入库、出库、装运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本程序合用于所有固体产品和液体产品。

2相关文献

2.1有关产品标准

2.2有关包装标准

2.3《产品质量检查管理程序》

2.4《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2.5《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3术语

3.1产品质量检查对产品内在质量、包装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验证和审查活动。3.2包装件产品通过包装所形成的总体。3.3检查检查产品内装物重量的操作。3.4包装容器为储存、运送或销售而使用的盛装产品或包装件的器具的总称,简称容器,如箱、桶、罐、瓶、袋、筐等。

4管理职责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由化验室归口管理,检查人员具体实行,成品分析组以及管理部、市场部和有关成品工段配合。

5管理规定

5.1所有产品均应通过质量检查,未经质量检查的产品不准入库或出厂,经检查不合格的产品不准以合格品出厂。

5.2质量检查人员应符合《质检人员管理程序》规定的资格。

5.3质量检查所依据的产品标准和包装标准,应符合《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5.4采样工具和容器应符合有关平品标准的规定。6液体产品的检查

6.1包装容器6.1.1包装容器到达充装地点后,市场部专责人员应告知化验室检查人员前往检查,并向检查人员提供涉及容器编号、标记、容积、专用、是否清洗等内容的书面赁证,检查人员对此应进行核算。

6.1.2检查人员应按照产品标准对包装容器进行检查。

a包装容器的材质、规格、结构、标记及安全设施应符合产品标准中有关包装容器的规定。

b专用容器内气味应与待装产品一致,残留液厚度应小于5cm,否则应按产品标准进行取样分析。残留液应符合待装产品质量规定。

c非专用容器必须经清洗,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6.1.3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结果填写液体产品包装容器检查报告,检查报告一式两份,分别报送市场部和化验室。

6.1.4必须使用经检查符合“6.1.2”规定的容器。

6.2充装后的检查

6.2.1经检查合格后的液体产品,装入合格容器(6.1)后,市场部专责人员应告知化验室检查人员进行检查。

6.2.2检查人员经核算无误后,按照产品标准进行检查。

a按照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查规则进行样品的采集。样品应付上标签,送交当班成品检查人员进行检查。初次检查不合格时,检查人员应按照标准采用复查样。b按照产品标准规定的包装、贮存、运送及安全规定,对产品包装状态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录在交接班日记上。

7记录和报告

7.1包装检查记录

7.2包装质量报告7.3样品标签样品标签样品名称采样时间年月日代表量批号数量(吨)采样者8工作程序:8.1未经质检机构检查的产品不准出厂。8.2产品出厂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进行检查,规定做到“四不准”:质量不符合规定规定不准出厂;未进行全项检查的产品不准出厂;没有合格证或检查报告单的产品不准出厂;包装容器不符合标准规定不准出厂。8.3对某些产品虽不合格,但仍有使用价值,需供需双方签订协议书,由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出厂。8.4产品出厂前根据入库情况,检查该批产品是否符合出厂规定。第十五章产品质量检查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了验证产品的质量指标是否符合规定,需对本公司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产品的检查。

2相关文献

2.1《分析人员管理程序》

2.2《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2.3《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2.4《试剂材料管理程序》

2.5《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

2.6《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程序》

2.7《保存样品管理程序》

2.8《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2.9《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2.l0《数字修约规则》

3管理职责化工产品(简称产品)检查由化验室归口管理,成品分析组具体实行。4管理内容和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检查人员应符合《质检人员管理程序》规定的资格。

4.1.2检查方法应符合《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的规定。

4.1.3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符合《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规定。

4.1.4所用药品、试剂应符合《试剂材料管理程序》的规定。

4.1.5检查环境应符合《检查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的规定。

4.2检查

4.2.1样品由质量检查人员依据《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程序》进行采集,并送交当班成品检查人员。

4.2.2样品为一式两份时,检查人员应随机抽取一份作为检查用样品;另一份作为保存样品,按照《保存样品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2.3检查人员应将待检样品充足混匀后,按照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4.2.4检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检查找出因素后,重新检查。4.2.5检查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解决:

a计算过程中应进行温度和压力的校正。b计算和数据解决按GB/8170-87《数字修约规则》进行。4.2.6产品检查必须进行平行测定,超过标准规定的平行误差,应重新检查。4.2.7初次采样检查结果为不合格时,应告知检查人员加倍采用复查样进行复查检查。

4.2.8成品组负责人应对检查结果及其过程参数进行复核。

5检查与评价

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

6记录

6.1检查过程中应及时填写检查记录。

6.2成品组应在规足的时间内出据检查报告。产品检查报告一式三份,分别报送市场部和化验室。

6.3检查记录和报告应符合《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的规定。第十六章不合格品监督管理程序1目的和范围为了有效地防止不合格品进入生产线,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需对不合格品的解决、存放等进行监督和控制。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不合格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的监督管理。

2相关文献《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3管理职责

不合格品的监督管理工作由生产部归口管理,化验室配合。

4管理内容和规定

4.1不合格原料

4.1.1未经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原料,不准直接投入使用。

4.1.2不合格原料由分析人员填写检查报告单,并报送化验室、生产部及相关单位。4.2不合格中间产品

4.2.1未经检查的中间产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

4.2.2检查不合格未经采用措施的中间产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

4.3不合格产品

4.3.1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

4.3.2不合格产品应与合格产品隔离存放,防止混淆,并要有明显标记。4.3.3对用户有使用价值的不合格产品,需经供需双方签定协议书,由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出厂,以等外品解决。

5记录

不合格品的登记及解决要有台帐记录,并有专人填写保管,具体按照《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执行。其表式见附表。附表:不合格品解决台帐序号产品名称批号批量生产日期检查样品不合格项目解决意见备注第十七章保存样品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保全检查活动可追溯的客观证据,为也许发生的质量事故或质量争议,以及对质检户、员工工作质量进行抽查考核供可验证的依据,需对检查用样品执行有效的保存和管理

本程序合用于化验室。

2相关文献

2.1《化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

2.2《试剂材料管理程序》

2.3《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2.4《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程序》

2.5《原料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程序》

3术语样品的技术状态:是指样品及其容器符合技术标准的限度,涉及样品外观、样品量、样品标签、样品容器的材质及其容器密封情况等。

4管理职责保存样品的管理由化验室归口管理,成品组具体负责。

5管理内容和规定

5.1凡技术标准规定保存的样品,均应予以保存。

5.2保存样品应与检查用样品来源一致,品质均匀。

5.3样品量应达成一次检查用量的三倍以上。

5.4样品的技术状态应满足技术标准规定的期限。

不同样品的保存时间见下表样品保存时间一览表样品名称保存时间纯苯一个月甲苯一个月二甲苯一个月C9一个月6工作程序

6.1样品入库

6.1.1一式一份的样品,检查人员在检查程序结束后,应及时将样品密封并保管于样品室。

6.1.2一式两份的祥品,检查人员应随机抽取一份作为检查用样品,另一份作为保存样品,保管于样品室。

6.1.3检查人员应检查样品的技术状态,确认无误后方可入库。

6.2贮存管理

6.2.1保存样品应按照其性质和特点分类存放。其存放方式应比照《试剂材料管理程序》有关规定执行。

6.2.2检查人员应经常检查保存样品的技术状态,并杜绝无关人员接触保存样品,保证其在保存期内完好无损。

6.3调用管理

6.3.1当工作需要时,可随时调用保存样品。

6.3.2调用人员应认真维护样品的技术状态,使用完毕及时归库。

6.3.3调用和归库时,双方应认真检查样品的技术状态,确认无误后办理手续。6.4期满解决

6.4.1样品保存有效期满,有关人员应将其清理出库。

6.4.2清理出库的样品应进行分类回收或解决,有毒有害样品的回收和解决,应符合《检查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程序》的规定。

7检查与评价本程序的执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审核。

8登记表式

8.1保存样品应附有内容完整的标签,其表式应符合《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程序》的规定。

8.2保存样品的入库、调用和期满解决,均应在《保存样品管理台帐》上登记。表式如下:

保存样品管理台帐序号样品名称批号库位号入库时间经手人出库时间调用时间第十八章质量争议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有效、妥善地解决原料、产品及中间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质量争议和关于质量检查方面的争议问题,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原料、产品及中间产品质量争议和检查质量争议的管理。2相关文献

2.1《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2.2《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2.3《保存样品管理程序》

3术语

3.1中间产品的质量争议

中间产品的质量争议重要指连续性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工后的半成品货或物料,在上下道工序交接时所发生的质量争议。

3.2检查工作质量争议

检查工作质量争议重要指本公司各生产单位或管理部门,对化验室报出的检查数据或结论持有异议或规定复检。

4管理职责

原料、产品质量争议由生产技术部归口管理;中间产品质量争议、检查工作质量争议由化验室归口管理,各分析组配合。

5管理内容和规定

5.1原料质量管理

5.1.1化验室对原料的检查结果与供货方的产品质量证明单不符时,应及时告知生产技术部、市场部,由市场部及时与供货方取得联系,并将检查结果差异告知对方。供货方如对本公司检查结果存在异议,应在接到本公司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5.1.2市场部接到供货方对本公司检查数据提出的异议后,应及时告知生产技术部、化验室。化验室一方面进行内部复查检查。

5.1.3当化验室复查检查结果仍与供货方提供的数据相差较大时(大于允许误差),可征求供货方意见;若否认,则可由供货方来人,当面调出保存样(具体按《保存样品管理程序》执行),由双方检查人员一起对保存样进行复查检查。

5.1.4复查检查应以现行的《国家标准》为主;双方公认的公司标准为辅。5.1.5若供货方不批准在本公司复查检查时,可由双方协商,委托第三方检查机构进行仲裁检查(第三方检查机构级别必须高于本公司质检机构)。

5.1.6仲裁或复检费用应由责任方承担。5.2产品质量争议

5.2.1用户对我公司产品质量产生异议应在收到货品五日内提出。

5.2.2用户从对产品质量产生异议之日起,不得再动用产品或进行其它处置。5.2.3用户对产品质量异议应及对告知本公司市场部。市场部应立即反馈至相关单位,并及早派员前往解决

5.2.4对产生质量争议的产品,市场部应一方面查明该产品的生产日期、批量、批号、发货日期、购物单位、提货人、提(发)货方式及协议中有关规定等情况,并告知解决人员

5.2.5本公司解决人员到达后,应具体听取对方质量异议的具体情况和意见,并察看现场,认真分析了解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情况。

5.2.6对需要重新取样检查的产品,双方由质检机构有关人员取样检查。取样必须由双方检查及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监证。

5.2.7对于货品己被使用而只留保存样品的异议,本公司原则上不予受理。5.2.8当本公司的检查结果与对方检查结果不相符时,由双方质检人员共同研究解决,以求得双方一致的结果。如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由双方协商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检查。5.2.9由用户自备包装容器的产品本公司只负责充装前产品质量,对于充装后提出的质量争议问题,一般不予受理。

5.2.10质量争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重要指检查费用和差旅费),由责任方承担。

5.2.11产品质量争议的经济补偿,由市场部与对方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协议,可按《产品质量法》申请政府质检主管部门调解或诉诸法律。

5.3中间产品的质量争议

5.3.1当接受工段对送料工段的半成品质量持有争议时,应及时告知生产部,生产部应告知相关工段及化验室中控组,中控组立即对保存样品进行复查检查。5.3.2检查应严格按有关技术标准(具体祥见《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进行,并取平行测定的平均结果。

5.3.3对检查结果若确认为不合格时,化验室应告知生产部,并进行跟踪检查,直到合格;若复查检查为合格时,亦应告知生产部。若双方对复检结果均不服,则由生产部、化验室共同裁决;若裁决无效,则由公司经理仲裁。

5.4检查工作质量争议

5.4.1化验室在得到对检查结果异议的信息后,一方面由技术人员和检查人员一起,仔细检查试样状况、原始记录、仪器设备、计算过程、检查报告等是否有误。如有误,应立即纠正,必要时则进行重新取样检查。

5.4.2对原错误的检查报告应按照《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进行更正。5.4.3如经仔细、认真检查后仍未发现错误,则应由有关技术人员同检查人员一起进行复查检查.以此结果为准。若对方仍有异议,可由公司裁决。5.4.4对于因仪器、设备、试剂等条件所限也许导致结果产生较大误差,化验室可将样品送至有条件的外单位进行检查,并应同时对仪器设备等进行校正。

5.4.5对于不可反复性检查,由生产部、化验室共同认定。

6纠正措施

经质量争议败诉的公司所属单位,应进行事故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纠正措施。

7记录

有关质量争议的检查,均应填写检查记录。具体按照《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执行。第十九章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l目的与范围为保证质检体系有效运营,需对质检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严洛的管理和控制。本程序合用于质检体系文献的管理。

2相关文献

2.1《分析人员培训管理程序》

2.2《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2.3《质检资料管理程序》

2.4《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2.5《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3术语

3.1质检体系文献描述质检体系,并对质检活动发生强制性规范作用的所有管理性、技术性文献,简称质检文献。

3.2引用文献指本公司质检活动中直接引用的上级文献、公司文献和外单位的协作文献3.3自编文献指本公司质检体系自行编制和颁发的质检文献。

4管理职责

4.1上级和公司文献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发布,化验室组织实行。4.2协作文献由协作单位提供,有关责任单位认定,化验室实行。4.3自编文献,由化验室负责人或技术人员起草、编制,公司审定颁发,化验实行。

5质检文献的内容和分类

5.1按合用范围分类

5.1.1管理文献a管理标准:(l)质检手册及程序文献;(2)上级有关标准、文献;b其它管理文献

5.1.2技术文献

a技术标准:(l)原料检查标准

(2)中控检查标准

(3)产品标准;b其它作业指导书。5.2按文献来源分类

a引用文献:(l)上级文献;(2)公司文献;(3)外单位协作文献。b自编文献:(l)质检手册及其程序文献;(2)自编技术文献;(3)分析室自编管理文献。

6引用文献

6.1上级单位和公司文献的引用及管理,应符合《标准化管理规定》

6.2外单位协作文献的采用及管理,按下述程序执行:

6.2.1客户提供的文献(技术标准等),应由本公司和协作责任单位共同认定后,提交化验室执行。

6.2.2对所有外购仪器、设备,均应按照《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规定重新编制操作规程。

7自编文献

7.1编制

7.1.1当出现下述情况时,应自编质检文献:a现行质检文献不能满足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规定。b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发布新规定和标准,与原使用质检文献不相符,或根据产品质量的规定,有必要制定严于国家(上级)标准的标准。C质检工作实践和体系审核中发现有不适宜的情况。d其它特殊情况。

7.1.2编制任务由公司主管领导下达,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具体实行。

7.1.3自编文献的编写应符合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的规定。

7.1.4目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必须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方可执行。7.2审批、颁布和实行自编文献由公司主管领导按照《标准化管理规定》进行审查、审定、批准、颁布,化验室具体实行。

8文本管理

8.1所有质检文献均应按印数编号。同一版本中单册文献的编号应具有唯一性。8.2质检文献应由化验室负责人严格核定范围,责成专人发放并登记造册。8.3新文本发布实行之日,旧文本同时作废;外单位协作文献在执行有效期满后,自行作废。作废文本由各分析组收缴后加盖作废印章,按照《质检资料管理程序》执行。8.4凡现行有效文本均应由执行人员在工作岗位妥善保存,严格执行,不得损毁和遗失。

8.5凡调离原质检岗位的人员,应将所持文献缴回原发放单位。

9培训所有质检文献在实行前,均应按照《质检人员培训管理程序》进行专题培训。10检查和修订本程序的适宜性和实行情况,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检查和修订。修订后的文本管理比照“8”执行。

11记录和表式

11.1本程序实行中产生的所有活动记录和文献发放登记表,均应符合《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

11.2质检体系文献发放登记表如下:质检体系文献发放登记表文献名称编号领取人分析室经手人日期第二十章质检活动记录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保存质检活动的可追溯的客观证据,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对已发生的不合格品进行跟踪纠正,对质检体系的运营和产品质量进行真实的记录管理。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质检体系所有活动记录的管理。

2指关文献

2.1《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

2.2《质量数据记录管理程序》

2.3《质检资料管理程序》

2.4《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3术语

3.1质检活动记录

3.1.1对已完毕的质检活动提供客观证据的记录,简称质检记录。

3.1.2质检记录按照活动的不同内容可分为: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记录、测量设备确认记录、维修记录、培训记录,以及与质检活动有关的其它记录。3.1.3质检记录按其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原始记录、记录记录和报告三种。3.2原始记录对产品质量或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质检活动进行的最初、最直接的记录,称为原始记录。

3.3记录记录按照一定的记录分类原则,对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和核算汇总所得到的较为直观的记录文献,简称为记录记录。如台帐、汇总表。登记表等。

3.4报告对外报送质检活动结果的文献,称为报告。

4管理职责

质检记录由化验室归口管理,其他有关人员和分析组具体实行。

5管理内容和规定

5.1记录的准备

5.1.1所有质检活动均应预先进行记录的准备工作。

凡是能以表式记录的质检活动都应预先准备好适宜的表式;凡不适合以表式记录的,应预先规定文字记录要点,备好记录簿。

5.1.2质检记录的表式和记录薄的设计,应可以完整地体现活动结果以及所有与结果有关的过程参数:

a产品检查原始记录应涉及:编号、品名、数量、批号、取样日期、标准代号、检查项目、实测数据、过程参数、检查结果结论、取样者、检查者、复核者等内容。b产品检查报告应涉及:编号、品名、数量、批号、取样日期、报告日期、标准代号、检查项目、指标值、实测数据、结论、取样者、检查者、复核者、审核者等内容。c质量记录台帐报表应涉及:凭证、编号、品名、数量、批号、取样日期、标准代号、检查项目、指标值、实测数据、结论,以及记录期内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检测次数、检测率、合格率等内容。

d中控检查记录允许与原始记录台帐合并设计,但同时应满足两者的功能和规定。内容涉及:记录日期、采样日期、样品名称、检查项目、实测数据、结论、检查者、复核者、审核者等。

e其它质检活动记录应比照产品检查记录进行必要的修改,保证内容内容完整,并符合技术标准规定的规定,能体现质检程序文献规定的追溯性原则。

5.1.3所有质检登记表式,均应做到:布局合理、比例适当、栏目齐全、简明直观。5.1.4质检登记表式,应在相关的程序文献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其重新设计和修改均应按照《质检体系文献管理程序》执行。

5.2记录

5.2.1原始记录

所有质检活动均应及时填写原始记录,并做到:笔迹清楚、术语准确、无缺项。其中质量检查原始记录应严格做到:a直接、真实填写;不得转抄、誊写、撕页。b钢笔填写,笔迹端正、清楚,数码用印刷体。c计量单位对的(使用法定计量单位)。d不得涂改。有错误应在错处划一横线,在其上空白处填入对的的文字(数码)。更改率不大于1%(按月记录)。

e采用表式记录时,若出现印章错误,或由于表格限制无法对的更改时,应将其作废,并加盖作废印章,重新记录。f严格执行检查者·复核者署名制度·

5.2.2记录记录凡质检活动得到的质量数据,均应由专职记录人员按照《质量数据记录管理程序》进行记录汇总、解决,并形成便于保管和对外报送的记录资料。

记录记录应做到:

a笔迹端正清楚,数码用印刷体填写(钢笔或打印)。

b有错误应对的更改,更改率不大于1%(按月记录)。

c有记录、主管人员署名。5.2.3报告凡需对外报送质检活动结果的文献,均应出具质检活动报告。其中产品检查报告应做到:a计量单位、名词、术语准确;检查项目、数据与原始记录一致。

b笔迹端正清楚,数码用印刷体。c无差错,严禁涂改或更改d严格执行分析组负责人复核、化验室负责人审核制度,并加盖有关负责人名章和化验室质量检查专用章。

5.2.4反映同一质检活动的质险记录(原始记录、记录记录、记录报告)之间,所载信息应一致,日期、批号、编号应为唯一性,并具有严密的可追溯性。

6检查与评价

6.1质检记录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由化验室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6.2各分析组应严格执行质检记录的审核制度,并每月底进行一次集中复核。6.3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按照《质检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打跟踪纠正。第二十一章质量数据记录管理程序1目的与范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全公司生产系统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及其互相关系,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实现质量数据的有效积累,为生产和管理提供依据,需对本公司质量数据进行中而科学的记录管理。

本程序合用于本公司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质量数据的记录管理。

2有关文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录法》

2.2《分析人员管理程序》

2.3《原料检查监督管理程序》

2.4《生产的中控制分析管理程序》

2.5《产品质量检查管理程序》

3术语

3.1记录凭证

对记录活动所输入的原始凭证,如检查报告等。它是记录工作的依据。3.2记录解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技术,对记录凭证所载质量信息进行分类登录和记录计算,得到记录结果的活动和过程。

3.3记录台帐

用于集中登录同类质量数据和(或)记录结果的表册。

3.4记录报表

用于将质量记录信息报送有关单位的表式文献。

4管理职责

质量数据的记录管理由化验室归口,记录人员负责实行。

5管理内容和规定

5.1质量数据的记录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录法》。

5.2凡本公司质检体系通过检测而得到的质量数据,均应进行集中的记录解决。5.3记录人员应符合《质检人员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

5.4记录凭证应符合有关检查管理程序。2.3、2.4、2.5的规定,并应具有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5.5记录方法和技术应适应现代化管理和决策的需要。5.6记录报表应能满足有关部门对信息和时效性的规定。

5.7应加强记录分析和记录监督的职能,规范和促进质检体系运作和公司质量行为。5.8所有质量数据记录均应实行微机管理。

6工作程序

6.1记录凭证的收集

6.1.1本公司原料及成品检查报告,应于检查程序完毕后,及时报送记录人员;中控检查报表,应于检查期满三日内报送记录人员。

6.1.2反映不合格品解决情况的原料、产品质量信息卡,应于下月15日前完毕传递程序,由管理部报送记录人员。

6.1.3各兄弟单位寄达的同行业质量交流信息资料,以及国家商检部门送达的产品质量检查报告,应由记录人员负责收存。

6.1.4记录人员应对记录凭证作记录前的审查,凡未经规定的审核(复核)确认程序,或存在明显差错及可疑情况的凭证,应及时与报送单位核算。

6.2记录解决

6.2.1记录人员在确认记录凭证准确无误后,应按照记录对象、凭证编号分别登录各明细记录帐(7.2),记录期满,应及时进行记录计算,填写记录结果。

6.2.2每月终,记录人员应在在明细记录帐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和记录目的进行记录解决,填写各类记录报表(7.3)。

6.3记录报告

6.3.1记录人员应根据不同需要及时编制记录报表。其内容涉及:

a综合质量月报。

b专项质量告知单。

6.3.2综合质量月报是较为全面的记录报表。每月5号前,记录人员应将质量月报,报送公司有关部门及有质量交流关系的兄弟单位。其内容涉及:

a编制说明。

b公司控制(质量)项目月报表。

c记录人员及主管领导签字(盖章)。

6.3.3专项质量告知单,是为满足有关单位临时或特殊需要而编制的,其项目、内容、格式和报送时间,应根据需求单位的需要而定,并经主管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