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_第1页
《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_第2页
《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_第3页
《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_第4页
《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9•宁夏中考真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

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益石性坚重,沙性松电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颅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脑断款?

(纪啊《河中石兽》)

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

1.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

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意思对即可)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

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

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

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应先初步感知语意,然后抓住断句标志来准确断句。“水

不能冲石”主谓宾结构完整,“其”作代词,一般位于语句开头,故应在“其”前断

开;“其反激之力”是“啮”的主语,语句较长,其后应断开;“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表意明确,且其结果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应断开;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语意并列,所以中间应断开。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应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涉及人

物“笑”的语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等语句写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盖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掷坎穴中”写出他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沙的特点及水

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

是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

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况且石头的性质坚硬

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虚浮,石兽被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不是颊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

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虚浮,水流不能冲走石

头,河水装机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

冲击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

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

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他们,不是更颠倒了吗?”

依照他的活(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方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

地判断吗?

二、【2019年湖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己,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选自纪的《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

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

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

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

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律败走(假装)

D.而裕其粮道(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宇河(介词,在)

B.如箕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

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

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

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

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

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己,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

1.A

2.C

3.B

4.(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

一定是赵括。

【解析】

1.A.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2.C.以天下莫能当(以为,认为)

3.B项错误,正确是:《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

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

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

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

这。柿,削下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使:假使。

将:担任将军。

【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

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

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

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

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

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

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

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

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

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

“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

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

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

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

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

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三、【2021•河北九年级模拟】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山门垣于河()②求二石兽于水中()

③尔辈不能宠物理()④可据理臆断欤()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5.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

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

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

1.①倒塌,②寻找,③研究、探求,④主观地判断

2.①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②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

观判断呢?

3.D

4.D

5.D

【分析】

1.①该句意思是: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圮:倒塌。

②该句意思是: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求:寻找。

③该句意思是: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究:研究,探求。

④该句意思是: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臆断:主观地判断。

2.①颠:颠倒,错乱。

②但:只,仅仅。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3.A项,代词,代这件事;

B项,代词,代石兽;

C项,代词,代这件事;

D项,助词,的。

故选Do

4.D项,“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有误。本文告诉我们,

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问题。

5.D项,“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有误,从“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可知,我们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2020•山东济南市•九年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南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竟:竟然

C.必于石下迎水处哂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

D.可据理信麻欤臆断:主观地判断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向的一项是()

A.山门圮宇河尝射宇家圃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可以为师矣

C.力石性坚重力悟前狼假寐D.然则天下之事无丝竹之乱耳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澳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啊的《阅微草堂笔记》。

B.本文记叙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阐发不可“据理臆断”的思考。

C.文章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寺僧盲目行动;老河兵认识片面;讲学家综合考虑,实事求

是。

【答案】

1.B

2.A

3.D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

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B项,熹不可得:最后没能找

到。竟,终了,最后。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都是介词,在;

B.介词,被/动词,做;

C.动词,是/副词,才;

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Ao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在打捞

石兽一事上,结合第一段分析,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

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结合第二段分析,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实

际,代表的是认识片面,“据理臆断”的态度;结合第三段分析,老河兵能综合考虑

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故选D。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

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最后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

钿,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

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

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

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

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

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

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

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吗?

五、【2020•广西南宁市•九年级一模】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南十余岁/南金经B.僧募金重修/讲信修睦

C.3十余里无迹/尊病终D.遂反痢流逆上也/沿丽阻绝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反击乏力/已而乏细柳军B.求石兽宇水中/行者休宇树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人谋而不忠乎D.然厕天下之事/入厕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起初原地打捞,然后沿河而下,代表的是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C.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日”刻画出讲学家的自负轻蔑,老河兵

的“笑”则突显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

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答案】

1.D

2.B

3.D

4.(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

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

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

伺。

A.经过/阅读;

B.修建/建立;

C.寻找/不久;

D.逆流而上;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

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

伺。

A.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B.在;

C.被/替;

D.那么/如果;

故选Bo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结尾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属于议论,“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表述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

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

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词语:是,这;柿,削下来的木;为,被。句意为:这不是木片,怎么能

被大水带走呢?

句(2)重点词语:如是,像这样;果,果然;于,在。句意为:(人们)依照他的说

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

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

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

钿,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

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

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

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

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

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

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

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吗?

六、【2020•河南许昌市•九年级二模】

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宋河中府浮梁巴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

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

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森以闻,赐之紫衣。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浮粱: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今天

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寻寻十里无迹寻病终

B.兵一老河宾闻之今南方已定,宾甲已足

C.临沧州南一寺庙河干执策而信之曰

D.已转转不巨是亦不可以巨乎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语段(一)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分析老河兵打捞出石兽与怀丙打捞出铁牛,

分别运用了什么原理?

【答案】

1.D

2.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有

实践经验,笑讲学家的主观臆断。

4.语段(一)考虑石性、沙性的同时,利用水流受阻产生反冲力的原理推断石兽在上

游。语段(二)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船靠着水的浮力,利用水的

浮力原理,把铁牛从河底捞出。

【分析】

1.A.寻:寻找/不久;

B.兵:士兵/武器;

C.临:靠近/面对;

D.已:停止/停止;

故选D。

2.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

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是,这;木柿,木片;岂,难道;

为,被。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

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由甲文中讲学家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

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知识匮乏,不懂“物理”;由“如其

言,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可以看出老河兵“笑”的意味,即他富有实际经验,找到

了石兽,嘲笑讲学家仅凭主观臆断,当然失败的结局。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通晓两文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

语句,根据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其中包含的知识原理。甲文中,老河兵拥有多年

治河经验,他根据自身经验和河流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三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水流冲击石兽,却反受到石兽的阻力而产生反冲力,导致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

乙文中,打捞铁牛利用的是水的浮力,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重量减轻而向上浮,

最终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一点点从河底捞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

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

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

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

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

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颠倒的;在原地

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了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

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铸的牛来固定着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断了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里,朝廷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

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

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转运

使张森听说了这件事,赐给他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七、[2020•辽宁沈阳市•九年级二模】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间①有游憎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直

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

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于,一必坐在铁屑,坐无铁

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卖药于相/东相买骏马(木兰诗》)

B.佛作引手取物状/予观夫巴陵胜於(《岳阳楼记》)

C.举国宿之/必以借(《曹刿论战》)

D.其术力败/力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4.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

1.A

2.(1)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2)

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

3.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4.【甲】许多自然现象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山正确的

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

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分析】

1.A“市”解释为:集市;

B.“状”解释为:形状,样子/景观,景象;

C.“信”解释为:相信/诚信

D.“乃"于是,就/竟然;

故选Ao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

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

词:(1)“祷”,祈祷;“近”,靠近。(2)“必”,一定;“于”,在。

3.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

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

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

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故可断句为: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

无铁屑。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主旨会在篇末点明,(甲)文根据篇末

的“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可知主要表现了我们

做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正确分析事物的道理,然后去解决。(乙)文中的和尚用小伎

俩来骗人,后因“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

半无铁屑”而败露,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也说明

了什么样骗人的花招最后总会被人识破。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

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

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向下游)寻找

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

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

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

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

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

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

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

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

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

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

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

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

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

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

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

败露了。

八、【2020•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九年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乙)

一夜,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

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

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

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年,指年羹尧,清朝名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山门山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②忽闻疾风西来,确曲即寂。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3.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都在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能找到?

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老河兵和年羹尧的思维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①圮:倒塌②俄顷:一会儿

2.①(他们)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

②一瞬间就消失了,不是刮风,这是惊飞的群鸟振动翅膀的声音。

3.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全面综合考虑了石

性、沙性、水流的因素,所以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4.老河兵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深谙河情,找到石兽;年羹尧结合战场实际,查准敌

情,歼灭敌军。告诉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分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

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

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圮”,倒塌;“俄顷”,一会儿。

2.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

为辅。重点字词:①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曳,拖。②绝,消失。非,不是。

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庙僧在原地寻找,“不可得”,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

沙性和水流的关系。庙僧顺流而下寻找,依据:以为顺溜下矣,结果“无迹”,因为

他没有考虑石性和沙性,只考虑水流。讲学家提出原地沙下照,依据:以为石头会

“渐沉渐深”,不可能找到,因为他只考虑石性,沙性,不考虑水流。老河兵提出逆

流而上找,依据:河水冲击石头,石兽反而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因为他不

仅考虑到石性、沙性,还考虑了水流关系。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甲文从老河兵找到石首的事例中得到结论“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

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乙文从“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

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中可知:年羹尧结合

战场实际,查准敌情,歼灭敌军。据此得出共同点: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要从实

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

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

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向下游)寻找

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

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

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

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

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

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

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

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

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一天晚上,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一会儿就寂静下来。年羹尧急忙

唤来一个参将,带领三百骑兵,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真全部歼灭了贼兵。

有人问他这样做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

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惊扰它的人。西南方向距离这里十里的

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肯定是贼兵暗中前来埋伏,所以

鸟群才会受到惊吓而飞起来。”

九、【2019年福建中考模拟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

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己,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节选)

(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

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

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麋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

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

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

回。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中华书局2014年版)

(注释)①麋(qUn):成群。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2)啮沙为坎穴啮:

(3)象其形而名名:

(4)虽不能消弭虽:

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D.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至河暴涨乃麋至。

4.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

1.(1)事物的道理、规律(2)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写出侵蚀或冲刷即可)

(3)命名(被命名、得名)(4)即使

2.C

3.(1)按照他的话,(大家)果然在数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2)到了河水暴涨之时,

(它们)才集合到一起。

4.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做出

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要注意“物理”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事物的道理、规律”。啮:

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本题考查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

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本句内容浅显,

结构清楚,意思是: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所以可

断句为: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

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

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

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重点词“如(按照)”“至(到)”的

正确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以及令人惊讶的

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乙

文“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

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要善于未雨绸缪,发生后及时补救。

【译文】

【甲】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

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

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

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

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

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

不是更荒唐吗?”

【乙】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

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

父老们都这么传说,这条经验百无一失。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

什么地方,下网下钩也捉不到它。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

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不是天数么?

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

握天的规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这

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但也必然有所挽回。

十、【2019年内蒙古中考模拟】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牛,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将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逝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崩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欤?

(选自语文教材《河中石兽》)

(二)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

中多老树,奇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绽耳。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三)马知节尝珍箕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老农见而窃笑。公

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

出之。此图皆率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选自《独醒杂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洋数小舟

②能究扬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