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汇编_第1页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汇编_第2页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汇编_第3页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汇编_第4页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初中教案汇编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1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

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

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

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

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

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

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

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

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

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

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

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

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

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

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

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

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

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

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

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

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

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

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

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

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

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

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

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

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

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

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

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

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

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

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

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

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

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

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

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

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

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

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

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

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

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

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

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

相结合的写法。

四'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

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

“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

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

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

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

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

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

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有关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

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来历一-睡觉摆“大字”--元旦吃福橘(许多规

矩)一一讲长毛的故事一一买《山海经》

四'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来认识阿长。

明确:姓名阿长

性别女

职业保姆

身形黄胖而矮

年龄不详

问题:1、从这份简历中你可以完全的认识阿长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性格

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2、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姓名的来历,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读课文第二段,明确下,鲁迅花这么多笔墨介绍阿长

的姓名对于我们认识阿长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用吗?

明确:有,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

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

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五'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阿长与鲁迅,让我们一起结合发

生在鲁迅与长妈妈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长,走近鲁迅

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

的敬意)-一新的敬意。

六'分析"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

学生发言,做填空练习的长妈妈。。。。。”?结合具体的事

件来谈。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

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一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行为粗鲁,不拘小节

教我许多的规矩(元旦吃福橘)-一迷信,大煞风景,却是真诚

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文明

的阿长的形象。

七、分析两个敬意

1'那又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确:拥有伟大神力的长妈妈。

2、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

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

明确: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

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

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

的无知和淳朴,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在

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

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

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人。鲁迅对她的敬意

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

八'总结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

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缗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

劳动妇女。

(2)鲁迅以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

明确:深沉的怀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

安她的魂灵”

(3)、对比鲁迅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

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

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

法就叫先抑后扬。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

“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

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

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

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

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

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

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

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

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九'作业

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

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

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

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

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

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

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

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3

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

第2节'面部轮廓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丑陋可憎

第4节、面部特点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大失所望

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

自由发言)

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

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

尔斯泰的尊敬'热爱)

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

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

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

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

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

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

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

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

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

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

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

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

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7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

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

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

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

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

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

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

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

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

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

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

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

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

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

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一“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

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

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

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

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

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

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

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

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

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

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理

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

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

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

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一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一

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

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

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

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

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

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

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

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

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

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

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