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培训提纲
一、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朋、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
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
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
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
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亳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
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
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
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
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
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
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
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
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
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
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
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
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
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
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
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
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
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
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
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
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一一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一一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
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
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
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
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
成。
四、具体编排
(―)加法
1.主题图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
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
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H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般化(哪•位上的数
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P18“做一做”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5.练习五
有各种形式的计算,从加数的位数来说,有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也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
从进位的次数来说,有不进位的,有一次进位的,两次、三次连续进位的。从形式来讲,有
单纯计算的,也有结合实际问题计算的,还有改错题。
第9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如果不考虑路程只考虑路线,可以采用多种走法,然后
再根据路程选择最近的路线。要使整个路线最短,就要每段局部路线最短,其中,从家到邮
局,从邮局到书店都只有一条路线,而从书店到超市的两种走法中,回到邮局再去超市的走
法更近,从超市回家的路线中,不经过学校的走法是最短的。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
330估算,要比较410+125与510的大小,只要想410+100=510即可。
(二)减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1)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
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
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2)三个插图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图中给出三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及昆明到大理、
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第二个图给出故事的具体情境,这是不涉及到时间、速度的最简单的行
程问题,给出了出发点、终点、此刻位置、相对距离等要素,很自然地提出问题。第三个图
是一个线段图,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如
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丽江的路程、求的是什么,等等。)
(3)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只是给出一种估算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
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4)笔算的详细过程教材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
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和加法一样,教材上也没有借助直观的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算理。
2.P23“做一做”
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加法利减法都可以。
3.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数据。
(2)教材上只列出竖式,具体计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排意图同前,都是让学生运用
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计算问题。
4.例3(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
在这儿,教学的重点不是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0
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在这儿不作重点讲解。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
三种不同的算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5.练习六
编入了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如第2、3题。
第6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三个点相对位置的不同可能情况,根据小明家、小红
家在学校的同侧或异侧,可以分别列出减法和加法算式。
(三)加减法的验算
1.主题图
提供了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1、
例2的内容。
把加减法验算同时放在加法、减法后面编排,有利于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并
且验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
2.例1(加法的验算)
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3.例2(减法的验算)
同例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4.练习七
第8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学生可以提出某两种商品总价是多少,某种商品比另一种
商品贵多少钱。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现开放性,如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
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然后再用精确计算解决第二个问题。
(四)整理和复习
1.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2.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复习。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体现开放性。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
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要让学生利用己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
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
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第三单元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L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II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
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
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
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
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
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具体编排
(-)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主题图
提供了•个校园的场景,图中有很多几何图形,其中包括很多四边形,如学校大门的推
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人行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篮球场是一个长方
形、篮板是一个长方形,篮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框、羽毛球场地上有很多长方形、足球门上
有长方形、梯形,远处教学楼的楼梯上有平行四边形、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学时,要让学生
充分进行观察。有些名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虽然没学过,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
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种四边形。
2.例1(认识四边形)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
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
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
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认识了四边形的这两个特征以
后,就能正确地判断了。
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
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3.例2(对四边形分类)
(1)例1的目的是把四边形从其他图形中区别出来,例2是在四边形内部进行分类。
(2)教材上给出了三种分类结果:
A.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其他是一类。(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的特征。)
B.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是一类,梯形是•类。(突出所有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C.长方形是一类,正方形和菱形是一类,平行四边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把第二
种分法进一步细分,突出正方形和菱形四边相等的特征。)
(3)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分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来。(如把平行四
边形分成矩形和一般平行四边形两类,或分成邻边不相等的和菱形两类。)
(4)通过本例,可以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4.“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四边形,可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2题,让学生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不同的四边形,可以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矩形四个角是直角等特征。
5.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下面的“做一做”
(1)在前面认识四边形时,学生已经见过平行四边形,这儿是单独对它进行初步的认
识。
(2)通过校园里楼梯上和伸缩门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门能伸缩?”去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
形的特点(变形后仍是平行四边形)。
(3)下面的“做一做”实际上就是对例1问题的回答。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三角形
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固定,转化成两个三角
形,就稳定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性时,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当椅子发生前后左右晃
动时,只要在凳子腿上斜着钉■根木条就固定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6.围、画、剪平行四边形
(I)前面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在这儿也不对平行四边形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在
钉子板上围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围出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的边有什么特征,使学生明
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画平行四边形比围平行四边形稍难,要让学生结合围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来想应该
怎样画。(首先确定一个顶点,再任意画出一条边,然后任意画出相邻的边,这样就确定了
三个顶点,最后一个顶点就不能任意画了,要使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相等。)
(3)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多,教材上只提供了两种,教学时要
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剪法来,而且要保证剪出来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四边形,不能仅凭
感觉剪出来像平行四边形就可以了。
7.练习九
第3题,改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多,体现开放性。
第4题,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探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但
只是初步的描述,以后还要学习更数学化的表述。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实物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
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的语言来定义周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
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2.例2(长方形的周长)
体现了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但在这儿没有总结出(长+宽)X2的公式,学生只要
理解了周长的涵义并会计算就可以了。
3.“做一做”第2题
可以看作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开放性很大,选取的物品表面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不
规则,采取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可以直接测量,也可以先量再计算。
4.例3(正方形的周长)
编排方式同例2。
5.“做-一做”第2题
解决的方式多样,可以看作一个新的2X1的长方形,也可以先算出两个小正方形的周
长,再减去重合的两条边的长。
6.练习十
第3、4题都是实际操作的题目,体现开放性。其中第3题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周长
的实际应用,如做衣服时要知道胸围和腰围。
(三)长度的估计
对长度的估计不是一节课上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估计,逐步培养起
正确的长度观念。
1.例4
凭感觉画出8厘米的线段,完全依靠平时积累的长度的表象。画完后再用尺量一量,帮
助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培养估计的能力。
2.例5(对周长的估计)
涉及到对铅笔盒长、宽的估计,周长的估算,对彩纸长度的估计。估计完了以后,可以
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一下,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修正自己的估计策略。
3.“做一做”
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哪条路线近些,哪条路线远些,再运用数学知识精确地判断
一下(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有两条路线是同样长的,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第3题,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估计一下,可以直接估计,也可以先估计出一个人的臂展,
再估算出5个同学拉成一圈的周长。第2小题也是同样。
4.练习H^一
第2题,利用长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给人的不同感觉,让学生先进行估计。然后,
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
第3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算策略。当长方形的一面靠墙以后,
首先要从图上判断是哪一面靠墙,再计算。计算时,可以直接把其他三边长度相加,也可以
用计算出来的周长减去该边长度。
第4题,由于学生还没学习24:2,所以在这儿还不能要求学生用周长的逆运算来解决。
可以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来解决,如可以先确定一条边的长,如1厘米,再看另外一边,
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通过探究围出一个长方形后,可以启发学生有规律地围出其
他图形(一边增加1厘米,另一边减少1厘米)。
第5题,也是一个实践活动的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课
堂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空间与图形的素材。例
如,可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四边形。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几何知识的学习要借助于直观的观察、操作等手段,如平行四边形,要通过观察、画一
画、围一围、剪一剪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
对于•般图形的周长的探索,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长度观念的建立,首先是脑中要有某个长度的表象,而这个表象的建立要借助大量的观
察和测量等过程来逐步建立。
3.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至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o
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只是会计算即可,不要求用公式来表示。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
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
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
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
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
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
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
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
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
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
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
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
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
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
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
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
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
综合解决。
五、教学建议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
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
复习。
第五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I.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
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
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
学生的作息时间。
商场开门、关门时间。
火车晚点。
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练习十四第3题,第7题。
四、具体编排
(-)秒的认识
1.主题图
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
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
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教材直接说明要用“秒”来计量很短的时间,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量?”引出
钟表上的秒针。教材上呈现了商场里钟表柜台的情景,图中的大部分钟表上都有秒针,使学
生直观认识一下。
(2)接下来,学生利用不同的计时工具来进一步认识秒,并探索1分=60秒的关系。
在这儿,有机械钟表,有电子钟表,还有秒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机械钟表上有三根
针,秒针走得最快,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
=60秒。在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钟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3.P61“做一做”(感受时间的长短)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借助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一年级认
识的基本上都是时刻,在这儿逐渐渗透时间段的知识,为下面教学时间的计算做准备。
第1题,让学生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一方面可以建立1分钟的长度观念,另
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1分=60秒的关系。
第2题,1分钟能做什么,教材中列举了四个平时学生生活中1分钟活动的例子,并鼓
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如1分钟能从哪儿走到哪儿,1分钟能拍多少下皮球,游泳能游
多远,等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能更真切地体验1分钟的长度。1秒比较短,
学生不太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模仿着秒针的节奏念一下。
实际教学时,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
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计算2时等于多少分时一,由于还没学习这样的乘法,所以,学生用加法计算即可。但时
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2.例2(一般的计算)
(1)教材提供了学生从家出发去上学的情景图,利用钟面给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让
学生计算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计算时,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看分针走过了多少格,也可以用算式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比如,
可以直接数分针走过了多少小格,也可以用3义5计算。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
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3.P62“做一做”
不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计算时、分、秒间的换算。
4.练习十四
第1题,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2题,判断大小,判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有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估算即可。如第1
小题,只要知道90秒比1分多,不到2分,就可以了。
第3题,实践调查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许多常识,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
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第4题,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算法
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第6题,估计时间,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7题,实际调查的题目,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可以结合电
视预告的方式进行调查。而且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喜欢什么节目就选取什么节目进行调查,
教材中要求调查起始时刻,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时间段。
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9题,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第10题,作为一个常识,使学生知道一般在短跑中运用比秒更小的单位,只要学生能
通过时间的比较知道谁比谁跑得更快就可以了,至于这个单位是100进制之类的知识,不要
求学生掌握。
五、教学建议
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
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
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3.要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实践活动:填一填,说一说
一、活动目的
1.巩固时间的认识。
2.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2.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的合理之处,从而修
正自己的作息时间。通过交流,发现别的同学作业完成得又对又快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的
学习习惯。
3.教材上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两个范例,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别的涉及到时间
的活动,如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等等。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A.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
游乐园买票问题。
计算共有多少枝彩笔。
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
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
老寿星散步。
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
选择合适的算法。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X3就要用到10X3和2X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
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
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
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
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再出现“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这样的
算理叙述,而是以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方式呈现。
再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不再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前教学不
进位的乘法时借助小方块,教学进位时用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具体编排
(-)口算乘法
1.主题图
呈现了一个游乐园的情境图,类似于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的情境图。图中可以提出
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如可以计算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有多少人,坐摩
天轮的有多少人。图中有一个各种游乐项目的价格表,可以计算若干人玩某个项目需花的钱
数。提的问题可以很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定条件,如有15人想玩过山车)。
2.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
(2)以表内乘法9X2作为过渡。
(3)计算2X10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A.10个2直接相加。
B.9个2用表内乘法计算,再加-•个2。
C.把2X10看成2个10相加。
(4)计算20X3时,只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思考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
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
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
3.P69“做一做”
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对照排列,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4.例2
(D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
(2)利用已学的乘法口算进行估算。
(3)第一次出现约等号。
(4)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用估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有32个同学
参观,估算的结果是同样的,但判断却是不同的,所以在估算时还要分析实际的情况后再解
决问题。
5.练习十五
第11题,是口算乘法的逆思考,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只要思
考哪两个数相乘得24即可。
(-)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
(1)体现算法多样化,有连加,有口算乘法(隐含乘法分配律),还有用竖式笔算乘法。
(2)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所以,在右边的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
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左边给出了简
写的乘法竖式写法,并标明因数和积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
以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
(3)例题中只给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三位数乘•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自
己类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三道例题,目的就是
让学生形成这种迁移类推能力。)
(4)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讨论,掌握竖式的写法。
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2)计算时,仍然采用多种算法。通过加法进位和乘法进位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乘法
忖位的思想和方法。
(3)与例1一样,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运用
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估算出范围)。学生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步用减法计算:
240—24=216。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计算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
能力。
4.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次连续进位)
编排思路同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
5.例5(0的乘法)
0的乘法编排在这儿,是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做准备的。
九义教材是出示三个空盘。现在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的神话故
事来引出0的乘法,由于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0和任何非零整数
的积都得0的结论。至于两个0相乘,无法用乘法的意义解释,只是数学上一种完备的定义,
不必向学生解释,只要学生用前面的结论加以类推即可。
在“做一做”中,提醒学生注意区别。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6.例6(因数中间有0)
(1)多样化算法,可以口算(类似于12X3的口算方法),也可以笔算。
(2)要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很特殊,
但计算方法同前面。
*练习题中也有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不满10的情况(502X3),要提醒学生用0
占位。
7.例7(因数末尾有0)
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再和整十数和一位数
相乘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三)整理和复习
重点复习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
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建议
1.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要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进行学习,教材
上没有专门出现计算法则的文字描述,教学时也不要求学生抽象地叙述法则,但同时也要重
视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果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存
在困难,还是应该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3.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尤其是估算,教材中处处渗透估算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估
算的意识和能力。
4.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这部分内容课时减少了(原为17课时,现为12课时),主要是因为不进位的乘法删去
了,教学的步子更大一些。但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
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
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2000年以前的义务教材在第五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2000年修订教材时,根据很多
老师的建议(两段分数的教学间隔时间太长),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在第七册,现在考虑到对
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下降,课标把它放到第一学段,所以提前教学。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
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编排特点
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
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四、具体编排
(-)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因此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分
数。
教材上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公园里玩耍、野餐的情境图,图中有许多分数的例子,
如苹果一人一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一个月饼平分成了两块,有几个小朋友在折纸,
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喂鸽子的器皿平分成三格或四格,远处小朋
友在搭积木,也有许多平均分的原型。通过以上素材,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把一个物体平
分成若干份的现象到处存在,认识到产生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这个主题图时,可以作为引入,等学生学会了分数的表示法以后,可以回过头来让
学生表示一下图中的各种分数。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把主题图中的平分月饼的情境图抽取出来,结合直观图,先出现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
“这块月饼我们一人一半”,小精灵把这种生活语言数学化,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一半就
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读法),并给出写法。使学生明白二分之一中的“二”和“一”的
含义。接下来,把这块月饼进一步平分,平分成四块,让学生根据1/2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
自己说出1/4的意义。
然后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儿并没有对分数进行文字性的定义。教学时
不要拔高要求。
在本例中,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
一份可用分数表示。教学时要强调平均分。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
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
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2)要利用折法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除了教材上的三种,还可以有很多
种折法。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里
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两
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这也是为以后学
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可看成是例2活动的延伸,学生已经理解了几分之一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再认识几分
之几就比较容易了。教材中给出了2/4的含义,3/4和4/4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式自己写出
来。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在学习了一般的几分之几以后,再出现一条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自
行写出其中的若干份所表示的分数。本单元的分数分母一般都在10以内,这儿出现十分之
儿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作铺垫的。
接下来,教材直接说明像几分之几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把•个物体
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7.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
分成儿份,分母就是儿,表示这样的儿份,分子就是儿。
8.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在这儿,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在这儿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
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2)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9.练习二十二
第1题,涂法不唯一。
第2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是平均分。
第7题,要引导学生发现涂色部分与未涂色部分的两个分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数加减
法作铺垫。
第9题,通过三个1/4相加与3/4大小的比较,为分数加法作铺垫。
第11题,答案多样,可以是4/16,也可以是1/4。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
分数加减法做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通过主题图中吃西瓜的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
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A.通过直观图看到两块西瓜和一块西瓜合在一起是三块西瓜,分别用三个分数来表示,
得到分数加法算式。(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B.用说理的方式表示。
2.例2(分数减法)
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前面相关练习中已有了一些铺垫,只要把1转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划归为已
学过的分数减法,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4.练习二十三
第5题,把钟面的刻度和分数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层次较高,可以在教材习题的基础
上增加60分之几的练习。最后一题,可以写出6/12,也可以看成1/2。
第7、8题,从图上都不能直观地看出剩下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求学生抽象地运用
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第8题,计算时可以连减,也可以先把红色和蓝色加起来,再减。
第9(2)题,要引导学生把两次对折转化为把绳子平均分成四份。
五、教学建议
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
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
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八单元可能性
背景:课标把“统计与概率”作为四大内容之一,并在第一学段就对可能性作出了明确
的要求: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概率发生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到确定事件(肯定与不可能两种,概率分别是1
和0)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
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不可分的,在
本册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就是以此为基
础进行数学定义的:某一结果发生的次数占所有可能结果发生的总次数的比。要注意的是,
概率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实验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证明手段,严格的概率只能通过
公式求得。
在本册,还不是要精确地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年中考历史全程复习课件知识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事故应急演练的策划与实施考核试卷
- 森林资源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考核试卷
- 天然气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与价格趋势考核试卷
- DB11T 809-2011 典当经营场所安全防范技术要求
- 小熊出游课件教学课件
- 雪国课件教学课件
- 兰花培训课件
- 美术职业课件教学课件
- 英语漫谈胶东海洋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 环保产品管理规范
- 中医确有专长综述范文(5篇)
- 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解读
- EBO管理体系与案例分享
- 拦砂坝施工设计方案
- GB/T 20934-2016钢拉杆
- 教研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复习ppt
- S曲线和技术进化法则TRIZ专题培训课件
- 铜矿普查简报铜矿
- 消防设施定期检查、检测、维修保养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