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2)[共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指责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清规戒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知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爽真实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爽爽朗、真实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说明为“情感表达清爽爽朗、真实动人”是正确的。“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练,气概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气、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须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摘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材料二: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指责家的高度赞许,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指责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指责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练,“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显明爽朗,充分呈现作者“意气骏爽”、主动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指责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主动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呈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袤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提倡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爽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化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指责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呈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指责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加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摘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解析]“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二第1段“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优秀作品”可知,“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是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故选C。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爽爽朗、真实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要留意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概刚健有力。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须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文学作品中。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指责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析]“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爽爽朗、真实动人’”说法有误。“清爽爽朗、真实动人”不是刘勰的看法,材料一第2段的相关表述为“我们把‘风清’说明为‘情感表达清爽爽朗、真实动人’是正确的”。故选A。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3分)(B)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B.唐代戴叔伦主见:“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行置于眉睫之前也。”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解析]作品“风骨”指的是要具有内质美,做到“风清骨峻”。B.戴叔伦的诗论针对的是诗歌写景,创设意境,不能体现作品“风骨”。故选B。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答: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为分—总式,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及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指责的借鉴意义,最终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精确严密而又显明生动。[解析]解答此题,可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三方面着手。从论证结构上看,依据第1段“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第2段“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可知,材料首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依据第3段“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理论话语体系”可知,材料接着阐释了“风清骨峻”说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指责的意义;依据第4段“‘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关键所在”可知,材料最终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据此思路,可答出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点。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并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志向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进而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析]从全文来看,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由材料一第4段“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可知,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从全文来看,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且材料二第3段“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化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指责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呈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志向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进而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当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愿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猛烈追求志向、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冲突的两面;作者原委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颂,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颂了人民宠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气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气、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旺盛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更,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困难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化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假如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假如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化理解,会发觉这个形象的足够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足够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刺眼地说明白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照旧浑厚,千愁万绪而照旧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忱、簇新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气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志向,因为它显明、开朗、深化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心情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材料二: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装饰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溢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沟通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沟通,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主动作用。关于盛唐经济旺盛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吸取养分。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志向、有见识、有实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事实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建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B.盛唐时代和平旺盛,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化浅出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足够饱满。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吸取养分,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确定的关系。[解析]“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足够饱满”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一第2段“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可知,此处是说李白的“万古愁”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匹敌”。故选C。7.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在盛唐时代,人民力气高涨,宠爱歌颂正面力气、追求光明志向的作品,不宠爱揭露黑暗力气、保守势力的作品。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体现了盛唐气象宏大浑厚而又精微敏感的艺术特征。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显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心情饱满等特征。D.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都说愁之多、愁之长,但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解析]A.“宠爱歌颂正面力气、追求光明志向的作品,不宠爱揭露黑暗力气、保守势力的作品”说法有误。材料一第1段的相关表述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愿定总是描述黑暗的”,且对于盛唐气象,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盛唐气象正是歌颂了人民宠爱……时代性格特征”,反映的是时代的整体偏好,而非确定的“不宠爱揭露黑暗力气、保守势力的作品”。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显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心情饱满等特征”说法有误。依据材料一最终一段“因为它显明……的言说”可知,选项因果倒置。D.“但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说法有误。依据材料一第3段“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二者形象区分,而非“艺术造诣”。故选B。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D)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D.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