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 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 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 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小说,出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润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故乡》作为单元第一课,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引导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学生很难理解,这是我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教学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设计理念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是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涉及一些开放性或突出主题的问题时采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主要采用诵读法、圈点法、探究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教学目标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本课教学目标1.以“变”字立骨,梳理主要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2.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3.联系自我,理解“成长”的深刻内涵。教学重难点重点:以“变”字立骨,梳理主要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难点:1.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2.联系自我,理解“成长”的深刻内涵。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生字词语教师准备:电脑、PPT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说明谈话导入,由故乡的话题引出本文。介绍作者、文体、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字词梳理并检查。熟悉课文,自由朗读,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感知故乡的“变”。研读课文,分析景物描写,探究人物形象。巩固拓展,从文章结尾部分分析,感悟主旨。随堂作业,续写小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远方”,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哀伤,因为记忆中的故乡,那灿烂的阳光、可亲的街坊,总让人念念不忘,无限怅惘。“故乡”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百年前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2.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1.人物——故事的灵魂2.情节——故事的载体3.环境——故事的前提3.字词梳理齐读掌握“阴晦”“伶俐”“鄙夷”“惘然”等重点字词。4.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三、梳理课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1.梳理情节,感知手法。(1)默读课文,找出《故乡》的行文线索(思路)。1.第1段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2.第6段的“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3.第53段的“这样的过了三四天”。4.第77段的“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师小结: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2)根据线索,给小说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忆、所感。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和感触。(3)小结鲁迅先生的故乡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通过故乡展现国家和社会现状”。《故乡》被收入小说集《呐喊》中是因其主题的社会性,文章的脉络却有散文的特点。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第二部分(6-77):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提问:请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回答:变。四、研读课文1.梳理变化。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1)故乡景色变化从文中勾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儿时的故乡: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神异的图画)现在的故乡: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萧索的荒村)现实中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渲染了萧索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烘托了“我”快乐的心情。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2)故乡中人的变化【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内涵。】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人也变化了。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闰土(少年和中年时)的语句。填写下面的表格。提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表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社会落后愚昧。深层: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压迫。小结: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社会原因。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作者对其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意在揭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深受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隔膜。杨二嫂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对比写出了杨二嫂的变化。请结合具体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变化。【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总结:通过对杨二嫂从前与现在的外貌、动作对比及对她现在的语言、神态描写,可看出杨二嫂从一个美丽年轻、安分守己的小生意人变为了一个尖刻自私、爱搬弄是非的市侩。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点拨: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小市民语言尖刻、见解庸俗、行为卑劣的特点。2.探究“我”的形象。扫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我”行程、经历的句子,思考“我”的身份。①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与故乡别了二十余年。②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回乡变卖祖产,要告别故乡。③“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表明“我”并不富裕。④“你放了道台了。”——这是杨二嫂夸张的话,也说明了“我”读书人的身份。⑤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写出“我”离开故乡时的怅然。从以上分析可见,“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这次回乡,要卖了老屋,带了母亲、侄儿,到“我”谋生的异地去。“我”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精神的落脚地,像一个游魂,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小结:“我”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中分裂出来的新式知识分子。“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旧社会,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而辗转奔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来的,“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3.“我”别故乡的心情。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对故乡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关键语段)(一)“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高墙”是比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二)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三)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四)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奔波劳碌、生活不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勤劳苦、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五、主旨感悟【“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自己总结收获,然后进行补充提升。我会侧重从小说主旨层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珍惜现在的生活。】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大家有多种理解。请同学们看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这是鲁迅无声地呐喊,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声音呐喊出来吧。(只要心怀希望,就有打破铁窗的可能,就有收获光明的可能!)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现在请说说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结束语:《故乡》是一篇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地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