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或许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更,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变更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或许因为人口增加,或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变更了中国原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变更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摘自《宋书》(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缘由。(7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缘由(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更有何影响?(7分)答案:(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缘由: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缘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的现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缘由是什么?(4分)(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逝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逝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6分)答案:(1)信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缘由: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2)没有。启示:各民族在相互沟通、融合中发展,并慢慢融为一体。(3)盖世英雄。缘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则侧重于富国强兵。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确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乏累不堪,到洛阳后不情愿接着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假如不情愿接着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缘由。(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缘由:政治改革上,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上,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须要;防卫上,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袤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以平城为都城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2)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限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接受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4.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始终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歼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力之衰兆已见。——依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化、移风易俗等。(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确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歼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力之衰兆已见。——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视察,也是谬误了的。争辩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今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原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莫非想恒久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进入中原,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行避开的。——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示例一:赞同观点一。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慢慢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慢慢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