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鄄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菏泽市鄄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菏泽市鄄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菏泽市鄄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菏泽市鄄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初一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元勋(xūn)奠基(diàn)澎湃(bài)鞠躬尽瘁(cuì)B.挚友(zhì)迭起(dié)咳嗽(sou)鲜为人知(xiān)C.卓越(zhuó)校补(xiào)薪金(xīn)气冲斗牛(dǒu)D.可汗(hán)草率(shuài)悠然(yōu)亘古(gèn)【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澎湃(bài)——pài;B.鲜为人知(xiān)——xiǎn;C.校补(xiào)——jiào;故选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峭壁深宵哺育契而不舍B.调羹绞肉烦锁大庭广众C.殷红污秽烦躁苛捐杂税D.小楷机杼取谛深恶痛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契而不舍——锲而不舍;B.烦锁——繁琐;D.取谛——取缔;故选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沥尽心血的科学家——邓稼先。B.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D.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六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沥尽心血:意为付出全部精力。使用正确;B.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使用正确;C.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不符合“与别人争吵时”的语境;D.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使用正确;故选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天宫课堂”激发了全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B.为了办好2023年牡丹花会,菏泽市集中力量营造本市整洁有序、大气靓丽的形象。C.苹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前应将苹果洗净、削皮。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的兴趣”;B.词语搭配不当,应将“营造”改为“打造”;D.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故选C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B.“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小岩很不服气。C.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D.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她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答案】D【解析】【详解】A项“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这里校工收礼物说笑纳,不得体;B项“君子成人之美”指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这里给同桌抄作业,显然不是成人之美,不得体;C项的语境是西瓜滞销,促销广告中有“多食无益需谨慎”,不得体;D项是阿姨运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我”的不安,得体。故选D。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杨振宁,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C.萧红,原名张廼莹,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表述不正确,《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29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卖油翁欧阳修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2)无他,但手熟尔(3)以钱覆其口(4)康肃笑而遣之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我酌油知之以钱覆其口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而钱不湿D.以我酌油知之康肃笑而遣之9.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答案】7.①放下②同“耳”,相当于“罢了”③盖,盖住④打发8.A9.(1)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2)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1)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释:放下。(2)句意为: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尔:同“耳”,相当于“罢了”。(3)句意为: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覆:盖,盖住。(4)句意为: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遣:打发。【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在,介词;B介词,凭借/介词,用;C.连词,表承接,然后/连词,表转折,然而;D.代词,这件事/代词,他(卖油翁);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善:擅长;当世无双:当前世上没有能相比的。(2)发:射;矢:箭;中:打中;但:只,仅仅;微:稍微;颔:点头。【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着他射箭,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舀起油慢慢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打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吾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选自《战国策》)10.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12.养由基射箭存在什么问题?对你有何启示?【答案】10.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11.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12.射箭不善于调理气息。启示:做任何事情,都应适可而止,懂得进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要翻译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主语分别是“人”“子”“子”,表达三个意思。因此可断句为: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11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去:距离。百步:一百步。而:表顺承。此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应补充。翻译为: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客所说的话“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可知,养由基射箭存在的问题是“射箭不善于调理气息”。由“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可以知道,养由基很骄傲,由客人的话“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可以启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适可而止,懂得进退。【点睛】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我)擅长射箭,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方法。你射柳叶,百发百中,却不善于调理气息,等一会儿疲倦了,弓拉不正,箭放得弯曲,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三)诗歌阅读(4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14.请赏析“柳条藤蔓系离情”诗句的妙处。【答案】13.柳条,藤蔓,黄莺。14.运用拟人手法,“系离情”把“柳条藤蔓”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景物描写。根据“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可知,诗句意思是: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由此分析“别湖上亭”时,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春风、柳条、藤蔓和黄莺。【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柳条藤蔓系离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以人的情感,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诗人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四)根据原文默写(9分)15.默写完毕,请通读句子,检查错别字。(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2)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3)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5)子曰:“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6)《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表明木兰十年征战,功勋卓著。(7)《孙权劝学》中通过鲁肃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卓有成效的句子是:“______,_____。”【答案】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杨花榆荚无才思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明月来相照⑤.非礼勿听⑥.策勋十二转⑦.赏赐百千强⑧.卿今者才略⑨.非复吴下阿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袖、榆荚、折柳、策勋、赐、卿。三、综合运用(7分)16.“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七(2)班将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材料二: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材料三: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开展活动,假如你所在的小组开展的活动是“爱国诗词朗诵会”,请你补写出开展这个活动的前两个步骤。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最后安排评委,进行朗诵比赛(3)请简要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该如何爱国呢?【答案】(1)示例: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一个爱国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用在为国为民办实事上;个人的理想选择要考虑国家的需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①.示例:先组织本组同学各自收集1至2首诗歌;②.再请同学们各自练习朗诵,好好准备。(3)示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最重要的是,现在努力用功读书,充实自己,以后为国尽力。其次是遵守校规,不做对国家有害的事,以后到了社会,也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国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材料一,根据“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周恩来为报效国家而读书,终生为国为民,这体现了一个爱国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用在为国为民办实事上;材料二,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英国回国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回到刚解放的中国,华罗庚两次从生活待遇优厚的外国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是因为祖国的需要。华罗庚回国的事例说明个人的理想选择要考虑国家的需要;材料三是徐特立的名言,“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意思是: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小问2详解】考查活动设计。开展“爱国诗词朗诵会”的活动,首先应收集参赛者的名单和每位选手的参赛篇目,并制定评分标准,确定出场顺序;然后选拔主持人,要求仪表端正,体态大方,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词功底;选拔好主持人以后,他需要根据各位选手参赛篇目和出场顺序写好串场词;接着确定比赛的时间,布置好会场,应体现“爱国”的主题;最后安排评委,进行朗诵比赛,对各位选手的表现进行评分与点评,确定各人名次,最后请学校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据此简要概述开展活动前的两个步骤即可。【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该的爱国表现在很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中学生要勤奋读书、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形象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如: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为报效祖国打下基础。在校期间遵守校规,在社会上严守法律,决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在任何场合,要维护国家尊严。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一)课内文本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老王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⑤他只说:“我不吃。”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⑪“呀,他什么时候……”⑫“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⑬我没再多问。⑭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17.简要概括选文的中心内容。1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19.在你身边,若遇到同“老王”一样境遇的人,你会如何对待?【答案】17.写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情形。18.这些语句侧重老王肖像的描写,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可怕;也暗示了老王的不幸。19.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平等、人道主义精神等。【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文章第③段“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和文章第⑮段“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知,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以及“我”得知老王去世后内心深深的愧疚,文章主要写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情形。【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文章第①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可知,老王这次来与往常不一样,看出老王身体不舒服。画线句“面色死灰”“眼上结翳”是对老王面部的描写,运用了外貌描写。本句描写了老王很差“面色”与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眼睛”,写出了他令人害怕的面容,侧面突出了老王严重的病情。暗示了后文第⑩段“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老王的不幸。【19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本题需要结合文章中老王的内容,写出如何对待向“老王”一样的人。根据文章第①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和文章第③段“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可知,老王身体很虚弱,但仍然给“我”送鸡蛋和香油。体现了老王的善良和无私。根据文章第①段“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知,老王面相丑陋,令人害怕。面对善良、无私的人但面相丑陋的人,不能以貌取人,应该对他们尊重、理解和关心,平等的对待它们。(二)课外文本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回顾“两弹”实验秘闻罗坪①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②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③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④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⑤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用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⑥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⑦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⑧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泱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⑨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⑩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20.本文按照_____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_____为线索行文。21.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对画波浪线的这一处环境描写,谈谈其作用。22.文中加点部分的句子能否去掉?请阐述理由。23.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身上具有什么精神?请简要概括。【答案】20.①.时间;②.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21.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环境,说明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22.不能。侧面说明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同时突出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23.关键词:勇敢、团结、迎难而上、不放弃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线索分析。选文中的几个段落都有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如第①段“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第②段“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第⑤段“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第⑥段“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第⑧段“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第⑨段“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由此可以判断本文按照是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时间顺序并以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回忆了两弹的发射经过,赞扬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因此第①空应填“时间”;第②空应填“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21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分析。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可知,这里描写了戈壁滩天气陡变的状态,“大风呼啸,天昏地暗”描写了戈壁滩的风沙之大,体现了戈壁滩的环境非常恶劣,结合第③段“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大家都很担心实验出现意外情况,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和忐忑的心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结合加点部分句子“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可知,这里写出的是张其彬的日记内容,日记体现的是人物的心声,结合第⑦段“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可知,“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写出了张其彬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这也体现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张其彬的日记内容表现出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大无畏的精神和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2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第⑦段“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第⑧段“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可知,面对艰苦的环境,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相互配合拼命完成自己的工作,由此可看出他们身上具有勇敢无畏、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高尚品质。五、作文(45分+5分)24.按要求写作语文之旅总是那么的精彩纷呈:同窗数载的杨振宁和邓稼先,50年的友谊令人赞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孙权让人钦佩;蹬三轮的老王给我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